|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
依止上师
节选,标题为方便阅读所加
我们在这里所讲务必再三甄别、一旦认定便以其为修持之道的上师,指的是为自己传授密法的根本上师,包括三种:给自己灌顶的上师、为自己讲解续部教言的上师、向自己传授密乘修法要诀的上师。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过去和现在很多修行人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根本上师时,都会异常激动,痛哭流涕,出现种种难以解释的内心感受。
当然每个人的福报不同,与自己上师的因缘不同,有些人确实在因缘成熟时显现上不经过多少观察便认定上师,从此跟随上师修行获得解脱,但是就我们现在的情况而言,还是不要完全依靠感性,把能满足我们此时此刻情感需求的、正好又被我们遇上的任何一个人,急于认作上师,因为我们一旦接受一个人做我们的上师,就不只是以他为老师,闻思修有不懂的地方去请教他,不仅是这样,我们还要以这位上师为道,以他为我们的修持之道。
事关重大而我们的感情又是如此多变无法依靠,所以还是尽量给自己一些余地和时间,用足够理性的态度认真去衡量、判断,看一个人是否真正具有功德,并有成为上师的资格。
在讲具德上师的标准之前,有几个概念需要先澄清一下:一是我们在这里所讲务必再三甄别、一旦认定便以其为修持之道的上师,指的是为自己传授密法的根本上师,包括三种:给自己灌顶的上师、为自己讲解续部教言的上师、向自己传授密乘修法要诀的上师。
也就是说,一位上师若没有给你或灌顶或讲续部或传密法诀窍,即使他本人具有做这三件事的资格,并且也为其他人做过这三件事,他仍然不是你的根本上师。
只有这三件事之一真正发生在你们之间,根本上师和弟子的对应关系才确立。
我们之所以这样仔细区分,是因为根本上师和弟子与普通上师和弟子之间守持的誓言是不同的。弟子对待上师的行为要求有很大不同,而破誓言的后果也相应有很大不同。
我发现有一些人根本分不清谁是自己的根本上师而谁不是。他可能只是听了一位上师关于显宗教法(比如中观)的开示,或者向一位上师求了诸如释迦佛修法这样属于显宗法的传承,就以为这位是自己的根本上师了。
不过,这种误解倒不成什么问题,如果能以对待根本上师的要求对待所有善知识,当然是很好。
成问题的是另一种误解,就是向一位上师求了灌顶或密法诀窍之后,却不知道自己从此需要严守密乘戒,反而把根本上师视为普通朋友一样,高兴时就去亲近他,不高兴不满意了可以随时跟他翻脸断交。
根据密乘根本戒,你把根本上师看成传讲佛法的凡夫老师而非证得金刚持果位的圣者,都是成问题的,何况比这更糟的见解和行为呢。
因此,为了不把自己推入违犯密乘戒这样危险而无法回旋的境地,我们在认定根本上师之前要非常认真仔细地观察、判断,比做其他任何事都更谨慎。
别怕耽误时间,你可以在观察期间多听多看这位上师的开示,多了解他的行为,看看他讲的是不是有道理,他做的是否和讲的一样好,还有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导是否真对你有帮助,一段时间下来使你在佛法的闻思修上确有进步,模糊的理解得到了澄清,不知如何去做的知道怎么下手了,以前纠缠一堆的专有名词开始在你的修行地图上找到各自的位置。
如果了解越全面,信心越大,你就可以比较放心地去求密法了,你与根本上师的关系因为有理性观察而来的信心作为基础,也就更容易保持清净稳固。
对密法修行者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保证修行路上的迅猛进步了。
——希阿荣博堪布
节选自《前行笔记之耕耘疏田》
第七章“依止上师”之“甄别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