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具有广博精深的智慧,任何事情都可操办成功。
格言宝藏论释
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以正理来观察,既不能违背佛法,又要能够善巧成办世间法,应该怎样行持正士的行为呢?为此而宣说《格言宝藏论》。
作为佛教徒,无论在家出家都要持守清净的戒律,断恶行善。然而生活在凡俗世间,接触的一般都是社会常人,许多事情又必须按世间法规办理。对于看似相违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学佛之人多不能如理抉择,故而感到举步维艰,迷惑不已。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萨迦班智达从深广的智慧海中精选出数百条处世至理汇集成册,令我等学人能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一味,循高僧大德之足迹行持,故这些道理非常重要。
现今有些高僧大德之所以不具足弘·法·利·生的能力,其主要原因就是于世间道德法规不甚精通。如果不按常情世理办事,又怎能引导世间人皈信佛法呢?怎能弘扬佛法呢?六祖惠能大师曾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说:“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所以不违世间法规非常重要。在没有达到远离一切净秽善恶分别执著的境界之前,就不要空讲什么舍弃世间法规俗约。假如你不如法行持、放荡不羁,今生就可能光顾监狱或被人间“开除”,后世也将乘坐宇宙飞船到三恶趣“旅游”。为了以上诸多目的而详细地宣说人们交口称赞的格言宝藏。
GROWING
IN BOOKS
第一品 观察学者
真正的智者是一切学问的宝库,他们精勤收集众多善说,犹如大海是一切江河之库,所以百川都要汇入大海一样。
颂文前两句为喻体,后两句是喻词。本论中多处使用这样的写作手法。这里智者比喻为海洋,学问比喻为江河,收集格言即百川流大海。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世间法(声明、工巧明、医方明等)还是出世间法(显密佛法)都很精通,即便所知甚广,但对各种学问仍是兴趣盎然,听闻收集众多善说。如德巴堪布,他通晓许多技艺,诸如绘画、造佛像、诵经、敲打法器等无所不能,而且对显密教法尤为精通,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还想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新的科学知识。老堪布如此希求世出世法,真是当代稀有难得的高僧!
佛陀住世时,在古印度北方国有位公主,南方的国王欲纳为妃。北方国王踌躇不定,于是就去请问佛陀。佛开许以后,公主就嫁到了南方国。
公主到南国后,茶饭不思,郁郁寡欢。王臣上下都惊疑不安,便请问公主是何原因。
公主回答:“南国物产丰富,应该懂得供养。”
国王说:“我国上下都在供养婆罗门。”
“这种供养意义不大,应当供养世尊。”
“世尊远住北国,又如何供养呢?”
“我可以在屋顶燃香唱香赞,迎请世尊。”
佛陀得知公主迎请一事,告知众罗汉弟子准备同行。有一位不具神通的比丘也想去应供,因众罗汉不同意,他便暗暗精进修持,仅两天即得神足通,于是与众罗汉一同前往应供。
南国君民见诸圣众无所障碍地从虚空中飞行而来,生起信心皈依佛门。
这时国王问公主:“谁是世尊?”
公主回答:“这些都是世尊的弟子。”
话音刚落,世尊驾临。王臣、公主欢喜雀跃,大兴供养。佛陀为他们广宣佛法,并予以回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具有广博精深的智慧,任何事情都可操办成功。如故事中的比丘精进修持得到神通而任运自在。又如那位公主在佛法的边地仍能迎请世尊圣众降临,普度无量众生。
GROWING
IN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