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偈颂,要写在手心里 | 《楞严经》23导读
前面阿难尊者已经讲了我们的觉缘遍于十方,它是不生不灭的。那这样的话,跟外道的所谓的自然,或者说是神我,或者说是真我,有没有什么差别?主要是这个问题。还有阿难说佛陀在《入楞伽经》中说,与外道不同的主要观点就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而这里说是觉缘遍于十方,这个问题会不会有所矛盾?阿难尊者问了这两个问题。
因为我们前面所谓的见性,不在外物,也没有其他的区分,这时候文殊菩萨出现了,对佛陀问了一些问题。最后佛陀对阿难和文殊菩萨为主的这些眷属讲了特别殊胜的开示,今天我们继续回答阿难尊者的问题。
精彩摘录
1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你认为还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恒常不变的自然,见性是一个自然的话,那这个自然的本体应该是有自然体了。
但实际上你自己好好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自己的见性,或者我们昨天讲的外面的色空法,这时候在你的“妙明见中”,也就是美妙的、稀有的、光明的的见性当中,“以何为自?”以什么来作为这个自然。如果你真正认为要有个自然的话,那这个自然必须要给它指出来,你用自己的见性去观察到底什么是自然?
2
我昨天最后跟大家讲过,所谓的自然也好,所谓的这种主我也好,或者说真我也好,或者说这个造作者的话,小乘和外道一直认为有一种实有的东西,这个实有的东西永远都是不能改变的。《中观庄严论释》中麦彭仁波切用了大量的文字解释,在所知范围当中,如果有一个成实的事物,所有的形形色色的所知都不可见了。所以我们以理推测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的过失。
同样的道理,如果像阿难尊者所承认的那样,我们的心性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我们可以以理来分析,这个自然的东西是以明来安立的?还是以暗来安立的?还是以空和塞这样的安立?最终都是得不到的。所以这个所谓的自然绝对不是成实的东西,这一点非常关键。
确实这样一分析下来,我们可能也不知道哪些是对的,不知道哪一方面是不对的。好像不懂,又说是懂了;懂的话又很快就忘了,或者说抓不到一个特别明显的重点。这个可能是学《楞严经》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吧。但我相信大家要有信心,信心很重要的,对这部法一定要有一种恭敬心和欢喜心,依靠欢喜心和恭敬心,其实这个信心也能得到的。
比如说我们世间也是这样的,一个世间的老师给你讲课的时候,如果你对这个老师的所作所为也是非常地欢喜,老师的语言你特别发自内心地接受,好像他说的一字一句,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铭刻在心。如果你觉得这个老师胡说八道,你一边看他的过失,一边勉强在课堂行列中听,实际上你是得不到利益的。
佛教也是如此的,你对这部经典和法有特别虔诚的信心的话,依靠信心力,你自相续中得到的收获也是非同一般。所以大家有时候也应该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有时候对这个法本想:我这次读一遍看一遍,不一定能看得懂,但是我有生之年当中再三地去阅读的话,应该总有一天会通达的。
3
这以上分析是对阿难说不是因缘而产生见性的。所以我们一般来讲,如果依靠一种表示方法来让弟子认识心性的时候,它只是,就像有些窍诀书里面讲的那样,能显所显,并不是依靠能生所生的方式来产生吧。本来是自己已经具足这种本性,只不过你依靠一种表示来现前而已。就像虚空本来是无为法的方式存在,依靠风把外面的云除遣除的话,那你不能说是依靠因缘而产生虚空的。我们见到虚空的时候,风是借助一种外缘,但是这种外缘不能说是能生所生吧,大概可能是这样的。
有时候这个见性用文字这样推导的时候确实也不是特别好懂的,那这样的话,他这里就是说见性不能用因缘而产生的。那这个见性到底是什么样呢?因为刚才前面说是自然也不能产生的,如果是自然的话,那以明为自然还是暗为自然?这样分析的时候也很难了;因缘而产生的话,那么依靠因而产生还是缘而产生?那这个见性也不是这样。到底见性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4
这个妙明真心,最后我们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它不是依靠因而产生的,也不是依靠缘而产生的,刚刚已经遮破了;也并不是自然而产生的,前面讲的什么神我也好,佛教内道的自然也好,不是自然而产生的,也并不是不自然的一个东西来产生的。
也就是远离四戏论吧,也没有非和不非,也没有是和不是。实际上有无是非,或者说有边、无边、有无二边、离二俱边,远离四边吧,是也不是,非也不是,非是也不是,非非也不是,这样的一个境界。
最后“离一切相,即是一切法”,真正我们要通达见性的时候,实际上是远离一切相的,这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当中,凡是所有的这些全部都要离开,这是真正的实相。禅宗经常讲“说似一物即不中”,如果真正有一个东西的话,实际上他并没有通达真心。《大乘起信论》当中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大概也是这样讲的,真正的法的话,什么语言、思维,所有的这些戏论都已经离开了。
所以阿难现在也应该比较明白了,所谓的这种见性,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自然的东西,好像外道所承认的那样真的有一个事物,遍于一切的东西,不是这样的;也并不是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一种因缘当中产生的。如果真是这样的,它就不是真正的见性,它是一个世俗的因缘法而已。所以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实际上阿难的特点是,佛陀怎么样呵斥的话,他就根本不会有这种情绪,或者说对他有这邪见吧,他就不会因此而倒下去。如果我们一般世间的弟子,可能在这么多的场合当中,每次佛陀以这种呵斥的囗吻进行教诲的话,恐怕有些就不敢再问,不想再问,或者说即使有问题的话,没有勇气再次追问。但是阿难确实也是不同的,为什么佛陀一生当中他一直跟随的原因,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吧。他的这种毅力也应该值得学习的。
5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这个很关键,我虽然在不同的经典当中,说是一些因缘,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间的所有的万事万物,我说是有一些因缘相,“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等等这样的这种因缘法实际上“非第一义”,这个并不是胜义的意思,它是什么呢?它是为了引导世间人和为了引导声闻乘的有些人他们不堕落。
因为他们有一些人认为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无因而产生的,其实也并不是无因而产生的,为了破这种观点;有些认为是依靠常因而产生的,其实也并不是常因而产生的;有些认为是依靠邪因而产生的,比如说造恶业的话得快乐,造善业得痛苦,这个非因而产生、邪因而产生的,为了遮止这些的话,我在不同经典当中都已经说了因缘生。因缘生它是有密意的,有一些世俗根性的众生面前这样讲的。
6
阿难,如果你说在黑暗的时候,因为不见光明的缘故,你说是不见的话,那“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这个也可以名不见。
这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者说以一种反论证的方式给他讲的。因为在黑暗的时候不见光明的缘故,你说是不见的话,你在光明的时候,当时也是不见黑暗,不见黑暗的话,你也说是不见了。
这种辩论方式还是挺有意思的,我们世间的观点根本想不出这样的道理,但是佛陀马上把阿难的这种我们平常心的概念打破了。
8
其实你光明的时候黑暗见不到,但是你的见性还是存在的;黑暗的时候虽然见不到光明,但是你的见性还是存在的。你不能认为,现在我光明的时候,因为黑暗见不到,我的见性也没有了;因为黑暗的时候我见不到光明,我的见性也没有了。不是这样的,黑暗和光明没有什么关系,你的见性一直在,不是随着黑暗和光明的生灭而你的见性有生有灭,根本不是这样的。
在这个当中,我们可能自己稍微有一点认识的话,(并不是)因为你生贪心的时候它就跑了,因为你生嗔恨的时候它就跑了,并不是随着我们世俗的这个心,你的见性也在随存随灭,不是这样的。见性实际上它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真正的法界和自己的智慧融入一体的时候,它并不是世俗的这种生灭的因缘而变化,应该这个意思。
9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这句话就像《金刚经》里面的那种直指法一样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光这样说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啥意思?
意思是这样的,前面的“见”是见性的意思,当你见性当中起见分的时候——我看好多注释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我觉得可能蕅益大师的解释方式比较好懂一点。“见见之时”,就是你见性的时候,中间出现一个见分,就是我们世俗的这个眼见为主的见分。“见非是见”,这样的见性并不是见分。你真正见性的时候,实际上那个时候的见,你眼睛见到的这个并不是真正的见,因为它是一个相上的见。
真正的见性“离见”,真正的这个见“犹离见”,真正的见性实际上它就远离开了刚才的明见也好,空见也好,暗见也好,这些都已经没有了。“见不能及”,所以我们世俗的见分根本不能触及真正的见性。
其实这个见和那个见,意义上是不同的,但名字上应该完全也是一样的。所以这个道理的还是很深的。
我看到很多包括明朝的、宋朝的,还有清朝的,很多大德读《楞严经》读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句话的时候,很多都已经以此而开悟。
10
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如果以自己诚挚的信心,经常把这个,也是一个偈颂吧,就像我们原来有时候遇到特别重要的一些偈颂的时候,经常写在手里面,或者贴在自己经常能见到的地方。第一次不开悟的话,到了第二次,因为这些我觉得是很有甚深的意义吧,刚开始我们可能字面上都是很难通达的,但慢慢慢慢,其中有一些甚深的直指人心的窍诀,这些窍诀我们也可以完全能明白。
讲解全集,请点击阅读原文
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