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佛学会 >> 【大学演讲】内在财富更重要
返回
【大学演讲】内在财富更重要
1955年,缅甸总理的经济顾问舒马赫先生提出了“佛教经济学”一词,他的同名文章发表在1966年的《亚洲:一本手册》中。他在很多文章里都告诉人们:经济活动,应该追求简单和量入为出,并懂得用财富饶益社会。他的作品主要依据南传佛教巴利三藏的教义,现在在国际上很有影响。
这种经济观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真正教导我们如何运用经济为人类带来快乐,而不是一味地积累财富。
我去过一些财经大学,也知道老师同学们研究最多的是外在财富,比如,宏观经济讲国民经济总值、总供给和总需求,微观经济探讨个体的经济活动,这些我常常听到。但我很少听到有人关注内在财富。其实内在财富更重要。每个人都拥有相当的内在财富,但你不认识它,就意识不到它的价值,只要你认识了,即使外在上不富裕,也可以快乐。
我们追求金钱,无非是为了快乐和幸福,但有了钱,是不是就真的快乐和幸福了呢?不一定。
很多同学认为,有钱可以玩,很快乐,想什么做什么,很幸福,其实也不尽然。如果你挣钱的手段不好,消费的心态不对,钱带给你的只是一时快乐,更多的是痛苦和伤害。诚如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里所说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
金钱的确是一根魔棒,可以轻易改变人的模样。看看那些腐败分子,丧失道德的商人,他们变坏的原因,无非是因为钱。有了钱,便不顾良知的提醒,肆意妄为,不仅毁了自己,毁了身边的人,也毁了很多人的价值观念。
所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很重要。尤其在今天这个社会里,认识不到内在财富的重要性,钱多钱少都不一定快乐,相反,深重的执著,还会给人带来极度的痛苦。
摘自佛教的经济观——中央财经大学演讲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