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11
[11]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十一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为什么要像对待佛一样,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呢?这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抉择好随顺妙行的理趣(“理趣”,指道理的趣向处,通常也叫“理路”)。
这样正见一起来,行为就非常干脆,就会做得很彻底。要知道,开知见相当重要。一旦开了见解,就像开了眼睛一样,就能看清道路,知道该怎么走,立愿、起行等都会自然发展出来。否则见解没开,心里总是有困惑、犹豫、怀疑等等,以这些心态,就没办法猛利地发心立愿,更不会坚定地行持。
我们总是认为,对于功德圆满的佛当然应该恭敬承事,但众生卑贱下劣、愚痴蒙昧、行为颠倒,有各种烦恼、恶业等等,为什么要像对待佛一样尊重供养他们呢?
我们现在因为没有平等心,所以做不到随顺妙行。一旦把它的道理抉择清楚,那观念上就会发生极大的转变。这以后,对于修菩提心,视众生为如意宝,时时利益众生等也就不难做到。比如阿底峡尊者即使见到一条狗,也会说:“这就是我的母亲。”他是真正以慈悲心对待一切的。或者像《法华经》里讲的,常不轻菩萨见到四众中的任何一个人时,都会礼拜赞叹说:“我深深地恭敬你们,不敢轻慢,你们都当作佛。”
那么,为什么要像恭敬佛一样对待众生呢?这就要知道:如果能随顺众生,那就是在随顺供养诸佛;如果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在尊重承事如来;让众生生欢喜,就是让一切如来欢喜。
我们在这上要有一个观念的转变。要体会到佛的心。诸佛视众生如独子,如果我们对每个众生都好,都能以平等心作饶益,那佛就最欢喜了。
我们原来也讲过,就像一个父亲有两个儿子,一个只知道索取,只考虑自己;另一个每天都顺着父亲的心去做事,那当然父亲喜欢他。父亲代表诸佛,如果我们一心随顺众生去作饶益,那就随顺了诸佛,合到了佛的心。又比如一个母亲有很多孩子,我们能随分地帮助这些兄弟姐妹们,就是在真正随顺母亲的心,就是对母亲的大供养,也是在作尊重承事,能真正让母亲生欢喜。
所以,我们要着重在自心上体会:我怎么来随顺佛的心?那就要随顺众生,去利益他。这才符合佛心。心和心相符了,才叫做供养,叫做承事。如果只懂得表面上做一些供养等,没有更深远的眼光,认为我只恭敬佛就可以,对众生不屑一顾,轻视嫌弃,那就没有合到佛的心,也就无法令佛欢喜。
我们现在要通过抉择观察,把这个道理想透彻,之后发愿就很容易。把它的理趣看明白,见解上就毫无疑惑,就像眼睛开了以后,看到一条笔直的路,而且知道走的方向完全正确,一直会达到最圆满的地步,那必然会毫无疑惑地直接踏上去。迟迟不肯前进,不能趣入,就是因为见解没开,看不清道路。
其实,佛法里要求做的任何事都是自利利他的,没有丝毫过患,而且处处都有极好的受用。学了以后会越来越欢喜自在,做什么事都很开通,会越来越简单。比如这里讲的随顺,真能发心利他,实际就是利益自己。心开得越大,自己得的利益就越大。相反,心不开通,封闭、狭小,执著很重等等,就会有各种错误的计较、判断,这样想法有错误,行为上就不敢放。或者即使做了一些,也很难真正得利益,有时候还会出现负面效果。
所以,学法一定要先打开正见的眼目,有了智慧,心里能融通,行为上就没有障碍,就会进展得很快。现在关键要看到,利他就是自利;不利他就封闭了自心,反而是在害自己。一旦发起了普贤行愿,心往这上去转,再再地串习,成为每天的功课,这样不断地加深它的等流力量,心量越开越大,那将来修大法就没什么障碍,会很容易。如果一直局在一个很小的范围,把心量限制住,自己的量小了,跟大法就不相合,也就修不上去。这两者有很密切的关系。
懂了这个道理后,我们天天就要这么练习,一旦串习娴熟,就按这种方式来起心,那就不会落在局限、偏小、自私等的状况中。这样十大愿王一愿一愿地作意下来,一旦熟悉了,以后礼敬、供养、忏悔、回向等等都按这么来做。这样一来,由于它的量是圆满、周遍、无尽、广大的,你按这么来修,一发心也都是以全法界为所观境,那么心就能发得很彻底,全身的脉都会开张,整个人的气象就不同。由于这个原因,“ 一念一切悉皆圆 ”,后面讲的五种果等都会出现。
下面的经文讲了“以大悲心随顺众生即是供养如来”的道理。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总的来说,由于符合如来心的缘故,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为了在这一点上开出见解,就要知道如来以什么为体?他是怎么成道的?我们怎么做才是对佛的真实供养?
诸佛如来都以大悲心为体,我们随顺了佛心才成为真实供养。比如儿子跟父亲是同一个种姓,父亲怎么做,儿子也那么去做,这才体贴了父亲的心,才成为真供养。懂了这一点后,就会心甘情愿去利益众生,会非常欢喜,不会认为只是给众生做服务,没得到供养佛的机会很吃亏。只要符合佛的心,就是无上供养。
意思是说,诸佛过去都是因众生而发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再因菩提心成就等正觉,所以是以大悲心为体性而成佛的。我们也按这样去做,念念利益众生来长养菩提花果,就合乎了菩提道的法则,合乎诸佛如来一贯行持的道路。这样心和心随顺符合,就叫做供养。否则心背离了,不随顺诸佛的心意,彼此的气氛不相合,那无论外在做了多少,也不成为真实供养。
而且我们去利益众生,十方诸佛就都会来加持。这也符合自身的佛性,佛性就会得以开发,会不断地长养菩提花果。以悲为方便,就能得到智慧。其中的道理十分微妙。
以譬喻来说,就像在一片沙漠中有一棵大树王,如果它的根得到了水,那枝叶花果都会生长繁茂。如果根没得到水,枝叶花果也就发不出来。
“大树王”,是指我们的正等觉佛性,它需要借助方便才能开发,没有方便就怎么也开不出来。所谓的方便就是利他。如果不去利他,心就被封闭了,就处在一片荒漠当中,没有大悲心来滋润,那些功德的枝叶花果就都出不来。
而众生就好比树根,大悲饶益就是以水浇灌,水一浇灌,本有的枝叶花果就会开放,繁花硕果,无量无数。
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该怎么做。不懂的时候,总是以偏狭的想法自作主张,自定行为章程,以为要这样做才能占便宜得利益。岂不知这些由无始积习形成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是在错觉中做出错误判断,以为这么做能得利益、得保护、对我最好等等,其实都不合乎正理,都是非理的想法。到最后才发现事与愿违,跟当初预想的结果截然相反。以为能利益自己,其实是自我损害;以为对自己有损,实际反而得利益。
前面一再说了,二我执是障碍自心妙用现前的根本。以它的力量,就使人一直在妄想的小圈子里打转,发出来的都是错误的心念、行为,得到的只是由错乱心变出来的果报,没有丝毫实义。我们看清它的伎俩后,就要把它从心里清除出去,让普贤的力量显发出来,这样才会出现光明、平等的妙行。
稍微有一点善根就能体会到这完全契合本性,跟前者截然不同。不必说其他,完整地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见到它是这么广大圆满,周遍无尽,超过一切世间的量,就会发现这里指示了一条回归本性的最直接的路,是真正能开发心性无边妙力的路。
这样领会后,就会以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普贤妙行当中。这就看出,以一种观念上的猛醒,一种智慧的开发,就使得他行为的张力变得无限无边,在任何处都充满活力。再把这种力量推展到极大,成为圆满的量、尽法界的量,就成了普贤行愿力。这时候,“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他不会有任何疲厌,会一直乐此不疲。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疲厌,是因为觉得自己吃亏了,有苦了,不理想,或者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有乐趣等等。一旦真正知道这上的缘起律,知道这么做有最大的利益,最符合本性,疲厌自然就烟消云散了,不复存在。哪里还会疲厌?欢喜都来不及!
要知道,菩萨又称为“勇士”、“坚固”。是说他内心勇悍,不动摇,以这种心就能度越菩提行海。我们要发展本性的力量,首先就要明理,要有胜解信。在道理上完全认定了,再没有什么犹豫,发愿就很有力量。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所以要知道,要想得到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只要用大悲水利益众生就有了,这就是“从方便出方便生”。方便是悲,方便生是智,由悲就能发智。
我们本具无量的智慧,只是现在被我执封住了,回不到本来的自己。一直把这个点看成自己,心就打不开,以习性的力量会一直固著不已,使得人入在这个怪圈里出不来。如果能在根本上把它拔掉,那么尽大地都是你;如果死死地守住,认为当下这个点才是我,时时盯在这个点上,那万法就不是你了。结果以为在利益自己,实际已经把自己封死在一个点上。这就叫我执,它是轮回动力的源泉,一切颠倒的心态、行为,各种的违逆、衰损等,全是从这儿来的,这就是背理而行的结果。由于善根发不出来,本性的菩提大树始终是枯萎的,开不出智慧花果。
现在就要用方便来扩展心量。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以众生为中心。把我爱执换成他爱执,以及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只要自心能转过来,发起了菩提心,就有了广阔的心量,不再念念想着:一定要利益我,什么都要供养我,要随顺我……
我们过去就是因为念念为我,结果本来的一尊佛就因妄想而迷失了,从他心里只会不断地出贪嗔痴、各种杂染业以及苦恼,这就叫做“法身流转五道”。虽然还是法身在起用,然而随着杂染因缘,跟颠倒无明配合起来,就只会出现各种贪嗔痴、嫉妒、我慢、谄诳、散乱等的烦恼心,出现无数的惑业苦。可见,这种方式完全是颠倒的,全都是自损损他,是自找苦吃、自找迷乱。
现在不能再这样发展下去,要赶紧回归。这就要通过发普贤行愿来完成,最终达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那是我们生命最终的归宿,一旦回到了那里,就已经成就了等正觉,或者说现前了寂光净土,回归了法界等等。
这样才知道:原来方便是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方便生是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要求得智慧花果,就要修悲心、发菩提心,饶益了众生,自然就出现佛菩萨的智慧花果。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因此菩提是属于众生的,如果没有众生,一切菩萨都不能成就无上正觉。因为没有众生作为对境,就无法发悲心,也就不能起菩提心,这样没有了方便,就没办法开发本性,也就不能成就无上正觉。
这才知道,只有在一切众生界里随顺众生来修,才能开启心性的无边大用。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才会因此而显发。
要知道,智和悲不是两个,开了悲心以后,智慧的妙用自己就会出现。可以看到,当一个人以悲心为别人考虑,那时他的智慧自然就出来了,他心里会很清楚,各种善巧方便也都能做得来。比如一个女人只要有母爱,那不需要别人教,自然会做出各种照顾孩子的行为。这就是她心上的一分悲已经出来了,所以一分智慧跟着就有了。只是她没有学过佛法,所以悲心和智慧开得很局限,只在对自己孩子身上有一点点。
但是,我们要有极大的眼光,看清楚一个点后,就要把它扩展到无量。比如一旦发现随喜很好,它符合本性,之后就要一乘无量,再乘无量,一下子把它推到普贤随喜愿王上面,那往后的修行就很快了。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看到利他的好处,只要随顺众生,心就是开张的,内在的德性、智慧就开始出来了,到哪里都有很大的气象。无论到哪里,人们都欢迎他,因为他在任何处都能体贴、照顾、关怀任何人。相反,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到了人群里,大家都觉得他很自私,天天替自己考虑,不替我们着想,那大家就不会喜欢他。这就看出,随顺众生才会有博大的胸襟,才能让自己成长。我们常常会困在一个局限的范围里,这是累世的习性造成的,如果不把它破掉,自心就不会得到升华,生命的境界就不会开展。一定要明确这上面的方向。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要作圆遍的开发。不能只看一个小范围,应当直接以法界为量。心一旦拓展开来,当时就会感觉已经怀抱了整个法界,一下子消了好大业障,这都是真实不虚的事。
所以,我们要有一种大气魄,把自己设定的各种屏障,像是民族、观念、心性、文化等的偏执全部扫空。任何一种偏执都会成为一道墙,把自心困在里面。譬如有民族的偏小观念,执著自己的民族好,对别的民族都有排拒心理,这就自作障碍,就不能包容、随顺所有人。
现在就要把各种狭隘的偏执全部扫光,要有一种全法界的关怀,这样就来得快。否则,受自己偏小的习性、宗教、文化、民族等的局限,由这些偏执来作主,那它只会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东西,其他一切都拒之门外,这怎么能发普贤大愿呢?这种心跟本性,跟最终圆证的法界是不相契合的。我们现在修普贤行愿,就是要真正返迷归悟,全盘地改过自新,要意识到自己就是体普贤,要证到跟普贤菩萨一样的境界。能这样立愿,不随那些偏小的执著而转,才能真正开始随学普贤行愿。
那怎么来随学呢?就是经文怎么说,就按那样来用心、作意,观念上全部透彻,之后行为尽可能地随顺,立愿的时候就直接契合到普贤果地。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随文作观,自己最终就会成为普贤菩萨。因为有了缘起的慧眼,已经看到了理如是故、法如是故,观念上完全认定,就不会有变化。这样一来,心力就猛利,可以一下子超越无数时空,把普贤行愿发到尽未来际。这就是智慧的力量,使得他的心无限地开发。
能这么做,我们这次学《普贤行愿》就有了无上的意义。不然的话,没有了解到它的甚深理趣,虽然念诵也有功德,但并没有切中要害。要知道,学任何一部法,都需要猛利地变动自心,要有一种很大的感悟,发起尽未来际奉行不渝的心力。这样才能真正进入角色,而不会觉得《普贤行愿》跟自己无关。根本处拓开来了,就会有“深心渴仰”的内涵,会开始真正至心地受持。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这是总结“以大悲心随顺众生就是供养如来”的理趣。
我们过去的观念很片面,不符合平等性,硬要把佛和众生分开看待。现在要知道,众生和佛是相连的,我们对众生的心平等,才能成就圆满的大悲,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恰恰就随顺了诸佛,成了对诸佛的供养。相反,如果舍弃众生,只是去供养佛,那就不成为真实供养。由于这么做没合到佛的心,佛显现上也会不欢喜。就像一位母亲有很多孩子,你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弃之不顾,同时还拿很多东西拼命地讨好,这样母亲也不会欢喜。不去照顾弟弟妹妹,不能替母亲分忧,就不成为供养。
这才知道:哦!原来任何行为都要先以智慧来做抉择。有了智慧的运用,做什么事就很善巧,方方面面都是通的。所以,有智慧的人无论在哪个场合,都会搞得一团和气,没有障碍。如果没有智慧,那行为上就总是出偏,一偏了就这也搞不通,那也搅不清,处处有障碍。这是因为没顺到缘起规则,没顺到真理的道路,那当然行不通。
古人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遇到挫折、困难,或者各方面处理不好,就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从自身上找原因。做不通肯定是自己这里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呢?就是因为没把握好它的关要,所以心就打不开,路就走不顺。一旦背逆了正理,无论是伦理关系,还是自己的心情、环境,方方面面都感觉不通。这就是业障的相。什么时候自己把观念调整过来,气顺了,方方面面的关系也就顺了。这样观念一转,很多事自然就通了,业障也会消掉。
而普贤行都是符合法界,符合本性的,所以照这么去做,就没有任何不通之处。这样心是开张的,方方面面就都通畅,这就叫做无碍。照这样进展下去,最后就会出现无障碍法界,出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如果不这么做,首先落到了法我执的罗网里,进一步落到更小的人我执的圈套中,这样发展出来的是一整套的错乱系统,也就处处不贤,处处碰壁,处处不通。自己心里也感觉这里憋闷,那里忧郁,心念翻动不已,状况很不好。内在的系统一团糟,外在就不会感召好的境界,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都不善妙。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顺愿王最终也要推展到无尽。《华严》里都是十无尽句,这就表示法界没有边,任何局限、边际都是自己的虚妄分别圈出来的,法界里没有尽头,所以我们发愿的时候,也要注意归于无尽。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
那么,随顺众生的行愿到何时为止呢?那是虚空界穷尽,众生界穷尽,众生业穷尽,众生烦恼穷尽,我的随顺才穷尽,由于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我的随顺也没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我们的行愿,也是我们生命的发展方向。
不是说天天要随顺自己,给自己划一个圈,以自我为中心,做什么都是为了我。始终在这股力量里旋绕不休,一直出不来,这就叫轮回。心心念念都想着:我怎么能得利益?别人都要供养我、恭敬我等等,一切时处的出发点都是自我。这就成了随顺自己“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比如,每天化妆要好几个小时,做三顿饭又要很长时间,然后求名求利,求财求色,日日夜夜在这上面奋斗不息。这就是颠倒的“无尽”,是造成轮回无尽的根源。
现在我们要反过来,放下自我,随顺众生。而且,这个随顺没有结束的时候,它是无尽的行愿,没有终点。自从心里起了这个善根,起了称性的行愿,那以后一发愿,就已经合到了法界的量,不会有偏小或者不平等。而且要达到念念相续的地步。
这样,我们生命的道路就可以一次性决定下来。从现在开始,我们希求的就是恒顺众生的普贤行。而且要扩展到无尽的时空界当中。尽法界的一切世界海,一切众生类,无论在哪里,都要建立普贤幢。任何处都以平等饶益的心,做随顺众生的普贤行,没有一刹那间断。
如果真能这么发愿,那确实一时间就摧灭了五无间罪。能够有力地除掉各种心里的症结。它像核弹辐射一样,能很快把各种偏执心态全部消除。之后,从体普贤中任运发展出用普贤,就能很快证入本有的普贤妙行境界。
2018金刚萨埵共修倡议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