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186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6课笔录(下)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辛三、成立之摄义:
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一切众生是如梦如幻的,我们在分析、探究的时候犹如分析、探究芭蕉树一样,最后一无所得。当我们观察完之后,涅槃者和不涅槃者、涅槃的自性和不涅槃的自性,其实本性都没有任何差别,都是平等空性的。
我们看“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或“众生如梦幻,悉同如芭蕉”,其实这里面就讲到一个平等的意义。在密乘的大幻化网当中有一个大平等和大清净,等净无二。在讲平等的时候,主要就是以空性的观点来进行宣讲,所以说我们看“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它就是讲一个平等性。从表面上看当然不一样,涅槃和不涅槃怎么可能就没有差别呢?完全有差别。但这只是世俗中的差别,在本性当中是没有丝毫差别的。从哪个地方没有差别?就是从空性上无差别,从它的本性上没有丝毫差别,象这样就说是“其性悉无别。”
我们再看“众生如梦幻”。我们从学《入行论》到现在,已经接触很多次梦幻的观点和思想。我们在做梦的时候,虽然显现一切的山河大地,但梦中的一切形象都是无实有的,幻术师的幻变所显现的这些象马也是无实有的,所以说一切众生依靠迷惑的因缘而起,显现了广大无边的世界,其实这一切都是由自己的一颗心而显现的,一颗迷惑的心显现了这么广大的轮回。就好像我们做梦的时候,我们在梦中看到这么广阔的天地、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纷繁的万象,其实它的起因(来源)是什么,起因就是一颗梦心而已。睡觉的时候你睡着了,以睡眠为因缘,梦心显现这一切,其实这么多的显现都是由一颗梦心显现。众生现在所有的广大的六道轮回的显现,也是由一念无明而产生的,所以说一切众生犹如梦幻,虽然显现但无实有,没有任何实有。
有些地方讲现而无实犹如梦境,我们是从显现来了知它的无实;还有一种观察的方式是从无而到有来观察,即无而显现。其实一切的显现都是无而显现的,它的本性是没有的,在没有当中显现的。当然这个“无而显现”和前面所说的“无不能变成有”观察角度不同,从世俗当中来观察时,一切众生其实都不存在众生的自性,但是没有众生自性显现的时候,它就显现了一切万法的显现(景象)。“现而无实”可以从这方面可以理解,反过来讲,“无而显现”也是可以理解的。一切显现都是无而显现的,一切显现都是现而无实有的,所以我们多思维这样的名、句,多去思维其中的意义,慢慢就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是这样的——现而无实的、无而显现,无而显现、现而无实,它是从没有当中突然显现的,显现的时候也是无实有的。这样从正面、反面多去思维的话,我们就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的确是如此,我们对一切万法的执著也会逐渐变弱,逐渐趣入它的实相。
“究时同芭蕉”,探究、分析的时候,就好像芭蕉一样。有些地方说一切万法如芭蕉,一切万法如梦幻。但此处“众生如梦幻”就是从它的本性而言的,“究时同芭蕉”就是说在分析的过程。我们说一切万法是如梦如幻的,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怎么样了知呢?这里面就好像去剖析芭蕉树一样,把这个芭蕉树从外到内仔细观察,这个是一个观察的过程,就好像观察芭蕉树到底是不是实有,到底有没有坚实的自性,所以我们也是通过这个方式去观察众生到底是不是实有的,看起来众生好像是有血有肉的,这个世间好像是很坚固的,但是看起来这么坚固的东西到底是不是实有的?到底有没有看起来这么坚固、这么结实、这么有自性呢?这方面就必须要去观察、去分析,所以说这个分析的过程就好像分析芭蕉树的过程一样。
分析芭蕉树的过程,就从芭蕉树的外面开始。因为芭蕉树看起来很直、很挺拔,我们也感觉这么直、这么挺拔的芭蕉树会不会是实有的呢?看起来很实有,但是我们去分析的时候就找不到一点实有。我们把芭蕉树从外面一层一层的剥,剥到最后,什么都没有。
大恩上师也讲过,他老人家曾经在杭州的一个公园里面,从外到内专门观察了芭蕉到底是怎么样的。我自己没有亲自去剥过芭蕉,但前段时间有个巧合的因缘看到了,有几棵芭蕉树被砍掉,只留了大概一米高的树桩,那个时候就看得很清楚,它外面有几十层,一看的时候,全部都是湿漉漉的水一样的东西,没有实有的。最里面那层好像是一个白色的管子,摸的时候也是脆脆的,里面是空的,啥都没有。所以最后真正从外面到里面来观察,观察到它的核心,一个白白的、柱子一样的东西,就像一个空碗一样,因为我看到的是被斩断的芭蕉,所以看得更直接、更直观,看的时候看到最里面的一层就是圆形的白色的一个管,管子里面啥都没有,也许在被砍之前是有水分的,也许本来就是空的,不管怎样我看到的时候里面就是空的,啥都没有的。
所以说这个时候就观察到了,这个芭蕉树看起来好像很挺拔、很高大,真正一层层剥下去的时候,想找个真实性、坚实性,从它的外皮去找,全都是一层层的皮,除了皮之外什么都没有,当分析它的核心(白色的管子,暂时叫它“管”,不知道它真正的名字叫什么)时,最里面这层白色的东西已经是核心部分了,也是一个一观察、一碰就碎掉的东西,再里面就是空的,啥都没有。
我们的身体看起来是实有的;我们能够思维,好像是这个人是实有的;所有的烦恼也是很强大的等等,真正通过中观正理观察的时候,最后什么都没有办法得到,所以“究时同芭蕉”,观察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一个分析下来,全是空性的。大恩上师也是这样分析过。我们自己如果有机会时,还是去探究一下芭蕉树,从外面剥到里面,去看一下到底是怎么样的,最后就是没有实有。
当然芭蕉树是无实有,这个比较容易了知,只不过以前虽然在南方长大,经常也看到很多芭蕉树,但是从来没有去观察过。比较直观的看到芭蕉树样子的时候,就产生了(认识):的确佛经当中讲,观察探究的时候,犹如芭蕉树一层层的剥开,没有丝毫的实性,没有丝毫坚实的本体;对一切诸法一层一层观察、分析,从外到内、从粗到细,一步一步深入分析的时候,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无自性的。意义和比喻结合起来的时候,就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的确像佛经和论典当中所讲的一样,都是没有丝毫本体的,所以说“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涅槃者当然就是佛、阿罗汉等等,不涅槃者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没有获得涅槃的、没有证悟空性、没有寂灭烦恼的轮回者,轮回者就是没有涅槃。已经获得了寂灭果位的,就叫涅槃者。从显现、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涅槃者具有证悟空性、寂灭烦恼、息灭习气的功德,而不涅槃者(轮回者)有很多的过患,高低贤劣的差别很明显。但是从他的本性(自性)来讲,涅槃者的本性是空性的(观察下来的时候,佛的本性也是空性的),不涅槃者(众生)的本性也是空性的、毫无自性的,所以说“其性悉无别”,他的本性没有丝毫差别。
上师在讲记当中也引用《中论》当中的教证,“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即为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说涅槃、不涅槃其实没有什么差别,佛陀与世间没有丝毫的差别,世间与佛陀也没有丝毫的差别,就是说佛陀和众生没有差别,众生和佛陀也没有差别,即本性空上没有差别的意思。所以说我们自己在修行佛法时,世俗谛当中该求佛果的心必须要有,度化众生的心也必须要有,但是我们在发起这个求佛的心、救度众生的心时,应该知道它的本性是空性的,虽然是空性,我们还要发起这种强烈的想要成佛、想要度化众生的心,这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的关系。
越了知空性的人,他对于众生的悲心越强烈,对求佛果的兴趣也是非常高涨的。不了知空性的人,对于救度众生方面也是缺少善巧方便,或者说他的心不如已经了知空性的人强烈。但有时我们想:“我没学空性之前,对佛果、对众生的心很强烈;学空性之后,好像这个心就淡了。”其实这是没有正确认知空性。真正来讲,已经真正证悟空性的菩萨,他相续当中的悲心是怎么样的?求佛果的信心是怎么样的?他越了知空性,他对佛的希求、对众生救度的菩提心,远远超出了凡夫人的状态。凡夫人求佛果的心、度化众生的心再怎么强烈,也远远比不了已经了悟空性(证悟空性)的圣者的信心和悲心的强烈程度。所以说我们要了知,在胜义当中虽然一切诸法如梦如幻,但名言谛当中这一切的世俗的显现仍然还是存在的,所以说该发心的、该度化众生的,这样都应该去做。“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这方面就是讲到了“辛三、成立之摄义”。
“成立之摄义”这个问题讲完之后,在这个地方为止,比较难懂的内容就没有了。我们说《智慧品》比较难懂,从第一个颂词开始到这个颂词之间真正的观察空性、推理,非常难懂的部分就结束了。后面这一部分就是讲证悟空性的功德(证悟智慧的所得之事),从词句上来讲不那么复杂了。
以前我自己在学《智慧品》的时候,学到这段的时候,上师说从这课开始简单了,自己很高兴——终于最难的地方就过去了。我们以前在学《入中论》的时候也是这样,《入中论》第一品到第五品没有讲到胜义谛,相对不是那么难懂,到第六品就开始复杂了,就开始头晕,就不了知在讲什么,过了第六品之后又开始简单了,又开始高兴了。其实一方面我们说遇到简单的事,终于这个困难就过去了,好像难懂的就过去了,我们就好像很高兴。但是真正来讲,最难的那部分就是精华,最精华的东西就是前面那部分,有时候我们想,以前我们的这种高兴都是颠倒的。真正来讲,最有意义的、最精华的、最能够调服我们烦恼的、对我们修行最有利的部分,其实我们没有听懂。当然,这也是逐渐、逐渐来的。像这样,对于其他简单的我们就很高兴。
当然不管怎样,每个众生的根基有差别。以前上师给我们讲法的时候说,这一段很难懂,大家要注意,我们就很紧张;然后上师说今天的课比较简单,我们就比较放松、比较高兴。我相信很多道友在学习《智慧品》的时候也有这个感觉。当我们说今天的课很复杂的时候,大家就有点紧张了;当我们说最复杂的已经过去了,下面就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时候,大家就比较欢喜。但不管怎么样,最难懂的已经过去了。上师也是在讲记当中告诉我们,不管《智慧品》听得懂或听不懂,反正要把传承听完,听完之后自己的功德、所得的加持是很大的。所以很多道友听上师的教言,也是坚持听完很难懂的空性。不管怎样,比较难懂的推理已经过去了,下面讲比较容易懂的。
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分二:一、平息世间八法;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以智慧所得之事”,其他的注释当中解释为证悟空性的功德,其实意义是一样的。“以智慧所得”,“智慧”就是空性,如果知道了空性,了知了这个智慧,会得到什么样的功德、利益。“分二”,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平息四间八法;第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当中的科判是这样的:第一个,自利平息世间八法;第二个,利他无勤生起仁慈。从自利的角度来讲,如果证悟了空性,可以平息自己相续当中的世间八法。如果平息了自己相续当中的世间八法,那么自己获得利益了。第二个科判是利他,利他是无勤生起仁慈,就是说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意趣是一致的。只不过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科判当中把自利和他利明显地提出来,我们就知道:这一段主要是从自利的角度来讲,能够平息我们世间八法的心,利他方面就是对没有证悟空性者能够产生慈悲心、大悲心。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知道颂词总的方向。
己一、平息世间八法:
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
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
字面意思:“故于诸空法”,对于一切都是空性的法,哪里有什么得到与失去的呢?哪里有什么恭敬我或轻蔑我的情况发生呢?苦乐是从什么而产生的?“何足忧与喜?”那有什么值得喜悦和忧伤的呢?
如果安住在空性的状态当中,这一切我们所耽著的,都可以轻松应对,可以这样讲,空性当中这一切都不存在。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证悟空性者来讲,如果相续当中有了一定空性的境界,已经看破放下了一部分,虽然还会经历得失、苦乐等等,但是这些不再成为困扰我们的因素。所以说我们在观察学习的时候,颂词就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从完全证悟的菩萨的角度来讲,从他自己的境界来讲,一切的得失都不会出现。可以从自利的角度和利他的角度来讲。从他自利证悟空性的角度来讲,在他安住根本慧定当中时,什么得失、恭敬、轻蔑、苦乐、忧喜,全部都没有,他就安住在空性当中。他出定位利他的时候,有显现,得失、恭敬、轻蔑、苦乐、忧喜这方面虽然还能遇到,但是他完全没有任何实执,完全不会被这些困扰。
作为凡夫人来讲,当然现在还没有证悟空性,但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学习了空性,内心当中对空性有一定的定解,或者说当我们在打坐观修的时候,产生一点点的觉受。有了这种空性的觉受,安住在空性当中的话,虽然以前对于得失很在意,对恭敬不恭敬我、轻蔑不轻蔑我很在意,对于是否得到苦乐很在意,对忧喜很在意,但是如果真正了知了空性,我们就会看淡一些;如果看淡一些,我们就放下一些;放下一些,曾经严重困扰我们的方面困扰得就不那么严重了,我们就可以相对比较轻松地去应对。所以说,其实“平息世间八法”可以从很多层次来进行分析,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对应点。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到,此处的世间八法和其他论典中所讲的世间八法侧面不一样。此处的世间八法就是得失、恭敬和轻蔑、苦乐、忧喜,加起来是八个。世间八法就是在世间当中我们执著的,或者会让我们重新进入世间轮回的八种法,或者是我们在世间当中通过以前的因而显现的八种果法。这三方面就是讲它是属于世间的、轮回的,凡夫众生所执著的、所经由的这样八种法。其他论典当中的世间八法是利衰、苦乐、称讥、毁誉。此处的世间八法就是前面所讲的得失乃至忧喜。
如果我们了知了空性,就可以平息世间八法。因为世间八法可以让我们产生很多困扰,可以让我们产生烦恼、造业,让我们进入轮回,不自在地漂流,所以也可以讲世间八法是我们轮回的根源。如果能够平息世间八法,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如果内心当中已经由证悟空性而平息了世间八法,我们就不会再受到这些法的干扰。
当然平息世间八法方面,出离心也有一些平息世间八法的作用,比如对得失,恭敬与否。如果修四加行,修暇满难得乃至于修到业因果,内心当中如果产生了很强烈的出离心,一心一意想要解脱,世间当中的心态、这些世间八法,就可以厌离,不再执著。这也是一种压制的方式。还有在世俗菩提心当中主要是修利他,如果一心一意修利他,对自己的得失、恭敬与否,也可以放下、看淡,这是放弃我爱执而平息世间八法的方式。
空正见方面的平息世间八法,是彻底从根本上断除的。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我也是空的、众生也是空的,所有的世间人都是空的,在空性当中哪里有这些八法,连八法的名字都没有。所以这完全是从根本上断除世间八法的因。所以说三要道当中都有断除(平息)世间八法的方式,但是以空性平息世间八法最了义,最究竟。现在我们学习到了空性,所以我们看怎么样平息世间八法。
“故于诸空法”,本来是一切空性的法,包括我自己的身心、对方(其他众生),物质、财富等,其实这一切都是空性的。如果我们了知了一切都是空性的,那么“何有得与失”呢?在空性当中没有得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虽然万法是空性的,但是当我们迷惑、不了知空性的时候,当我们得到一个东西时,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实有的,很执著;我们也认为对方是实有的,很执著;然后认为得到的这些东西也是实有的,很执著(比如得到财富、名声、地位、感情),我们认为这些是实有的。所以我们认为自己是实有的,得到的东西是实有的,当我们得到的时候就很高兴、很欢喜,欢喜的时候就忘乎所以,而且在很高兴时,我们会延伸贪欲等很多东西。所以说当众生得到的时候,会非常高兴、非常欢喜。
作为一个修习空性的修行者,他在世间当中也会得到某些名声、地位、财富,但得到时,他的心态不一样,他的心态已经完全转变了,他不会认为有一个实有的我得到了一个实有的财富、名声,他就会看得很淡,得到的这个东西本身对这个修行者的影响就有限。如果对所得的东西看得很重,当他没有得到之前,他就会拼命去付出,经常去想怎样得到,当得到之后,这个得到的东西本身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就会严重左右他的思想、情绪。如果看淡,在没有得到之前。他的心态很平稳,得到之后他的心态还是很平稳。
我们以前也提到过,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平稳的心态很重要。如果一个修行人从早上到晚上心态都比较平稳,他的思想就比较理智。比较理智,他就比较清醒;比较清醒,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就非常清楚。在这个状态中去安住正见、修持佛法,收获就大。如果情绪经常波动很大,有时很高兴,有时很低落,有时很愤怒,当我们情绪一波动的时候,就很容易忘失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果波动的频率太大了,在这个状态中怎么保持佛法的正念?怎么样忆念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忆念佛性、菩提心呢?很难忆念。我们早上起来时,如果心情很不好,或者出门的时候又堵车了,又迟到了,又和别人吵架了,或者得到了、没有得到,如果从早上到晚上都处于变化很大的情绪当中,在这个状态中要去忆念佛法,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如果一个修行人的心态比较平稳,他有一个应对的方法,如果得到了,心里很平静,不会有过多的高兴;失去之后也是这样的。如果别人恭敬自己、轻蔑自己,他都安住在自己本身的状态。波澜不惊是一个很深的境界,如果这些法对他影响有限,他虽然波动一下,但是马上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种人就很理智,很清醒。他越理智、越清醒,就越能看破。所得所失的东西其本质到底是什么,他能看得清清楚楚。看得很清楚,他的思想就会很平静。假如他是一个修学佛法的人,他会更容易忆念自己的佛法。如果他是一个不学佛法的人,他也很清楚自己的核心是什么,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所以说了知了空性,了知了一切万法得和失的本性,得到了,也能以比较轻松的心情去应对它,他完全有应对的能力,完全可以驾驭这种事情。所以说“何有得”呢?他就觉得这个“得”是假立的,没有什么真实的得可言。所以说了知了空性,并安住在空性当中,他就知道没有什么可得的,得到之后也就这样。
然后失也是这样。如果众生得到之后又失去了,得而复失,像这样他就会很悲伤,因为他把这个执为实有了,他把这个执为我的、执为我所(这个是我的东西)。所以世间上的人,比如说被别人偷了一部手机,或丢失了很多钱,或者失去了喜欢的情侣,他就非常伤心,这时他的情绪就很糟糕,他不知道空性当中其实“失”是不存在的、是无实有的。修行者如果能知道“得”是假立的,那他也知道“失”也是假立的,所以得到时之后不会过度高兴,失去之后也不会过度悲伤。他知道这一切诸法的本身就是如是的,一切诸法的本性就是空性的,没有什么真实的可得,空性当中没有所谓的失。他有这样一种智慧、境界,所以当他失去时也没有很强的波动,没有波动,这个失带来的伤害就很低,或者对菩萨根本就没有伤害。
还有“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恭敬和轻蔑也是众生所执著的八法之一。众生很耽著恭敬,如果谁在自己面前很恭敬自己,就很容易觉得“有人很看得起我,是不是自己有功德,别人都这样恭敬我了。”当然恭敬本身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因为众生的心态驾驭不了恭敬这个事情,所以很多人在备受恭敬时就飘飘然,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别人越来越恭敬,或越捧他越吹他,他就觉得自己越来越厉害。如果觉得自己越来越厉害,他就离原来(本来)的我越来越远,最后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他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菩萨。如果不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不知道自己真正是什么人,丢失了自己的定位,如果别人称赞自己是一个好修行者、是一个菩萨,别人越来越恭敬的时候,自己就越来越飘飘然,最后觉得“我是不是真的是一个菩萨,他们都是这样讲的”,这时就忘记了自己该怎么观想、该怎么做,完全都忘记了,这时就衍生烦恼和罪业。
众生对佛是最恭敬的,对菩萨、对上师们也非常恭敬,但是佛菩萨和上师们有证悟空性的境界,所以别人虽然恭敬他们,但他们就是如如不动,不受影响。虽然的确是一个恭敬之处,但是他自己不受恭敬的影响,他早就从负面的状态当中出离了。我们现在就要学习这样一种状态。所以说如果安住如如不动,虽然遇到恭敬,自己的心很澄清、心如如不动,也不会受到恭敬给我们所带来伤害的影响。
“谁复轻蔑我?”众生不喜欢的是受到轻蔑——“看不起我呀”。现在很多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也是这样的,走在外面时,如果有很多人恭敬、认可,就觉得脸上有光。如果觉得别人看不起我,对自己的行为、语言、生活方式、穿着、打扮等等看不起,我们就觉得很忧伤,觉得别人蔑视我了,有时就自卑,有时就产生嗔心。有时听到别人说出辱骂自己、轻蔑自己的语言,我们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忧伤。有些时候想不通,也有自杀的。受到轻蔑时,也有和别人拼命的,也有和别人对吵的,做了很多头脑不清醒的人才做的事情。
其实很多事情上他就是没有安住本性,如果安住空性的本性——“恭敬我的是谁?谁在恭敬我?谁复轻蔑我?对方轻蔑我,他是不是存在?轻蔑我的语言是否存在?轻蔑我的方式是否存在?”有时我们就是太执著自己了,所以说对别人的语言、眼光非常在乎,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我,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其实真正来讲,如果安住在自己的本性当中,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不放在自己心上的话,对自己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很在乎自己,很执著,把这些执为实有。执著越重、越执为实有,自己受的伤害就越大;越放开,就越不会受到伤害。
其实这些轻蔑的语言都像是空谷回声一样,从道理上来讲的确如是,我们自己也要向这个方向和目标靠近,反复去观修、串习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如果真正在打坐时能够稍微和空性有所感应(感觉),下座时对别人的辱骂、轻蔑也不会太放在心上。
一个没有修行的人可能以前心胸很狭隘,别人稍微轻蔑一点自己就忍不了,就开始要和对方要理论,有时候会问“你为什么这样看我,这样盯着我?”有时因为很小一点事情,就和别人发生争吵。其实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自己的心胸很狭隘,连这点小小的事情都容纳不了。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他的心胸越来越大,对因果、对菩提心、对空性、对利他认知越来越深,这些世间八法对他的影响是越来越小。谁不想成为一个好的修行者呢?如果想成为一个好的修行者,真正要看淡恭敬、看淡轻蔑、看淡世界八法,也是要经过闻思修行,要认真地去听闻、思维、修行,尤其是对空性教法深入去思维、修行的话,逐渐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应对力,自己的境界就会越来越深。
“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苦乐由何生”,众生在轮回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受痛苦。对于这个苦,众生是经常不想受,想方设法要避免痛苦、绕开痛苦。当他遇到痛苦的时候,会很难过,非常难以忍受。遇到痛苦时也会产生其他的情绪,或者把自己受的痛苦发泄到其他人身上。这方面的情况很多。如果了知了空性,就知道所谓的痛苦从何而生呢?从我的身体产生的吗?还是从我的心产生的?从对方产生的吗?从对方语言产生的吗?还是从哪里产生的?一观察的时候,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都是无自性的。了知痛苦的本性的时候,当他安住(遇到)痛苦的时候,他安住痛苦的本性,了知痛苦本性是空性的,所以心里就放下了对痛苦的执著。虽然身体上可能还会有痛苦,但累加的痛苦是不会有的,通过执著、紧缩(?)的方式所累积的痛苦是没有的。
我们自己在痛苦的时候也是这样:越执著就越痛苦,越痛就越执著,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有时当我们治疗身体的病,就觉得特别痛,很执著的时候,就越来越痛;后来我们想“反正就是这样的,痛就让它痛”,一放松,感觉也没有那么痛,好像可以忍受。有些道友在治病的时候可能也有这样的体会。
我们在痛苦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是痛苦本身带来的,有一部分痛苦是我们执著带来的。所以我们在修空性的时候,虽然没有办法把本身的痛苦消灭掉,但可以把额外的、附加在痛苦上面的这部分痛苦去掉。尤其是当我们修空性越来越纯熟的时候,对一切万法都了知了为空性,对痛苦本身了知为空性,第一刹那痛苦,第二刹那知道“这个是空性,无自性的”,像这样就可以安住在痛苦的本性当中。能够安住痛苦本性,就是把痛苦本身作为修持空性的素材了。这方面有很多将痛苦转为道用的教言,方方面面都有很多。所以说了知空性的话,痛苦由何生?
那“乐由何生”呢?那这个快乐又从哪里来产生的呢?我们得到快乐、追求快乐,前面提到快乐本身不是好的法或坏的法,它只是一种果报而已。但如果我们自己在遇到安乐时或追求安乐,像这样这个安乐本身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烦恼。所以如果了知安乐无自性,了知安乐由何而生,这个时候也可以驾驭安乐。
然后“何足忧与喜?”当我们不顺心的时候,有什么以忧愁的呢?当我们顺心的时候,有什么欢喜的呢?其实忧喜这方面也和前边分析的一样,都是本性空。如果能够了知、安住本性空,当我们产生忧伤的情绪时,我们就会观察忧伤的本性;当我们很欢喜时,观察欢喜的本性,马上就可以恢复到比较正常的状态。所以我们是平常心了。以平常心去应对,对我们的修行而言必要性非常大。
我们有时候分不清楚苦乐和忧喜,好像是差不多一样,但是在《俱舍论》当中,苦乐和忧喜是分开讲的。乐有身乐受和心乐受,苦也有身苦受和心苦受。身体方面的就用苦和乐,比如说身苦受、身乐受。身苦受和身乐受,由苦和乐来代表。学完《俱舍论》,一看苦乐,我们就知道这是身体方面的。忧和喜是心方面的,就是心苦受和心乐受,心苦受就用忧来代替,心乐受用喜来代替。像这样苦乐主要是身体方面的,忧和喜主要是心方面的。这方面的划分也可以,《俱舍论》当中对于身苦受和身乐受、心苦受和心乐受分别为苦乐、忧喜。像这样就比较清楚,能够了知。平息世间八法的第一部分先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