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智慧之旅65 | 怎样变成有福报的人 返回

智慧之旅65 | 怎样变成有福报的人

求学足迹 求学足迹 2023-05-27


2014年3月14日,老师走进华东师范大学,与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怎样变成有福报的人”为主题的内容。

在整个主题演讲中,老师从精神财富的匮乏、最重要的财富是福报、福报背后的因缘、福报的源泉是心等几个方面聊起,老师认为,快乐在心,我们需要进行心灵的训练,培养慈悲、增长智慧,这样才能变成有福报的人。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137]  “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和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

 

1、快乐在心

在座各位,看起来都是成功人士,虽然我对你们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但从你们的形象、身份等来观察,你们可能在很多方面远远超过一些人。对此,你们或许认同,或许否认。但实际上,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应该有一颗知足心。

古人云:“富在知足,贵在人敬。”真正的“富贵”是什么?一方面是自己对工作、生活等有一种满足,另一方面是拥有他人的尊敬。

在座的有些人面对工作与生活时,感觉有压力,甚至产生种种焦虑与恐惧,其实要知道这在凡夫人在所难免,世上很多人常常都是与担忧为伴的——担心失去最爱的人,担心容颜逐渐衰老,担心生命走到尽头……

实际上大家应该欢喜和自信。为什么?我们都清楚,新闻中常常报道世界上每天有多少多少人死去,而我们既没有罹患癌症,也没有遭遇横祸,能吃、能穿、能说话,这就是一种幸运。

如果今天我们真的站在生命的终点,就会发现:以前自己非常执著的很多事,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活着就是成功,就是幸福,只要能活着即便当乞丐也心满意足。这样一观察就能明白,自己之前的很多抱怨和不满,都是没有调整好心态所致。其实人快乐与否,关键在心,不在外在。

2、精神与物质的失衡

我们国家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物质文明突飞猛进,个别西方国家两三百年中取得的物质文明进步,我们在短暂时间中就获得了。然而我们的精神文明却远远滞后了,非但没有提升,反而在很多方面严重下滑,比如人的道德。

当一个社会的精神跟物质不相匹配时,就会出现病态,甚而无法正常运转。所以,发展经济固然无可厚非,但提升人的内在,诸如智慧以及慈悲,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人的欲望越来越膨胀、嗔心越来越沉重、心态越来越浮躁,那么即便富可敌国,也难逃痛苦。

观察如今大城市的人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生活与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相比,如同处在天堂一般,然而很多人的内心却笼罩着痛苦的阴霾,甚至有些人痛不欲生而选择了自杀。

3、外财富,内财富

如今的人们常常将财富跟金钱划等号,其实这不尽合理。财富有外内两种:外财富,指一个人拥有的钱财、轿车等外在物质,也是一般人所谓的福报;内财富,指一个人内在的涵养、造诣,诸如智慧、信心等素质。

绝大多数人总觉得有钱人就是有福人,没钱的人即便具有智慧等内在功德,也难以得到他人的敬重,他自己也缺乏自信。但实际上真正给人带来快乐的并非外财富,而是内财富——不可否认,外财富确实给生活带来种种便利,但如果仅仅拥有外财富,而缺乏心灵调节的能力,那么当内心起现苦恼时,必定是束手无策,只能深陷其中。比如有的人为了几百块钱起早摸黑地劳作,一旦没有得到就伤心难过,有的人为了几千块钱而奔波,还有人为了几万块钱,甚至几千万、几亿或几十亿而奋斗,没有达成所愿时同样会痛苦忧伤。因几百块而痛苦与因几十亿而痛苦,就痛苦的滋味而言,没有什么差别。

一切内外财富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种呢?有人认为是智慧,有人认为是精进,有人认为是技术,有人觉得相貌最为关键,还有人主张具有福报才是当务之急……种种观点不一而足。

4、是自己没福报吃热饭

很多人在工作中、家庭里常常抱怨,“这个人不对,那个人有错”,认为都是别人错了,而自己无可挑剔。这其实不合理。

我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法师曾经到一座寺院参学,那里的院长要求僧人每天念完经后才可以吃饭,虽然饭九点多就煮好了,却要等到十一点多才能吃,那时饭已经凉了,吃了凉饭导致很多人上吐下泻。

后来这位法师拜访广钦老和尚时,抱怨道:“我们那个院长总是让我们吃冷饭冷菜。”

结果广钦老和尚大喝:“住口。不要讲别人用冷饭给你吃,要说你没有福报吃热饭。”

表面上广钦老和尚说的好像不对,明明是别人让饭放冷了,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老和尚的话的确有道理。

生活中有些人看所有人都是坏人,这其实是自己戴了“这是坏人”的有色眼镜,导致眼睛已经不清净了,同时,也不能认为自己十全十美,什么烦恼、毛病都没有,如果真是这样当然好,但这样的人在现实中也难觅一二。

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很多现代家庭中,夫妻矛盾频发,而不论热战还是冷战,都是导致世界不和平的根本因素,因为即便外面的世界很平静,但如果家庭中战火纷飞,那么人心的感觉依然是:这个世界不和平、不安全。

家庭中的争吵,究其根源就是双方缺乏包容——各自都在心里想:“我是对的,所以必须不留情面地回击他(她)”。结果给对方造成伤害的同时,自己也需要承受痛苦,这其实就反映出佛教所讲的因果律。

这种因果律有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比如我用拳头捶打墙壁,虽然墙壁没有要回我一拳的意识,但依靠自然规律,我的手还是像被还了一拳,很疼痛。同样,如果我们善待别人、帮助别人,那么得到的回报必定是快乐与幸福;反之,如果嫉恨别人、伤害别人,那么得到的也会是痛苦与惆怅,这是一种反作用力,一种自然的因果律。

如今科学界所讲的“吸引力法则”,本质上也是佛教的因果律。

什么是吸引力法则?举例而言,如果我很吝啬,不愿把钱财布施给任何人,这叫“穷人心态”,以这种心态就会吸引来贫穷;如果我非常慷慨、宽容,经常布施别人财物,给予别人帮助,这叫“富人心态”,以这种心态会吸引来财富。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吸引力法则,这些“科学因果论”可能更加侧重于观察今世中的因果关联。

6、看不见的因缘

我特别希望年轻人认真学习因果律,因为这样,你们生活中的很多困惑就能迎刃而解。

比如两个人同时创业,启动资金都有100万,一番打拼后的结果是:一个人一夜成名,一个人却一败涂地。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何在?从表面上如何观察,都看不出其中的端倪,这时就要分析深层的因缘,才能找出原因所在。

就好比三块地,农民花费同样的工夫去耕作,阳光、水分、空气等因缘也相同,但是一块地的庄稼生长茂盛,另一块地庄稼长势一般,还有一块地根本没有长出庄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那就不得不观察一下种子,如果地里根本没有播下种子,那么即使肉眼可见的因缘都具足,也永远不可能出现果法。与此类似,每件事的因缘,除了肉眼可见的之外,还有看不见的深层因素。

现在很多人在面对人和事时,只是围绕看得见、听得到、想得出的浅层面进行观察,这是很局限的,因为人眼只能看清一定范围内的事物,再远就望尘莫及;人耳只是能听到一定距离内的声音,再远就无能为力;人心中想到的东西,也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每当我置身于城市鳞次栉比的楼群之中,都愈发感觉人类的渺小,正因为这样,人类不能盲信自己的感官。

7、心灵训练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是匮乏的,那么即便他拥有非常丰裕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幸福,甚至会深陷痛苦,乃至走上自我毁灭之路,有这个可能性;相反,如果这个人精神非常富足,那么即便物质上不很充裕,依然可以怡然自乐、处事不惊。在西方一些金融风暴中,有的企业家资金都损失殆尽了,但因为内心非常坚强,能够重振旗鼓,最后也有很多再创辉煌的。

我们可以发现,有时一些突发性灾难出现时,大家就非常恐慌,感叹世事无常,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在百年之内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世间。既然如此,有没有为离开作些准备呢?

不仅是死亡,对于人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境与挫折,都需要有所准备。虽然很多人梦想着一切美好、顺心,每天心里这样想、口里这样说,但实际上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不可能从小到老一直顺顺利利,所以要有两手准备。

我看到现在很多创业的人,都只在好的方面规划,坏的方面从不考虑,比如一直盘算着“我这样能赚多少钱,赚来的钱再怎么投资……”,但实际上对于不好的方面也同样要有所打算,“万一没有成功该怎么办?”就像学驾驶的人,面对平坦宽敞的路如何开,要训练;面对狭窄坎坷的路如何开,也需要训练。

其实每个人都是人生路上的驾驶员,而这条路并不都是坦途大道,有时冷不丁会冒出一个急转弯,如果你提前心中有所防备,那么到时就能轻松应对。

总之,提升心灵的素质至关重要,而这其中的要点,我归纳为两个——增长智慧、培养慈悲。

8、增长智慧

人需要智慧,如果不具备智慧,人生的路上可能会举步维艰,面对任何事都懵懵懂懂、迷迷糊糊,最后陷入生活的泥水坑。而这种智慧,不仅仅是对世间专业知识及各类知识的通晓,还包括对出世间真理的洞达。

要获得智慧,需要长期的学习与积累。当然人与人也有很大差异,有些人与生俱来就心智敏锐,而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呆头呆脑,记性不好、做事粗心,一旦上了年纪,记忆更加下降,加之科技日新月异,似乎都难以跟上时代。

如今的社会表面看来通信、交通等都非常发达,但这到底是提升还是退化?比如很多人整天沉溺于手机中,然而手机上纷至沓来的信息中,可能80%对你的人生没有多大作用。同样,人们耳边应接不暇的声音,比如各种流行歌曲,对人生也没有益处。在这种时代,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具备智慧取舍的能力——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什么对自己真正有用。现在很多人心中想要的特别多,但真的需要吗?好像从没思考过。

有些人买一栋房或买一辆车时,其实并不是出于需要,而是因为虚荣,“其他人都有,我为什么没有?我没有,就比不上他们了”,但是买房、买车的压力,你也不得不承受了。

所以,很多时候压力不是社会给的,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找的——自己的欲望过度膨胀招来的。实际上我们不需要跟别人竞赛,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路,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

9、培养慈悲

现代人还需要培养的是爱心,有了爱心,自然会散发出温暖。

当然,有些爱是一种自私、占有、控制的心态,这很危险,因为当这种爱越来越增长时,被爱的人也就被控制得越来越紧,最后彻底失去自由。对方没有了自由就会痛苦,这种痛苦积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最终导致自他俱伤。原来的爱就演变成了恨。

如果真正是无私、无条件地爱别人,就一定会给对方留下空间,而且会把对方带到接近真理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给他(她)带来幸福,自己也会获得安乐。

我希望在座的很多成功人士能够常常行持善法,做一些正能量的事。人生在世,不应只是为自己而活,而应当散发光和爱温暖周围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很祥和。当然,这也不是强迫你们去行善,如果能明白一些因果道理,就会自然发起行善的愿望。

10、开素菜馆是非常好的事。

我昨天也去了一个素菜馆,那里有三类套餐:一人380元、一人580元、一人1000多元,属于素菜馆里比较高档、特殊的一类,他们也开展一些素食讲座,讲解素食的利益,不是从宗教层面,而是从卫生及营养学角度讲。

上海这边的枣子树素食也经营了很多年,我很多年前来这里时也询问过他们的运转状况,回答说:“资金上没有问题。”不过,经营素菜馆的初期一般会比较艰难,所以也有些坚持不下去的就关门了。

你所询问的资金问题,我现在也说不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但还是希望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现在也有些餐馆专门提供免费素食,为什么这样做呢?一个人如果吃一顿素食,就等于避免了在这顿饭中杀生,这对他是一种饶益。

11、现在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时代,父母要引导孩子修行,可以从《弟子规》入手。孩子如果学了《弟子规》,他的人生会因此而改变。

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负有重大的责任,不应该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置之不管了。现在很多学校虽然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很不错,但在道德教育上却严重不足,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人,最后会变成“技术机器人”——熟悉知识技能,却不懂为人处世,这样要在世间很好地生活也有困难。

至于是否让孩子吃素,可能要根据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仔细考量之后做抉择。

12、财富,实际上有时越追求越得不到。所谓“舍得”,有舍才能得,没有舍就得不到,因此获得财富的方法就是具备舍心,这是一种因果规律。

比尔•盖茨捐出了90%的财富,巴菲特布施了92%的财富,李嘉诚舍弃了70%的财富,他们这样做了以后,更多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涌向他们。

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像他们那样做出如此巨额的布施,但是只要有一颗舍心,自然会感得富足的回报。

13、我觉得生命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力所能及地饶益他人;二是恒时保持快乐的心态。

对于很多现代人,非常需要培养快乐的心态,不能总觉得“压力好大,人生好苦”,其实人生中的每个经历都是不可多得的礼物。

昨天在北京,同行的人说:“堵车好痛苦。”我说:“堵车时,可以看看旁边的高楼大厦,可以多吸收一些雾霾,也是一种享受。”

如果我们心里始终觉得好苦、好伤心、好累、好烦,口中尽是这些负能量的话语,那么生活也许就真的如我们所想、所说的那样了。为什么现在城市里的雾霾那么严重?可能就是因为人们口中吐出的都是“雾霾的语言”,这些负能量在空中慢慢凝结,就形成了雾霾,然后人们又不得不吸入体内。

所以,我们要尽量言说积极的语言、保持愉悦的心境,因为心态快乐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
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