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65课 *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65课 * 阅读参考


1

杀害上师属于五无间罪

阿罗汉证悟了圣者人无我空性的境界,永远超离了轮回,而末法时期真正具相的善知识都是菩萨的化现,这些能够再一次转生到轮回当中利益有情的大乘阿阇梨,肯定是发了大乘菩提心,而且本身也具有殊胜的修证。他们相续中的功德更加超胜于阿罗汉的功德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杀害阿罗汉、杀害父母属于五无间罪,那么杀害上师必定也属于五无间罪。


2

关于忏悔 

①忏悔方法很多。

忏悔的方法在《三十五佛忏悔文》、《皇梁宝忏》等很多经典中都有提及。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心咒是一种忏悔方法;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也是一种很直接的忏悔方法(安住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可以直接断除轮回的根本,就像罪业的种子遇到火被烧毁一样,起到直接断根的作用);依靠密宗一些不共的修法,比如念诵金刚萨埵或者百字明也是很好的忏悔方法。金刚萨埵本尊的愿力圆满主要体现在忏悔罪业方面有不共的缘起力。虽然具体观修时需要观想金刚萨埵本尊是透明的水晶形象,但是任何一个修法都不应远离上师、远离阿弥陀佛,从本体的角度(真正法性的角度)而言,金刚萨埵与阿弥陀佛、与我们的上师无二无别。

《普贤行愿品》属于净土五经之一,当中有这样的教证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念《普贤行愿品》能够清净自相续的罪业,想要清净五无间罪,需要对《普贤行愿品》中所有的内容观修到位,而现在凡夫修行人可能还达不到那个修力,但是仅仅念诵《普贤行愿品》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它能很大程度地清净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对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人来说,每天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对临命终时的往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意识到自己无始劫以来所造的罪业太可怕,内心对于罪业深恶痛绝,生起强烈的惭愧心,带着强烈的悔心念佛号、念《普贤行愿品》、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等都能够起到很殊胜的净障作用。

我们无始以来也可能造过无间罪。

提婆达多显现上造了三个五无间罪——破僧和合属于损害佛法(损害法宝);出佛身血是损害佛陀(把山上的石头推下来伤了佛陀的脚);杀阿罗汉尼(莲花色比丘尼)是损害僧众。我们即生中可能没有造过五无间罪业,但是在无始轮回中一定没造过这些罪业真的很难说,所以现在要好好忏悔。


3

上师的恩德胜过真佛

①虽然佛陀传授了八万四千法门,但是佛住世时我们没福报亲见如来的真颜,也没有办法直接得到佛的教化而解脱,在末法时期我们依靠善知识的慈悲摄受才能听闻佛法、了知净土法门,并修持解脱道往生极乐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讲,上师的恩德超胜于佛陀。

②经教里经常这样说:从功德的角度来讲,上师的功德和佛陀的功德平等无二,因为佛的功德已经达到最究竟圆满,再没有人能够超胜于他的功德;但是从恩德的角度来讲,摄受自己的上师要超胜于佛陀,因为在佛陀住世期间,我们因为自己福德因缘不够,没有得到佛的度化,但是在末法时期唯一是依靠具相善知识把我们从迷乱的轮回苦海中唤醒,并给我们指示解脱的道路。这里的“师父”是广义的,指的是善知识,即上师。有些道友总觉得“上师”是密宗的说法,其实显宗里“上师”就是师父。“上”代表虔诚的恭敬心,体现师父本来就是上位,所以用“上师”来形容对引导自己的具相善知识的无比恭敬。“师父”和“上师”都是指具相善知识。

③善知识修证的层次各不相同,目前整个世界公认的高僧大德自相续中有不可思议的修证功德,他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极其广大。这些具相的、荷担如来家业的、能够广度有情的大善知识们确确实实是佛菩萨的化现,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他们摄受我们,给我们点亮解脱的明灯,指引我们从轮回中解脱的角度来讲,上师的恩德超胜于佛陀。

④“尊师重道”不仅是规范性的要求,也有甚深的意义。在密宗的教言中,把给自己传授过法义或者做灌顶、传过密宗续部和窍诀的这些上师,称之为三恩德上师,对他们要绝对地恭敬。我们的功德和福报是从对上师的恭敬中来的,通过祈祷与上师心心相应,上师相续中不可思议的智慧就像宝瓶灌顶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入到自相续中,使自己能够体会到法性的力量,最后获得证悟和解脱。真实的胜义智慧靠对上师的恭敬、诚挚的视师如佛的信心而获得,而不是靠分别念。

【释疑】公案中大成就者黑行没有刻意去追求世间的福报,初学者是否应该随学呢?

①噶当派的上等修行人有点像舍事者,以修无常为主。他们在生生世世修行过程中会发愿:愿我不要获得财富,愿我不要获得名声,愿我像野兽一般死于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中。当他们这样发愿时,按照修行人自己的愿望,福报全部成熟在修行的修力上面,而不会成熟于世间受用不缺、世间名声地位特别好这方面。

②初学者听了这个道理不能偏堕一边,并不是所有人都要这样去发愿。大乘菩萨的愿力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有些修行人觉得有权势能更好地利益众生,他就会发愿自己来世做大权势者,让更多人借用他权势的力量来学佛,例如藏地曾经的三大法王就是三怙主的化身。为什么好的修行人、菩萨会转成国王身份来度众?因为国王有权势,所以在三大法王执政期间,佛法是藏地从古到今最为兴盛的三个时期,以国王的权势命令全民学佛,这种饶益的力量很强大。

③以利益众生为前提。

A.有一些菩萨观察因缘,转成富有者能够更好的利益众生,他就会转成富有者;转成贫穷者可以利益众生,他就会转成贫穷者。这都是根据愿力而来,并不是说所有人只发一种愿。

B.有些修行人不希望自己转生为养尊处优的身份,觉得会损福报。但是大乘的基点其实超越了这一点,“菩萨戒”里有一些相关于这方面的教言,大乘菩萨不局限于自己变成有权还是没权,富豪还是贫穷,快乐还是痛苦,卑劣还是高贵,菩萨唯一的发心是怎样对众生有利。

C.大家也不要觉得富豪者、有权势的人、尊贵的人、种姓高贵的人才对众生有利,那也不一定,因为众生的根机意乐不一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说佛菩萨会化现成高贵种姓、低劣种姓等各种各样的身份,甚至还会化现成旁生来度众。一般来讲,做乞丐也比旁生的身份尊贵,因为旁生属于三恶趣,但是有利众必要时,菩萨也会化成旁生来度众,甚至有一些会化成无情法——桥、船等来饶益有情,这在《入行论》中也有宣说。

④菩萨有观察的能力,而我们大部分凡夫人都属于随业而转,我们这一世所感召到的富贵、贫穷、有权、没权,其实都是往昔善恶参半的业力所导致的,所以在这上面随缘一点比较好,不用刻意苛求自己一定要这样那样,这都是凡夫分别心想的,没有利众的前提。目前的状态已经是果法现前了,以凡夫人的修力想要改变很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好好走解脱道、怎样好好度化众生、怎样好好发愿修行、怎样好好调自己的烦恼……这更为重要,保证这一点已经足够了。所以不该想的不要浪费生命,该想的地方要多想一想,这是比较合适的。


4

弟子与舍事者上师的公案启示

①不要觉得这些公案里这个人如何如何,等落到自身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傲慢比他强烈得多,只不过是现在自己还没有这个资本,也没有这些因缘现前,实际上我们的执著心可能比他更严重,行为可能比这个弟子更过分,事后都不一定对上师顶礼其足,因为觉得自己也已经成上师了,有可能会跟上师平起平坐,一起喝茶聊天了。

②修行这条路,不是看我们外在顶了多少礼、念了多少佛、作了多少功德、行了多少善法……这些都是辅助,关键看自己的那颗心到底修得怎样,对境现前时才能感受到相续中还有很多隐藏的执著都没有通过修行对治掉,所以修行不是容易的事。

③公案里的修行者是很有福报的,上师亲自到他跟前来调化他。在整个修行中,当我们有很执著的东西时,就跟世间人没两样,换汤不换药而已。可能你没有福报感召一个你相信的人来给你指点迷津,让你马上醒悟看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执著点在哪里,可能自己一直自以为是、洋洋自得,抱着一堆执著度过修行的一生也不好说。千万不要小瞧公案里那些看起来是犯了过失的修行人,这些都是历代很不错的修行人的经历,他们的福报真的很好,经上师指点之后行为都有所调整,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

应该避免对上师产生的不清净的想法

有时会觉得“这个地方上师讲课没讲清楚”、“上师这个地方讲的有点偏差”、“上师的智慧还不如我”……初学者一般不会有这种想法,但随着在佛法里泡的时间越来越长,对佛法的了解越来越深,甚至念佛开始有一些小小的体验,佛法哪个地方讲的是什么、该怎么讲、应该是怎么回事,一般都难不倒他,如果这时心态没有完全调伏,相续没有完全念念跟正法相融,就容易产生傲慢心。闻思比较多、带有知识分子习气的一些人就会觉得“这个地方上师没讲清楚”、“这个地方上师讲的不是很对”、“这个地方上师讲错了”、“上师的智慧还是会出偏差的”……他会用很庸俗的想法去理解,觉得“我对这个问题已经完全了解了”,间接地认为“我的智慧不错”、“上师像普通的凡夫人一样会出错”等等产生一些不清净的想法。甚至有时会觉得“我在某方面已经超胜于上师”,有些是在智慧上体现,有些是在福报上体现,有些是在修证的感受上,觉得自己某些方面确实非常不错。


6

具相的上师为什么还会生病

①在世间的示现:

A.佛陀断证功德圆满,生病只是一种示现,具相善知识在度化末法时期众生时也是显现普通的相。

B.天月要映照在水中,必须没有乌云遮障,而且地上要有清净的水,浑浊的泥巴水很难显现出明明朗朗的水月相。现在都说具相善知识也是佛的化现,那为什么没有看到三十二种相好呢?这是我们自身福报不够的缘故。自身福报不够,色身相的三十二种相好也看不到,就会显现出平凡普通人的形象。

②随顺众生:

佛陀和善知识一定会示现生老病死,这不代表他自相续中有这样的业力,而是在世俗名言中每一个众生都有生老病死,佛陀也会随顺众生而如是示现。在《涅槃经》中也讲过佛陀示现涅槃的十大功德,功德圆满的佛陀也会示现圆寂提醒众生,生命是不长久的,督促我们精进学佛。

③所见不一定真实:

善知识在外相上有时显现出来好像相貌不如你、智慧不如你、福报不如你等缺憾,这如同天月一直是圆满的,但是在映现时缘于水不同的缘故,只有最清净的水能够显现圆满的水月相,水浑浊了、干枯了或者被风吹的波动了,显现的月影就是残缺的相。我们眼睛看到的对境,认为他有这个缺陷那个缺陷,这恰恰反映出我们自己的根性不是很完美,我们的福报有缺失,而不是善知识本身有这样的缺失相。对于具相善知识来讲,这些想法是我们自身的过失,我们所见不一定是真实的。


7

依止了假的善知识后是否可以远离

“远离”跟“舍弃”还有“诽谤”是不同的概念,比如发现自己依止了一个形象性的上师,他不是真正的具相善知识,可以敬而远之,但是也要保持恭敬,因为从他那里得了法,就不能随便诽谤、唾弃、舍弃,可能这个师不具功德,但是法本身没有过失。甚至这个师父可能是因世间八法的一些目的给你传法,图的是名闻利养,毕竟他口中讲的法在意义上具有佛法的加持力,所以大家还是要恭敬。如果实在生不起信心,可以敬而远之,可以不作为主要亲近的对境,可以选一位具相善知识作为自己主要的上师来依止,但是因为从他那里得过法的缘故,不能随便舍弃,不能诽谤。

今后再不要随便挑出家师父的毛病,在家居士本身没有资格说出家人的过失。如果他给你授了三皈五戒、给你讲过法、解释过一些佛法的意义,这些都属于“师”的范畴,不要随便挑毛病。对在家人也不要随便挑毛病,不看别人过失的习惯是最好的。


8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

以心相待父母:

A.善待父母的那颗心,不是指外在形象的造作——给父母做顿饭,给父母带点儿好吃的,给父母钱,给父母买房子等等。

B.要尽量去随顺孝顺父母,发自内心承侍、善待他们,呵护父母的那一颗心。我们长大了,父母也老了,他们要面临病苦,要面临老苦,不久的将来还要面临死苦,千万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在你身上出现,否则你会很后悔。慢慢的发自内心意识到父母的恩德,那时如果已经没有父母让你去善待,你会更加后悔,这都是比较遗憾的事情。

少一些自私的想法:

嫌父母耽误自己修行,嫌父母给自己唠嗑的家常话都是绮语,对父母很苛责,巴不得父母就是一尊佛,因为佛不会讲绮语,佛不会跟你唠嗑,佛不会跟你说没意义的语言,佛也不会缠着你陪他逛街散步……但这是不近人情的想法,这种学佛的方式是很自私的。

学佛的意义:

A.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去体念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包容他,这是学佛的意义。

B.有时候佛教徒学的不对,自己越来越不包容,对家人相当苛责。不说自己是学佛的反而好一点,否则人家看了你就会生邪见,对佛法即使不生邪见也没信心,就觉得“学佛是你这样我肯定不学”,这是“榜样”的力量。这种事情现在还是很多的,大家一定要改。

放下我执,包容他人:

A.学佛意味着开始放下自己,开始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开始学会包容别人。包容二字都讲烂了,你们懂得里面的意思了没有,会做不?

B.很多人是放不下的,抱着一些自己所谓修行的东西放不下,心打不开,日子过得很麻烦,家人很痛苦,自己也变成一个相当挑剔的人,总是觉得家人这不好那不好——“他为什么不这样呢”、“他要那样多好”……不断地提无尽的要求,这是学佛者的欲望无止境,换汤不换药,这样的心态会把家人都伤得体无完肤。如果反过来想,把自己放下一点,随顺别人一点,修行反而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发自内心地利益别人。

A.想得多不如做得多,要实际地去帮助别人、体念别人,实际地去念念父母对自己的恩德,愿意花一些时间发自内心善待他们,而不是表面上的一种做作,或者有一些“我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等很造作的想法。

B.学佛最起码还是要做一个正常的人,否则别人总是觉得你怪怪的,学佛之后变得很激狂,人家眼中的我们执著如山王,自己却还一直觉得自己在断执著,这很可笑,就是自欺欺人。


9

强迫父母信佛行持善法可取吗

①如果在座道友的父母健在,还是尽可能地用自己那一颗善心、真正爱父母的这一颗温暖的心,合适地善待他们。有些人的“爱心”就是强制性让父母学佛,搞得父母焦头烂额,特别痛苦,这些都不叫真实的爱心,这是自己的我执而己,是不合理的。

②让父母学佛是好事,但是不要好心做坏事,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没有接受之前,强迫是不起作用的,还是先学会随顺好一些,为他们多念点佛、多做点佛事、多回向,这是你应该做的。

因缘成熟了父母自己能学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在因缘不成熟、父母没有这样的意乐时,光是勉强只能让大家都不高兴,也会让他们对佛法越排斥,所以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鉴

《极乐愿文大疏释》64课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63课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62课 * 阅读参考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