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接上文)
佛陀也讲现在愚痴的人就是这样的,造罪的时候是笑嘻嘻的去造罪,受苦的时候哭啼啼的受报,受报的都是哭天喊地的,都是没有一个高兴的受报,我终于受报了,痛苦终于成熟了,没有一个人在成熟果报的时候是这样的都是在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怎么样怎么样都是这样的,造罪业的时候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这样?就是说造罪业的时候是欢欢喜喜的造罪,受苦的时候是哭哭啼啼的受报,这个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我们现在要扭转这个趋势,我们要对恶因苦因方面非常的重视,苦果痛苦来了知后,我们要了知这个是因果的规律,我们就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然后把它转为成一种道用,不要再继续造罪。然后再对苦因,现在的苦因上面我们要高度的去重视它,一定要慢慢知道这个不能造罪业。像这样造罪业的时候谁顺着我的习惯,我的爱好,我喜欢做这个虽然高高兴兴的去造了,但是后面的果报是很痛苦的。我们自己不能做短视者,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就好像这个月你不能胡吃海喝。如果刚发工资就把这个钱花光了,那么剩下来怎么办?你还是要匀着用吗?这个方面就是考虑到以后?现在不能随便买。所以我们要考虑到后一世在后一世,现在这一世不能随便来。前后世只不过在今生当中的一个缩影而已,把它扩大前后世的因果是这样一种情况。
这些方面我们都要去想的,那么缘他们非作歹的苦因,有的时候这样想我们自己,现在我有可能也是再造很多下一世痛苦的因。如果不约束自己的身心,也许我也是在眼睁睁的看到自己往恶趣里堕,往痛苦里面去在营造很多痛苦的因。
如此以正在造杀业等痛苦之因的人们作为对境而修悲心,然后再观想堕入地狱、饿鬼等趣的苦难有情,专心意念它们就是自己或自己的亲生父母,发奋努力而修悲心。
如此以正在造杀业等痛苦之因的人们作为对境,这个是很多的,包括自己,有的时候也包括亲友,包括看到的电视上面,网络上面,媒体上面很多很多,现在有些众生没有把这些痛苦的因当成罪业,很高兴地去造各式各样的罪业。我们首先要诚信因果,如果不诚信因果的话这也是完全用不上,所以我们首先要对因果律很清楚,善和安乐之间的联系、恶业和痛苦之间的联系,对因果不爽丝毫不错乱这一点,必须要生起很深的定解。
生起很深的定解之后再来看苦果的时候,看到受苦众生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生起悲心,另一方面他也是可能以前造过这样的罪业。然后看到现在的一种看到现在受苦众生的时候,我们要由果推因,由他的果来往前推,他可能又有这个因了。那么现在造因的时候我们就要由因而推果,他造了这个因以后也应该有这样的过失,两方面都观想之后,对正在受苦众生生起悲心,正在造苦因的众生也生起悲心。我自己受苦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是以前的业因,自己如是的安忍。我现在正在想要造恶业的时候,我要想到马上想到的痛苦,这个时候应该斩断就斩断,该终止的一定要终止。我们看到这些众生的时候想,想他们这种的行为以后会堕入地狱,或者会堕入饿鬼,或者会堕旁生,或者在后世当中会短命,或者在后世当中会贫穷等等,很多很多的痛苦,或者看到大发雷霆的人我们就想经常生嗔心的人,下一世肯定很难看,长得很丑很丑。我们把这个因果规律这样观想清楚之后,也能够对他们生起悲心,能够阻止的自己一定要阻止,因为自己对这样的因果规律完全很清楚的时候,这个时候自己有一种自信或者有一种动力去制止他们造罪业。如果他们能够听从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听从的话也是进一步的缘他们修持这里面所提到的一种悲心。
因为受苦果和造苦因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时间而已,苦果只是上一世的苦因在今世成熟,这一世的苦因,将会在后世成熟,这个其实是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所以同等的缘他们修持悲心,愿众生远离一切痛苦和一切痛苦的因,不要再造这些痛苦的因。
最后观想:虚空所遍及的地方遍满众生,众生所遍及的地方充满了恶业和痛苦,这些唯造恶业、唯受痛苦的众生多么可怜!
最后观想不单单是眼前的这些有情,其实虚空所遍及的地方,一定是周遍众生的,只要有虚空的地方,就会有的众生,只不过有些时候有些众生,我们说这一片空间没有众生,但有的时候有旁生,或者有的时候在空间当中有很多非人,我们看不到这些饿鬼还有很多非人中阴等等,还有很多有情充满了虚空界,所以有虚空所在的地方就有众生,有众生遍及的地方就有痛苦和痛苦的因,充满了恶业,恶业就是苦因,痛苦就是苦果。反正痛苦所遍及的地方,要不然就是痛苦周遍,要不然就是恶业周遍。
“这些唯造恶业、唯受痛苦的众生多么可怜”,众生还在这样一种模式当中还在不断的复制,然后受苦的同时又造罪业,造罪业之后又受苦,受苦之后又造罪业,所以它就是一个轮回,就是一个自动链接的模式,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是我们要看到这些之后要生起一种难忍的心,现在就要发愿,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和痛苦的因,这个时候不断的在心中去观想。这种观想对他们的苦因和苦果有没有帮助呢?直接来讲现在还没有。只是我们缘众生修悲心直接的还没有,但是这样修的话间接来说,或者从长远来讲,对这些众生都是有一定利益的。因为我不断这样地修,我的悲心增上,菩提心生起来之后,我自己的功德会逐渐成熟,功德圆满之后然后就可以一个一个去利益有情。
如果所有的这些众生都远离六道各自的一切业惑、痛苦及习气,获得永久安乐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该有多好!
这个时候想,如果所有的众生都能够远离六道各自的一切业和惑,业就是恶业,还有有漏的善业,惑就是烦恼无明,还要远离痛苦和痛苦的习气,获得永久安乐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该有多好啊?
真实的来讲,离开痛苦。比如说,圆现在的旁生离开当前的痛苦,也有可能我们做一些努力,它可以离开这一阶段的痛苦,但是如果它自己没有苏醒,这条鱼或者这一只羊如果它没有觉悟的话,还会有下一世,有下一世仍然还会受痛苦的。我们在帮助的时候,如果没有从根本上去动摇他轮回的根基的话,就是说我们这样的帮助对他来讲可能没有办法彻底的一劳永逸的方式方法去帮助,但是会不会我们这一世帮助了它之后,暂时离开了,后面就痛苦了。我们帮助几次之后就厌烦了,算了,反正也是这样,每次我帮助完之后,又恢复原状,干脆就不管了,也不会这样。作为一个菩萨来讲,不管他再怎么样,反反复复的受痛苦,我们还是要帮助他。
以前我看过一个漫画,说的是一个军医,他的职责就是在战场上救助受伤的士兵,有些士兵受伤了下来了,就给他包扎或者是怎么样,痊愈之后又上了战场,过两天又抬了回来又是他,又开始给他包扎,反反复复的,他就崩溃掉了,他就想我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呢?然后他就想我把她治好了,他又去他就受伤,好像这个没有意义了,他最后就实在是工作不下去了,就去寺庙里面去休养一段时间,参禅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突然就想明白了,我就是医生啊,这就是我的工作呀,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来我不要想他又来了,又来了,这个不要想。反正我就是一个医生,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有伤就治伤。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
菩萨就是这样的,他的工作就是利益众生的,就是拔除众生的苦难,不管众生你帮助了他多少次,也帮助了他离开了多少次的苦他又来了,你还要帮助他,因为你的悲心就是拔苦的,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作为菩萨来讲也应该想明白的。所以如果把这个想明白之后呢,就对于这些所谓的刚强难化的众生,也会生起这种容忍心,也不太容易生起这种厌烦心,就好像你给他讲了三番五次之后还是这样,有的时候他就会厌烦的所以他不会的,他如果真正生起了悲心之后,不管你再怎么样,他的悲心就是这样的,永远都不会变化的,反正他就是这样,他的工作就是这样拔众生苦的,他的工作就是予众生乐的。
不管多少时间,他的工作就是这个,可能就是一直会做下去,当然菩萨他在做这个过程当中。还会想方设法的让他断除这个轮回的因,这个模式虽然他会一直做下去,不管你怎么样反正你每次找到他都会想到办法拔除你的痛苦,这个是肯定的。虽然这个方面他是不会厌烦的,但是在这个同时他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去帮助他离开这个痛苦的模式,离开痛苦的模式不是他厌烦了怎么样,而是这个众生其实是可以远离痛苦的,方法是有的,这个时候再拔它苦的时候他就会告诉他,断苦的因是怎么样?让他生出离心,让他修行正法,修正法这个时候修正法之后,他就可以暂时的离开轮回获得解脱,究竟就获得了这里面所讲的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彻底的拔众生苦就是让他成佛,成佛之后所有的苦就不会再有了。所以菩萨的修行,就会劝这些众生发菩提心。因为发了菩提心之后,他才可以进入大乘道,所以上师们劝我们发菩提心,我们也是劝别人发菩提心就是这样的,因为发菩提心会成佛和永远远离痛苦的习气和业惑,这个方面就种了一个种子是这样的。
像这样的话从这开始能够他种种子就种种子,能够让发心就让他发心,能够让他生起这个心就让他生起这个心,让他稳固就让他稳固。反正想方设法的让他的一种慈悲心逐渐增长圆满,这个时候他就会做这个事情。
反反复复诚心观修。
这方面一定要诚心,我们修行的时候要把它当成一个修行来修,而不是今天有半个小时的任务,然后我必须要去修,然后修完之后拼命的去看表,好我终于反正还差几十秒我就下了。像这样的话有些时候,把这个当成一个任务去观想来完成这个任务,这不是纯净的观修,既然上座了你就做了,做了你就把它尽量的做好,诚心诚意的观修菩提心,就是反反复复地观修。第一个要诚心的观修,第二个要反反复复地观修,只有反反复复的诚心观修。然后你的菩提心、悲心慢慢的才会在你的心底生起来,因为你内心当中是有的,在你的如来藏当中是有这个很圆满的菩提心,这个大悲心的,他只不过你的障碍很重,他就是没有办法让它显露出来,所以在这个反反复复的诚心观修当中就可以内心当中这个菩提心就可以苏醒,慈心大悲心,就会苏醒。因为观修这些是让他某一方面的障垢越来越薄,他的力量就可以显现出来,显现出来之后你就相应了,这个时候你就相应生起了这样一种悲心。只有诚心认真的观修,反反复复地观修,这个时候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只是大概得观修一下,或者是肤浅的观修一下,或者是观就一两次这个不一定有这个效果。
这样修悲心时,最初以任意一个众生作为所缘境,唯一对他观修,然后范围逐渐扩大而修,到了最后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
这个里面是观修的一种窍诀,首先一定是缘任意一个很苦的众生,然后圆着他观,我应该对他观修,愿他离苦,愿他离开这样一种痛苦,让他离开这个苦因反反复复地观,观完之后有了感觉之后,就扩大范围,或者换一个众生或者把这个范围扩大,两个众生一起观修,三个众生一起观修,逐渐逐渐的扩大范围一起观修,在每一次观修的时候一定要生起感觉,生起感觉之后在扩大范围。到了最后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
如果没有这样一步一步去修,而是漫不经心、浮皮潦草,也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
什么是漫不经心,浮皮潦草呢?就是说不注意或者说是上来就笼统的观一切众生。你上座之后一切众生都很苦怎么样?这个心是很散的,抓不住一个重点到底你对哪一个修?都没有,你上来就对一切众生观修的时候好像是对一切众生去观,其实一个都没有观到,这个时候你的心就散乱了,浮皮潦草的漫不经心的散乱了,散乱之后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持。所以上来我们自己观修的智慧还没有那么的敏锐,所以上来之后只缘一个众生,我就观一个众生他的痛苦,方方面面的观的很细,他的苦、苦因,他的心理状况,他的一种焦虑、恐怖,还有很多的思想和想法等等,都要好好的想,好的观修,然后每天都要观修这个。观修到有感觉之后,就可以换一个,然后就可以两个众生、三个众生一起观修,这样慢慢的扩展开来之后,最后就可以缘着一切众生去观修,最后的时候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是真实的一种缘一切众生的悲心生起来了,如果没有一步一步的,一上来你就缘着一切众生去观修,就达不到这个效果。
尤其是平日里看到依靠自己的牛马羊等感受痛苦和艰辛时本该修悲心,可是我们这些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这一段话华智仁波切是针对于藏区的很多修行者的一种教言,因为现在在汉地养牛养马养羊的不多了,有是有但不是很多,当时主要是对牧区的修行者做的一些教言,现在我们可以换成别的方面去观想,或者自己养的宠物等其他的一些依靠自己的有情都可以。
本来依靠自己的一些牛马羊感受痛苦艰辛的时候,应该生起悲心,毕竟它是依靠我们的,可是我们这些人又是这么做的呢?
当自家门前的牛等牲口遭受穿鼻、阉割、拔毛、活活放血等地狱一样的多种痛苦时,
藏区也是有很多这些比如说他如果养牛的话,也会穿鼻,就是说鼻绳,鼻绳能够控制这个牛,中国以前,也有很多生产队,生产队有很多牛,黄牛和水牛也见过,所以像这样的话也是穿鼻,不穿鼻的话你控制不了它,但穿鼻其实它也是很痛苦的,不单单穿鼻当下痛苦,而且穿完之后很粗糙的绳子,在鼻孔里面这样拽着也很苦,还有就是说阉割的也有。
拔毛主要是在藏区的话,要做一些牛毛口袋。就是把牦牛身上的毛拔下来,然后把毛编成绳子,然后用绳子做成帐篷,做成这样一些口袋,这些以前都见过,然后牛毛帐篷也去过,牛毛的口袋也见过,然后就活活放血,后面还要讲这些,等对自己牛等旁生经常做这些,让它们感受地狱一样的痛苦的时候。
主人从来没有想过它们也有痛苦的感受,如果慎重加以观察,就会知道这是没有修悲心的过患所致。
藏区虽然都是佛弟子,即便是佛弟子的话,如果没有修悲心,也会对这些旁生也生不起悲悯之心,就像现在我们说自己是佛弟子,我们是佛弟子但是就是说对待旁生的时候,可能只不过没有对牛羊这样做,有可能对其他的一些苍蝇、蚊子等等,像这样的话可能就会做一种,对它们做了很多很多的伤害,就是有这样一种情况。
如果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它们也是痛苦,就没有设身处地的想想它们痛苦的感受,如果我们想一想的话,就知道就因为内心没有悲心,没有悲心的话就随随便便就欺负有情,不知道它们也有痛苦的感受,觉得它们没有痛苦,随随便便去折磨他们。
我们好好想一想,假设换了自己,就是现在拔出一根头发也会“哎哟哟”直叫,觉得这种刺痛实在让人不能忍受,
有时候设身处地想一想,有的时候把我们的头发拔下来的时候,我们感觉“哎哟哟”很痛很痛,我们感觉这样的痛苦实在是难以忍受。
而当主人用绞木使劲地拔掉牦牛身体上所有的粗毛时,那头牛已经是全身赤裸、血迹斑斑,每一个毛孔里都在滴滴流血,疼得它不时地发出低低的呻吟声,
在藏区会用牛毛做很多的用具,以前不像现在,因为交通方便之后,货物是流通的也比较多了,现在还在用牛毛做绳子、口袋的已经很少了,但像以前的话它是用这些做工具的绳子也是这样的,用这个牛毛来做,它来源是那里来的,来源就是牛身上的毛,拔毛的时候也是用这个绞木,这是专用工具,绞木把牦牛身上的毛绞在一起,使劲一拽就把毛拔下来了,所以牛拔到后面的话基本上没有粗毛了,浑身赤裸、血迹斑斑,每一个毛孔里都在流血,疼得它时不时地发出低低的呻吟声。只不过我们听不懂,听不懂它们的一种声音而已,其实也是说不要这样,不要这样求求你放过我,可能也是这样一种意思。
可是主人对牛遭受这般难忍的苦痛想也不想,反而觉得自己手上因此而磨起的水泡令人忍受不了。
这个时候主人不但没有对于牦牛的哀求当回事,觉得怎么样,没有想它的痛苦,反而觉得自己因为拔毛的工作从早上做到下午,甚至还要拔很多毛才能凑上绳子才能编口袋,劳动了很长时间之后,他手上就起泡了,他就觉得自己手上磨起泡很难忍,他没觉得对方的牛是很痛苦的。有些时候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在伤害众生的时候呢?没有感觉得对方也有痛苦,反而觉得我们在做这个事情过程当中,就觉得就是说很累很痛苦,这个时候我们就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就是说其他众生的一种过失,人和人之间也是这样的,尤其是人对旁生之间,我们有时候根本不觉得它们是有痛苦的,即便他们是在杀牛、杀羊、杀鱼的时候,它也在使劲的挣扎,想逃避这种痛苦,但是我们就是说没有觉得怎么样,我们觉得牛这么顽劣,竟敢反抗,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考虑到有情,有情是有心识的,它有苦的感受,也是想离苦得乐的。只要是众生的一种思想都是一致的,离苦得乐的心态完全没有两样,所以说我们自己一定要修这个,要把这种忽略的东西要观修。
慈诚罗珠堪布有一次在放生的时候,或者讲课的时候也是流泪,原因就是他就说这些牦牛没有人替它们发言,所以像这样的话讲着讲着,很难受就哭了,像这样的话其实也是一样的,这么多有情不过就是没办法和我们沟通,没办法和我们交流。人类是比较强势,就是说随随便便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但是我们知道其实是众生是有情,佛法当中其中一大特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所有的生命,不是尊重人不能杀人尊重生命,而且就是说所有有这样生命的人都尊重,他每个有情每个生命,他都会对自己的一种,每个有情它对自己的生命都是喜爱的,然后都不愿意受苦,都愿意安乐,所以平时我们要观想这些,观想这些之后就对所有众生就会生起救度心,而不是只观修自己的父母、儿女、亲友这些,所有认识不认识的人,还有所有六道众生,都要去观修度化它们,这种菩提心、大悲心的一种,他为什么说是善心的终极版,我们这个不是随随便便讲的,善心可能我们都有一些,我们都有善心,但是它的善心有局限,有的时候只是针对某个人说,或者针对我们的团队这方面有善心,有的时候就是说以人为本,可能是站在人的立场上,他们也有善心,但是是不是对所有有情有善心这个不好说,这个大悲心是所有善心的他的终极版版本,这样就达到究竟了,大悲菩提心是所有善心当中最圆满、最清净的。
此外,人们在骑马行路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自己臀部疼痛不能端直地坐在马鞍上而需要侧身斜坐,却不曾想到座下的那匹马也同样有疲乏、有苦痛,反而在它精疲力竭、寸步难行的时候,认为这头牲口性情恶劣不肯继续前行而生起嗔心,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对它一刹那也不生怜爱之心。
藏区以前没有很多这些交通工具,就是骑牦牛、骑马,长途跋涉的时候用这个,就是说骑马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就是说这些时候骑马屁股很痛,没办法端直地坐,侧坐斜坐的时候觉得很痛苦了,而他自己只是乘客,下面这匹马也是一个有情,虽然它的力量可能要比人的力量大,但是它也是一个众生,也有疲惫的感觉,也会觉得苦痛,走了很长时间走不动了,就是说寸步难行的时候,主人还认为,这个牲口的性情怎么这么恶劣不听话,不肯走了使劲的打,对它一刹那也不生起怜爱之心。
悲心修好之后他的心会很柔软,不像我们有时候心很坚硬,别人的苦痛震动不了我们相续。心太硬的时候,对别人的痛苦不会当回事情,心越硬的人越不考虑别人的痛苦,然后善人的心肠软,心软的时候他就受不了,受不了的话他就会难过、就会流泪有时帮助他们,这个时候就把我们的心修得常柔软,很柔软很柔软,所以如果我们修悲心很柔软的时候,那个时候你修一段时间,再来看你的父母,再来看你的这些其他的人,再来看你以前不喜欢的人,或者说家庭里面可能事事对你父母关系不好,或者对这些子女关系不好,对这些丈夫、妻子关系不好,或者这方面平时总是觉得,但修一段时间悲心修心柔软了,你就会换位思考了,换位思考了就成为常态了。以后真正的考虑别人的利益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会想他的痛苦是什么样的,他的一种容忍心,还有理解的心,还有柔软的心就会修的很好。这个时候他的悲心就会生起来,是这样的。他的悲心是很柔软的,心越柔软越能够体会到众生的痛苦。
有些时候从这方面来讲菩萨的心特别特别柔软,有的时候他柔软是不是很软弱,其实真正悲心很强大的人,他对众生的痛苦很敏感,非常敏感,他的悲心一旦修成之后,他的表现可以非常的强势,他可以非常的愤怒,就像我们讲的观音菩萨,他的悲心达到圆满的时候他显现出愤怒相我们都知道马头金刚,愤怒本尊是很厉害的。像这样的话,文殊菩萨的智慧和悲心也达到究竟了,显现的愤怒相是大威德金刚,像这样金刚橛的本尊愤怒像都很愤怒。但他们的心是非常柔软的,这个好像是一个矛盾体,但这并不矛盾。
为什么?当悲心达到极致时他不但对众生的痛苦很敏感,而且对众生痛苦的因也是同样的敏感的,为了斩断众生的苦因,悲心达到极致之后,反正让你痛苦斩断的所有办法他都要用,那时候也许你欢喜,也许你不欢喜,那个时候就不是说悲心强就使劲压着你打,骑在菩萨身上打,那个不允许,为什么不允许?因为这个行为对你来讲是很大的伤害,这个行为对你来讲会形成痛苦的因,他不会允许你做这个事情。有的时候菩萨的体现不是说他的悲心很柔软,很可欺,绝对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他的悲心一旦达到究竟了,会管得很严厉,非常非常严厉。
为什么要达到极致?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最好的方式。当他内心强大时他永远做对你有利的,而不是你喜欢的。可能真正来讲的话,就说你很不喜欢这种方式,但他一定要坚持做,所以有时佛菩萨调伏众生会有愤怒相。他有愤怒相的原因就是这样的。上师调伏弟子也是这样的,你欢喜不欢喜反正他都要这样去做。因为这个是对你有利的事情,有利的事情他做,没有利的事情他不做,这个就是悲心的体现。他的悲心到了究竟的时候就不是像我们想的,悲心越来越究竟的时候他的人就越来越软下去了,会这样吗?他决定不会的,因为随着悲心的增上他的智慧也在增上,他的善巧方面也在增上,他除了对痛苦敏感,他也是对苦因非常敏感,这个是众生的苦因,他知道你这样做是痛苦的因,他绝对不会允许你去做,就是因为他的悲心达到极致,绝对是一点点的苦都不让你受,所以那个时候他会显得很强势,很愤怒很强势的原因就是在这里。所以他的悲心很圆满的时候他的愤怒相也是很厉害的,他的威信威德力是特别大的。
像这样这样讲一些,如果是真实他的父母对儿女真实的一种悲心的话,他不是一味的溺爱,溺爱不是悲心,有的时候是害他。你看这方面讲了苦和苦因,这个悲心是针对苦和苦因的,一味的去溺爱的话,这方面就是在伤害他。现在感觉方方面面的都是他很高兴很欢喜的,满他的一切愿,但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的性格会逐渐逐渐地依赖之后,对他长大以后的生活性格这方面就有伤害了。如果真的悲心强大的这种父母,可能该管教的一定会管教,他不可能一味溺爱的。一方面来讲苦果是肯定要终止的,苦因也要终止,说这个对你不好那一定要终止,该受用的一定要受用,该甘于的一定要甘于,这就是一种悲心的体现。他知道他有痛苦,不能这样做,他就一定不要你这样做,子女不一定理解。他觉得今天又被打怎么样,被骂他不一定懂,但是作为一个真正有悲心的,也是有智慧的人,悲心和智慧永远是挂钩的。除了看到他的痛苦,也要看到他的苦因了,苦因是他的悲心越大,对苦因的承受力也是很小的。他不会允许你做这些痛苦的因,他就会想方设法地终止苦因。
有的时候父母就会对子女严加管教,上师对弟子严加管教原因也是这样的。这也是悲心的体现,方方面面地满你的愿这也是悲心的体现。这个是我们对悲心的不理解而导致的错误观念,是错误的一种理解方式。
尤其是绵羊等被宰杀的过程中,首先被从羊群中抓住的时候,它会产生想象不到的恐怖感、畏惧感,最初被抓的部位皮下淤血,
牧区也是杀羊,羊在被宰杀的过程中,首先是要看看羊肥不肥,差不多就随机抓一头,他首先冲到羊群里面,羊群就开始骚动了,就开始躲避,总会有一头跑不掉的就会被抓住,这时被抓住的羊就特别的恐怖,为什么是我?一下子痛苦突然就降临了,他会生起恐怖感和畏惧感。最终被抓的部位就会有淤血,因为他要挣扎,抓住他很劲地挣扎,抓的使劲的抓,那面使劲挣扎,抓的地方皮下就会有淤血,抓得太紧了,也是说明这个羊想摆托痛苦的一种心态。
然后身体被翻倒在地。这时屠夫用皮绳把它的四条腿紧紧捆绑起来,又用细细的绳子勒紧它的嘴巴,使它呼吸中断,感受气息分解的剧烈痛苦。
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很多牧区杀羊就用勒死的方式,用绳子把它的嘴捆住,让不能呼吸,在这种情况下窒息而死。这个也是很痛苦的。
假设死亡的时间稍微拖延,大多数罪孽深重的屠夫则火冒三丈,一边气急败坏地说“这该死的畜生还不死”,一边拼命地捶打它。
一般上师说要憋气四五分钟才死,如果我们把自己的鼻子捂住一下一会就受不住了,马上就就要拿开,自动就拿开了,它还要四五分钟才要断气。有些时候时间稍长没有死的话,这个罪业深重的屠夫就会火冒三丈,一边气急败坏诅咒,一边还使劲地捶打它。
只要这只羊一死,他们就立即剥掉它的皮,取出内脏,紧接着抽取另一头活牛的血液,
前面讲了牛拔毛或放血,有的时候是抽另外一头牛的血液。
这时那头牛也已经体力不支,走起来踉踉跄跄。主人将死肉与活血混合起来装入前面宰杀的那只羊的内脏里,然后大模大样地吃了起来,这种人真成了恶业罗刹。
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些时候是一样的,把死的羊肉和活的血混合起来之后,前面羊的内脏取出来,装进去然后开始大模大样地吃,这样真的像恶业罗刹一样。有的时候这就是人,这是佛弟子,怎么怎么样,其实真正没有悲心的话,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一方面来讲作为一个大乘修行者的心一定要柔软,一定要生起这种悲心。生起悲心之后我们才自己不会去造这个罪业,因为我们能体会到别人的痛苦,我们不会造这个罪业,然后生起了这个悲心之后,我们就可以拔众生苦,然后去阻止众生的苦因,这个时候慢慢慢慢地我们才可以成熟,然后帮助众生成熟。因为这个悲心的修行是让我们的心从完全不考虑众生的和其他人的感受开始,完全是围绕自私自利的心开始设身处地的这样观想众生的痛苦,那就说明痛苦的是我,这些修行的时候全都想自己的父母,或者朋友或想自己,这样的话才能产生感觉。
因为当我们下座之后,当我们看到有情痛苦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体会,这个时候我们认真观修了,以前看到众生痛苦的时候,哦,这个人怎么怎么样了,我们就也许看一下就生起分别念就走了,没有想怎么办。现在了知后,我们能做到一定就帮助,帮助不了的我们就给他发愿,念咒语利益他们,这样的修行就是进入大乘道的第一步,大乘道是利益众生,那为什么要利益众生呢?因为众生的确是苦,要么就是苦果,要么就是苦因。苦因、苦果其实没有什么差别。我们所看到的现在在轮回当中的,要么就现在正在受苦,要么是在造苦因,那么谁来帮助他们呢?这就是还不知道还没有醒悟,那我们就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我来帮助他们,既然我帮助他们就必须要对众生的痛苦有一个非常全面的细致的感受,对他的苦因也要感受,让他们改变那首先要改变我自己,首先通过这个悲心把自己修成法器,慢慢地引导众生走这样一条觉悟之路,因为我在修悲心是走觉悟之路,然后这个悲心的对境,遣除的痛苦,遣除的苦因,也是帮众生走觉悟之路。痛苦完全的终结必须把他的苦因完全终结。
苦因有两种苦因,一个是这一世当中的苦因,杀生、偷盗、邪淫等这方面,能够导致众生轮回当中受痛苦的苦因,还有一个就是在轮回本身当中的苦因,就说是你在轮回,你是轮回就是有苦因,说要帮助众生生出离心,帮助众生修持空性,这个时候把流转轮回的因彻底终结了,这个时候才能慢慢慢慢地把他们所有的痛苦完全终止,暂时获得一地以上的解脱。究竟获得成佛的解脱。这个时候对一个有情来讲所有的痛苦全部已经终结了。
这些修行我们需要认认真真地修,悲心篇幅很多,也很细致,通过这些引导一定要好好的观想,就前面讲的要诚心的反反复复地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把自己的心修得很敏感,对众生的苦因很敏感,然后才能愿意帮助他们,这方面是悲心的引导就告一段落。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问答
1.顶礼法师!请问您的新浪博客和喜马拉雅电台清空了,以后如果有人需要学习资料,弟子可以把之前保存的上传菩提学会的QQ群或者微信群吗?
答:这个自己看,给他们也可以。
2.顶礼法师!比如我吃了两顿同样的饭,一顿在餐馆花了50元,一顿自己做花了20元。这两顿饭消耗了同样多的福报?还是在餐馆花了更多的福报?福报的消耗是以金额、物质的数量、还是自己感受到的快乐算?感恩堪布!
答:关键看自己是否有耽执,耽执大消耗大,关键是缘正法,积福的速度更大
3.顶礼法师!看到放生时有这个做法,把纸质焦烟解脱咒轮、六道金刚咒轮放在海鲜桶里,放生时一起投入水里。这个做法妥吗?
答:上师没有开许,开许过的时甘露丸和系解脱。
4.顶礼法师!在因果不虚时有《能断金刚经》教证,行持波罗密多的菩萨,未来的苦业与此世成熟。那么是否修持般若,都会遭遇较大的苦难吗?
答:个人而异,之前的业,现在的心态见解,因成熟都不同。现在的苦难和将来的苦难比不算什么
5.顶礼法师!1.这里的清净信和净土里所说的清净信有什么区别吗?2.如何理解传承全部得到?如果在闻法过程中,稍稍溜号了,是否就意味着没圆满传承?
答:净土中的清净心和前行中不是一一对应的,净土中的清净心是对阿弥陀佛有了定解,等于前行中的胜解信或欲解心。讲原文时不能溜号。
6.顶礼法师!A、既然老妇依狗牙也可成佛,说明只要有信心,不观待善知识,不用闻思亦可成佛,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强调闻思?B、为什么不直接加持老妇呢?
答:信心是真实的还是新鲜感,如果是固定的也可以缘实相修行。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可以像老妇一样,她之所以有信心也是累世积累的。依止善知识的教言是有可靠的依据来源的。善知识和闻思都是增上信心的因缘。老妇是靠信心成就的,是她的信心在加持她。
7.顶礼堪布!弟子在早课顶礼时,有时候按照华严境界,心与虚空法界融入一体,身与法界众生、国土融为一体。发现“我”的身体不存在了,前面的法王如意宝也不存在了。这样的顶礼是否有效呢?感恩堪布!
答:如果是定解,非常随喜,关键是否是偶尔,只要如理顶礼都有效。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