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佛学与幸福(2) 心病还需心药医 返回

佛学与幸福(2) 心病还需心药医

慈诚罗珠堪布平台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2016-08-13

佛学与幸福

心病还需心药医

这时候,我们就会去问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学家。因为该有的物质我们都有了,但是感觉不到幸福。不但感觉不到幸福,而且心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比如说抑郁症等等。心理医生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吃药,用药物来解决我们的内心问题、心理问题。其实,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药物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有一种负面作用。负面的作用就会严重影响到我们思维的活力。所以,它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西方的心理学被唯物主义的思想绑架了,所以,它没有一个像生物学、物理学一样革命性的转变、或者是进展。心理学了解的都是心的最外表的东西。内心的深处,或者是精神的真正本质,心理学家不了解。他们给我们的这些治疗方法都非常简单,而且都是一些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目前精神上的这些问题,就是越来越严重。


1960年到2000年之间,短短40年的时间当中,美国抑郁症的患者增加了10倍。刚开始的时候,抑郁症患者的平均年龄是29岁。40年以后,患者的平均年龄就是14岁,89岁,1112岁的小孩都有抑郁症。


如果1819世纪时候的这些逻辑、或者理论是准确的,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多的物质,物质就增加了这么多的话,我们应该是非常幸福的,幸福指数应该是越来越大,抑郁症或者其他这些精神方面的问题,应该是越来越少。但是,事实就不是这样子。这时候,很多人都怀疑“为什么? ”


比如说西方,在短短的40年当中,他们的个人收入就翻了三翻。如果过去的理论是对的话,那么幸福指数也应该是增长了三倍。但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的物质越来越多,但是精神上感觉不到幸福,而且幸福指数就是越来越低、越来越下降,这就是一个矛盾。


在这个问题上,按理来说,心理学本来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理学本来就是一种科学,所以,它不应该站在唯物或者唯心主义的某一个角度去看,它应该有自己的方法去研究精神。唯物和唯心不是科学,是哲学的思想。因为站在唯物的角度,心理学家接受了唯物的思想以后,他有太多太多突破不了的限制。这样以后,他的研究的结果是非常有限的。


这时候,我们可以去2500多年前佛陀的古老智慧中看看,有没有我们可以用的东西。比如说,你可以信佛、也可以不信佛;或者不信佛、不学佛的人,也看看佛教里有没有一些可以用的东西,可以到佛教里面去寻找。


未完待续


慈诚罗珠堪布

喜玛拉雅电台

http://m.ximalaya.com/zhubo/16703261

平台导读  

佛学与幸福(1)我们到底缺什么?

慈诚罗珠堪布官方法宝平台法宝请购指南

“慧灯育苗“ 赠书长期开放(点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