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0) 返回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0)

钦哲诺布 骑着蓝色獅子BL 2022-07-29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

”有三种不同的火能烧毁东西

劫末之火、地狱之火和普通的火

事实上,这些就是老、病、 死

但是,它们都不能焚毁佛性”

......

今天连载《宝性轮》的第十讲

整整这一讲

仁波切都在开示佛性的“不变易”

那超越时空 超越业力 超越地火水风空

不变易的力量

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开示

在如光的字句里

去逐渐发现我们的佛性


(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金刚句 : 佛性 / 十个面向(续)  

  •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九、不变易

52

犹如虚空遍一切,由体细故尘不染,
如是佛性遍众生,一切烦恼亦不染。

现在谈到第九个面向:「常」或「不变易」。

染污有 loburwa 的特性,藏文 loburwa 可以翻译为「暂时」或「偶发」。它也可以译为「突然」,但这里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暂时」或「偶发」是不错的翻译,甚至比 loburwa [1] 还要好。我们讲的是某种可以去除的东西。尘垢或染污的特质是,它们是暂时的、可以去除的、偶发的;但是去除染污之后,无染的状态则无法去除,这种功德特质是本性,不能去除。

「这种功德是本性」(藏yönten rangshin),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又回到「舍除的结果(离系果)」!要去除无染的状态,唯一之道是把染污再带回来。但是,离系果、去除某种可以去除的东西之后的结果,它无法被去除!因此,佛性是无法改变的。从佛性住于轮回开始,经过多生累劫的修持,到最后证得佛果,「界」或说佛性从来都没有丝毫的改变。同样的,对此还会有更广泛的解释。

例如,虚空或空间无所不在,它是周遍的,它遍及各种的形式、外相;但因为它非常微妙,树木、山丘这类的形相无法污染虚空间、搅乱虚空间或妨碍虚空间。一个形相的衰败,比方说当这形相变形,例如被放置在另一个形相旁边,这不会对虚空间产生影响。同样的,纵使佛性是存在于众生之内,但众生的过失,像是瞋恨及贪爱,也不会污染佛性。这还会有更多解释。

53

犹如器界一切法,依于虚空而生灭,
如是有情之诸根,依无为界而生灭。

举例来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这虚空里产生、驻留,然后止灭,然而,这虚空本身并无生、住、灭。同样的,在非和合的空界(无为界)里,也就是在佛性里,众生来来去去。他们变得无明,而后遇见佛法,受佛法启发,并且修行;他们错误地修、正确地修,他们在修行道上;他们有进步、有失败。所有这些都发生了,但佛性从来都没有改变。

54

犹如虚空以诸火,往昔何时未曾烧,
如是佛性死病老,诸火亦复不能烧。

空间或虚空不曾被火烧毁。火烧掉树木、烧毁房子、烧伤人……,但火无法烧毁空间或虚空。同样的,佛性不会被老、病、死这三种火焚毁。

55

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则依于风而住,
风复依于虚空住,虚空不依地等住。

56

如是一切蕴界处,住于业及烦恼中,
此等行业及烦恼,住于非理作意中。

57

此等非理作意者,住于心之清净中,
心之自性诸法者,不住彼等诸法中。

地大(地元素)依赖水大(水元素),水大依赖风大(风元素〉,风大依赖空大(空元素),但空大并不依赖风大、水大或地大。同样的,蕴、界(梵dhatus)、感官与感官的对象,比如五蕴、六识[2] 以及形色或声音等这类客体,所有这些都依赖业与烦恼;所有的业与烦恼都依赖邪见(非理作意),像是执着自我是真实存在、执着一切现象恒常存在等等。但这些不合理的想法或邪见依赖什么呢?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们住在哪里?只在一个地方──佛性。好比你梦到一头大象,即使梦里的大象不存在实相当中,你依然体验到牠。同样的,虽然邪见在究竟上并不存在,但你还是体验到它;这种体验住于佛性当中。

米滂仁波切在此特别强调,这并不是说佛性是邪见的因。然而,正如同蕴、界来自业与烦恼,业与烦恼来自邪见,我们也需要有个地方让邪见栖身;除了佛性,别无他处。这是为什么我们要用这种方式来说明。我们的意思不是说佛性产生这种种邪见,况且,佛性本身或者空大并不住于以上任何一者之中,不住于蕴、界、[3]、业或烦恼,不住于任何一处!这还会再详加解释。

58

知蕴处界犹如地,有情业惑犹如水。

59

非理作意犹如风,净心如空无基住。

60

非理作意分别者,住于心之自性中,
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诸业及烦恼。

61

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
空中器界成坏般,如是有情生而灭。

我们刚才谈到五大元素,谈到地大如何依赖水大等等,这些在此会更完整地说明。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4]好比是地大,业与烦恼像是水大,邪见及不合理的想法(非理作意)像是风大,佛性则像是空大;因此,佛性不倚赖其他任何元素。

这里我们再次解释了「暂时」的意思。执着现象为常等等的邪见,它们的存在如同是佛性的遮障;它们像是风大,产生下一个元素(水大)或作为水大的容器。因此,比作邪见的风大生出比作烦恼和业的水大,比作烦恼和业的水大生出比作地大的蕴、处等等。就像所有这些粗重的元素有生、住、灭,界、蕴、业及烦恼也有生、住、灭,但这丝毫不干扰空大。

62

心之自性如虚空,无因以及无有缘,
无有和合及无生,无灭亦无安住相。

这段偈颂对佛性「不变易」的面向又多作了一些阐释。心的本性如同空大,它不倚赖因,也不受缘的影响。佛性不是由不同的实体和合而成,因此佛性没有生、灭、住。

63

心之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
妄念所生诸贪等,客尘诸垢不能染。

佛性或如来藏的明晰与光明如同虚空,不受云等这类暂时现象的影响。暂时的遮障不会染污、败坏或影响佛性。

64

依于业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
以死病老猛烈火,亦复不能焚烧彼。

比拟为水大的业及烦恼,它们无法产生一个新的佛性。基本上,所有各种的蕴、界、处及烦恼都无法产生佛性。同样的,像是死、老、病等等的缘也无法烧毁或断绝佛性

65

劫末地狱普通火,三者依次而对应,
死病老之三种火,应知彼等相似法。

有三种不同的火能烧毁东西:劫末之火、地狱之火和普通的火。事实上,这些就是死、病、老,它们无一能够焚毁佛性。我想起克里希纳(Krishna)[5]对阿周那(Arjuna)说过类似的话,我想我们这里必须小心谨慎![6]

66

菩萨如实知佛性,解脱生老病死等,
离生等贫由证因,悲悯众生示生死。

为了终结生老病死无止尽的循环──基本上是流转于轮回中──所以道上的菩萨发愿修行并了悟超越生老病死的佛性。菩萨怀抱这种热望,让自己逐渐从业、烦恼、生老病死等轮回过患中解脱。然而,因为对还未了解佛性的众生满怀大悲,菩萨仍示现生、住、老、死等状态

67

死病老之诸痛苦,圣者悉皆永灭尽,
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

由于已证得法界或佛性,圣众、菩萨已经中止病、老、死及各种的苦。由于菩萨们没有业和烦恼,意即他们不受业和烦恼的支配控制,因此,菩萨免于生、老、病、死

68

如实真实已见故,虽于生等已超离,
然以大悲之自性,示现生死老病等。

但我们仍看见菩萨的生与死,以及他们各种看似凡庸的外相,那是出于他们的悲心。他们受悲心驱遣,而不受业与烦恼的控制。尽管菩萨们超越生死,他们透过悲心的力量,仍示现出生、经历病老、步向死亡

69

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
无明令盲诸众生,见现生等诚稀有。

弥勒要表达的是,这是菩萨非凡的功德。他们了解佛的不变本质,因而超越一切生死的痛苦;但为了那些无明的、还未了解佛性的众生,他们仍示现生死等状态。那是非凡的功德特质


「注解」

[1]  藏文loburwa即汉译「客尘(烦恼)」之「客」。

[2] 「识」包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

[3]  「处」指六根与六尘。

[4]  「十八界」即六根、六尘与六识。

[5]  克里希纳是印度神话里毗湿奴的化身,亦即「黑天」。

[6]  《薄迦梵歌》第二章有如下的偈颂:

正如有人脱掉了旧衣,另外换上一件新衣,同样,灵魂解脱了旧身,另入一个新体。(2-22)
火不能把它烧,刀不能将它斩,水不能让它湿,风不能使它干。(2-23)
它的确不能斩、不能烧,它的确不能湿、不能干,它遍于一切、万劫不变,它亘古长存,永远不变。(2-24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到目前为止
宗萨钦哲仁波切共讲过五次《宝性论》
在法国讲述的这一次
被认为是最完整 最深奥的一次
效法玄奘和鸠摩罗什大师
《宝性论》读译小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让这部释论的中文版得以首次呈现
我们将在每周五持续更新
相约星期五
相约在永不变易的佛性里

邮箱:zhengjian2007@163.com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将陆续把每周发布的内容上传到以下网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