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法师辅导丨《普贤行愿品释》第01课 返回

法师辅导丨《普贤行愿品释》第01课

//法师辅导

1.唐德宗对于译师、佛法的恭敬心给我们末法时期的当代人哪些启示?

当代人对佛法的信心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末法时期学佛的人虽然很多,但是缺乏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对佛法的那种诚信,如果真的具有对佛法的这种诚信,其实是离解脱是很近的。另一方面,有一些人在外相上看起来对佛法很恭敬,由于不懂得如何在不同场合中把握一个比较中道的分寸,反而缘于自己一些外在的表现,导致周围的人对佛法有很多误解,觉得我们特别的迷信。


2.初学佛者应如何安放对佛法的信心?为什么?

在刚开始学佛之际,不要急于在外在的形象、行为上面,变得不像世间人,很多地方格格不入,给人感觉像一个不是出家人的出家人。大家都是以在家居士的身份在修学佛法,外在行为的前提基础是要保证能随众,外相上缘于护念众生的心,护念众生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善根要随顺周围的环境,平时的言行上面要尽量跟大众一样,跟以前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性格上面变得更加温和,更加平和调柔一些。

理由:首先,如果单单从个人行为来讲没有什么过失,但是你的身份代表的是一个佛教的形象,代表的是一个佛教团体的一分子,如果人人都是类似这样的一种表现,就会让别人对佛法产生一种误解,让人家觉得学佛不好,学佛会有很多的这种异类出现,甚至于诽谤佛法,这一点对佛教真的没有好处。其次,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与否,其实影响不了你的心,你心里的那份恭敬心、信心是谁都拿不走的。我们在形象上、言行上随众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家人负责,对自己的朋友负责,更是对佛法负责。


3.如何理解七支供的重要性?

从本经的角度来讲,修行人最终如果真正的要趋入华严不可思议佛菩萨这样的境界,必须要有深厚的福报,要有这个积资净障的因缘才能够趋入的进去。

了义来讲,我们每个人相续中都有佛性光明或如来藏光明,就像一个如意宝珠,它在我们处于轮回中的众生阶位从来没有减少过,在我们成佛的阶位也从来没有增加过。佛和众生的区别就是这个如意宝珠上面有障垢和没有障垢,当如意宝珠上面覆满了障垢,遮障了它所有的光芒,起现不出如意宝赐予一切所欲的作用时就是凡夫位。当如意宝珠的障垢被一层一层遣除,整个宝珠的光芒和赐予一切众生所欲的作用起现出来的时候就是佛位,无论被遮障还是未被遮障的状态,从宝珠自身来讲始终是如如不动的安住在那里,这就叫佛性。七支供的作用就是积资净障,其实积累的资粮并不是新生的资粮,而是它本具的资粮,在积累资粮时就是让佛性本身的力量在逐渐显露的一个过程;忏悔的罪障也不是本性上面有罪障,而是它暂时的客尘,障垢一旦遣除那佛性就会自然的流露出来。我们现在如是不自在,有如是的烦恼,而佛就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如是功德,就差了积资和净障这一点。

从其他经教的角度来讲,很多经教中在修法前都要做七支供,原因在于这七条是属于归摄性的方式,安立了这七条就能够圆满行持积资浄障的力量。如:在大圆满前行原文的仪轨中,在修上师瑜伽时要修七支供,就是当你的心得到清净并且福报相对圆满的时候,就能够跟上师相应;修净土法门也是这个道理,有些人念了一辈子佛临终没能往生,就是跟阿弥陀佛没能相应,当然信心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业障太重也会起到遮障的作用,七支供会对往生净土起到一个强有力的助缘的作用;还有在心性休息的实修引导中,在菩提心的章节前要修七支供,说明一个大乘修行人要想在自相续当中真正发起菩提心需要积资净障,福报不够的人菩提心也发不起来。


4.作为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除了阿弥陀佛外,还可以顶礼其他佛陀吗?

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像我们世间人的分别心所理解的样子,好像礼了这尊佛就不能礼那尊佛,其实不是这个概念。

十方三世诸佛的本性就是整个法界,没有别别多个佛,而是缘于众生的所化根性出现了阿弥陀佛、药师琉璃佛、东方不动佛等等很多的显现,但是实际上所有诸佛的本性就是一个。

《藏传净土法》中讲到修净土的窍诀:当你在祈祷阿弥陀佛这一尊佛的时候,要意识到这一尊佛实际上就是十方三世诸佛的代指,就是大恩根本上师的代指,他的本体就是三世诸佛的总集,形像是阿弥陀佛,如果没有这个知见的话是没有学好净土的,因为在知见上、道理上是有缺失的。


5.初学净土法门的人,应先把准哪一要点?为什么?

要点:学习净土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颗广博的心,只要是佛教,不管是南传、北传、藏传,不管是哪个派系,要一并生恭敬心。

原因:

①往生最大的障碍是忤逆之罪和舍法罪。我们现在不懂其它教派道理,但是这些都是解脱道,既然都是解脱道那绝对不能够对其它的法产生排斥。所谓的“学这个法门就不能学别的法门”,是由于没有闻思经教而导致的愚痴之心,试想我们对于世间一些让自己散乱的小说、影视剧都没有怕,怎么会怕一个佛陀讲过的其他派系的见修行果?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

②其他派系同样能够给我们凡夫人带来解脱道,只不过见修行和净土的窍决不一样。如百万河川最终是流入同一大海,所有派系的道都是解脱道,最终都可以到达同一个成佛的目的地。虽然我们是讲究学净土要精专一门,但是对于宗派和宗派之间一些很重要的知见还是要了知。你可以自己主修一个法门,以其它教派法义为辅,听到了其他教派的教义,带着恭敬心双手合十、带着欢喜心听闻就可以。慢慢你会发现其实所有的派系万变不离其宗,在那些关键点上都会有所涉及才会最终获得解脱,也就是说所有派系的究竟密义圆融一味。


6.怎样获得意顶礼的功德?

意顶礼分下中上三品:

下等意顶礼:心里面没有很多根据,没有真正明白佛陀好在哪里生起比较粗浅的信心,一般叫清净信,这属于是下等的意顶礼。

中等意顶礼:是在了解佛陀的功德之后真正生起信心:原来佛陀具有如是功德。而且他可以有理有据、非常明确的讲出这些功德,这时就容易产生不退转的信心,是在信的基础上建立的。

上等意顶礼是自己直接获得超胜的境界,是修行人通过依靠善知识的教言,实际修行以后自己产生这样殊胜境界。这时实相和现象都合二为一了,自己完全体会到了的时候,直接安住在佛的境界中,这属于是上等意顶礼。

意顶礼的核心就是内心当中的深信,深信三世诸佛必定存在,必定具有真实不虚的功德。外相上身语的行为都好做,但是内心当中是否产生了真实不退转的诚信就不一定了,因为我们的心识眼不能见,耳不能闻,不属于五根能够了知的对境。

因此,修行净土的人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不要看别人的过失,要好好地反观自心:自己相续当中是否对佛产生真实不退的信心?自己相续当中是否真的相信佛存在?否则,一辈子当中只是表相上的念佛,真正相续中的疑惑没有遣除掉,到临命终时又生起一些怀疑的话,直接就会遮障往生,这是很遗憾的。我们需要通过长期闻思,逐渐地明白了道理以后,在相续中产生一个不会退转的诚信心,理性的信心是比较稳妥的,对于一些无形的加持,对于一些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的佛力的加被,包括诸佛存在的问题也会产生不退转的信心,这实际上就属于是意顶礼的核心。


7.从意顶礼角度思考一个人独处时是否可以“放飞自我”?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到了“慎独”,谨慎自己在独处的时候,因为人在大众面前会表现的如法,但是在独处、没人看得到的时候就会比较随意,把自己的习气往外漏。但是实际上是不是真的没人看得到呢?不一定,我们世间上有一种说法:“举头三尺有神明”。

《普贤行愿品》意顶礼的颂词讲到:一个微尘当中就有尘数佛,每一位佛都有无量的菩萨众会围绕,在无尽法界当中的每一个微尘都是如此,我们要深信诸佛无处不在。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离得并不远,并不像《佛说阿弥陀经》中所讲无比庄严的极乐世界在西方距离我们有十万亿刹的佛国,其实每一个微尘当中都有无量的诸佛,这些诸佛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其实佛陀就在眼前,佛陀就在心里,真正的佛性其实就是佛,就在我们的跟前,只是现前和不现前的区别。如果确实是深信诸佛皆充满,那我们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觉得:“我这会儿背着人呢,我干什么道友和上师不知道也看不到,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状态实际上就从这个颂词所描述的境界当中退失出去了,实际上是根本不信的,如果你根本上信,就像我们民俗当中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一样,独处的时候不敢干坏事。


8.何为真正的赞叹佛陀(语顶礼)?

通过长期学习佛法的力量,会逐渐地了解到佛法的真实含义,而佛法是从佛的口中宣说出来的,你自然就懂得佛的功德所在,因为佛法都是从佛的口中宣讲出来的,那个时候对佛陀生起的恭敬心,甚至自己依教奉行去实修之后就能够产生佛法当中所讲的一层一层的境界,当你自己实际体会到的时候,就会万分的感恩佛陀,就会知道佛陀所言是真实不虚的,佛陀所说的话从来都没有空耗过,以这个力量,相续中自然就会有一种诚信,以这种信心再再的去赞叹佛陀叫真赞叹。

编辑:定解G11

审核:定解E01

定解G21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