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70)
返回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如是皈依的三种人为成就三果而皈依,以三种意乐而说为平凡、殊胜、无上。彼等所皈依的时间是怎样的呢?时间亦随意乐转,小士后世乐果间;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
平凡之士于成办所愿之间皈依各自的天尊,尤其是获得善趣之间,佛教中的小士也是如此;中士的声闻缘觉二者暂时于有生之年,究竟于获得阿罗汉之前皈依;大士直至菩提果间或者未得佛智之前恒时皈依。丙三(皈依对境)分二:一、总说共不共皈依境;二、别说因皈依境。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
显宗成就许他时,密宗成就今自心,
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
皈依境分共同与不共两种。小士与中士二者之皈依对境为共同皈依境;大士之皈依对境为不共皈依境。为什么呢?因为小士夫片面趋入此法,中士夫的声闻缘觉将暂时的所依执为殊胜皈依处。大乘皈依境在此之上,承认小士、中士未承认的佛之法身、大乘之法以及菩萨僧众。其中,因皈依是指得果的护送者;果皈依是指欲求自己的相续中真实成就果三宝。二者具有相同的仪轨与慈悲的助缘。《经庄严论》中云:“求真而承诺,亦知依悲心。”因相乘承认在三大劫等之末际获得佛果而皈依,承认于自相续中获得究竟法身即是果皈依,在未得果之前将三宝视为道之护送者而皈依,即是作为所得果之因,称为因皈依。暂时承认三宝为所依,究竟是唯一佛法身。除此之外,色身、教法、证法、菩萨相续中的四道、声闻缘觉相续中的二灭、小乘沙门四果以及入大乘住十地的诸位菩萨都非为皈依处,因为彼等是世俗谛故、尚未究竟故、自己仍需依他缘而得解脱故。也就是说,色身是世俗谛之故;除佛所证之法外,菩萨与声缘相续所摄之证法也要通过勤修、进步,是无常法的缘故实属欺惑性;一切教法于见谛时必须舍弃;彼等僧众也畏惧自地之障及随眠烦恼而需要皈依佛陀,具有畏惧之故。《宝性论》中云:“弃故欺惑故,无故具畏故,二法与圣众,非究竟皈处。”那么应当皈依何者呢?皈依究竟之法身。彼论又云:“皈处唯一佛,能仁法身故,僧亦彼究竟。”《报恩经》中云:“具寿阿难请问世尊:‘皈依何佛?’佛告阿难:‘皈依法身而非色身。’又问:‘皈依何法?’告曰:‘皈依胜义之法而非世俗之法。’复问:‘皈依何僧?’告曰:‘皈依胜义僧众而非世俗僧众。’”总而言之,欲求自相续获得三菩提而立誓为了这一目的实修彼义并皈依是因之究竟所修,所以称为果皈依。于他相续前出世的释迦牟尼佛等佛陀宣说了救护怖畏之道,因而作为导师;佛陀所开示的正法作为至无畏地之道,因而作为道;僧众作为救脱怖畏的助伴。由于作为自相续成就三宝之因的缘故安立为因皈依境,因为与僧众一同实修佛所宣说的正法,就可以解脱怖畏。对此,有些上师说:“大乘承认,唯有自己将获得的法身佛才能救护疾病恐怖与细微障碍的畏惧,所以安立为果皈依;缘觉乘自相续未来将自然而然生起证悟之法宝为果,所以也安立为果皈依;声闻乘自相续未来所得阿罗汉之僧众也安立为果皈依。因此,三乘各自果皈依是分开的。”此种说法也稍不合理,因为大乘承认成佛时三身在三宝的自性中是一体的,所以其果皈依无有法宝与僧宝难道应理吗?声闻缘觉承认二灭为究竟所得,他们自宗的胜义谛实际上成了无上菩提法身,因此声闻怎么无有佛宝与法宝呢?缘觉也承认灭法为法性菩提,而并未承认灭法是唯一的法宝。所以说,承认果皈依为各自之菩提。即想获得究竟三宝为果皈依。《圣雄长者请问经》中云:“皈依佛即欲得佛果;皈依法即欲得正法;皈依僧即欲得僧位。”为成办自他二利而皈依三宝是因皈依。《宝积经》中云:“诸比丘,汝等无论为自他,抑或为解脱怖畏、损害而皈依,汝之愿望皆能圆满。”密宗承认的是,想现见自己具有、现在就固有存在着的心性正等觉,进而皈依共同对境——外三宝,于不共对境——自己本来无生之心性中入定。也就是承认各自坛城之三宝与共同教之三宝二者为因皈依境,对此皈依即是因皈依;承认本来具有三宝的自心自然本智为果皈依境,于无取无舍无改无染的境界中一缘安住为果皈依。虽然从依外三宝而得果的角度而许为果皈依、从为得果而承认皈依境的角度而许为因皈依也可以,但最主要的是,于自己本来任运自成具足果三宝而不希求其他之境为果皈依,为了修行的顺缘而皈依外三宝安立为因皈依。《成智论》中云:“三坛城主尊,承认他圆满,何故希求因,证光明心性,三坛城本性,一缘而入定,真说果之最。”此处认定三宝有两种,其中共同小乘中承认佛为殊胜化身;法为十二部契经之教法以及各自相续之道、等持等证法;僧众有凡夫僧众与圣者僧众两种,凡夫小僧为沙弥、沙弥尼及居士,是众生之福田故;大僧为具近圆戒者,即是说比丘大僧,四位比丘以上称为僧众;圣者僧众是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即正等觉。大乘共称佛宝为具二清净、究竟圆满二利之三身自性,《宝性论》中云:“无为任运成,非依他缘证,具足智悲力,具足二利佛。”法宝之本体是不可言思的,自性为成佛之道或对治法,(法分义法与句法:)具相道与二灭之有相法为义法,句法为十二部契经。《宝性论》中云:“无二无思念,依除之对治,何依何离贪,二谛有相法,二离贪为灭,及道谛所摄。”二灭是指以对治法去除前有之垢无有戏论的抉择灭与垢染或戏论,住于犹如虚空般无有自性之义中的非抉择灭;道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的证悟分;受持二谛之法相是指一切教法与证法。僧众是指重新现见心性光明之义住于十地的圣者。《宝性论》中云:“如所尽所义,智慧净见故,具慧不退众,具无上功德。”事续与行续承认佛宝为三身或四身五智,或者清净法性、神变、加持之天尊、如来部、莲花部、金刚部所摄之报身以及寂猛装束大小坛城诸化身尊众;法宝即如前所说的一切法,尤其是各自共称之经论;僧宝指声闻、菩萨与持明僧众三者。瑜伽续承认佛宝是三身或四身五智的清净法性,包括属于坛城中的诸部主尊金刚萨埵、珍宝部、莲花部、事业部、如来部五部所摄之三身寂猛相以及主尊、眷属、一多根本坛城、誓言、法、事业之坛城、四手印、一手印等次第即包括于大小坛城中的一切圣尊;关于法宝、僧宝与刚刚讲的(事续、行续所许)相同。大瑜伽续中承认佛宝是一切出有坏报身如来之身语意与金刚自性无别之主尊、眷属、一本尊、多本尊、圣聚、住于自成坛城密严刹土中的圣众以及从中示现的一切化身;法宝也是前面所说的一切法;与三宝无二无别之自性并具灿然相好者为无上僧宝。为何称为宝呢?《宝性论》中云:“难得无垢染,具力世间饰,超胜性无变,是故称为宝。”总而言之,以六种相同点可以说明所谓的佛法僧三宝与珍宝相同。难得相同:若不是多生累劫中积累善根者不能值遇的缘故(二者相同);无垢相同:因为随时随地都远离垢染的缘故(二者相同);具力相同:具有六神通等不可思议功德力的缘故(二者相同);成为世间之饰相同:作为众生善心之因的缘故(二者相同);超胜相同:较人造珍宝殊胜作为相同点而超越世间的缘故(二者相同);无变性相同:不以褒贬等而改变作为相同点,是无为法自性的缘故(二者相同)。三种安立方式,《宝性论》中云:“依于佛法僧,三乘三事业,不同之信解,安立三皈依。”《宝性论释》中云:“对于为宣说本师功德、趋入佛真实义之菩萨乘的补特伽罗,以及对佛殊胜事业有信解之人而言,佛为皈依处,是二足尊故;对于为利本师所说教法、自己随念甚深缘起法之缘觉乘补特伽罗,以及对法殊胜事业有信解者而言,法是皈依处,乃离贪之尊故;对于为宣说入佛法之僧众的功德随念从他人处所闻之法音而趋入声闻乘补特伽罗,以及对僧众殊胜事业有信解者而言,僧是皈依处,为诸众之尊故。”总之,暂时皈依处是三宝;究竟皈依处是唯一佛陀。《宝性论》中云:“胜义众皈处,唯一正等觉,具佛法身故,僧亦究竟佛。”因此正等觉是所求究竟义之果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