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学演讲系列三
心灵
科学
结论篇:空之惑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空
轮回之“有”与无我之“空”
《金刚经》讲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百业经》说有,“轮回痛苦、因果不虚”,对此我们佛教徒要明白,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
空所表述的是本质或胜义,在这一层面,轮回中的一切都是空的:吃饭走路是空的,你是空的,我是空的,问是空的,答是空的,身是空的,心是空的,北京是空的,人间是空的,地狱是空的……
如今这已不仅是佛教理论,在分析物质的过程中,物理学家从分子、电子、夸克抉择到场或能量的时候,也出现了一种不存在实质的了解——类似于空的认识。他们感到惊讶,玻尔说:“谁如果在量子面前不感到震惊,他就不懂得现代物理学;同样,如果谁不为此理论感到困惑,他也不是一个好的物理学家。”
在这样的物理学家面前,这个茶杯存在吗?他们认为,其实它没有实质的体性。崇尚并理解现代科学的人,当看到佛陀的般若思想时一定很惊讶:为什么两千五百年前,就有人说出了这个道理?
To be continued
有
如果一切万法是空的,为什么又有天界、人间和地狱,以及因果轮回?
这是显现层面。
在显现层面,六道轮回并不虚妄,直到你证悟真理或实相之前,它在我们面前都会存在。也就是说,轮回的本质虽然是空的,显现上却有。
既是空又是有,难道不矛盾?
《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个法的显现和它的空性是不相异的。现实中的杯子,是一种显现,它存在;但物理的观察认为,它的本质是众多的微粒,或者无实质状态。
“既然是微粒,怎么能装水呢?”如果你问物理学家,那他也会回答:“‘装水’不是在微粒层面上讲的,是微粒聚合的显现的作用。”
因此,两种层面不能混淆。
悟道
佛陀初转法轮时,讲述了业因果和轮回,二转法轮抉择万法空性,三转法轮阐释光明。在本体上,空性和光明是不二的,科学家最多了解了单空,对光明没什么认识。然而实相并不是一个单空,如果是,“什么都没有”不就是真理了?所以,密法的教言强调:一定有光明的法性存在。
和学者们的部分了解相比,佛陀的认识不仅完整,而且有很强的针对性:解脱。一个众生能否解脱,就在于他对“我”和“无我”的认识。
不观察时,我们都认为有“我”,你也有“我”,我也有“我”。但一经观察,身体不是“我”,思想不是“我”,里面没有“我”,外面也没有“我”……其实是“无我”的。
虽然“我”和“无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但实际却并不矛盾。
迷的时候,我们认为整个身心上有“我”,佛教称之为世俗状态,是一种假象存在;
而悟的时候,你就明白“无我”了——是对同一个身心。
你们看这个杯子,我前面说它“难看”,后面说它“好看”,是同一个杯子。相违吗?这就是中观。
任何一种修法都是为了悟道——了悟现空不二的真相。
空是心的本体空性,也即智慧;现是心性的本具光明,也叫方便或大悲。现空不二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而以形象呈现时,就是佛父佛母双运:佛母代表空性智慧,佛父代表显现光明。
——节选自2012年12月《大圆满前行》的重要性现场问答
To be continued
/ 本话题尚未圆满
明天请继续关注 /
图片来源 / 一心一意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