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迷梦 >> 【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从五个方面来修菩提心
返回
【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
---从五个方面来修菩提心

有些人经常给别人提建议,比如开会时,经常说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让他自己用行动做时就不说话了。这不太好。对于利他,也不应当只是口上说,实际行动也要做得出。当然,做的方法也要掌握,如果没有掌握,要真正利他也有困难。藏传佛教中有部论典叫《修心七要》。里面讲到利他心时,总结了五种力,这五种力对于圆满利他很重要。就是要发利他的愿:我在今天、明天,这个月或这一年中,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一定要帮助天下无边的众生。发自内心地发这种善愿。这很重要,如果没有发愿,后续的实际行为也不可能有。当然,利他不一定非要用钱财,也不一定非要自己的身体到医院里当义工等。哪怕坐车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种利他。但无论如何,首先要有利他的愿。这种利他心的发愿叫引发力。光是一两次口上说要帮助众生,或者心里发一两次愿是不行的,要长期在生活中串习。无论上班、出差或在家里做饭,尽量将利他贯穿于其中。否则很难以稳固,可能只是遇到上师、道友等时,受其影响,才愿意去帮助他人。前两天“世青会”的有些老师讲利他心时,好多大学生一直说“我以后要帮助众生,我要发心”。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如果没有长期的修行,可能过两天就没有后续了,不能“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修行上也可以用。不要认为这只是政府的一种说法,其实修行要不要可持续发展?更需要。藏地有句俗话:“说话开头难,做事中间难,修行结尾难。”说话时,很多人不知道从何说起。做事时,中间会遇到很多麻烦和问题,比如有人办公司做项目,中间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如果没有思想准备,就会缺少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事情就会夭折。但修行呢?结尾难。很多人刚开始发菩提心时,“我要努力地利益众生”,好像很勇悍,但是到了中间就开始削弱,最后变成虎头蛇尾。有些修行人也是,刚开始特别精进,信心似乎很大,流泪哭喊着“我一定要成佛,我要度众生,我不想睡觉、不想吃饭,从今天开始一定要度众生,乃至生生世世一定要跟随我的根本上师”,就开始跟着上师跑。结果没两天,就累了,跑不动了。有的最后还对佛法生起厌烦心,甚至产生邪见。因此,“可持续修行”很重要。一两次的利他心是不行的,要把利他贯穿在生活中,这叫串习力。很多人特别希望做一个善良的人,做善良的人不是口头上说的,不是广告上写的,而是要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的。其实这方面,藏传佛教确实很殊胜。这不是因为我是藏族人而这样说,而是很公平、公正地说的。在藏地,一千多年以来佛法已经融入到生活中,人们不是遇到困难才开始祈祷,不是生病了才开始念咒,也不是死的时候才念几句“阿弥陀佛”,而是行住坐卧中都在熏习大乘佛法。因此,所谓的利他心不要当作偶尔的、演节目一样的一两次行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利他,长期串习很重要。就是种下很多善根的力量。发愿利益一切众生后,不做善业、不积累善根,是不可能成功的。比如这次开“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背后有很多人的付出,没有这些付出就不可能有结果。做任何事都是这样。很多人想利益众生,但并没有创造很多的资源。什么资源呢?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资源。有些人说:我没办法利他,因为我没有钱。其实利益众生不一定非要用钱,有时真正的爱心远远超过金钱。我那天听到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陪一个美国妈妈带她的小孩到市场买纸和笔,这个美国小孩特别喜欢画画。他们在路上看到一个乞丐,可怜兮兮的,小孩准备把买笔和纸的钱施舍给他。中国的这个人就说:“不要给,这些都是骗子。”这时美国的那个母亲说:“不要这么说,让他给吧,能这样施舍是我做母亲的骄傲。”后来中国的这个人就说:“其实这些乞丐是装的,他们很有钱,可能比我们还富裕,是自己不好好挣钱,在这里要钱。”(平时很多人也喜欢这样说,“这些人是骗子,不需要去布施”等等。)美国的这个母亲就说:“他也许是骗子,也许不是,但是我要给孩子留下的影响是什么呢?就是利他心的一种影响。利他心的价值远远超过金钱。如果今天我说‘这些乞丐是骗子’,这个孩子以后看到任何乞丐可能都会认为,‘噢,这是骗子,因为我母亲以前讲过’。”所以这个母亲认为,眼前的这个乞丐是不是骗子不重要,从小对孩子灌输利他心才最重要。其实,要培养利他心,首先要树立“利他很重要”的观念。如果你的孩子今天帮了他人,你就要着力地赞叹:“帮助别人很重要,你能这样做特别好!你真是我们家的骄傲,我们家里有你这样的菩萨,以后有希望了!”但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这样,反而是负能量的灌输。因为父母自己也不懂真正的正能量,也认为自我宣扬、自我展现最重要。现在整个社会都普遍崇尚自我炫耀、自我宣传、自我提升,所有的精力用在自我上。其实,自我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入菩萨行论》中讲:“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世间的所有快乐,都是由利益他人而获得的;世间的所有痛苦,都是由利益自己而产生的。这一点,我们通过智慧也可以观察得到。比如,每天自己心里的痛苦是不是自我引发的?社会上的家庭问题是不是自我引发的?很多在家人吵架时,互相抱怨时,都是“你对我不好”“你对我不公平,你以前对我很好现在如何如何”,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吵。没有一个人说:“你对社会不好,你对别人没有帮助。”所以说自我是痛苦之源。修行利他时,如果冒出自我保护的心,就要破斥它。要想到“维护自我是惭愧之处”,一定要呵斥它、对治它。哪怕一点点善根也回向给一切众生,并愿自己能够生生世世利益众生。像阿底峡尊者以及很多高僧大德,一生当中利益他众,除利他外,根本没有自我的空间。世间人拥有这种心态的有多少?是很少的。即便成佛,其究竟目的也是利益众生。藏地有位特别伟大的上师,叫华智仁波切,他就说:成佛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要帮助众生。佛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益众生。因为佛觉悟了万物的真相,智慧、悲心和能力都圆满了,这时利益众生非常方便。比如世间中,有觉悟的高僧大德或知识分子,帮助众生的能力就与众不同。我以前看过一本书《沙漠的智慧》,里面说:“如果不能跨越人类与自我的隔阂,即使飞到月球也没有什么意义。”这一点说得很对,科技再发达、人类再聪明,如果不能真正将自己和人类融为一体,没有跨越这个深渊,或者说没有利他心,就没有真正的意义。即便你长得再好看、钱再多、地位再高,都没有什么实质的价值。那天去美国时,我发现哈佛大学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利他心非常不错。也发现个别的教授和学生,自认为在这个大学任教或读书很了不起,自高自满,对所有的人都不屑一顾。当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没有利他心,即使你读哈佛,或者变成国家总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对人类不一定有利益。”在座的大多是知识分子,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才,可能你自认为很荣耀。但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利他心?如果没有利他心,按照大乘佛法的观点,即便是再怎么样的佼佼者,也不一定真正对自他有益。所以,各位要经常培养利他心,这样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更重要的,在全球来讲,利他心的价值也会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