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觉得清规戒律
很多国家的法律都是建立在西方的法律框架之上,而西方的法律又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宗教规范,如物权法、侵权法、刑法等等,很多都源自基督教。
基督教中有“十诫”,前面几诫主要是讲如何崇拜基督教的神,而第五条讲孝敬父母,第六条要求不可杀人,第七条规定不可奸淫,第八条和第九条分别是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和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驴等等。这是不是和佛教的五戒有相似之处?
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律界更有必要客观地观察和分析传统文化,看看其中有没有你们能学习的东西。倘若对传统文化视而不见,一味采用现代的思维和理念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可能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我刚才讲到,在某种意义上,佛教所提倡的五戒可以跟当代的法律、基督教规范相对应,事实上,它与儒家文化也有呼应之处。
众所周知,儒家提倡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仁义礼智信”,而这就可以与五戒一一对应起来。
“仁”的精神是慈爱、帮助他人,反对杀人。佛教五戒中的“戒杀生”也是指不杀人,如果是杀害动物,虽然也有罪业,但从五戒的角度来看,是轻罪而非重罪。因此,“仁”与“不杀生”的精神非常相似。
“义”可以与“不偷盗”相对应。所谓的“义”可以指通过正当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得财物,而以偷盗等途径获取财物就是“不义”。
“礼”指尊重自己和他人,有不犯淫乱、不败人伦的含义,也就是说,除了自己的配偶,不与其他人交合。从这个角度来看,“礼”与五戒中“不邪淫”的含义非常相似。
“智”可以对应五戒中的“不饮酒”。事实上,当我们饮酒之后,神智不清,所做的一切可能都会与平时所秉持的原则背道而驰。而且,在这种迷乱的状态下,其余四戒也都有毁犯的可能。
佛教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原来有一个修行人,清净地守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戒律。有一天,一个女人找到他,逼迫他在与她发生关系和杀一只羊之间做选择。他说自己是个守持清净戒律的人,这两样事情都不会做。后来,这个女人又逼他喝掉一瓶酒。他觉得饮酒并不会毁犯自己所守持的戒律,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他喝醉了之后,既杀了羊,又和这个女人发生了关系,还偷窃了财物。最后,为了掩藏自己破戒的事实,还向他人说了妄语。
有很多人认为“无酒不成席”,饮酒能让人快乐,但事实上,饮酒的危害性很大。从东北到江南,人们饮酒的习气都非常重。其实喝了酒以后,神智处于迷乱的状态,你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清醒状态下不会做的。这像不像吸毒后的状态?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曾实施过“禁酒令”。
“信”可以对应五戒中的“不妄语”,也就是要诚信待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欺惑他人,讲信用,值得信赖。
希望大家都能尽量守持五戒,这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非常有意义。不论你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行为上都应该杜绝杀、盗、淫、妄,同时,你肯定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清醒的头脑,所以酒最好也别喝了。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喝酒的,一般来讲,身处这个时代,不论是老师、公务员还是企业家,很难不喝酒,但大家还是要尽量避免。
以上是佛教五戒与种种社会规范之间的相似之处,值得我们多加思考。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它们之间的不同。
与法律不同的是,戒律不仅能约束人的行为和语言,制止恶行,它还涉及内心,劝导人们行持善法。
虽然法律多多少少也考虑到人的心理活动,比如有故意与过失之分,但它更多的是遵循“外观主义”,也就是通过行为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而在佛教当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根据内心的动机来判定一件事情,如果动机不善,即便做的事情是善事,也不能算非常圆满。正如佛经所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非常有启发性,希望大家能深入思考并以此来指导生活。
摘自索达吉堪布演讲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