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80 * 笔记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80 * 笔记



 本课脉络 


识别上图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 戒律是上升和下堕的关键,受戒后都必须了知学处并精勤持戒。
  • 学大乘法的人不要以空性见解为借口而轻视忏悔罪业。
  • 通过发菩提心、安住见解、信解大乘等善法灭除罪业。
  • 对所造的罪业要有这样强烈的后悔心、畏惧心、惭愧心。
  • 舍弃恶知识、恶友,依止善知识、善友。


 本课难点 


  • 受戒者要知道守戒的功德、破戒的过患以及守戒的方法。

  • 接受密宗灌顶后,在梦中都不能违背上师的教言。

  • 净土行人在讲经说法和说话时要注意,避免因未通达佛法造罪。

  • 所造的罪业,不管是暴露的还是隐藏的,想得起的还是想不起的,都应该至诚地发露忏悔。

  • 心的力量相当大,一念之恶会造下大罪业,可一念之善也可以胜伏罪业。


 本课脉络 

  • 忏悔未知就犯之佛制罪。

  • 总结以现行对治力忏罪。

  • 以厌患对治力忏罪。





 脉络展开 


.忏悔未知就犯之佛制罪。

虽受皈戒灌顶等,不知守戒护誓言,

发露忏悔佛制罪。

1.释义。

虽然已经受了三皈五戒、菩萨戒、密乘戒,或接受密宗的灌顶后,不知道守持戒律和保护密宗誓言而经常违犯,应该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发露忏悔犯戒的罪业。


2.佛制戒律的学处。

学习戒律的重要性。

A.如果没有学习戒律,连有没有犯戒都不清楚,更谈不上如理如法守戒。

B.受戒后一定要清楚戒的学处。


皈依戒学处。

A.五条共同的学处。

【教证】《三戒论》:不为命奖舍三宝,何等要事不寻他,常供令自他皈依,顶礼所去之方佛。

B.《大圆满前行》皈依九种学处。

a.三种所修学处。

·皈依佛以后要把佛当作导师,乃至对佛像都要作真实佛宝想。

·皈依法以后要把 佛法当作解脱的津梁,对一字一句的佛经都要生起恭敬心。

·皈依僧以后要恭敬供养僧众,对红黄补丁以上的僧衣都要生起僧宝想。

b.三种所断学处。

·皈依佛以后不能顶礼世间天神。

·皈依法以后必须断除恼害众生之事。

·皈依僧以后不能与外道为友。

c.三种同分学处。

·把上师作佛宝想。

·把上师的教言作法宝想。

·把上师的眷属及自己的道友作僧宝想。

C.知道皈依戒的学处才谈得上守持皈依戒。


密乘戒学处:十四条根本戒及支分戒(详见第77课)。

A.尤其要知道对上师的誓言。

a.不能诽谤上师。

b.不能故意违背上师教言,甚至在梦中都不能违背上师的教言。

B.灌顶时立誓:主尊如何教,一切我当行。


忏悔应有的心态。

A.应以勇猛心精进忏悔。

【教证】《华严经》: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应当一切时,勇猛大精进。

B.大惭愧心忏悔。

自己学佛、受戒已经那么长时间了,可是对要守护什么戒条还不清楚,造了这么多罪业,实在太惭愧了!

C.以强烈的后悔心来忏悔,罪业就很容易清净。


3.守戒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

A.受戒后不学戒,无法护持戒律。

B.不重视戒律,导致受戒后很快就破戒。

C.因为无知而犯戒。


守持清净戒律并不容易。

A.戒律条目复杂、细致,不认真学戒根本做不到守戒。

B.没有真正通达佛法,无意中会造下很多罪业。


在弘扬佛法时一定要头脑清醒,应该遵循祖师大德的传统,把握分寸。

A.【教言】《念佛着魔辩》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夫参禅、念佛,论其难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论魔事,二俱不免。魔事之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

B.【教言】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各宗同以诸佛为师,以佛法为母而养成,不得赞自毁他,否则即是破坏法眼,法眼既灭,如何能生净土?

C.【教言】印光大师: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

D.【事例】现在净土宗大德不仅弘扬净土法门,还宣讲很多他宗经论。


当今时代教法、证法不是很兴盛。

A.虽然存在少许教法,但并不是很兴盛。

a.讲闻佛法的传统还没有彻底隐没。

b.教法不兴盛的原因:浊世的魔业极其猖獗。

c.教法衰败的恶相:法师即使传讲再殊胜的法,许多业障深重的人也不愿意听闻。

d.讲闻佛法才是真正的教法。

B.证法也不是很兴盛。

a.证法:相续中生起悲心、信心等善心,或者内心对佛法的道理有所领悟。

b.证法隐没的现象:

·把灌顶当成儿戏对待,接受密宗四续部的灌顶好像和摸顶一样。

·求法纵多守护少,发誓容易难实践。


4.教证说明破戒的过患——堕入地狱。

【教证】佛陀之学处,不勤堕地狱。

【教证】浊世的修行人犹如口朝下的沙箱般堕入恶趣。

【教证】《中观四百论》: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教证】《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如是破戒因,永沉三恶道,地狱鬼畜生,如次受罪报。

【教证】《正法念处经》:破戒属地狱。

【教证】《福盖正行所集经》:彼破戒人,如贫无手,虽至宝山,而无所得。


5.守戒的重要性。

戒律是上升和下堕的关键。

受戒后最重要的是守戒。

A.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受戒后都必须了知学处并精勤持戒。

B.受戒后一定要清楚相关取舍之理:守戒功德、破戒过患以及守戒方法。

C.戒律和世间的纪律完全不同,是涉及到来世升沉苦乐的大问题。


6.忏悔所犯学处的重要性。

破了任何佛制戒后,没有好好忏悔,想获得善法的功德是十分困难的。


二.总结以现行对治力忏罪。

1.胜义谛和世俗谛不应混为一谈,大乘行人不要以空性见解为借口而轻视忏悔罪业。

①胜义谛:没有能忏悔的人,也没有所忏悔的罪业。

世俗谛:能忏和所悔都是存在的,而且暂时往生极乐世界、究竟获得佛果也是存在的。


2.必须具足四种对治力,才能把罪业真正忏悔清净。

现行对治力是指通过修持善法来灭除罪业。

A.发菩提心。

B.安住见解。

C.观修本尊。

D.信解大乘。

【教证】坚意菩萨《入大乘论》:所作重恶业,能深自悔责,敬信大乘法,拔除诸罪根。

A.对于往昔所造的罪业,如果能有深深的自责感,在此基础上对大乘佛法产生强烈的信心和恭敬心,则能从根本上灭除罪业。

B.大乘佛法的思想就是无我和利他。

C.无我利他的修法。

·无我是把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

·利他是没有任何条件、全力以赴地帮助一切众生,给予他们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三.以厌患对治力忏罪。

若无悔心忏不净,昔所造罪如服毒,

以大惭畏悔忏罪。

1.释义:

如果没有强烈的后悔心,罪业就无法忏悔清净,因此对往昔所造的罪业要有误服毒药那样的后悔心,之后以这种心态进行忏悔。


2.对于往昔所造罪业要有强烈的后悔心

思维:从无始以来,肯定造了无量罪业,就如同服毒一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作,真是太可怕、太愚痴、太后悔了!要发自内心的后悔!

有发自内心的后悔心,再深重的罪业都能得以清净。

【公案】未生怨王杀父后产生了强烈的后悔心,最终罪业因此而得以清净。(详见法本P15-16)。

【启示】依止善知识、善道友,舍弃恶知识、恶友,对自己十分重要。


3.对于所造罪业应生无比的惭愧心。

利用珍宝般的人身去造恶业,比公开裸奔或吃不净粪更愚痴、可耻。

【教证】《亲友书》:谁以宝饰之金器,清除肮脏呕吐物,转生为人造罪业,与之相比更愚蠢。

【教证】《本生传》:纵然未见中造罪,亦如服毒岂安乐,天众以及瑜伽士,清净之眼定现见。

【公案】《付法藏因缘传》:有位比丘破戒后,生起了强烈的惭愧心,蒙阇夜多尊者教化,至诚悔过清净所有罪业,后依教奉行,不但没有堕落,还获得阿罗汉果。

【启示】心的力量相当大,一念之恶就会造下大罪业,但事后如果能生起大惭愧心,以一念之善也可以胜伏罪业。

【公案】妙高禅师因一念傲慢心使得韦陀菩萨二十世不护法,后因一念惭愧心重获韦陀菩萨护持。

【启示】一念善心力量极大。

依靠忏悔的强大力量,罪业肯定有清净的机会。

A.金刚萨埵法会短短几天的忏悔能清净无始以来的罪业。

B.【比喻】千年暗室,一盏灯瞬间可以照亮。

C.关键是依靠佛法的方便忏悔。

a.凡夫人一点罪业不造不可能。

【教证】《地藏经》: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b.以佛法的殊胜方便,再多的罪业也可以清净。

【比喻】衣服上的垢染可以通过洗衣机洗衣服清洗,相续中的罪业可以依靠佛法的方便忏悔清净。

思维:我造了这样的罪业,诸佛菩萨一定会知道,一定会羞辱自己。由此产生无比的惭愧心。


4.了知罪业的痛苦果报生起强烈的畏惧心。

对于想的起来还是想不起来的罪业,都要以恐惧心至诚发露忏悔,才可以清净罪业,才有成就的机会。

【公案】出家人僧云领众修行时因改变诵戒制度,被巨人抓到古墓痛骂并且被刀割刺身体,之后再也不敢轻视戒律,并精进忏悔,临终时在瑞相中圆寂。

思维:堕入恶趣将感受极其痛苦的异熟果报,由此产生强烈的畏惧心。


5.总结:要认清自己的罪业,以强烈的追悔心进行忏悔!



  •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79 * 笔记
《极乐愿文大疏释》78 * 笔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