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的人容易看错,失落的心容易脆弱
文 / 郑宇
来源:2016理想地球潜力奖获奖论文
“
本文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的空性智慧为指导,分析了现代心理疾病抑郁症的四个具体表现,阐述了如何以《心经》树立正信,培养正念,实现心理治愈,并展现了佛教空性智慧对治愈抑郁症的帮助。
关键词:抑郁症;心经;佛教
抑郁症的研究起初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目前对抑郁症的治疗,仍是以西医的药物辅助和控制等为主。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佛学,也称为心学,是关于心灵的智慧,亦可称为东方心理学,它是引导我们认识并改善心性的一种智慧。佛教对于治疗现代人的心理疾病,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很多心理疾病的治疗都可以通过佛法的修行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代表的大乘空性智慧是佛教当中重要的思想精髓,其对于现代心理研究有着巨大的帮助。空性智慧不二法门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心理疾病的根源,并有合理完善的治愈方案。
抑郁症属于情感症的一种,是常见的现代心理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有10亿人正饱受各种心理疾病的折磨,其中抑郁症占大比例。《美国医学会杂志》公布:平均每6个美国人就有1个曾经或正在受抑郁症的困扰。据英国卫生部统计,70%的抑郁症患者无法从事全日制工作。长期的抑郁症最终导致患者产生自杀倾向以及一系列严重后果。佛教以“医治众生心病”为己任,佛陀被称为善于医治众病尤其是心病的大医王。佛法从终极根源上探究一切疾病之因,指出病起于业,业起于心。而《心经》当中蕴含的空性智慧对治愈抑郁症有重要的帮助。
错误认知导致抑郁症的形成
抑郁症的首要表现是患者对人对己、对事物乃至整个世界均持有负面的看法。对抑郁症患者而言,生活中只有痛苦,没有快乐。之所以有认知的迷惑,其根源是总在充满迷糊和烦恼的无明状态下生活着,既不能了解自己,也不能正确地了解世界。佛法认为心具有多元、复合的作用,是由各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如普通心理、善和不善的心理等。其中不善的心理则称为烦恼,最基本的烦恼是贪嗔痴,又称三毒,是三种危害心灵健康的毒素。对人对己、对事物乃至整个世界均持有负面的看法就是贪嗔痴三毒深重的表现。
《心经》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翻译为“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这段经文在印顺法师的《般若经讲记》中称曰标宗,标明一经的宗旨,指出总要所在。《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现象,是针对我们对“有”的错误认知而说的。我们执“有”为实,把“有”当成了实在,然而,世间的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而是空的。当然,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五蕴的“有”并非有如我们所执的具有实在性。“有”是假有,因此,空,是对“有”的实质的透视。空,能破除我们对“有”的错误执著,倘能照见五蕴皆空,人类自然能够度脱一切烦恼痛苦。空性智慧告诉我们,错误的认知源于执著于自身,执著于“我”。了知了空性智慧,无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一切圆融无碍,自然就能在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时一切平等无碍。认知的程度决定了认识模式,看不清自己的生命也就看不清世界。所以,抑郁症的防范及治疗,首先要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帮助其了解空性智慧,明了诸法皆空无自性的真实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度脱一切苦难。
02
负面情绪带来心灵因果的恶循环
抑郁症的第二个形成原因在于情绪,患者长期陷入情绪低落,在痛苦绝望中,时常存有藉自杀以解脱精神痛苦的念头。因此,自杀的心理倾向,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精神分析认为,抑郁症是一种失落反应,是当事人目前生活中的失落经验,引发了潜意识中童年生活失落经验的痛苦,两者交互作用,致使当事人在情绪上陷入了痛苦绝望的困境。佛教强调因果,意识活动也离不开因果,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灵因果”。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这种因果时时都在发生,当我们不断重复某种想法时,会使其力量不断增强,久而久之,成为重要的心理因素,进而固定为习惯、性格乃至人格特征,这种由因感果的过程,称之为“业”。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也是由长期积累的因所导致的,情绪长期低落,无法正常抒发,归根结底是对自我的执著,是长期相信身体感官所带来的抑郁感受而积压形成的业和烦恼。以自我为中心,执五蕴为我,会给有情带来人生的种种烦恼。何为烦恼?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有烦恼人生就不得安宁,不得自在。众生的烦恼多半因“我执”而产生。所以,从根本上认识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至关重要。
《心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其中的智慧告诉我们,善恶不仅指外在行为,还指我们的内心。善恶心理产生的当下,又会形成结果。当我们行善或作恶时,善和不善的力量会不断强大,使人格得到提升或随之堕落;生命内在的觉知力也很重要,这种觉知力,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开启这一功能,就可以帮助我们止恶扬善,培养正面情绪,消除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内心错误观念的产物,就像身上长出的毒瘤。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对情绪进行观察,与不良情绪保持距离。
03
意愿丧失是抑郁症形成的动机
抑郁症的第三个成因在于动机,患者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主动的兴趣和意愿。析其成因有:
一是失败经验太多,成功经验太少,个体不能在生活经验中获得快乐,更无从建立自信心与自尊心;
二是因为生活经验中得不到奖励与赞赏;
三是习得性无助,这是一种对人己与世事的消极绝望心态。
总结起来就是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观念是消极的、悲观的。同时,在生理方面出现了有碍身体健康的症状,加重了患者忧郁,造成恶性循环,使其病情益行严重。
《心经》中的“无”是对有情的透视。世人不了解六尘,住著六尘境界,遂为八风所动。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利是利益,如经商赚钱;衰,如股票下跌,生意亏本;毁是被人毁谤;誉是得到某种荣誉;称是受到别人的称赞;讥是受到他人的挖苦;苦是生活在逆境中;乐是生活在顺境中。八风是八种不同的顺逆境界,它渗透于生活各个领域,世人心随境转,因而终日为八风所吹,心境总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时而苦乐,时而忧喜。住著六尘,也使我们患得患失。生活在得失中,人总是爱得而恨失,然而得与失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有得的地方总有失。有时是顾此失彼,即得失是同时的。有时先得后失,如先发财后破产。有时先失后得,如越王的卧薪尝胆,后来吞并吴国。有时失就是得,如塞翁失马。当了知这一切时,我们就会明白,不存在所谓的失败者。了知了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条件和变化构成的假象后,我们便不会产生消极观念以及悲观情绪了。
04
培养正念是治愈抑郁症的良药
树立正见和禅修可以对治抑郁症。《心经》云:“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在佛教中称为四谛法门。“谛”是真实义,“四谛”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佛陀初转法轮时,对乔陈如等五比丘就是开示四谛法,此后佛陀一生设教几乎没有离开这个纲领。其中“灭”是指涅槃。涅槃的证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修道,这便是道谛的内容。修道的方法很多,经说有八万四千法门。但主要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众生趣向涅槃的不二中道。正定,是培养专注、稳定的力量,并使内心变得纯净。选择一个善的所缘,将心安住其上,再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熟悉,使心变得专注而稳定,摆脱昏沉、掉举、散乱等状态。有了定之后,又该如何观修呢?这就必须具备正见。其中,缘起与因果正见能帮助我们认识心念形成及发展的规律,而无常、无我、无自性的正见则能从根本上解除烦恼心理,让我们获得空性智慧。观修空性,能摧毁心念建立的基础。每个心念的产生都是有因缘的。不良心理的形成,是因为对事物的错误设定和过分执著。观修空性,就是认识到这些所设定的对象并不存在,有了这种认识,执著自然松动,烦恼也会失去依托。
我们还可以通过静坐、念佛、诵经等方式,来训练心的专注不散乱,或定期运用空性智慧进行心理负面情绪的清理,使之保持清净无染,这样我们的心才不会被外在的诱惑和内在的情绪所左右。我们要真正地让心处于一种静定的境界,守住静定,因为静是一种境界,定更是悟性的发端,还要以智慧观照,树立正念,修定修慧。生命的意义在于发现内心高尚的潜在品质,也就是善的心理。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所有的言行乃至起心动念,即使已经成为过去,也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相应的心理力量,并积聚为影响未来生命走向的力量(即业力)。因此,我们要明心见性,洞悉心的规律,了悟心的本质,以空性智慧来观照我们的心理,以无常、无我、无自性的观修,培养专注、稳定的力量,树立正念、正见,转化嗔心和妄心,使内心变得纯净。
在般若空性智慧的视角下,世间上不存在任何自生或无因生的事物。佛法认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缘聚缘散的道理,明白所谓的“生灭”,其实就是不生不灭。从“缘聚”看生,离开了缘无法可生;从“缘散”看灭,离开了缘无法可灭。对抑郁症亦作如是观,抑郁症的形成必定有其形成的“缘”,从“缘”入手,以“空”出发,建立正信、培养正念,并通过佛法的实修以达到对现代心理疾病的治愈。我们的心从未被填满,我们的心也从未空无一切——所以,未曾满,未曾空。
愿以空性智慧破除一切无明。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未曾满+未曾空——从〈心经〉空性智慧看抑郁症》,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RECOMMEND|推荐阅读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