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每日一颂】《中论》
十八观我法品
辛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观我法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宣说真如之自性;二、如何宣说真如之理;三、如是宣说之果。
癸二(如何宣说真如之理)分三:一、真如之本体不可言诠;二、以假立而宣说真如;三、所宣说真如之法相。
子二(以假立而宣说真如):
有些人提出:如果远离了一切戏论,语言无法表达、思维无法分别的境界是所谓的真如,那么佛陀在众生面前宣说了什么?他到底是怎样转法轮的呢?
中观宗答曰:本来法性的本体无法言诠,也无法思维,但佛陀运用了不同的善巧方法,在三种根基众生面前分别宣讲了万法的真实义,他是这样宣讲的: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对下等根基,佛说一切法实有,为了破除他们的实执又说一切法非实有;对中等根基,佛说万法名言中实有,胜义中非实有;对上等根基,佛说万法既非实有,也非不实有,这就是诸佛所宣说的佛法。
◎对下根者的教言
佛陀初转法轮时,首先遵循世间法则,宣说了器情世界、业因果、前后世等蕴界处一切万法不杂、实有而存在的教言,但这么说其实并不究竟。佛陀为何这样宣讲呢?
一方面,是为了随顺下根者的世间智慧,一般人都认为万法实有,如果直接否定他们的观点,将很难引导他们进入佛门。《显句论》中引用教证说:“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世间说有者,我亦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说无。”此教证在《善解密意疏》和《入中论》注疏当中也被引用过,它说明,佛陀为了随顺世人宣说过很多法门。
另一方面,是为了救度可怜的顺世外道和不信因果的世间人,他们完全否认前后世、业因果的存在。如果这样肆无忌惮地毁谤、践踏因果,来世必会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为了破除他们的断见,佛说前后世、业因果等万法实有存在。
但如果人们又一直秉持万法实有的观点,将无法脱离常边获得解脱。为了打破其相续中固有的实执,当他们具有一定智慧之后,佛陀又宣说了无实(非实)的教言,将万法抉择为空。
也就是说,首先,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了令劣根者依照次第趋入真实之道,而宣说了诸蕴等一切万法实有的理论,其后为了令其舍弃这些耽执,又阐述了一切并非真实的道理。
◎对中根者的教言
之后,为了解开初转法轮实有、非实有之间的矛盾,佛陀在中根者面前,宣讲了万法既实有,也非实有的教言。这么说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名言中可以承许万法如梦如幻地存在——业因果毫厘不爽、前后世无欺存在……但在胜义中,万法则无一不空。
佛陀是从名言和胜义两个角度,宣说了万法亦实有亦非实有,即为了远离有的执著,宣说了胜义中无实有;为了断除无的执著,宣说了名言中实有。中观自续派暂时抉择的中观正理即是如此。
◎对上根者的教言
至最究竟时,佛陀在对空性有一定认识、对无二法门有信心的利根者(如中观应成派所化众生)面前,宣讲了了义的不二法门,即远离四边的真正中道之法。
也就是说,在最后抉择时,所谓名言中的实有法不可能存在,既然实有法不存在,与其观待而成的无实法也不可能有。如《大智度论》云:“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意思是,常有是一边,断灭也是一边,离开了此两边,就是所谓的中道;有是一边,无也是一边,远离了有无二边,就是所谓的中道。如果诸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非实有,那么除此之外的二俱和二非能够成立吗?不可能成立。由此就遮破了一切边。
有些讲义里遮破了天台宗“有些法虽然双非实有不成立,但是非二俱在有些境界前应该存在”等说法。实际上,究竟而言,一切万法皆不成立,远离四边八戏。这才是离一切垢染、具一切智慧和功德的诸佛,在众生面前所宣说的真正甘露妙法。
这样的教言对于一般人是不能直接宣讲的,如果一开始就说因果不存在、一切无取舍,他们肯定无法接受。对于初学者,应该先讲一些因果存在的道理,然后再循序渐进引导,就像母亲在孩子的不同生长阶段,会给他提供不同的饮食一样。
◎一切教法皆是方便接引法
总之,虽然在实相中,离一切边戏的境界无法言诠、思维,但为了救度众生,佛陀对应不同根基的智慧水平,以暂时和假立的善巧语言,采取随机宣说或次第宣说的方式阐演了种种法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际上,佛陀的一切教言,都是证悟真如法性的方便之法,就如同以手指来指明月亮的方向一样,《中观四百论》云:“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针对病人不同的病症,善巧的良医会采用不同手段进行医治。
关于这一颂,清辩论师和果仁巴大师都认为,佛陀是根据这三种根基来次第说法的。青目论师的讲义也持这种观点,只是宣讲的次第和内容不太一样;月称论师的《显句论》虽然在词句上没有明确说明,但也含有此意。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记忆板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