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对现在修行人所作的一段开示 ——《中观庄严论解说》70(视频音频讲记) 返回

对现在修行人所作的一段开示 ——《中观庄严论解说》70(视频音频讲记)

文殊密语 2021-04-19


7

0


讲记视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中观庄严论解说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仁波切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科判

⬛ 甲一、所说支分

⬛ 甲二、所说论义


🔘 乙一、真实分析所说论义


🔷 丙一、名义

🔷 丙二、译礼

🔷 丙三、论义


🔴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


🔶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


✴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 庚一、立根本因

🔹辛一、真实立根本因

🔹辛二、旁述

 ▪ 壬一、分析有法

 ▪ 壬二、分析真因

🔺 癸一、分析是应成因抑或自续因

🔺 癸二、分析是证成义理因抑或证成名言因

🔺 癸三、分析是无遮抑或非遮

▪ 壬三、阐明喻理

💠 庚二、建其理

 🔹辛一、建立宗法

   ▪ 壬一、建立离实一

   🔺 癸一、破周遍之实一

   🔺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子一、破实一之外境

        🔸子二(破实一之识)


        

       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

         卯一、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

         卯二、破外道之观点

        寅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

         卯一、破外境耽著为实一;

         卯二、破识耽著卯为实一;

         卯三、此二之摄义。



   ▪ 壬二、建立离实多

 🔹辛二、建立周遍


✴ 己一、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 戊二、遣除于此之争论

🔶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 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前面已经广讲了外道和内道所承认的实一之识根本不存在的道理,现在对这两个问题加以结尾。


寅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分三:一、破外境耽著为实一;二、破识耽著为实一;三、此二之摄义。


卯一、破外境耽著为实一:


虚空等何识,唯名诸显现,

现多文字故,明现为种种。


《俱舍论》当中讲到:

有部宗认为所谓的虚空、无为法

都是实有的。

但实际上,经部以上

都不承认虚空等实有。

为什么呢?

认知虚空的任何一个识——

眼睛所看或者心中所想,

仅仅是一种名称的显现,

是由几个文字组成而已。

还有非抉择灭、抉择灭等,

全部由多个文字组成,

而文字也并非一体而是显现为多种的。

由于虚空本身并不存在,

只是一种文字相,

而文字相也是由众多文字组成的,

所以,虚空等外境的实体不可能存在,

无实法的本体也根本不存在。



【如果有人认为:由于外境虚空等本无部分,因此缘它的识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外境虚空等是一种大无为法,本来就无有可分割的部分,因此执著它的识也是独一无二的。



【事实并非如此,认知如是虚空等无实法的任何识直截了当地感受是永远不存在的事,因而唯是与名称之行相紧密联系的分别念的影像显现而已,由于这所有的一切现为多种文字的缘故,明显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自性法。】



这种说法不合理。不论虚空还是抉择灭、非抉择灭、真如等,任何识都不可能不依靠任何其他法而直截了当地去感受。


因为我们心里想虚空如何如何,

别人说虚空如何如何,

实际只是“虚空”这个名称

与分别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然后形成了一种分别念的影像而已,

根本不存在一种实体的法。



【只不过是将无有色法阻碍的行相这一点立名谓虚空而已,什么时候想到它,便能回忆它的名称,】



真正的虚空是什么呢?

人们只是将无有色法阻碍的行相

这一点立名谓虚空,

真正虚空的本体根本不存在。


对于了知名言的人,只要听到了虚空这一名词,在心中也会如是浮现这一行相。而对不懂得任何语言文字的人来说,他的心中也无法浮现虚空这一概念,他虽然可以见到中间空洞洞的这一部分,但是根本不知道这就是虚空。一旦人们对他说:中间没有任何法的这一部分叫做虚空。或者,人们头顶上方不存在任何山河大地的那个部分叫做虚空。这时他才明白:噢……虚空就是不存在任何东西的一种法。



【而像瓶子那样对名称全然陌生是绝不能缘虚空的, 因其远离自相的缘故, 何时何地也不能堪当根现量的对境,就像离开了所谓兔角的名称在心中浮现的情况永不存在一样。】



对于诸如瓶子等法来说,虽然不了知它的名称,但只要见到瓶子等的自相,在人们的心中马上就可以浮现瓶子,而虚空等无为法根本不存在自相,如果连虚空的名称也不了知,也就根本无法在他的心前显现如瓶子一般的行相。


《量理宝藏论》中说[1]:虚空无有自相的缘故,不是现量;与其他法无有任何关联的缘故,也不能以比量来成立。因此,由于虚空远离了自相,何时何地都不可能在眼根、耳根、鼻根等任何一个根面前显现,如同离开了兔角的名称就不可能在心中浮现出兔角一样。


[1] 《量理宝藏论》:无自相故非现量,无相属故无比量,是故所谓有虚空,绝无能立之正量。



【(无实法的)名称在外境本身上不成立而仅是倏然假立的,所说的这些内容借助各种名称、文字足能安立。】



由于以任何量都不能成立虚空这一法的存在,说明虚空根本不可能实有。如果虚空并非实有,除虚空以外的其他有为法也就不可能成立实有。



【一切无实法虽说都如兔角等那样是一种否定有实的遣余分,】



不管是虚空还是龟毛、兔角等

任何一个无实法,

只不过是否定有实法的遣余部分,

比如将有瓶子遣除之后的

这一部分叫做无瓶,

将具有阻挡的法遣除以后

空洞洞的这一部分称之为虚空。

所说的这些无实法,

仅仅以名称就可以安立。



【但是诸如无有前面的墙壁等触碍之中间空空洞洞的那一位置实际上是缘类似外面墙壁形状而显现的,可谓是承许虚空存在的迷惑根源。】



打个比方说,

在一个四方形的房间里面,

中间没有任何阻碍的空间

就可以称之为虚空。


那么,所谓的虚空是四方形的吧?

并非如此。


根据屋子的形状

而使人们误认为虚空是四方形,

或者认为圆圆的瓶子中的虚空是圆形,

或者在山谷中向上仰望时

见到三角形的蓝天。

实际上,这就是承许虚空存在的迷惑根源,仅仅将未见到色法这一点作为虚空存在的依据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如果对此认真分析,那么仅仅未见到色法的这一点并不能证明虚空存在,而空隙的虚空不宜作为虚空的能立,位于我们上方的碧蓝天空通称为庄严虚空,它是阳光照射须弥山(反射)的色彩,因此并非真正的虚空。】



《俱舍论》当中说:

虚空分两种,

即空隙虚空和庄严虚空。

对于所谓的空隙虚空,很多小乘论师的观点也有所不同的[2]。


[2] 有部宗认为:虚空实有,因为佛经中说地依靠水、水依靠风、风依靠虚空。

经部宗则认为:任何法不存在的空间,名言上称其为虚空,它并非实体法,也并非变化之法,否则其本体不能成为无为法。


按照《俱舍论》的说法,须弥山呈四方形,它的四面由四种珍宝组成,由于南赡部洲靠近琉璃这一面,由它所反射出来一种蓝光而呈现出人们现在所见到的蓝色天空。


现在有些学说认为,蓝天是由大海的反光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庄严虚空。无论如何,空隙虚空和庄严虚空都不能成为虚空存在的一种理由。


如果真正通达了虚空不存在,

那么,任何一种实有法

都不可能在外境上真实存在这一点,

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了知。



卯二、破识耽著为实一:


有者若承许:识非现种种。

然不应真立,见害具相故。


下面从有境的角度分析实一的识不存在的道理。



【有人如果承许说:“任何识并非显现种种对境。”】



有些人承许:识并不是显现为种种,而是一味一体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识是唯一一体的。这种说法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从眼根的角度来讲,

同类的识虽然不能同时出现,

但不同类的眼识可以有无数个,

这样一来,又怎么会成为实一之识呢?

如果说为实一,必定具有现量的妨害。



【即使如此,然而,这只不过是假立而已,不应该真正安立为实有的一体,因为明明可见理证的妨害对于具备“实一”之识的法相来说无以回避之故。】



前面已经再三讲过:假立的一体多体可以成立,但真正实一的识或外境不可能存在。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

外境不存在实有的一,

有境也不存在实有的一。


从无始以来,人们都认为“一是存在的、多是存在的”,实际上,凡夫众生的分别念始终颠倒地认为:一个柱子、一个人……这些法都是存在的。其实这只不过是假立的“一”,所谓的“看见一个人”、“听到一个声音”等,只是将假立的“一”安立为真实而已。虽然只有假立的“一”,一切万法的实相都是空性的,但人们却认为“一”是存在的。


不论大圆满还是大中观,

大家首先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然,理论与修行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应该先从理论上通达,

然后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逐渐串习、修炼,

相续中的执著逐渐逐渐可以转变,

这就是修行的一种过程和方式。



【如果存在一个实一的识,则它本身也具有对于(外道所承许的)常法所说的“无有功用……”的过失,所以没办法充当任何识。由此看来,任何宗派再如何费尽心机地观察、如何滔滔不绝地讲说,在何时何地也无法建立起一个“实一”之识,因此建立者恐怕永远得不到现见成果的安慰。】



麦彭仁波切在前文中说:

“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

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


而且,万法如果真正实有,

则会出现要么根本不可能显现、

要么始终显现的过失,

这样一来,如果存在一个实一的识

其本身也具有对常法所说的

“无有功用”等过失,

因此根本没有办法充当任何对境之识。


大家可以发现,

我们对外境时而见到、时而见不到,

心情也是时好时坏,

分别念转变得特别快,

所以,识不可能是一种常有的法。


由此看来,任何宗派无论如何费尽心机观察、滔滔不绝讲说,也根本无法建立起一个“实一”之识。因此,这种宗派永远也得不到现见成果的安慰。


卯三、此二之摄义:


故现各种识,何时何地中,

如彼处异体,一性不合理。



【如果对上述之理进行这般分析,则由于“实一”之对境不可能存在的缘故,显现各种各样行相的此识在何时何地中,均如彼处或所缘境互为异体一样,识本身也应为种种,而是成实唯一的自性不合乎道理。】



以上分别从外境和有境上作了观察,应该了知,何时何地都得不到一种实有的法。由于“实一”的对境不可能存在的缘故,显现各种各样行相的这一识,在何时何地都如同所缘境互为异体一样,其本身也应该显现为种种,想要成立实有唯一的自性根本不合道理。



【或者说颂词中的“处”是阶段的意思。


这以上是结尾。】



颂词当中的“处”是阶段的意思。也就是说,如同外境存在不同的阶段那样,识也存在不同的阶段,不可能成立为实有一体。

 



以下是上师仁波切在讲述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对现在修行人所作的一段开示,现整理成文字,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时候我见到一些人的有些言行举止的确很让人生起厌离心,这些人发心、工作还是非常辛苦的,但行为上始终让人看不惯。虽然理论上学了很多,但是在真正运用的时候,尤其在很多人面前非常喜欢“表演”。


有关转神山的问题也是如此,这些人非常不稳重,每天不认真修行一直到处乱跑,不应该这样。


前段时间很多人也是说:“坛城上显现了什么什么……”这是非常愚痴的一种行为。所谓的诸佛菩萨到底会不会这样显现也非常难说,如果没有任何显现,却认为“这是上师”、“这是观世音菩萨”的话,可能会导致很多人对佛法退失信心。


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用每天学习的教理对治自己的烦恼、调整自己的相续,不应该像世间上的人一样,用一种迷信的观念来迷惑别人。


现在有很多人对五部大论基本上已经全部闻思了,但是很多人的思想还是根本不成熟。看见这些人的这种行为,的确是末法时代当中的末法时代,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也是没有任何必要,还不如自己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念观音心咒就可以了……我想这个时间已经到了吧!心里面经常会生起这种想法。


这也不是一两个人的行为,很多稍微有一点见解的、在学院住过一段时间,对理论、修行上稍微有一点觉受的人,经常都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我虽然没有神通,但是通过你们的一些思想动态或者实际行为,也可以推知未来的一些状况。


我们翻开汉传、藏传的很多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朝代即将隐没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噩兆,就好像人死的时候最后出一口气,马上就没有了。


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大家每天都是闻思修行,每个人都是非常平静的,但是现在,包括很多发心人员的语言和行为都是特别不如法,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象征?有关这方面,我以后也不一定会说,到时候每个人自己选择自己的路就可以了,因为说了也不一定会起作用,只是让大家不高兴而已,这样也没有必要。







(小编注:【】里为麦彭仁波切所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的原文。)



 


胜妙刹土寂静眼,

如莲瓣饰笑盈盈,

现量照见何者前,

供此善说音令喜。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