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第七课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识别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本课一共12个偈颂,依次为:
一、正士高尚行有愧之功德相,第1—6偈:
1、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
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 不知取舍即无愧。
2、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
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 行无义行即无愧。
3、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
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 不喜求法即无愧。
4、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
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 取舍无准即无愧。
5、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
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 愧心能除颠倒行。
6、复次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
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 具惭能持不放逸。
二、正士高尚行不放逸之功德相,第7—12偈:
1、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
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 不放逸即恒时善护身心。
2、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 放逸身心导致一生迷惑。
3、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
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 众生因贪嗔痴不得出轮回。
4、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
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
▶ 名利如魔索放逸堕险处。
5、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法师敌,
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 不放逸当善观己之怨敌。
6、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
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缘围困故;
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
何故不思当来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 诸行无常应思当来之事。
庚一、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
辛三、有愧。
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
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一、颂词释义:世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取舍,白天做没有意义的事,如喝酒、赌博、看戏,晚上唯作不净行,这种人也是无愧者。
二、特说饮酒过患:
《毗奈耶经》教证:“草尖露珠许酒亦切莫饮,倘若饮用,则彼非我声闻,我非彼本师也”,饮酒造三罪业、失威力公案,官员饮酒失态乱语例。
三、赌博、不净行等与修行人之智悲相违。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
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一、颂词释义:有些人在无有任何实义的吃吃喝喝中耗尽珍贵的时日,同时也造下了对来世不利的各种恶业,但他们还不知道惭愧,此等人也是无愧者。
二、人生意义在闻思佛法。
三、无义恶行得恶趣果报。
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
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一、颂词释义:现量见到了圣者的教典或大德的正规,但既不生起欢喜心,也不产生追求心,这种人也属于无愧者。
二、跋难陀不求法,五百罗汉结集三藏公案。
三、以忏悔、祈祷可对治不求法心。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
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一、总而言之,取舍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有准则,然而现在世间中的无愧者,对所取所舍根本没有抉择能力。
二、暂不能舍无义行应忏悔。
三、以智慧取舍有义无义。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
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一、颂词释义:假设具足知惭有愧之心,颠倒散漫等不如法的行为自然会被遣除。但一个人若没有惭愧心,再怎么珍贵的教言,对他来讲也没有用。
二、好人的基础是稳重、智慧和惭愧心。
复次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
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一、颂词释义:具有惭愧者,永远不会离开世法和佛法的轨道,时时刻刻以不放逸而摄持。
二、承上“惭愧”,启下“不放逸”。
辛四、不放逸。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
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一、颂词释义:什么叫做不放逸呢?如一个人居住在非常险的悬崖上,步步谨慎,三门不敢放松。
二、自护自心:经常观察起心动念、身口行为会不会令来世堕入恶趣、会不会染污自己的相续。
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颂词释义:童年时,整天喜欢各种玩具,不分昼夜一直耽著;成年时,为了钱财和亲友,始终被贪嗔等烦恼所逼迫;老年时,对身心的衰败非常重视。一生迷惑而不自察,就是因为没有正知正念,放逸自己的身心。
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
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一、颂词释义:被贪嗔痴烦恼所迷惑的众生,永远沉溺在极其恐怖的轮回泥坑中,若不依靠修行来对治相续中的纷飞妄念,将来必定成为非常卑劣的众生,终将堕入恶道。
二、顺治皇帝公案:见上师《顺治皇帝出家偈浅释》中,解释“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一句。
三、双胞婴儿公案。
四、放逸则分别念无法转为道用。
五、烦恼、魔障现前时,祈祷上师三宝,即可通过种种方便转变分别念或行为。
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
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
一、颂词释义:虽然地位崇高、名声盖世、富可敌国,经常坐在宝座上,拥有宝伞经幡,生活在掌声与鲜花当中,但若行为放荡不羁,一刹那就会堕入特别可怕的险地,就像遭到魔王的绳索牵引一样,自己也是无力自主。
二、炉霍法师公案。
三、修行人要珍惜眼前的修行机会。
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法师敌,
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一、颂词释义:一般来讲,妙龄少女是出家人的大敌;接受贿赂是世间国王、寺院法师的大敌;护持恶劣的眷属是主人的大敌,以其行为和发心,最后牵连主人也会遭殃。这些怨敌,定将毁坏众人的相续。
二、应善观察自己的怨敌。
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
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缘围困故,
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
何故不思当来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一、颂词释义:世间中的财产,如闪电般转瞬即逝;而四大和合的身体,就像水泡一样不稳固,一切皆为无常的本性;我等陷于病魔等违缘的围困中,活在世上的机会少之又少,犹如风中残烛,没有任何可依靠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思维一下自己的来世,依然放逸安心度日呢?
二、放逸是可耻的。
三、执著男女感情的反面例子。
四、常思因果利他的正面例子。
知因果、善取舍、对法有希求心,非有愧者不有;善护自心、恒持正念、解了世法无常唯不放逸者能行。
【尼犍子外道】
六大外道之一。译曰离系。离三界系缚之义也。是为外道出家之总名。但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故取总名为别名。【《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离欲者】
指未离欲之人。即尚未断欲界修惑者。反之,已离欲界修惑者,称为已离欲者、已离欲人。未离欲者之中,唯断尽欲界之见惑者,称为未离欲圣者;【《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六群比丘】
佛住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之事,叫做“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荼毗】
又作阇维、阇毗、耶维、耶旬。意译为烧燃、烧身、焚烧、烧。即火葬之意。行荼毗之火葬场即称为荼毗所。【《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毗尼】
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现量】
因明用三量之一。又心识三量之一。现实量知也。向色等诸法,现实量知其自相,毫无分别推求之念者。五识之缘五境,与意识之与五识共缘五境者(五同缘意识),与五识同时起者(五俱意识),又在定中之意识与第八识之缘诸境,均为现量。此总出于心识上之现量也。其中因明用之现量,惟五识与五同缘,五俱之意识而已。因明入正理论曰:“现量谓无分别。(中略)现现别转,故名现量。”因明大疏上本曰:“能缘行相,不动不摇,自唯照境,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又同下末曰:“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为现。”【《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往期 · 回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