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走出来
【编者按】
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是很痛苦的,感觉没有尊严。当别人说你不对的时候你很憋屈?觉得很窝囊?因为如果不万分自信自己是对的,手头的事情就一刻也做不下去?
你要学会的不是“重建自信”,而是“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走出来”,这才是人开始成熟的标志。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你所想象的那样的“自信”。真正的问题是,基于“我肯定是在用错误的方法追求着错误的目标”。那么,你要怎么重建自己的生存动力?
一般人非要靠着构建一个虚幻的“绝对正确”感来维持自己去行动。这在一开始会让他们干劲十足,但是随着他们不可避免的成熟、洞察力和经验不可避免的增长,他们一定会发现自己原来以为是对的东西里有多少蠢到让自己害怕的天真和幼稚,一定会发现以前自己追求的目标本身都有问题。
这时候如果你遵循着“只能以自己相信绝对正确的方法做自己绝对自信是正确的事才是安全的、有效的”的方法论,你看到是什么结果了吗?——看到错误就会崩溃,而你又肯定会看到错误,推出什么?
你一定会再次崩溃。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1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时代,现代人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科学、哲学无所不精,却一直没有揭开过“自我”的真面目。尽管自古以来的很多宗教、哲学都在探讨自我,但迄今为止,却没有发现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答案。
现代人在很多无关痛痒的问题上面,倾注了大量精力。相比而言,认识自我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话题,更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探索自我、提升心灵,理应成为现代人滋养心灵、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
《入行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凡夫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一切问题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从来都没有考虑大众的利益。
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计后果地杀、盗、淫、妄等等,什么都敢做。任何时候都是为了自己占领好的位置,任何一个事情都不会谦让众生。即使有一点慈悲心,也只是针对自己的亲戚、朋友等等,这样的发心是非常狭窄的,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还不是什么发心。
2
而佛却与此截然相反,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众生,以众生为中心,以众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
二者最终所得到的结果也是相反的,虽然佛从来没有考虑自己,但佛已经成就了;凡夫一直都在为自己着想,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如果我们想成就,第一个要放下的肯定是自私心。自私心放不下,什么都不会得到。当然,放弃自私心也是有过程的,程度可以逐渐加深。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自私心,佛也没有这样要求,即使佛这样要求,我们也很难做到。
首先我们要做到的,是断除杀、盗、淫、妄等恶劣行为,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做利益众生的事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遇到事业上的竞争等问题时,第一,不能伤害对方;第二、能让多少就让多少,目前我们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但佛的要求不是这样,而是无缘无故地把胜利让给别人,高高兴兴地接受失败。
有朝一日我们的修行到位了,则无论在任何问题上,都能做到将胜利奉献给众生,失败自己去接受。
3
有些人会有疑问:虽然自己发了菩提心,但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却显得很自私,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很正常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修行深度不够的表现。
在修行还没有到位时,打坐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无论发生了什么争论,自己也能不和众生计较、争论,心甘情愿地把胜利奉献给众生,自己甘当失败者,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面对时,要做到就很难了。
菩萨从来不会设法从众生身上得到什么,而是一直考虑自己可以帮助众生获得什么,能为众生做点什么,所以,当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至少要想起这一点,这是我们的原则。这些大乘的伟大发心,有时看起来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有时又离我们很近,如何拉近这个距离呢?就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所有刚刚修行的人都是这样的。
4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特别讲求西方文明,它的中心思想则是强调自我。这并非古印度外道所主张的自我,而是就世俗人一贯仅专注于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言的。只要是有利于己,几乎没有不愿意做的事,由此而导致的伤害,不要说是对个人,就算是发动战争,牺牲无数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当今西方文明几乎横扫全球,其影响所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自以为是地高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且这种想法已经蔓延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连上小学的孩子,都被灌输了大量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本来生起菩提心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积累足够的资粮,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就更是难上加难。
所有修行人都应该自我审视,问问自己究竟在希求什么,树立了怎样的目标?如果发现目标不正确,就等于发现了自己最大的不足。如果现在肯踏实地去做,每个人都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图】来自网络
【文】来自《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