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23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返回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23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精品研习 2020-08-20





《藏chuan净土法》第23课法师辅导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学习第23节课。整个藏传净土法主要是往生四因的这四大块。往生四因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首先是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殊胜的菩提心,发清净愿。依靠这四种因缘,必定使我们在临命终时能够自在的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所学到的内容在积资净障范围当中,积资净障是以七支供的方式来进行宣说的,现在我们还是学的第一章节的顶礼支。前面这几堂课实际上都在一个大的科判当中,在广说里面的思维名号不同而顶礼,阿弥陀佛不同的名号具有不同的功德作用,这些方面再次从方方面面来进行宣说,今天也是这一课判里面的最后一部分。我们首先来看这一段的颂词:
您之寿量无数劫,不趣涅槃今住世,
一心恭敬祈祷您,除非异熟业果外,
寿尽亦可享百岁,遣除一切诸横死,
顶礼怙主无量寿。
这段内容字面上的含义比较好懂,怙主阿弥陀佛您的寿量长达无数劫,因为从我们娑婆世界的时间单位来计算,阿弥陀佛的寿量(寿命)就变成了无量劫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是不趣于涅槃,始终住于世间利益有情。
(在后面,今天这一段会涉及到比较重要的因果方面的问题。很多佛教徒都觉得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是对于因果的一些比较细微的成熟的这些相,也不一定说每个人都能完全清楚。当然了,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就何种业因感召何种业果,这种比较具体的因果;或者是落到某一个人的人头上,比如说我今天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业因(善因或恶因),我后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感召什么方面的果报,只有佛陀才能够彻知。今天所讲会涉及到一些比较重要的与佛教相关的见解问题、因果正见问题,整体的因缘法则、因果定律大概的框架和思路。)
那我一心恭敬地祈祷您,除了一些决定的异熟业果的定业之外,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祈祷阿弥陀佛实际上就等于是祈祷无量寿佛,那自己的寿命也可以享百岁,这里“寿尽亦可享百岁”的含义,待会还会再详细讲,大致的意思,不是说每个人就一定是活到一百岁,而是指寿命就不会出现像后面这句话“遣除一切诸横死”,不会出现由于一些横死、横难的原因,使得自己本身寿还没有尽就死亡的情况,通过祈祷阿弥陀佛,完全能够避免。让你的寿命享百岁另外的一个含义:你的寿命本身应该是多长,就可以享用到多长的这样一个圆满之义。在这里恭恭敬敬的顶礼怙主无量寿佛。
这里只有七句颂词,但是具体详细的内容会涉及到一些比较深细的因果问题,我们下面就具体看讲记做一个详尽的解释。
怙主阿弥陀佛您的寿量长达无数劫,真是不可思议。不趣入涅槃,
可能有些道友是念过《极乐愿文》的,把它作为功课来念诵,念到后面会发现,阿弥陀佛实际上是有圆寂的时间的,然后紧接着观音菩萨示现成佛,后面观音菩萨也示现涅槃之后,大势至菩萨又示现成佛,是有生灭之相的。那为什么这里说不趣入涅槃这是观待怙主阿弥陀佛您的寿量长达无数劫的角度来的,以前世的这种殊胜的发愿力、不可思议的功德,佛的寿量可以长达无数劫,从这个角度安立为不趣入涅槃那如果是折算成我们现在娑婆世界的时间单位,就相当于无量劫一样,非常的长久。
如今仍在极乐世界住世。阿弥陀佛恒时在极乐世界住世,而以他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再再的饶益有情。
那我们专心致志观想时,如果忆念许多其他琐事则是三心二意,绝不能这样观想。而要意念:无论是苦是乐、是上升还是下堕,我无有其余的皈依处、指望处。这里讲到几点,首先上师这里告诫我们,在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在修净土法门的这些修法的时候,一定要有专心致志的这样一颗心。如果自己心不在焉没有专注的去念诵,效果上面不一定特别的到位。
说到修法的问题,不光是念佛号,佛教的修法有很多种,包括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要修上师瑜伽,或者你观修一个无常,你观修一个因果不虚,你不管在观修什么样的道理,都一定要有一种专注的心,才能够起效果。修法的仪轨都是很殊胜的,但是我们自己的心在修法上面没有专注,或者心思特别的外散,就没办法达到修法本身所应该具有的一个效率。所以说,假如自己的口头上一直在念阿弥陀佛,但是心当中全部都是牵挂在琐事上,比如说唉呀我还没有烧水,我还没有做饭,我事情还没有做,我的手机应该要再看一下,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三心二意心不专注的情况,那么念佛的功效可能就会差的很大。
那我们在观修的时候,心里面应该有什么样的一种意念比较好呢?这后面讲到的,如果能带着这种心念虔诚祈祷,就会获得加持。实际上就是要带着对阿弥陀佛的一种特别诚挚的信心。你的修法上面,一个方面要具备专注。第二个方面,具有一个我唯一指望您的这种诚挚的不带怀疑的信心,那么修任何一个法,不光是净土法门,修其它的法也都是可以成功的。
所以后面第二个强调的是自己心里面意念:不管我现在是苦是乐,是上升还是下堕,我没有其余的皈依处和指望处,这句话就是说唯一把阿弥陀佛作为自己的终生的怙主,乃至于生生世世唯一的皈依皈投处。这话看起来是比较简单,也像是一种立誓,但是我们详细的去观察这里面内容,就体现出来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你对于佛法三宝具有真实的信心吗?我们一般情况下投靠三宝都是希望避苦得乐的,是上升而不是下堕的,我求三宝或者说我之所以皈投,那我肯定不希望我堕落,而是希望我暂时能够到人天善趣,究竟能够得到解脱的这样的一个目的。

在这里说不管是苦是乐,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在皈投了三宝之后,实际上在我们整个人生的修行过程当中,依旧还是会碰到苦乐之事、上升和下堕之事,这时候你还会诚心诚意的唯一相信三宝,唯一皈投于三宝吗?这是一个问题,换一个角度来讲,这句话也可以体现出我们的皈依的一个心态,它体现出对阿弥陀佛的一种诚挚的信心,不管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际遇,不管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始终相信阿弥陀佛他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他始终是昼夜六时的这种方式恒时加持着我,我们真的能信吗?
说得再通俗一点,很多的佛教徒当自己得到加持的时候,比如说通过强烈的诚挚地精进的祈祷阿弥陀佛,发现自己心态好了,工作顺利了,生活也变得顺利了,家人也没有反对我学佛,一切开始好转的时候,心里面就觉得这绝对是佛的加持。
但是在用最大的精勤、诚信、精进的在祈祷阿弥陀佛、念修阿弥陀佛的过程当中,假如出现了生活不顺利,家庭出现了很大的违缘,自己也出了很多的麻烦,乃至于身体也出问题,各种各样的违缘出现的时候,让他感受了种种痛苦的时候,这是你会不会怀疑,祈祷三宝的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我这样如是的诚恳的在修三宝,在缘三宝作为对境作广大的供养,并且在修法上面精进的去修行,却遇到种种的不幸,让我心里面产生种种的痛苦。这时候,你能够没有任何怀疑的认定说三宝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吗?三宝的加持是绝对不会空耗的吗?或者阿弥陀佛一定是没有舍弃我,他一直在加持我,那为什么他加持我,我越来越痛苦了呢?这些是很实际的问题。不管是苦还是乐,是上升还是下堕,我为什么都能够诚信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我没有其余的皈依处指望处,对于这一点我相续当中是有一个诚挚的意乐、一个虔诚的信心的,我真的有吗?这是我们自己要去反思的。
假如说我们真的在理上能够想通,并且自己也能够认定,不管我在整个修行的路上遇到什么,我都相信阿弥陀佛从来就没有舍弃过我,并且一直在加持我,包括我所感受到的种种不幸遭遇,甚至于是诽谤、不公平,都是佛陀的加持。我能够接受,我能诚信。那么从皈依修法的角度来讲,你的皈依基本上修到量了。从信心的角度上说,你的信心是一个比较真实的信心,而不是观待阿弥陀佛给了我什么,让我觉得快乐幸福之时,我才觉得佛有加持;当我遇到了痛苦不幸之事的时候,就开始怀疑佛的加持。当你跨越了这些想法的时候,信心是比较真实的,这时候每个人一定能够得到佛陀的加持。当然这一点不是嘴巴上说就能做得到。
但是这个思路,一方面作为在座的很多的初学者,是需要去考虑的,重新再审视一下为什么要学佛?我当初学佛实际上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什么原因来到了佛门?那我现在对于佛教有一个重新的认识,通过不断的闻思,我重新再去审视佛法到底讲的是什么?佛法是不是一个我皈投你,你就一定要给我所有的人天安乐的幸福的法门,还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你对佛法有重新的了解和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吗?那这时候您能接受吗,还愿意学吗?
还是说自己就认定了这条路我选的,不管以后我是苦是乐是好是坏,要经历什么要遭遇什么,我都愿意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实际上这是我们每一个修行人都应该要考虑的问题,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有些人总是回避这些问题,或者根本就不去想它,然后等到实际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心里面开始产生很大的一种怀疑痛苦,然后邪见,前者要比后者的情况要好。
这一段文字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这段文字实际上在所有的佛教的皈依法门当中,是非常有探讨空间的、很大的一个内容,我到底为什么原因皈依(皈依的目的)?那我皈依后,三宝给我带来什么?我遇到的种种痛苦不幸、或是快乐幸福,我该如何看待三宝的加持、智悲力是绝对不空耗的?诸如此类等等这些方面该如何看待?
在我们相续中,对于这些道理如果真正的能产生正见,那就说明你的皈投心就已经比较稳固了,而且属于不迷信的那种皈依。迷信的那种是指光是听人家说好,然后自己也来烧香拜佛。你就完全的超越了迷信这种层面,已经可以从一个很客观的很理性的、而且是有理有据的,自己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方向,而投入到佛门当中进行学习,走自己修行的路,这一点是重要的。如果能带着这种心念虔诚祈祷,就会获得加持。这实际上是一个很虔诚的心,不管我遇到苦遇到乐,遇到好遇到坏,是上升还是下堕,我都皈投于您,从来都没有怀疑过三宝不具加持。当他痛苦、下堕、感受不到三宝加持的时候,他也没有怀疑过三宝的加持,这属于真信心。
有时候,在一些佛教的基点上把一些人叫做外道,从很多外道徒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种诚信。他们对于自己的主尊或天尊,或者他们自己所认定的本尊等,会有一种丝毫都不怀疑的诚挚信心。
佛教徒的信心的特色跟外道徒的信心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修行?的对境是有区别的。从佛法的意义上讲,确确实实我们是非常肯定,只有佛教这一道当中有真实的解脱道。那关键看我们自己的信心,是不是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纯净的状态。假如说能够有这样的一份很虔诚的心念来进行祈祷,必定是获得加持的,如邬金莲师曾说:“具诚信者得加持,远离疑惑成所愿。”具诚信和远离疑惑这二者是一体两面。假如说具有诚信肯定就不疑惑;具有疑惑肯定是不诚信的,他的信心是属于是摇摆不定的。若你是一个相续中具有诚信心的人,则容易得到加持。若相续中能够具有诚信远离疑惑,则必定内心当中所有的所愿所求都可以得以成就。
半信半疑犹如两尖针一样将一事无成。假如说自己的心相续当中,还是处在一个半信半疑的状态,那么得到的加持也是同样。不是说佛菩萨它相续当中有一种亲近这个众生、不亲近那个众生的分别,而主要是我们自己的信心问题。就好像天月始终在天上,但是水月能不能起现,它还是要观待水是否清净:如果水是浑浊不堪,就相当于说人半信半疑,显现出来的月影也是一个浑浊不堪残破的一个月影;如果水是非常清净的,天月始终在上天上如如不动,水中的水月需要依靠水本身的清净性,而可以产生出来月影,它也是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我们说,假如说是远离这种倘若不是半信半疑,而是一心一意以恭敬心祈祷阿弥陀佛您,除了三尽异熟果的情况以外都可以延续寿命。这里提到一个新名词“三尽异熟果”,所谓的三尽是指:(第1)往昔杀生过多之异熟果而寿尽,(第2)或因往昔所积福德耗尽而寿尽及(第3)引业犹如尽力之箭(自然落地)般地穷尽而寿命完结。除了这三种情况外,(这种寿命完结的人谁也无法使其延寿,)正如所谓的“药师佛虽亲降临,无法延续寿尽命”。寿命已经到了尽头的人,哪怕是药师佛亲自降临到你的跟前,也没有办法延寿。除了这三种情况之外,假如说我们能够诚挚地祈祷阿弥陀佛,自己都可以活到圆满。
“三尽”刚才大致的过了一下,这三点具体的内容还是要再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往昔杀生过多之异熟果而寿尽,大家都知道杀业的果报会感召多病、短命。因为从业果规律上讲,你让别人的寿命中断,比如说往昔杀生多,那这些生命它本身活的好好的,他是因为你的原因,中间就等于用各种强制的手段,各种的兵器等等的方式斩断了他的寿命,让他直接感召到了步入后世、命尽的痛苦,所以你自己感召的寿命就不长久了,就没有办法圆满,都是如是因感召如是果。
总体来说,异熟果本来是说把他感召到哪一个趣当中,比如说杀生把他感召到地狱这一趣当中。但是当他今生转为人之后,他的异熟果体现为,他做人这一世得到的寿命,跟它往昔的杀业是有关系的,如果往昔杀业过多,那他做人时的寿命就非常短暂,成为短命之人。如果是这种情况,比如说本来应该是年轻就夭折,你即便是祈祷阿弥陀佛,也无法直接让你变成寿命百岁,因为这算是一种定业。
第二种,因往昔所积福德耗尽而寿尽一个是福报尽,再一个寿命也尽了。这种情况是福德耗尽,假如说一个人他的寿命没尽、福德耗尽,那么他后半辈子才过得特别可怜,因为没有福报了,他吃穿等等这些都成问题。因为人能够享受五欲,是要靠福报去撑着的,所以福德是让你获得衣食、获得一种正常能够维生的资具、能够让你过得五欲妙很圆满,它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如果福德耗尽,你就没有办法再享用这些东西。那就是或,人类应该享用的这些五欲的欲妙安乐,这些就已经没有了。并且他的寿也尽了,福德耗尽而寿尽,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是你没有办法再受用人类应该所受用的这些东西,自然也就死亡了。
第三种,引业犹如尽力之箭(自然落地)般地穷尽而寿命完结,就比如说射箭,我们把一支箭射出去,它会飞一段距离,当它射出去的力度用尽了之后,它就开始自然落地。前面有一次讲过满业和引业:
满业,是人在这一趣当中待的时候,他待的过程当中,他幸不幸福快不快乐,还是痛苦还是怎么样,在这个环境中待得圆不圆满,这都是满业的作用。
引业,把人引入到哪一趣当中的力量。人的引业,是业力把他引入到人道的这一趣当中的这种力量。
引业就好像射箭的力量,当引业这个力量穷尽了,就说明他当人的业已经完结了,寿命就会自然终结。这种情况下,哪怕是药师佛亲自降临也很难让他延续,因为他感召人的这种业已经全部都穷尽的缘故,就已经全部都用完,那自然他就没有办法持续寿命,无法继续在人类的这一道当中存活。这三种情况就叫做三尽异熟果。
除了这3种情况以外,否则,假如说不是属于这种情况,(只要祈祷阿弥陀佛,)由于暂时的违缘导致的生命危在旦夕也可活到一百岁。 
作为人类大家总是觉得我明天还会活着,我后天也会活着,我今年明年或者后年应该还活着,因为我现在才只有20岁30岁或者40岁。50岁的人也会这么想,他觉得50岁也不该到死的时候。但是实际上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人的寿命是很脆弱的。假如说是能够活70岁的一个人,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活到70岁,他中间有可能会遇到使他寿命终结的很多很多各式各样的违缘。尤其现在到了末法时期,那种被一些暂时的违缘所导致威胁到生命,使得他没有活到他应该活到的时间,而中间就直接就命尽的情况数不胜数。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出现了一些横难,出现了各种意外事故,这些都属于这里所说的暂时违缘的范围当中。
人的寿命是特别脆弱的,尤其到了末法时期。我们每天看新闻就会发现,在世界上到处都发生很多天灾人祸,而并非自己正常死亡的情况。再说一句不客气的,以前上师仁波切曾经说,我们现在在座的人,假如说年轻的我就说是20岁或者甚至还有更年轻的,假如说我们以20岁的年龄,咱们都按最年轻的人的年龄来算,那可能未来50年或者60年之后,我们所有人都会走。
那说的范围再广一点,全球是多少亿人口?70多亿的人口。整个地球我可以说100年之内,70亿的人全部死光光,这不是我在恐吓大家说我又说出一个什么世界末日。因为咱们现在人寿几乎很难活到一百岁,那现在全球的人,就算是刚出生的还不到一岁的小孩,100年之后不是也都死完了吗?所以100年之后,70亿这么多人就全部都不存在了,这跟世界大战、世界末日也没有什么区别了。但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大家听到这话的时候不紧张,为什么?觉得那是百年之后了,人都得死,但是它的这种摧毁的力量难道不可怕吗?
现在出现一个别什么样的理由说,70亿的人全部都已经死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恐惧的,就跟世界末日差不了多少。实际上死亡无常本来如此的,但是我们对它可能从没有好好的去分析过,自己也没有在这方面好好的去缘取,反而该害怕的不害怕,而子虚乌有的一些所谓的世界末日的说法令大家都很紧张。不管怎么样,真正去修行死亡无常是最牢靠的,也是最实在的。佛陀告诉我们万法的真相,万法的真相是一种必然的规律,是名言的一种自然的法尔。
那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我们说人的寿命很脆弱,但是我们毕竟还是想在正常的情况下,我希望我能够寿终正寝,命尽了该死就死了。但在我寿命没尽的时候,那最好还是不要遇到天灾人祸横难而死。经中说(念佛)可以遣除暂时的天降霹雳、就是说被雷击死的情况还是有的,现代还有可能是被电打死的等等,这些都属于是横难的范围。
被水冲走、就是水灾呀,兵器所害、这也是有可能的,以前叫做兵器,现在有一些很锋利的钝器,突然之间天降突发的这种横难,也会有包括像现在飞机失事、车祸呀这些都属于是横难。因为古时候也没有什么飞机和汽车的说法,他们不会提,虽然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有一些变化,但实际上都在这个范围当中。悬梁自尽等违缘,以及因福德失损而遭到鬼神窃寿、这种情况在末法时期也是比较多的,因为人们逐渐的不相信因果,相续中不行持十善,心里面大部分都是充满着杀盗淫妄,十不善业做得很多,而相续中贪嗔痴很炽盛,嫉妒、傲慢、狡诈,各种的愤恨、猖狂,各种各样的烦恼心所非常的炽盛,这样肯定是损福报的,这样使得自己的福德消损了之后,你就容易被鬼神吸你的精气而被侵损。如果一个人福报比较圆满,是不会受到非人的侵损,非人是很难损害得到他的。
诅咒等损毁灵魂寿命等十八种横死。为此,顶礼能赐予如此无死寿命悉地的怙主无量寿佛。前段时间我好像没查到关于18种横难明确的解释,上师仁波切引用了《药师经》中所讲的9种横难,还有《佛说九横经》和《佛医经》中,也宣说了九种横死。据此我们大致的就可了解到,就我们平时碰到这样的情况,基本上都不是正常寿尽的那种,这在末法时期还是非常多的。(上师讲记:关于横死,《药师经》宣说了九种:一者生病没有治疗或未如法治疗而便横死;二者横为王法之所诛戮;三者横为非人夺其精气;四者横为火焚;五者横为水溺;六者横为种种恶兽所啖;七者横堕山崖;八者横为毒药厌祷咒诅起尸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饥渴所困不得饮食而便横死。)
九种横难的说法,第一,生病没有治疗或是延误治疗。所以在这一点上还是要提醒学佛者,我们学佛的团体当中或者在佛教的思想里面,可是没有要求说学佛的人不准看病。好像在佛教团体中有一部分人,会喜欢宣说这样的说法,他会用其他理由“你不要想病或者你不要去加这种意念,你只要祈祷三宝”反正用各种各样看似有道理的理由,去遮止佛教徒看病。
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学佛要随着佛来学,佛陀当初在世的时候有病了就看病。虽然大家都知道佛陀的病是一种示现,那佛陀示现的病,他也会去看,他会找耆婆医师(备注:耆婆是佛教医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佛陀时代,鸠摩罗什生母。)去给他看病,也会吃药,会去用各种方式去治病。所以佛教的思想当中,经教中没有一个很明显的依据说佛教徒不用看病,只要祈祷就可以了,这个讲法大家还是要鉴别清楚。我们做一个正常的人,生病没有治疗这就属于是延误了治病的最佳时期,而使得自己的病最后无法收拾而死去的;或者为无法治疗,治的时候又没治好,有时候就是医生出错,或者治疗的方法跟他的病不对口,各种各样的原因就叫未如法治疗,而使得他死去了,这种情况都是属于横难。
第二,为王法之所诛戮。类似于官非,触犯了王法直接就被裁决判刑,甚至于判死刑而使得命尽。
第三,横为非人夺其精气。这跟前面说的福德消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人生前不行善法,相续当中充满着贪嗔痴、嫉妒、傲慢、烦恼心锁等等,行为上面不行善法,损人不利己,表面上看起来可能自己得了一些很暂时的好处、受用钱财等等,但是实际上他相续中的福报大大折损,最后就容易被非人所侵害。非人能够侵害这个人,那就说明他的福报肯定是有缺损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第四,横为火焚。遇到火灾,有的时候你看我们出现火灾,城市当中最后就有烧死的人等等,这些都属于横难。
第五,横为水溺。水淹死的。

第六,横为种种恶兽所啖。被猛兽吃掉的,被猛兽伤害了生命的。前几年出现动物园老虎咬死人的情况,也跟他自己本人的业还是有一定的关系。但外缘上面也有因缘,内缘也具足,内外因缘聚合就出现这样的悲剧。这事虽然从人类的角度不能够允许的,但是跟他自己往昔的业缘还是有一定关系。
第七,横堕山崖。现在直接从山崖上不小心掉下去摔死的也有但不多,但从飞机上掉下来比较类似于这种。
第八,横为毒药厌祷咒诅起尸鬼等之所中害。有些是被毒药毒死的,有些是被诅咒而被起尸鬼等所害。说到诅咒,现在的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但实际上这个东西自古都有,而且它确实也会起作用,只不过现在人也不相信,可能很多人也不太会用,但是它也是一种横死的情况。我们说在内外道的修法当中,像这种诅咒他那种咒语的力量,确确实实是存在,而且它的咒力确实是很起作用,力量是很威猛的,这一点不能否定。当然你把它用在好的地方,它就会变成你成就的因,会变成赐予你悉地的因缘;你要是发心不好,用在不好的地方,那也变成损人不利己的。有些是被诅咒的方式所害,这样也属于横难。
第九,饥渴所困不得饮食而便横死。这种饿死的渴死的,在咱们现在的社会当中也比较少,但也不是完全都没有,也是属于横难。
以上这些属于是归摄的讲法。实际上包括刚才讲到的自杀就属于是横难,悬梁自尽是古时候一种常用的自杀方法。看到现在有些年轻人自杀,我们就觉得特别不值,因为他们如果稍稍懂一点点佛法的话,也绝对不至于走这条路。稍微感情不顺利一点就走这个路,跳河、跳楼、吃安眠药等等各种各样的死法。科技发达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好的作用不可思议,那坏的作用好像能让人死起来也特别容易,稍许的用一个什么方法也能让一个生命轻轻松松的就终结了。
在佛教的眼光当中,这些都属于是横难。因为种种的因缘使得他断命了,可是他的寿还没有尽。但能够祈祷阿弥陀佛,再再的祈祷阿弥陀佛,根本就不会出现中间自己夭折的情况。我们说生命诚可贵,不管怎么样总是要活着,活着还是好的。尤其作为人类来讲,它属于三善趣的范围,还是要尽可能的保留自己的生命。作为修行人,在我们自己的修行没有自在,没有临终往生把握的时候,那生命还是要保留的,保护生命要让他好好的修法,这是绝对有必要的。
所以要好好祈祷阿弥陀佛,让自己寿命能够维持,一直能够持续直到自己修行有把握的时候,那时死也行,不死也行,只要对众生有利:如果我死对众生有利,那我就死,不死对众生有利我就不死,就比较自在了。但是在自己的修行还没有把握之前,祈祷怙主无量寿佛,加持自己的寿命达到圆满或者说能够延续,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师这里说,有一些人他有些疑问:除了三尽异熟果的情况之外,可以遣除其他的横难,那说明药师佛和阿弥陀佛还是有所不能的,因为佛不能解决三尽,那你祈祷佛就没用。这种说法很片面,不能这么简单的。上师仁波切也是知道众生的心相续,知道大家的想法,就很客观的把它提出来,那就稍许跟大家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知道,业的情况特别复杂的,我们不能只能看眼前。比如说刚才提到的三尽异熟果,说是除了这三种情况,如果是这三种情况要是佛教里也没有作用,这个没有作用,只是指的说他没有办法去延续你现世的。因为这三尽异熟的某一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你的寿命无法延长,只是说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能够起作用。但是你再再地祈祷药师佛、阿弥陀佛,或者说你再再地做功德,那对于一个寿命已尽的众生来讲,确实这一期的寿命是无法再延续了。但是不代表说,你的这句佛号,对你的来世、对你的业障清净不起作用。
你的定业已经成熟了,你必须要感受寿命无法延续(的果)。但是不代表对于你其他方面的这些业力不能起作用,包括就算是你一定是时候要死,没办法延寿,你死的时候痛苦不痛苦,死的时候会不会碰到很多违缘,导致你没有办法去观修你生前所串习的这些往生净土的修法;或者说死的时候业障清净,阿弥陀佛就能来接引,这些方面可是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只是从没有办法使得这一期的寿命再延长,而说是无能为力。
所以说,对于佛陀的加持力我们不应该生起疑惑。因为业缘的关系,业因果它是名言的一个自然的法尔,但是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些人他可能会产生这种疑问:假如说我是一种定业,那我祈祷佛也没用,还不如就不祈祷,其实佛对我也起不到加持的作用。我们只能说他可能没办法改变这个寿尽的问题,因为业缘已经到这里了,这是一种定业不可转。但是不代表任何的一个佛号都不起作用,因为,一句佛号念下去,它可以消尽我们无量劫的罪障,能够给我们创造很多的未来的好的缘起,乃至于可以得到在寿尽的时候直接往生的力量,它始终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我们怎么能确定说我是一个定业那就不用祈祷,反正也是定业,祈祷也没用,不是这样讲的,不是这么简单来理解的。
那假如说你的这种寿障是一种暂时的违缘,一定可以通过佛号遣除。如果是一种定业,那也会在其他的方面,包括你的来世、你的生生世世都会创造一个更加殊胜的缘起。只不过你这一世是必定要感受你前世杀业过重而感召的短命的寿尽的果而已,只是说这一点上面暂时没有办法改变,对此我们应该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那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因为涉及到业果的问题,再看一下大家还会学到一些知识,对你们来说对业因果的了解是很有帮助的。
总的来说(业寿已尽与否有四种),(一)业尽寿未尽:诸如上半生享受安乐,下半生感受痛苦;意为:你在人间感受安乐的业已经享尽了,但是你在人间的寿命还没有尽。上半生感受安乐的业没尽的时候,就觉得做人特别的自在,生活幸福,夫妻和睦,事业有成,方方面面都是非常得意。但是假如说你的福业尽了,但寿没有尽,那下半生就贫穷如乞丐一样,什么安乐都得不到,只是那活在那里,活得很痛苦,活是活着的,在人间看着像一个人,但是丝毫没有福报去感召人类本来应该享受的一些有漏的安乐,为什么?你没有享受安乐的业,已经被你享尽了的缘故。
(二)寿尽业未尽:诸如从此地狱转生到彼地狱,从人间死后又转生为人;这个人寿命已经尽了,但是他的福业还没有尽,或者说它恶业没尽。诸如从此地狱转生到彼地狱,从人间死后又转生为人。今天你们学了这一段内容,对于很多以前不太明白的、模模糊糊的一些道理就会比较清楚了。“诸如从此地狱转生到彼地狱”这是一个比喻。可能咱们汉族人比较熟悉比喻,好多道友都念过地藏经对吧,念地藏经的时候可能有一个说法“从此地狱转到彼地狱辗转反侧”,在这上面是有一些描述的。再有《俱舍论》中有这方面的描述,比如说整个的器情世界也有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到了坏劫的时候,有情世界在消融的过程当中,有些地狱众生他地狱的业还没有尽,会直接转生到其他世界的地狱当中继续感受痛苦,而马上要毁坏的娑婆世界的地狱就会被火焚毁掉了。看过这些经论后,大家可能就比较好懂了,因为他地狱的业没有尽,所以他就会从此地狱转生到彼地狱继续感受业,但是他的寿却已经尽了,所以寿命就终结了,然后再次的转生。
这只是一个比喻,意思是比如说作为一个人,在我们讲到暇满的问题上经常会提到“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有些人就对此产生疑惑,因为通过催眠能回忆起前世,或者有一些人直接就能够回忆起前世,就说他前世也是做人,他前世的前世还是做了个什么人,通过宿命他就回忆起来了。对此我们佛教是承认的,他确实会想起自己的前世和前世的前世,就发现她总做人,说明也不是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说明转世为人也不难。
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第二种寿尽业未尽,他当时做人的时候,感召得到人的业他还没有享尽,但是他的寿命就已经终结了,所以第二世他就再投生生为人,然后第三世再投生为人,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一些情况是比如他这一世的寿尽业尽了,但是来世还投生为人,那就说明他转生为人的善业又一次成熟了,从他的阿赖耶识当中成熟,他就又可以投一次人胎,这也是有的。业果是很复杂的,我们只是在此列举一个例子。
今天这里稍微分析的细一点,以前上师仁波切曾在《入行论》中讲过一个公案,波斯匿王也是一个佛教的大居士,他是国王,但他是一个很大的大护法,也是秉信佛法,对佛陀非常有信心。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他的这种度众的事业非常广博不可思议,很多人最起码也是知道何为善何为恶,哪个职业好哪个不好。在印度讲究种性,像屠夫这种职业,人们认为这是一种造业的行业,一般人是不愿意做的。但是后来波斯匿王坐下有一个屠夫主动来找国王,说他愿意承担皇宫里面这种屠杀宰羊这样的事情。国王当时很奇怪,一般人都不愿意做这个事情,你为什么这样自告奋勇主动的申请要做?屠夫说他能够回忆宿命,他说我当一次屠夫,就能够转到天界一次,然后他说他回忆到他前六世都是一世做屠夫一世当天人,一世做屠夫一世当天人。因此他就认定了,屠夫是转生天界的因,所以他高高兴兴的来申请想做屠夫。
当时波斯匿王一听,马上就意识到这些跟佛陀所宣讲的教言是完全相违的,但是国王又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也觉得很疑惑,就自己亲自跑到佛那里去问。请教佛陀说,我碰到这么个事情,请你给我解释一下这人是什么情况,他为什么说当了屠夫反而能转到天界。佛陀就告诉他因缘,是因为他的宿命通是有漏的神通,他自己的有漏的宿命通,并不究竟,他看不到他六世之前的情况。实际上他之所以能够感召到生到天界,是因为他前六世之前曾经供养了一位独觉(独觉,就是具有缘觉果位的圣者)的善业没有穷尽,所以还会一世一世的转生天界。但是他自己搞错因果,他与他有漏的宿命通又没有真正的正见摄持,他误认为我做屠夫的杀业是可以转生天界的。
因而佛陀说实际上他做屠夫的这些杀业,现在果还没有成熟,他一直在享受的是曾经他供养独觉的善业,一直在享受的业还没有穷尽,所以一直在人天当中转生,这说明什么?他的业没有尽,但是他的寿已经尽了,寿尽了业没尽,他来世就能再转人、再转人或者再转天、再转天,这是业果的一种相,所以以此并不能说明人好得。其实三善趣还是很难得的,造恶业它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说转生为旁生鸽子,这世当鸽子下世当鸽子,后面连着8万劫当鸽子,就属于寿尽业未尽。他转为鸽子的业一直没有穷尽,因为鸽子只有几年的寿命,他当鸽子这一世的寿命已尽,所以他的业就引发他来世还做鸽子,一直做鸽子做下去。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业都很复杂,也有可能是这一种业缘。
(三)业尽寿亦尽:诸如从人间死后堕入地狱;业也尽了寿也尽了,死后他另外的一个业牵引他到哪里就到哪里。诸如从人间死后就堕入地狱了,在人间死,因为他的寿尽,同时他享用人间安乐的业也尽,所以叫做业尽寿也尽。比如说他墮地狱的恶业先成熟的时候,下一世他直接就会感召到地狱当中去。
(四)业寿皆未尽:诸如终生享受安乐。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属于业寿皆未尽,咱们是活着的,现在都能享受人天安乐,而且还能学佛,这就属于是善业所感。
作为佛教徒,如果自己对因果不懂,然后还是很高兴地说自己是学佛的人、对因果诚信,这是有点可笑的,这也不合理。那我们最起码在最基本的佛教真正的因果正见上面,在正见上面最起码道理要讲得通,不要迷信,否则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自己学的也是蛮惭愧的,对不对?那佛法里面并不是说没有这些道理,或者说讲不清楚这些道理,而是我们自己没有学,那就不好了,是不应该的。
上师仁波切在讲这个问题时,引用了《俱舍论》当中的关于业的最基础的概念。关于业,《俱舍论》云:“异熟受业定不定,顺现法等三定业。”意谓:异熟果所感受的业分为定业和不定业两种。
定业:必定要感受果报的业。刚才所说的三尽异熟就属于是决定业,它就不太容易改变,所以叫做定业。不太容易改变,不太容易发生变化,就叫做决定业。不定业:虽然造了业但不一定感受果报。不定业不是很稳定,当有一些因缘起现的时候,它就可以改变,就属于是不定业。
人的身上都有定业、不定业,定业是一定一定会感受果报了,很难改变。就像苹果都已经成熟了,你一定要把它再去改变缩回去;或者比如说我不想要这种绿颜色的,我想把它改成一个红颜色的苹果,那时候这种决定的果报已经定在那里,就很难变。不定业,是有一种不确定性的。假如说虽然造了业,但是有一些因缘的限制,它就不一定感受果报。由不同成熟的相状,定业可分三种,即: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和顺后生受业。
顺现法受业即生当中必定感受果报的业,也即遇到严厉的对境或发心极其猛烈的情况下造的业。我们平时所说的“现世现报”,这世造业、这世报,即生当中直接感果。比如,他的发心特别猛列、意乐特别强烈,或者对境非常严厉,比如上师三宝、父母这样很殊胜很严厉的对境,那么所造的业可能这一世就能成熟,感受苦果或是乐果。
顺次生受业:下一辈子感受果报的业,如五无间罪等。这世造业、下一世报。
顺后生受业:在下一辈子之后感受果报的业,很有可能这种业在几千、几万年之后才成熟。这世造业、下一世之后的后后世才报,有可能隔了几千几万年、甚至几劫之后,在后世才感果。
佛教里面经常讲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很多人接受不了这句话,他就觉得说你看看有一些贪官污吏,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他得到的高官厚禄让他这一辈子过得很滋润。咱们国家确实现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力度是非常大的,这一点老百姓也非常的高兴,这是实话。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经常说善无善报,好像自古至今的确存在这么一种现象,比如,有些贪官污吏这一辈子享受安乐,最后高高兴兴的寿终正寝,也没有见他受到什么惩罚报应。还有另外一种,有的人真的是个好人,他人人特别的好,结果一辈子都是穷困潦倒,事业也不得志,一辈子都过得很可怜,最终也该死就死了。这么善良的人,这样子为别人付出、做好事的人,却过了这样一种人生,我们都觉得心里不平,对不对?那像这种情况,在佛教的业因果的规律当中能解释吗?完全能解释。委屈吗?不委屈。
这个道理应该怎么解释?这一点上绝对没有不公平的地方,比如说这人行为不如法,但是实际上是用了各种非法行,看起来得了钱、得了官、得了名闻利养高官厚禄,最后自己还寿终正寝,一辈子过得非常滋润,这样的人生在佛教概念当中是怎么解释的呢?这一世他以不如法的行为巧取豪夺的这一分依旧是他的恶业,但是他这一辈子能够得到这些高官厚禄,能够有享用名闻利养、五欲的这些欲妙,实际上是源于前世造过善法,跟他前世所积累的福业有关。在这一世福业的果报已经成熟了,就像苹果已经长熟了,瓜熟落地了,所以就能享受很丰厚的果。
他这一世不如法的行为,和他这一世享受的福果,这两者不是一对因果。只是我们眼睛看不到前世后世,只看到这一世,所以把这两者凑成一对因果,这是不合理的。他这世造的恶因,实际上果还没成熟,所以我们会认为说怎么坏人没坏报。但是他感受的福报,肯定是他前世的某一种善因和福业所导致,这一世福报现前已经成熟了,所以他感受了福果。
对于这种情况,在这一世的现象当中来看,大家就觉得老天不公平。在佛教里面,三世因果绝对不虚耗,都是“如是因如是果”来的。像我们刚才讲到的三种定业的情况:顺现世受业,顺次生受业,还有顺后生受业,因此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业果全部局限在顺现世受业之中。因为我们现在承认了顺现世受业,他现在造的业,我就想看到他现在顺现世感召的果,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有一些业非常复杂,它的起因、当时造的心态等等种种种种的因缘非常复杂,导致果有可能是后世成熟,有可能是后后世成熟。而他现在所感受的这种福乐的果,也不一定是他现世的某一种业因感召的果,有可能是推到前世某一些福因所感召的果。那我们又看不到前世后世,只看到一个现世,那么你不能把错乱因果,以自己的分别念把因果拼到一起,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坏人没坏报,这是说不过去的,在因果定律上也是解释不通的。按照佛教的角度,世界上所有人没有一个不公平的,因为都在业因缘、业果的范围之中,在业网的规律之中,没有不公平的事情。所以业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人经说善无善报了。
那再反过来,刚才举的例子是说,好人一生当中做好人,心地善良为他人付出,结果一辈子穷困潦倒。按照刚才我们描述的现象,说明他这一世做好人的善业没有成熟,有可能是后世、后后世再成熟。他的穷困潦倒跟他前世所造的恶因有关系,所以表现出他自己一生不得志。如果从缘的角度详细分析就更复杂了,比如大家眼睛能看到领导不赏识某人,领导说他做人太刚直,或者会说有很多其他原因导致他一生穷困潦倒,所以缘也是很重要的。那因和缘错综复杂,作为一个凡夫人是很难看得清的。
真正的在佛教的业因果规律中,都遵循一个自然的法尔,没有谁去故意掌控它,包括佛陀也没有办法随意依靠自己的修力、圆满的功德力,去改变掌控因果,这是很难的。它会随着业因果的聚合,而自然起现果法,就好像阳光、水、土、种子、温度、湿度、时间等各种因素全部聚合的时候,最后才会发芽。前面的各种因缘,稍许哪个地方差一点,或者有点变化,它的果就随之变化。全是一种自然的法尔规律一直在这样循环循环。
包括我们的解脱也是这样。我们所需要的阳光、水、土、种子,实际上最后怎么样能够让菩提的种子成熟?菩提的种子现在每个人都种下了对不对?我们已经值遇三宝,每个人都发了菩提心,未来必定是成佛的。种子是有了,但是在它的因缘上,比如你修行精进吗?你对上师三宝有信心吗?你对净土真的具有信心吗?你遣除了疑惑吗?你平时真的修了没有?在临终的时候能不能把握住关键点?你平时的业障清净了没有?有没有精进的积资净障?这一系列最关键的问题,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缘聚合之后,加上你相续中已经埋下菩提果的种子,内因外缘全部聚合。最后的果现前,或者是不现前,或者是延后现前,都是随顺自然的法尔在运作,乃至于三宝的加持也是其中的因缘之一,全部融合在一起。而最后你的果是这世成熟,还是临终成熟,还是中阴成熟,还是来世成熟,还是来世的来世,后后世成熟?这看就是看自己平时在因缘法则上面是不是注重了。
所以因果的关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大家在这上面一定要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做人不要盲从。有时候佛教团体当中会传很多邪见,因为我们没有办法,邪见是如同密林,如同一个茂密的森林一样,不计其数。你只能凭着他去说对吧,我们又不能去堵他的嘴。但是自己学佛为什么强调闻思,它有一个好处,你真正的在佛法的道理上自己理清了,那你自己就能够鉴别,而且你自己很清楚我修行的路,该注意什么,要把握什么,平时应该如何去精进。
你一生当中会听到各式各样的那种说法,你知道这些说法都是谁的分别念冒出来的一种讲法吗?如果去查,我们都无从考究对吧?太多太多无量无边,人有多少,众生的相续有多少,那就说明分别心有多少,各种各样邪见的稠林就有多少,你能够一一灭净吗?是不可能的,你只能把握自己,自己掌握正见就够了。自己的相续当中如果真正懂得佛教的因果的规律,你就不会盲从,也不会迷惑。
也不会碰到第一个问题不会解释,问了法师之后碰到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依旧不会解释,为什么?你没有抓住道,只是去问了一个我该怎么办的一个说法,只是要了一个结果,但是不知道它的原因在哪里,这就是没学懂,那么你自己的真正的佛教的正见树不起来,所以你碰到问题总得靠别人,碰到问题总得问别人。然后问别人的时候,人家的这种各式各样的讲法,你有没有鉴别力,就会出现很麻烦的一个情况,那修行到了后面你不能总是依赖别人对吧?你什么时候才能够自立?什么时候才能说我自己能够把握住,然后我未来修行的方向一定是正见具足的,然后我在扎扎实实去修。你什么时候才能走到这一步?所以要闻思,而且不要迷信,不要听一个一个的说法,然后就跟着去走了,都不去鉴别他说的到底对不对。有一些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由,一听就信,但实际上这些理由是不是真的可靠,从来也不分析。
毕竟现在是末法时期,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表面上看是佛教的一种名词,而实际上他的说法类似于外道的知见,甚至于是邪见,有时候会障碍我们的修行。因为实在太多了,那我们要做一个鉴别,就需要闻思扎实一些。像上师仁波切有时在讲记里提到的一些关键点,都是现在人很容易迷惑搞不清楚的,相续中容易出现偏差的这些关键点的问题,你们自己一定要尽可能的通过长期学习,慢慢慢慢要把它搞懂,那自己在因果规律上面就不会迷失,以后在学佛过程当中,哪怕是耳朵听到了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讲法,你也不会受困扰,这点是今天要涉及到的业果的问题。
如今已值人寿百岁之末期[ 意思是说,寿命最长可活到百岁。],人们很难活到一百岁。虽然现在大家都觉得百岁老人很稀有了,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活到一百岁,觉得能活到70岁就很不容易了,也算长寿了,这已经折了30岁了都。现在都处在末法的年代了,也是福报消尽的,也是福报损减的一个相,但也没办法呀。
然而,此处指的是通过念佛遣除暂时的寿障、使自己宿业感召的寿量达到究竟之义。刚才我简单的解释颂词“寿尽亦可享百岁”的意思是,不是说我只要念了阿弥陀佛,我就一定能活到一百岁,不是这样的。它指的是,比如说你往昔的宿业,感召你这一世的寿命本来应该是70、80、90岁,通过念佛可以遣除其他所有暂时的寿障,不会让你活不到70、80、90岁中间就死了。前面讲的18种横难,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死,有些好像看病没看好就死了等种种情况,你自己往昔宿业所本应该感受多长的寿命,通过念佛就能够让你活到那个寿命,使自己宿业感召的寿量达到究竟之义,这就是“寿尽亦可享百岁”的解释。所以大家在理解上不要依文解义,否则会出错。
本来,一位具有能力的上师以咒力摄集器情之福寿融入一位具有缘分的弟子体内从而延长其寿命,这一点是很难以做到的。而这里仅仅以信心祈祷,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获得如此巨大效益。这是一段对比句,是什么意思?有一种情况,假如说弟子有寿障,上师仁波切举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公案,公案里面有好几个点可以讲,时间关系我就不太啰嗦了。公案上体现出弟子对上师的信心问题,吉美他的清净心确实非常好,但是前提是一定是具相的上师。你们不要有的时候依止了一些邪师,邪师本身做的行为不如法,我们自己非要观清净,就把邪师跟久利津这种真正的大瑜伽士等同起来,不管邪师外相上显得怎么样,我都观清净就好了。你对真
正具相的上师如此观清净,是能够得到圆满之加持的。那你对一个不具相的邪师这样观清净,是得到圆满的一个堕落的加持。因此,上师是否是具相上师,要先搞清楚。
像吉美尊者他去找到久爷爷,吉美依靠他自己精通三藏和他智慧的抉择,他知道久爷爷这是一种瑜伽士的一种表现,吉美相续当中已经确认无误。加上吉美他上师给他的教授,他就能够一直恒时观清净心,丝毫没有邪见,没有起不清净的念头,所以自己的寿障遣除。可是我们在对于上师还有待观察的情况下,就开始直接用这种方式去依止,那假如碰到的是个邪师,你就很倒霉了,不是这一世的缘分,那是生生世世都遇到邪师,然后生生世世跟着他堕落,那就没有必要了,那种观清净是绝对让你堕落的因缘,所以我们还是要分清场合才行。
这个公案表面上讲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我们在实际中需要随学这些公案,自己想去用的时候,还是要搞清楚前因后果这些因缘。否则依旧是什么都没考虑清楚,反正自己就跟着去学,去瞎学也是一种迷信,到最后弄得自己非常痛苦。你想想末法时期有些弟子回过头去告上师、打官司的,这些种种情况出现让人觉得非常可笑,都是因为最初不观察好就开始乱依止,都是这些原因导致的。但这些人还很委屈,会说那你们佛经里公案里都是这么写的,我观清净结果现在是样子。
我们还是看这一段的对比,这段对比意思是,假如说具缘弟子如果有寿障,按照长行文中所写的情况,这些条件其实是很难全部具足的:
第一个难度是,具能力的上师,依靠上师的这种能力,能力是指上师修证方面的能力,说句实在话,随随便便你就能够找到一位如是的具有这种能力的上师,也是挺难的。
第二个难度是,依靠这种咒力、或者等持力是可以摄集器情的福寿的,他能够把地水火风四大的精华,用咒语的力量把它全部都摄集起来。
第三个难度是,通过比如说上师的这种强大的等持力加持力,把精华直接融入到具缘弟子的体内,这样就能够遣除他的寿障,达到寿命圆满的相。
这三个,一个是具能力的上师;一个是具有摄集四大精华,有时候上师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到了末法时期,外在的地水火风就没有什么精华可言了。以前上师曾经讲过这些类似的问题,像我们小的时候我还有印象,比如说手不小心划破了,直接抓上地上的土撒一些到手上就可以止血,这是老人的一种习惯。你现在敢撒吗?我们现在生怕土到了血里面,回头这个小小的口子就开始肿,开始化脓发炎了,各种情况都会出现。而小时候根本不会有这些顾虑的对不对?没有什么钱,用土面直接撒到手上,就不流血了很容易,那说明什么?人相续中的福报在损耗,外在的地水火风的精华上也是散失得很厉害,所以你没有什么精华可摄集。哪怕是你有这种修力,但是也很难摄集精华。
第三个具缘弟子也不是很好找的。所以这几个条件如果都俱全,而能够达到遣除寿障的效果是很难的,因缘不聚合。但这里就有一个很方便的方法,而这里仅仅以信心祈祷,因为你祈祷的对境是无量寿佛的缘故,你仅以信心祈祷,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获得如此巨大效益。不费吹灰之力,你就可以获得遣除寿障的这种功德。其实这样对比讲,大家就能发现,祈祷阿弥陀佛真的是太方便了,不需要前面复杂的这些很难聚合的因缘。只要我好好的祈祷阿弥陀佛,就能遣除前面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寿障的问题,长行文中用这样的方式来赞叹佛的功德。
在如今人寿短暂、违缘重重的恶世,在五浊恶世的时代,我们的寿命都是比较危险的,五浊恶世横难就越发的多,这种因缘就容易起现,所以我们的生命就越发的没有保障。但这个时候如果能诚心祈祷阿弥陀佛,诚心很重要,祈祷一次等同于得一次长寿灌顶。长寿灌顶可以保障自己的寿命。假设得以延年益寿,就有空闲修持往生极乐世界之因。我为什么一定要长寿?有一些人就觉得何必执着寿命,佛教里面都讲到寿命无常,那我什么时候该死就死了呗,横难就横难,该着我就死就死了。
这话不能这么说,为什么?如果从一个修行人的角度来说,如果是一个修持往生极乐世界之因的人,那么寿命越长越好,哪怕住世一天也可积累广大的资粮。这是有必要的!一个是我刚才提到的,我们现在如果修行没有自在,你死的时候你根本没把握,现在你就敢死吗?有些人说“死了就死了,修行人都是学佛的人怎么能执着自己不要死”,不是这个意思。说的不好听一点儿,你怕不怕死?为什么怕死?因为修法还没把握!那我在临终的时候修法没把握,我堕落了怎么办,堕落的可就永无出期了,再得不到人身连修法的机会都没有。那我还不如不死好一点,我还是保留自己这一世的寿命尽量长一点,就借着还活着的时候,我再努力努力,再好好修行直到修的我有把握的时候,那时候死也行、活也行,我都无所谓了。不是说好像我是个特别怕死的人,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从我们的修行有把握能否解脱与否来观待的。你解脱了,也就意味着无量的众生有机会得到解脱,因此当然需要加持自己的寿命更长,让自己有机会能够更加稳固的修行,能够积累广大的资粮,这样使得临命终时,有最起码80%的把握能往生,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要加持自己长寿。
如《四百论》中云:“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圣天论师的这句话前面还有两句“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这是非常精准的不偏墮于两边的一段教言,意为:虽然我们看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冤敌一样,《四百论》前面有很多关于身体的描述,特别是我们人,一辈子实际上在为身体做奴仆,为了身体的吃喝,为了装饰它,为了让它健康,我们一辈子的精力都花在为身体服务上了。结果到了临命终时,它拍拍屁股走了,它的走法直接是火化了、土葬了、扔到尸陀林喂老鹰了。
然后你自己一辈子当中,为了身体造了无数的业,业倒是如影随形跟着你的心识,步入后世,然后你的心识继续感召三恶趣的苦果。身体,你伺候了它一辈子,隔几个小时要喂它吃,隔上一会要喂它喝。要身体庄严漂亮,一辈子都在打扮它,为了让它怎么样漂亮,怎么样好看,怎么样看着优雅得体,怎么样让它不生病,我们是不是一辈子都在为了身体,都在当身体的奴隶?结果回头身体还带不走,死了以后也就丢在那里,肥肥的白肉给老鹰当食物而已,这养了一辈子的也就起了这么个作用。而你为了身体所曾经造作的业,就永远跟着你,如影随形永远是不离开的。
《四百论》里面关于舍弃对身体的贪执,有很多窍诀,今天这里不多讲。所以说,“虽见身如怨”,意为:虽然我们知道,身体实际上就如同自己的冤敌,让自己造了很多的业,但是作为修行人“然应保护身”,我们还是应该要保护身体,为什么?因为身体是戒的所依,“具戒久存活”,你以身体作为所依,你守持清净的戒律。然后“久存活,能做大福德”,就能够造作广大的福德资粮,这样子就能够使得我们临命终时,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机会,自利利他的目的就能达到,这是身体的一个功德。所以虽然看到身体如同怨敌,但是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能够随意的去损害、侵损自己的身体。但是也不能够用“然应保护身”这句话来给自己做理由,然后一味的就开始放逸享福,也是不合理的,反正不能墮两边。你要知道你把身体,维持着它不要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好好修行,积累广大的福德,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才去保护它。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那还是不要保护好一点。
而作为行持恶趣之因的罪孽深重者,寿命越短越好,哪怕是一刹那留住于世,他也会积累严重的罪业。他多活一天,他就多积累一天严重的罪业,所以这种人还是早点死反而好一点。意为:那当然不能说是佛法不慈悲,佛教不慈悲,不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佛教咒别人早死,而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如果他的一生是天天都是造恶业的一生,再再行持罪业,不行持善法的人,那寿命短暂一点还是好的,为什么呢?还是慈悲,因为他寿命短一点他就会少积累一点业,他寿命多一点他就会多积累业,那他以后就永远成为地狱的基石。是从这个角度,出于慈悲的理念才会这样去说,但是并不是真正的想诅咒别人早死。上面再一次告诫修行人,留着身体不是为了享受的,不是为了只是自己安逸的,而是为了让它好好的进行闻思修行,好好的修行佛法,然后对自他有所饶益,以这个目的所以才会去保护它,如果没有这样的目的,达不到这样的目的,不保护也就罢了。
所以,如寂天菩萨说:“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我现在宁可马上就死去,也不愿以邪命的方式来养活自己多活一天。如果我的生命唯一是行持罪恶之事,苟活指的是我以苟延残喘的方式活在人间,那活着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死去好一些,这样反而不造业。这以上是观想阿弥陀佛从功德的侧面具有不同名号而作顶礼。至此“庚一、思维名号不同而顶礼”整个科判就讲完了。
单单因为报身与化身的差别,这是什么意思?一般情况长寿佛是报身装束,而阿弥陀佛是化身装束。看起来好像一个是报身,一个是化身;一个是长寿佛,一个是阿弥陀佛,是有差别的。以及(身体所放的)光芒无边而称为无量光佛,又因为寿量无边而称为无量寿佛,只是名号不同而已,千万不要认为有两种本体。不要认为这是两尊佛,实际上他报身、化身,也是一个本体,长寿佛与阿弥陀佛是一个本体。
总之,我们不应认为求破瓦传承(往生法)、这是往生的一种窍诀,破瓦法是一个捷径往生法,非常非常方便。如果破瓦法生前修的比较好,临命终时往生的把握是很大的。这一点可以参阅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总共有12个章节,最后一个章节就叫,不修而成佛的捷径往生法,就是破瓦法。上师在前行讲记讲往生法那几堂课也是讲的比较详细,你们可以自己作为参考资料去看。因为破瓦法是往生净土的,所以就等同于是净土法门,我们可以直接去看那一章节,对自己修行净土、对自己间接稍许的了解一些密宗修净土的方便,对你们的正见上面会有一些好的帮助。
 
诵《极乐愿文》是老年人的修法,我们不应该认为,这些求破瓦传承、求往生法的,或者颂极乐愿文的是老年人的修法,因为老年人好像快死了,就应该要修破瓦法了,马上就要往生了。求长寿灌顶、诵长寿仪轨是年青人的修法,因为年轻人还期望自己要长久存活,对吧,所以我要好好的念长寿灌顶,不要到中间还没活多久就夭折了,像这样的分别,这只是老百姓的一种想当然的或者自己分别心的一种理解,而是要把所有的这些,就不管是破瓦法也好,还是长寿灌顶的或者长寿的修法也好,而要把所有这些法作为人人必修之法。所以作为年轻人,现在也应该要祈祷往生极乐世界,那老年人也需要修长寿仪轨,因为他修长寿仪轨实际上就等于是求阿弥陀佛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说如果求得破瓦法传承,也就获得了《极乐愿文》传承及长寿灌顶;如果求《极乐愿文》传承后读诵,那么也就获得了长寿灌顶与破瓦法传承。
这段主要是想说明,这两个修法表面上看起来功用不同,一个是马上就要求往生的,马上你要死了马上要解脱的意思;一个是要长久住世,求长寿。但他们的本尊实际上,报身和化身是一个本体的本尊,而这两个修法它是互通的,并不是像我们分别心里面所认知的,是别别分开的两种完全不同的修法。因此,所有男女老幼都应祈祷阿弥陀佛,无有比此更殊胜的了。
今天的辅导就先讲到这里。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