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102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102课

智慧之法 2021-06-30

《俱舍论》分了八品,现在讲的是第八品分别定。平常在很多地方,不管是在外道的书当中,还是内道的小乘、大乘和密乘的书当中都提到的四禅八定,或者在一些不共的地方提到的无漏定,在本品当中都有宣讲。当然此处主要是依靠小乘有部的观点阐释的,大乘不共的禅定没有讲,但是基本上共同的禅定都讲了。

前面我们学了静虑以名称分类分为十八支,今天我们学第二个科判。

己二、以实体而分类

名称有十八种,实体有多少种呢?因为十八种当中有些是重叠的,所以实体只有十一种。

实体则有十一种,

初二禅乐即轻安,

内等净支乃信根,

违二教故喜意乐。

首先第一句话列出实体是十一种,第二句和第三句主要是针对容易混淆的地方做一些分别,名词做一些解释,最后一句相当于一个小的辩论。

实体则有十一种”,名称有十八种,但实体只有十一种。是怎么样分的呢?首先第一静虑当种有五支,寻、伺、喜、乐、等持五支是具有的。第二静虑当中有内等净支、喜、乐、等持,但是喜、乐、等持在第一静虑当中已经有了,所以只取内等净支。第三静虑有五支,前四支的行舍、正念、正慧、乐受是前面没有的,等持支是前面有的,所以取前面的四个。这样有十个了。第四静虑的行舍清净。唐译当中应该是非苦非乐支,行舍清净也许从其他地方安立,但是看起来行舍清净支和前面的行舍应该是一个意义,所以此处是行舍清净,前面是行舍。同样道理,前面是正念支,此处是念清净支,念清净支就没有再单独安立了。所以前面是行舍,此处在第四支当中有一个非苦非乐(舍受),此处有个疑点,行舍清净通过其他方式可以安立,但是观察起来应该是非苦非乐支(舍受)看起来容易理解些,实体共十一种。其他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没有摄进来。

“初二禅乐即轻安”,“初二禅”,初禅和二禅,都有一个乐,第三禅的当中也有一个乐,为什么单独安立呢?因为在第一静虑中五支都有了,第三静虑也有一个乐受支,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把他们单独算一个分支?

两个名字是一样的,都叫乐,但是意义不一样的。第三禅的乐是心乐受,而第一禅和第二禅当中的乐,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乐受,只是把轻安安立为一种乐,其实就是轻安的本体,所以此处说初禅二禅当中的乐和三禅当中的心乐不是一个法,分开安立。

第二禅当中有一个内等净支,即信根,其中“净”就是信的意思,因为信心也有清净的意思。平常我们说信心也叫做清净心。其实我们对于某个对境产生信心的时候,我们就安住在这个对境具有清净的功德,没有烦恼和过患,所以这个信心当中也有清净的意思。信心有相信的意思,为什么相信呢?因为对境是很清净的,他具有清净的功德。

比如我们对上师生起信心的,其实也是对上师的本体清净产生信心。清净心越深越强烈,越能和上师的本体相应。当你清净到法身佛的程度,把上师看做法身佛,在化身位时显示的这些生老病死,在众生面前显现的贪欲嗔恚等,在法身当中没有,全都是清净的,任何的变化也没有,任何的衰老也没有,任何的生老病死的显现也没有。所以如果你能够把上师看做法身佛,说明你的信心非常清净。当然如果你看成佛的化身,信心也很清净,因为佛的化身功德也是完全周遍的,所有功德是圆满的。如果看成菩萨,也是某种清净,但是毕竟只是菩萨的功德,相续当中的障碍还没有完全断尽,功德还没有完全圆满。如果看成一个好人,虽然也是一种清净心,但是和前面圣者的清净心就不一样了。所以信心也是有很多种,这个信心也是和自己的清净心有关,你对所见对境的清净是什么程度,你就可以产生如是的信心。

所以此处的净就是信根的意思。“内等净”的“内”主要是指二禅,能够通过内等净去掉寻伺,寻伺类似是一种外观的状态,而内不是外观的,是内观的自性。“等”当然是平等的意思,在入定位和抉择的时候是平等的。

内等净就是对对镜产生一种信心,尤其是对于二禅的本体产生信心。为什么能生起信心呢?最初他对能把欲界散心位的烦恼可以断掉有信心。然后他想,散心位的染污可以断掉,定中的染污能不能断掉呢?比如初禅的寻伺属于定中,这个能不能断掉呢?最后他把这个也断掉了,他就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违二教故喜意乐”,其他论师的观点,认为三禅的乐其实是一种意乐,而喜是另外一种受。这种观点“违二教”,后面引用了两个教证,这两个教证宣说了三禅是没有这样一种意乐的。其实意乐受就是喜,三禅是否安立在意乐上呢?并非如此,三禅是安立在心乐受[0]当中。此处通过违背两个教证的缘故,说明意乐就是喜,三禅当中没有意乐,因此三禅不是喜,而是一种心乐受。这里是一个小辩论。

戊二、染污性之分支

染污初禅无喜乐,

二无内净三知念,

四禅无有舍念净,

有谓无有轻安舍。

禅定当中有净定也有染污定,染污定也具有分支,但与净定不同,净定有十八种分支,非常清净,而染污定不具有那么多分支,所以不那么清净。染污定缺少什么分支?

“染污初禅无喜乐”,染污性的初禅没有喜乐。当然具有寻伺,因为寻伺是对治欲界烦恼的,但没有离开染污的缘故,没有办法获得功德,而喜乐是功德支,所以没有喜乐。

“二无内净”,染污性的二禅没有内等净支,因为二禅生起染污的缘故,令自己的心非常的污浊,没有办法生起清净的信心,因此缺少了内等净支。

“三知念”,染污性的三禅没有知念。“知”为正慧,“念”为正念。三禅应具有正慧和正念,但此处生起了染污的缘故,正慧和正念没有办法起作用。正慧和正念是让我们内心当中不起耽著的作用,但是现在已经产生染污了,失去了正慧和正念,相当于失去了监管。

“四禅无有舍念净”,第四静虑当中没有行舍清净和正念清净。四禅中生起了染污的缘故,行舍清净和正念清净也没有,因为行舍清净和正念清净就是对治自己不要产生染污的,既然染污已经产生了,行舍清净与正念清净也就没有办法安住了。

以上是有部的观点。

“有谓无有轻安舍”,“有谓”,还有些论师说“无有轻安舍”,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染污心的初禅与染污心的二禅没有轻安,染污心的三禅与染污心的四禅没有行舍。因为轻安和行舍属于大善地法,既然已经产生染污了,当然没有大善地法,所以应该把轻安和行舍去掉。

这只是一种说法,其实真正观察,这种说法不一定安立,因为在十八支当中除了轻安与行舍还有其他的大善地法,为什么单单把这两个取出来呢?真正按照对方的观点来讲,在染污定中,不仅轻安和行舍,其它法也不应该存在。

以上染污定的第一种观点是普遍安立的,第二种观点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戊三、四禅立为不动之原因

经典当中记载三禅以下是动摇的,第四禅是不动摇的,世间品中也有这样的安立。为什么地狱乃至初禅之间要被火焚烧?是因为有寻伺的缘故;二禅被水淹,因为有喜的缘故;三禅被风吹,是因为有呼吸的缘故。四禅不会受损害,因为远离八种过患的缘故。前面是附带讲,这里是正式讲。

解脱八种过患故,

第四静虑名不动,

八过寻伺出入息,

以及乐受等四受。

第一句与第二名是四禅立于不动的原因,因为四禅已经解脱了八种过患。八种过患都是能让对境、本体、自性动摇的。第四静虑解脱了动摇的因,因此第四静虑是不动的一种禅定。

第三句和第四句讲了八种过患。寻伺、出入息(即出气、呼气),“以及乐受等四受”,即身苦受、身乐受、意苦受、意乐受等身体和心上面的四受。舍受不算,因为四禅就安立在舍受当中。

这八种过患相应属于欲界、初禅、二禅、三禅,比如身苦、意苦属于欲界法,欲界法是动摇的,因为被这些苦所伤害;意乐受[1]属于二禅;出入息属于三禅。相应的过患到第四禅全部离开,特别寂静,寻伺、呼吸、四种受都没有办法扰乱它,所以第四禅非常清净,不动摇。

学到后面我们会发现,其实第一品第二品讲到的这些概念,在后面都会解释的。所以当我们把后面的都学完之后,再返回来看其他内容时候,就特别清楚。因为当时学的内容,有些道友已经忘了,有些道友没有学过,觉得反正注释当中是这样解释的,但它具体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的,说不清楚。第八品很多内容都和前面诸品有关,这里面正式解释。还有第七品第六品的内容在此处正式解释,所以越往后学越清楚。刚开始我们还不是那么系统,还没有正式讲,所以有的时候感觉不是吃那么准,但是越往后学越清楚。

四禅离开八种过患的内容在这里面讲了。

丁二、观察果生具几受

前面分了因的禅定和果生的禅定,此处观察果生具有几种受,也附带讲了因,当然主要是讲果。

生之静虑依次第,

初具意乐乐舍受,

二舍意乐三乐舍,

四禅唯一有舍受。

静虑有因定的静虑和果生的静虑,因定的静虑在注释当中讲到,第一静虑有乐受,属于轻安;第二静虑有意乐受,属于喜;第三静虑有心乐受;第四静虑有舍受。这是在因静虑中安立的,在果静虑当中情况是否一样呢?不一样。

因静虑是修禅定的状态,毕竟是在定中。而在果生的时候,已经生到了初禅、二禅、三禅等诸禅当中,有身体、眼根、耳根,所以和前面纯粹在因定受的情况不一样。此处颂词当中主要宣讲的是果生的静虑。

“生之静虑依次第,初具意乐乐舍受”,通过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次第,初禅天具有意乐、乐、舍受三种自性。首先有意乐受,即喜是有的;第二个是乐受,此处的乐受不是轻安,而是真实的身体上面的乐受。

在初禅,身体上面的乐受是有的,比如和眼识相应的、耳识相应的、身识相应的,这些方面的乐受是存在的。在生到初禅天的时候,有眼耳和身体三个识,没有鼻舌识,因为在色界当中没有香和味,所以有相应于眼识产生的乐受、相应于耳识产生的乐受、相应于身识产生的乐受。

这些是在果生静虑,我们一定不要搞错了,前面主要讲因定的状态,在初禅当中一般不安立身乐。前面主要讲的是有部的观点,如果是经部的观点,也承许在初禅等当中,存在身乐受的。在禅定当中通过轻安的风生起身识,轻安的乐接触到身识的时候,就生起乐受,周边全身。但是有部的观点是没有身乐受的。

    这个方面前面没有讲,在果生静虑中可以有,因为他有身体,有眼识耳识等,他也不是经常在定中,有时候也出来走走路,所以他有这些乐受。

第三个是舍受。不苦不乐的舍受也是有的。

所以初静虑当中有三种受。

“二舍意乐”,即第二禅当中具有舍受和意乐受,为什么?到了二禅之后,没有五识聚,它没有寻伺的缘故,五识不产生。初禅以下有寻伺,可以产生这些。从自地的情况来讲,没有身乐,但是意乐受是有的,舍受也是有的。

“三乐舍”,到第三禅的时候,有心乐受,也有舍受,因为三禅以上也没有寻伺。

“四禅唯一有舍受”,四禅以上喜也没有,心乐受也没有,纯粹是舍受。

初禅因为有身体和五识,但是因为在色界当中没有香味,所以只有三种识,和三种识相应的身乐受是可以产生的,这是一般的情况。

那么二禅以上没有眼识、耳识,也没有身识,是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感受吗?也不一定,不一定的情况是怎么样呢?

第二禅等生身眼,

耳识有表之等起,

皆为第一静虑摄,

彼乃无记非烦恼。

如果二禅以上没有眼识、耳识、身识,那么是不是眼根就没办法看色法,声根没有办法听声音,也没有办法接触到所触,也没有办法发起声语的有表业?也不一定,从自地的角度来讲是没有的,但是二禅以上也可以产生眼识耳识等。

其原因是“皆为第一静虑摄”,因为他不是纯粹在定中,如果他有必要的话,他也要看色法,也要听声音讲话,也要行走等等,他也有身体的有表业和语言的有表业。这时他就现前一禅静虑的识,也就是借一禅的识。其实借很简单,他安住在禅定的上地中,他的禅定比一禅的高,所以他要现前一个一禅的识也特别容易。如果往上修,你需要勤作,要加行,但是要现前下面的识,他稍微作意一下就可以了,是非常容易的。

通过这样方式,他就现前一个初禅的眼识、耳识、身识,所以他也可以做身体方面的有表业,语言方面的有表业,这些都是可以的。如果他要交流等,有必要的时候,他就会这样现前;如果没必要,就不现前,他就安住在自己的禅定当中。

“彼乃无记非烦恼”,眼识、耳识、身识等都属于无覆无记法。他们不是烦恼所摄的,为什么不是烦恼所摄?因为他已经从烦恼当中出离了。因为是二禅,二禅现前一个初禅的识,本体是二禅,二禅当中这些烦恼是没有的,不善当然更没有了,在色界当中不可能有不善法。他已经从初禅的状态中出离的缘故,所以初禅中属于烦恼性的法也是没有的,他已经离开了贪欲,所以不可能有烦恼性的法。

会不会有初禅的善法呢?也没有,因为他已经从初禅到了二禅,已经迁地了,已经舍掉了下地的善法。因为二禅比初禅殊胜,所以属于初禅的这些善法是比较下劣的,这些善法迁地就舍。或者二禅也不会现前初禅的善法,因为二禅的善比初禅的善要超胜,所以下面的善法在二禅是不会现前的。

只有无覆无记法,无覆无记法也不是烦恼性的,也不是善法的自性。现前的眼识、耳识、身识等这些都属于无覆无记法所摄。

一般情况来讲,二禅、三禅、四禅是没有诸识的,这些眼识、耳识是没有的,但是有必要的时候,他也可以借用现前初禅的眼识、耳识等,然后做一些事情。平常的情况当中,他自己是没有的,这是一种特殊情况。

丙三、得法

前所未有之净定,

由离贪及转生得,

无漏唯以离贪获,

染定由退转生得。

前面讲怎么样得到四禅四无色这些净定的。当然得到的方式有很多,但此处所讲的得到是讲前所未有的,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第一次是怎么样得到的呢?

定有净定、无漏定和染污定这三种。第一句第二句讲前所未有的净定,第三句讲前所未有的无漏定,第四句讲前所未有的染定。这里面讲到了三种定,即有漏善的净定,无漏的定和染污定。

“前所未有之净定,由离贪及转生得”,首先前所未有的净定是由离贪及转生得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从下地离贪。他自己修持禅定之后,从下地的贪欲当中离开,离开了下地的贪欲之后就获得了净定。比如他自己通过修行离开了欲界的烦恼之后,获得了初禅。如果从来没得二禅,他就离开了一禅的贪,得到二禅,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从转生而得,一定是指从上地转下地。修定不一定要先转生到初禅,然后转生到二禅天, 次第得到,所以他有可能先转生到上面的天界。还有一种情况,从上面的天界转到下地,这个时候也可以得到,舍弃了上面的禅定,直接往下转,第一次得到下面的诸地。虽然他没有直接修下地,但是从上面下来的时候,有可能得到下地,这是转生而得。

转生而得不包括有顶,为什么不包括有顶呢?因为有顶是最高的禅定。只有从下往上走才可以得到有顶,从上往下不行。如果你新得一个无所有处定,你可以从有顶转到无所有,因为有顶比无所有要高。但是有顶上面再没有更高的缘故,从上地转下地的情况在有顶当中是没有的。

如果是从下地转上地,说明他已经修好了因定。比如我要从下地转上地,我要从无所有转到非想非非想,那么怎么样才能转有顶呢?首先我要修,修好了因定我才能转到果地当中,但是这个就不是新得了,就不是前所未有了,因为他已经提前得到了有顶的定,然后再转生到有顶当中去。所以只有从上往下转,前所未有的定才可以得到,如果从下往上,首先要先生起来这个定,然后才能够转生到上界去,如此就不是前所未有了。

前面的离贪只要离开了下地的烦恼,就可以生起前所未有的禅定,他是通过修行而得到的。

“无漏唯以离贪获”,无漏定没有转生得,只有离贪获。通过无漏道离开了下面的贪欲之后,可以获得无漏的定。通过转生获得无漏的情况是没有的,必须要通过离开贪欲的修行,才可以获得无漏的正行。有顶自己本身是没办法获得无漏的本体,但是以圣者的身份转生到有顶是可以的。

净定单单凭转生可以,从上转下,没有离贪也可以。但是无漏定可不可以呢?从有顶转到无所有,自然获得无漏定了是不行的,他只有通过离贪才能够获得。

“染定由退转生得”,染污定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由退,一个是由转生。第一种情况是由退而生,比如安住在一禅的净定当中是没有染污的,但是在一禅当中突然生起了染污心,我就从净定退了,就生起了染污定。所以这个染污定的生起是由净定退的缘故,所以是由退而生的。

第二种情况是转生而得,也是从上地转生下地。从上地退了之后,获得下面的染污定。

以上是前所未有的,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第一次得到的情况就是这些,净定是两种,无漏定是一种,染定是两种。

丙四、由何定生何定 分三:一、三定由何生何;二、别说净定;三、别说超越定。

这些都是从定的角度安立的。三定,即无漏定、净定和染污定。三定末尾时,无间可以生起几种定。

丁一、三定由何生何 分二:一、就定而言;二、就其他而言。
戊一、就定而言

无漏无间则生善,

上下至第三地间,

净定无间生亦尔,

兼起自地烦恼性,

染定生自地净染,

亦起下地一净定。

无漏定、净定和染定这三种禅定在末尾的时候,无间[2]可以生起几种定。当然不是同时产生,而是几种情况之下可以生。无间产生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是相续时,有的是转生,还有其他情况,总之无间可以产生几种,不一定是同时的。

首先无漏无间生起几种呢?“无漏无间则生善”,善有两种,一个是有漏的,当然就是净定。净定是善的,不是染污;它也不是无漏的,而是有漏的。第二个善就是无漏善,即无漏生无漏。但无漏定不能直接生染污,如果要生染污,无漏定先生净定,净定再生染污。所以无漏定只有两种可生的,第一个是生无漏定,无漏定生无漏定本身,是相续,一个等流。第二个是无漏定可以生起净定,即生起有漏的善定。只有这两种情况。

这个生可以在自己的状态当中,比如我可以从现在的无漏定中产生第二刹那的无漏定,这是一个等流;或者我现在安住在无漏定,出定之后生起一个净定也可以。自地有两种。

“上下至第三地间”,注释当中以无漏三禅为例。往上走也可以有三地,往下也可以三地。三地包含自己在内,比如第三禅是第一个,往上第四禅也可以,然后再往上空无边处也可以。从自地往上数,到第三个,再往上就力量不够,生不了了。然后往下走也是三个,比如第三禅是第一,第二禅是第二,初禅是第三,再往下是欲界,没有了。

无间生,比如我现在安住在第三禅的无漏定,无间可以生起第四禅的净定或者无漏定,也可以产生空无边处的净定和无漏定。最多生到第三地间,再往上就不行了,超越的力量就不够了。同样的道理,第三禅也可以产生第二禅的净定和无漏定,也可以产生初禅的净定和无漏定。

以自己为第一个,往上第三个,往下第三个之间。无漏的情况最多可以产生十个定。因为自地有两个,可以产生自地的无漏和自地的净定;往上走可以产生第四禅的净定和无漏定;然后可以产生空无边处的净定和无漏定。下面是从第三禅往第二禅,第三禅可以生起第二禅的净定,第三禅可以产生第二禅的无漏定;然后第三禅可以生起第一禅的净定和无漏定。下面的四个,上面的四个,再加上自地的两个,共十个。

无漏定最多十个,是几种情况呢?第三禅是十个,因为第三禅往下走,有第二禅和第一禅,这个数字是够的;往上走数字也够,第四禅和空无边处定。如果是无漏第四禅也可以,往下三个也够,往上三个也够。空无边处也可以,往下三个,往上三个。

但是到了识无边处,情况就不一样了。识无边处往下净定和无漏定都是够的,但是往上就不一定了,因为识无边处往上是无所有处定,再往上就到了有顶了,有顶是没有无漏的,只能产生净定。所以只有九种。无所有处的情况又不一样,更少了,因为他不够三地。以此类推,总原则掌握就可以了。

二禅往下走也不够,往下到一禅,再到欲界,欲界当中没有净定和无漏定。如果以一禅往下也没有了,他只能算自地的无漏定和自地的净定,再往下第二、第三是没有的,往上可以有三个。

总原则掌握之后,俱全的情况是十个,还有些不完整的情况,比如识无边处以自地再往上,没有无漏定,只有九个了。再从无所有往上算,只有有顶,最多再加一个净定,最多是七个。当然不能算有顶,因为有顶没有无漏定。

无间生有些是相续时,有的时候是投生时等,这方面在咱们的注释当中讲得清楚,而在唐译的注释当中没有讲,只讲了三禅可以生二禅可以生一禅净定、无漏定,然后往上走生第四禅的净定、无漏定等。

以上是无漏的情况,总原则抓住之后,其他的分支情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净定无间生亦尔”,净定基本上和无漏定差不多,净定可以生净定自己,也可以生无漏定,这和前面的情况差不多。比如以世间三禅为例,它也可以生十个。

但是它有个不同的情况,“兼起自地烦恼性”,他除了可以生起自地的,和往上走第三地,往下走第三地的净定无漏定之外,“兼起”,他还可以产生自地的烦恼性。比如无漏第三禅可以生净定和无漏定两个,但是有漏第三禅可以生三个,自地的净定,自地的无漏定,和自地的染污定。净定可以生起染污定,本来是第三禅的净定,但是从净定退失,生起第三禅的染污定。

所以“兼起自地烦恼性”,加一个就是十一个。如果是三禅,可以生起十一个,其他情况都是一样的,只是这里加一个自地的烦恼性。

染污定的情况少点,和无漏定一样,无漏定不可以直接生染污定,染污定也不可以直接生无漏定,所以染污定没有生无漏的情况,只有生染污定和净定这两种情况。

“染定生自地净染”,染污定的力量不大,通过染污定去掉染污之后,可以生起自地的净定,然后可以生起自地的染污定,即第一刹那是染污定,第二刹那还是染污定。这两种是可以的。

“亦起下地一净定”,第三种情况是生起下地的净定,自地染污定可以生起下地的净定。比如他失去了自地的净定,他就想与其安住在染污定当中,还不如取一个下地的善法好,或取一个下面的清净定好一点,所以他就舍弃自地的染污定,而生起下地的清净定。所以染定有三种情况,一是生自地的清净定和自地的染污定,还可以生起下地的净定。

以上讲到了就定而言无漏无间生起的几种情况。总之我们抓住主要的几个原则,一是无漏生无漏,无漏生净;二是自地生自地,然后自地往上两地,往下两地。超出三地能力就不够了,生不了。所以只是从自地往上往下数三地之间,这个总原则,这个是无漏的。净定也是如此,只不过再加一个自地烦恼性。染污定没有这样的功能,只生起自地的净定和染污定,最多再生起下地的清净定。

今天就讲到这里。



[0] 心乐受与意乐受在第二品中学习过。

[1] 即喜。

[2] 无间,即没有间隔。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