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智慧的星空 ——往届研讨会观点荟萃 返回

智慧的星空 ——往届研讨会观点荟萃



这是一个相互尊重、平等、探求真理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宣说自己观点的自由。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但经济要开放,思想也要开放。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如果不知道存在前后世,这样的群体,是否走在一条对他们真实有利的道路上,是很值得怀疑的。

对科学家、生命学家和心理学家来说,前后世是一个谜。但对佛教而言,这不是秘密。

《量理宝藏论》不仅涉及英国经验主义思想,还包括了古希腊、中世纪及近代著名的哲学思想。《俱舍论》拥有生物学、植物学、天文和地理等学科的丰富内容。而量子力学的结论,以“中观”和“般若”的观点可以驳斥。心理学的内容,则在大乘唯识的《瑜伽师地论》中,有着清晰的、结构完整的论述。

有人说,佛学与科学可以互补。其实,并没有需要互补之处。迄今为止,科学发现的一切,没有超出佛教的范围。

——喇荣五明佛学院 索达吉堪布

对佛教有所了解可推动科学的发展,佛教对世界的阐释可以给科学家以启迪。

佛教理论中关于时间延促变化的记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所对应。

佛教里成住坏空的器世间,可以对应于霍金斯的星云说。

佛经中早已开示了近代才发现的细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

《修行道地经》中“胎狱”的描写,对应于现代生理学的胎儿发育。

《华严经》的“芥子纳须弥”理论,可以和数学界的“分形理论”相结合。

《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与质能方程E=mc²对应起来。

唯识学可以结合量子理论和现代心理学来分别分析。

中阴身入胎时,胎心向母则为男的说法,与弗洛伊德的性冲动学说及俄狄浦斯情结可互相参照。

业力因果论和引力场、禅定体验和最小自振态、涅槃境界和稳定态的相,则是超验世界的三个例子。

——复旦大学 周倩云《倾听佛教与世界的密语》

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冈仁波齐峰的时候,米拉日巴乘着光线一下子到达峰顶。这些神通的示现把我们所认为很坚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完全颠覆了。

至于那些更平常的常识,比如手触石头,顿感坚硬;寒风扑面,则感寒冷;身体近火,则感暖热;棍棒加身,则感疼痛。我们默认了它存在的合理性,然而这些色法的规律真的如此坚固吗?

当年六祖大师把衣钵置在石头上,任由惠明禅师去取,然而禅师无论如何也无法拿起衣钵。

鸠摩罗什大师12岁的时候见到一个很大的鼎,他一下子举到头顶。大师心想:鼎这么大,怎么这么轻呢?结果分别念一起,马上就感觉到这个鼎沉重得不能忍受。母亲问他原因,他说:凡夫心有分别,故有轻重尔。

达摩祖师曾传口诀:“练力至极,石不能碍,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则入道有其基。”在达摩祖师看来,所谓的种种常识规律,反而是入道前需要破掉的执着。

——清华大学 杨超群《科学规律与共业法执》

究竟光是粒子还是波呢?后来波尔给了一个结论说:“这个取决于观测者本身。”他解释说,如果你想观测出粒子的性质,那它就是粒子;如果你想观测到波的性质,那它就是波。

这是否表明在唯物主义统治的世界领域里,吹来了一股猛烈的唯心主义的飓风?

然而对波尔的学说,爱因斯坦很不赞成,他很生气,怎么会这样子呢?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应该具有客观性,是完全脱离我们观测者本身的。于是他嘲弄波尔道:“波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波尔告诉他:“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后来,霍金补充了一句话:“上帝不仅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由此可见,从理智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承认科学其实并不是唯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只是某一个阶段成立,随着我们不断地探索,它被不断地修正。因此,我们不能迷信科学。

——北京大学 申林方《科技时代我们是否需要信仰》

既然时间之峰厌倦了相隔天涯的山峦,让我们满怀赤诚衷情,返回故里。

还乡的道路,需要体悟隐秘的知识;这种体验,常常为现代学者所缺乏。学问与圣爱之间的畏途,是远离喧嚣的隐秘之路,很多学人终其一生,也未将其发现。即便他们有所悟,却发现原来它的险阻超越了想象。

这种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可以用伊斯兰苏菲派诗人巴诃的一首小诗来表达,它的意境适用于世间的各种灵魂之路:

从一千本书中汲取了智慧,他们变成了伟大的学者。

但是他们对于爱却一无所知,这些可怜的人依然在无知的国度中游荡。

一位心中有爱的人只需惊鸿一瞥,就能游过一亿条河流。

但是学者纵然看过这条河流一亿次,他也不能跨过彼岸。

在学问与圣爱之间是艰难的旅程,路途遥远。

巴诃,任何没有得到爱的眷顾的人,在这两个世界中都一无所有。

——美国斯坦福大学 王翔《学问与爱之间是艰难的旅程》

佛再问:“你现在自悲衰老,发白面皱。但是你观看河水的见性,和童年时观看河水的见性,是否有童耄呢?是否有变动衰老呢?”王答:“世尊,一点都无变异。”

佛说:“你的身体面貌,虽然衰皱,但这个能见的见精见性,并未曾衰皱。所以知道,能变皱者才是变,见性不变,就不会皱。会变坏当然有生灭,那个不变坏的,自然无生灭。原无生灭的见性,云何会在你身中,受你能变之身一同生死呢?因此应该知道,能变之身虽坏,真性是常存的。为何要引彼诸外道,都说此身,死后完全灭亡呢?”

王听见佛所说,才相信此身死后不致断灭,只是舍这个生,而再趣别个生。这样他断灭的疑心终于被解除了。

不幸的是,我们没有生在佛陀那个年代,或者确切地说,往昔我们没有依照佛陀的教导而觉悟,所以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时代里,不得不再度思考我们的见地这个最基本的问题。

——原美国田纳西大学 释圆浩《世界你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