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共同学习】能断 088:先听,再思,后修(三十一品)
返回
【共同学习】能断 088:先听,再思,后修(三十一品)
首先了知、然后通达、最后信解,通过闻思修这三方面,得到的结果是——了了分明、现而无自性的般若空性自然显现。
——索达吉堪布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 之二
先听,再思,后修
下面作结论: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凡是发了无上圆满正等觉菩提心的人,对一切法应当如实了知、如实照见、如实信解,这样才能获得不生法相、远离戏论的境界。
本经的教言主要是破相执,故有些禅宗大德又称《金刚经》为“破相论”。对《金刚经》来讲,这一段教言是最深的,如同传大圆满时上师为弟子直指心性一样!
我们学了这么殊胜的大乘佛法,应该将法融入自心,对法性多多少少有一点认识,知道诸法实相是什么样的,没有相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管学什么法门,都应该有如饮甘露的感觉,假如没有好好吸收,一旦遇到烦恼违缘,听多少法也用不上。
〖如是知〗
指闻所生慧。发了菩提心的人,首先在上师面前如理听闻而了知。
〖如是见〗
指思所生慧。听闻后反反复复在心里思维,基本能通达诸法的本性。
〖如是信解〗
指修所生慧。因为所通达的意义一会儿就消失了,故而需要再三修持,以此获得不退转的信解。
首先了知、然后通达、最后信解,通过闻思修这三方面,得到的结果是——了了分明、现而无自性的般若空性自然显现。
这一段的涵义相当甚深,禅宗也有大德依此而获得开悟:
大愚守芝禅师,他有个弟子每天念100遍《金刚经》,一天,禅师问他:“你每天念这么多遍,《金刚经》到底说了什么?”他一句也答不出来。
禅师说:“你不用念太多,每天念的时候,应该观想一下其中涵义。”于是他听从教诲,内心努力体会法义,每天只念一遍。直到有一次,当念到“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时,他顿然开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