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2 返回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2

本文: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2014-10-30

《入行论》第05课笔录

=================================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这是从断功德的角度而讲的。〗佛陀相续中有断德、证德。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主要就断德而言,当然断德圆满了,证德不可能不圆满,所以断、证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断德圆满了,证德一定圆满。换个角度说,证德圆满了,断德一定是圆满的。

〖善天尊者则认为,由于证悟了一切所证,因而称为善逝。〗普明论师从断德的角度介绍善逝,另外一位印度论师——善天论师认为:因为圆满证悟了一切所证,证悟了圆满的法界和一切诸法的究竟本性,以及自己相续中圆满的如来藏的自性,该证悟的全部证悟了,也可称为“善逝”。善妙的逝去,到达了圆满的彼岸。前面从断的角度来讲的,这里从证悟一切所证的角度讲,是从证德方面来讲善逝。

〖总而言之,正因为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而才称为善逝。〗总结前面的断和证两种观点,或是断德圆满,或是证德圆满各有侧重。非常善妙圆满的断德叫善逝,非常善妙圆满的证德也叫善逝;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也叫做善逝,从善至善,从快乐至快乐。如果已经安住在菩萨道,菩萨道的过程是很安乐的,道是安乐之道,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最胜安乐之果,叫做“从乐至乐”。善逝就是善妙的道趋向于最胜安乐之地。“去向、逝去”就是这个含义,所以才称之为善逝的。

〖《菩萨地论》中云:“趋入殊胜处而逝,不退逝故称善逝。”〗这个意义能在《菩萨地论》中找到教证。《瑜伽师地论》中有声闻地、缘觉地、菩萨地的说法,《菩萨地论》是《瑜伽师地论》中的一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在讲菩萨的功德、佛的功德时,也讲了“趋入殊胜处而逝”。如前所说“趋至最胜安乐之地”,在《菩萨地论》中讲“趋入殊胜处而逝”,叫善逝、不退逝,断和证的功德完全不退转,所以称之为善逝。

〖这以上讲的是佛宝。〗以上对于佛宝功德是以“善逝”——佛陀十大名号之一,作为介绍佛宝功德的殊胜之处。了知之后,当然应该恭恭敬敬的顶礼。平时我们顶礼佛陀,如果能够了知佛陀的殊胜功德,那么内心的信心就会更加强烈;再去顶礼,其意义和功德完全不相同。

现在讲法宝。〖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这里“法身”主要指法宝。佛的功德法中有法身、报身和化身。为什么把“法身”称为“法宝”?“法”就是种种的证法和教法;“身”有时理解成身体的身,但“身”字也有聚集的意思,很多法聚集在一起叫“身”,有时叫“蕴”,法身就是指很多法聚集在一起。法宝主要是“灭谛”和“道谛”所摄。灭谛和道谛都有很多功德法。道谛有证法和教法两种,法身包括了证法和教法。当然法身也包括最为清净的法身和依靠法身流现出来的教法,都称之为法身。此处引用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宣讲的观点,《宝性论》讲了七大金刚处、如来藏和菩提功德事业,还有佛法僧三宝的自性。在最开始时,把佛法僧三宝逐一介绍得非常清楚:佛陀的八种功德,法宝的八种功德,僧宝的八种功德等等。所以在讲法身时也有这样的安立。

当知法身有二种”应该知道所谓的法身有两种,第一种是“法界极清净本体。”法界最为清净的本体,现前最为清净的本体,就称为法身。“以及依彼之等流”,“彼”字指法身,就是法界极清净本体。现前证悟的法界清净本体的自性,依靠所证悟的法身,流现出来的教法,叫做“依彼之等流”。“等”指平等,“流”指流现。“等”,从某个角度来讲,是一种平等性。比如,教法佛经就是从佛所证悟的智慧中平等流现,佛证悟了什么境界,就在教典中宣讲证悟的境界、证悟的方法,与其相同流现成文字,所以它就是“以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教法中宣讲了甚深法和种种法两种,两者都属于教法。

按照《善说海》中的注释来看它的意义,〖按照此论中所说,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在《宝性论》中对法身分了两类,第一类叫做真证法身,第二类叫假教法身,有真假的差别。

第一是真实的证法身。证法身是什么呢?“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的自性、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法界的本体具二清净,第一是具有本性清净,每个众生的本性都是清净的;第二叫做具足离垢清净,虽然一切众生本性清净,但因没有认知其本来清净而染上了烦恼障、所知障的垢染,因垢染遮蔽了本来清净的本性,就像乌云遮住了天空。之后通过发心、加行、修道的方式,把烦恼障、所知障一分一分清净,这叫离垢。到了佛地时,一切垢染彻底清净,现前了离垢清净。本身具足原始的本性清净,后来通过修道又具足离垢清净,就叫做具二清净。只有殊胜的佛果,才是真正圆满具足二清净,其余果位都不能称之为二清净。众生只有一种清净,就是本性清净。声闻、菩萨等,只具有部分离垢清净还没有圆满,真正圆满具足二清净的就是佛。所以“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叫做真证法身。“证”就是证悟、证法的意思,是真实的法身,叫真证法身。

第二是假教法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种种教典法门,这些是法宝。〗假教法身的“假”是相对于“真”而言。“真”是和法界无二无别的,具二清净无漏智慧是和法性、究竟实相完全相合的,相对而言就是真实;“假”是通过法身流现出来的,为了度化众生而在众生的分别心面前显现的教法。如我们看到白纸黑字上的语言文字,都是属于众生的分别心,相合于众生的分别心显现出来的。虽然通过文字可以引导我们趋向究竟法界,但它的本体、自性必定是属于分别心,或属于眼识的对境,或属于耳识的对境,或属于意识的对境,都是属于分别心的对境,所以还不是真实的法界。此处“假”并不是说法是假的,而是针对于究竟实相来讲是属于分别心境界的缘故,所以称为假教法身。

教法身”即教法的法身,是指二谛而言,以二谛作为分基。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观察时相合于胜义谛的法就叫一切甚深法,在《宝性论》第四句中说“宣说甚深种种法”,实际上是假教法身中的两类:一个是甚深法,一个是种种法。从二谛而言,抉择圆满的胜义谛、与胜义谛相合的法称为“甚深法”;就世俗谛而言的法叫做“种种法”。为什么世俗谛的法叫做“种种法”?因为胜义谛只是唯一的法性,没有很多的分别。讲空性的时候,一切万法的空性圆融一味,没有种种不同差别;而讲世俗的时候,就有很多差别:有出离心修法、菩提心修法、四禅八定的修法等等。世俗谛的种类很多,观待于世俗谛的修法也分很多种,所以此处称为“种种法”。一切甚深法和种种法是相合于胜义谛和世俗谛讲的,种种教言法门就称为法宝。

为什么把法宝称为法身,就是从这个方面去理解的,而且通过学习“法身”,我们也知道了:一个名词出现的时候,不一定是我们已经认知的那种意思。如果不学习法身和法宝之间的异同,我们一看到“法身”,就很容易认为这里的法身就是佛的法身,就会怀疑与之前讲的佛宝是否有重复的过失,是否有未讲到法宝的过失?实际上不是这样,此处法身就是指法宝。那么从哪个方面理解法宝?从它的真证法身和假教法身,尤其是从假教法身的角度来安立,比较相合于现在对法宝的理解。因此,不同的名词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一定有不同的意义。所以通过系统学习佛经,我们就知道,当看到一个名词时,要看它出现在什么场合,在此处表达的是什么意义。诸如此类的内容很多,随着学习的深入还会逐渐接触到,接触之后我们抉择的方式、以及种种的智慧就会逐渐打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