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期,共同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而且也需要修行。把修行融入生活,善巧利众,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修行融入生活
作为在家居士,
我们不仅自己要认真地
修学佛教的精髓、甚深的法要,
同时也要转为道用,
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生活当中有修行、
修行当中有生活,
相辅相成,互不干扰。
有了修行、有了信仰,
我们的人生比以前快乐得多,
心态调整方面比以前灵活得多,
面对家庭、工作的问题
比以前更加坚强,
分析问题方面也比以前更有智慧。
利众修行在世间
作为在家身份,
不可能什么都放弃。
把家庭放弃,
把上面的老人放弃,
把下面的子孙也放弃,
自己前往一个寂静的地方出家修道,
这对很多人来讲只是一个发愿而已。
实际上,
如果自己有修行的方便方法的话,
是非常容易行持的。
维摩诘居士
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他虽然身处在家的行列当中,
但是他既可以弘法利生,
又可以随时随地修行;
他的修行境界超越了很多人,
包括佛陀十大弟子的行为和见解。
修行的方法对了,
处在任何一个环境当中——
红尘也好、寂静的山里也好,
甚至在跟我们信仰有所冲突的
单位当中,
你也完全可以按照
“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的原则修行。
慈悲关照众生
不管怎么样,
我们提倡既要关心人类,
关心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体系——
从这个层面来讲,
我们要对所有的人用慈悲心来关照;
然后在菩提心的摄持下,
扩大见解,
除了人类以外,
对动物甚至对植物、
对整个大自然也要去关心。
保护动物、保护环境,
也是全人类、全球范围当中,
人道主义非常提倡的,
是人们极其关心的高尚行为。
如果我们把它浓缩出来,
归根结底也可以说是调整自己的心,
也可以说是行持善法、
禁止恶行的一种行为。
智慧引领众生
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
可能不能仅仅是自我解脱,
很多想即生成佛的人,
想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的人,
这些修行是非常好的一种行为;
但是可能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在现实生活当中,
将自己的见解和行为
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一方面,
我们可以跟这个时代相适应,
不会被新的时代淘汰,
能跟得上这个时代;
另一方面,
佛教徒自己学到的真理和智慧,
非常有必要跟身边的众生分享。
如果我们没有分享,
只是独自享用这样的知识,
那非常可惜!
现在的社会也好、人类也好,
很多的问题
其实并不是光用物质来解决的,
而是需要从心理上解决。
心理问题的解决,
可能大乘佛教是最好不过的。
大乘佛教的理念,
应该说
对我们的人心最有灵性的作用。
这一点不管是科学界,
还是我们宗教界各自不同的宗教,
都有共同的看法,
可以说是达成共识的。
结
语
其实人心的很多痛苦、很多烦恼,应该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比如除了生活所需以外,人们习惯性地攀比、竞争,还有新时代科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压力。
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有很好的智慧来面对,确实人生能过得非常快乐。所以现在要把我们的实际生活与我们的修行结合起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内容来源:
如何弘扬生活佛教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仅作分享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