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感觉自己证悟了空性?那就用这个方法来观察自己 返回

感觉自己证悟了空性?那就用这个方法来观察自己



我们之前也讲过了,我现在也再重复一遍,惠能大师也重复讲了很多次了:就是说我们还没有证悟的时候,证悟的境界是我们还没有走过的路,完全是一个未知的区域,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只是理论上、文字上学习了,听了一些课,但是从来都没有感觉,没有亲身体会过,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我们平时打坐的人可能有禅定的经历,很多人也有刚才讲的这种阿赖耶识的经历。但是另外一个空性的境界是不知道的,不知道的话这两个是没有办法对比的,因为我们只知道、只体会过其中一个。


智慧跟禅定,或者是法身跟阿赖耶识,或者六祖惠能大师讲的般若三昧、一行三昧和除妄不起心,或者是坐不动,这两个我们都没有体会的话,没有办法正确地去区分。因为其中一个我们只是在理论听过,从来没有感受过,所以我们分不出来。还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就误以为禅修、心平静是证悟,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有了亲身的经历,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两个有很大的区别。用文字来表达的话,这两个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亲身经历的时候,这两个其实是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我们证悟了以后才知道的。证悟了以后,这些都已经过来了,就不会走错路了。没有证悟、还没有经历的时候就会走错路,所以这个时候是最艰难的时候。第一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体会,第二我们通过闻思也是没有办法很准确地表达、描述,所以比较难。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自己有一些认为是空性的感觉,那有两个方法来判断:一个是自己观察。虽然没有办法直接去观察,但通过它的一些结果来衡量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什么样的结果呢?比如说我们自从有了这种类似于空性的感觉以后,我们对佛法、对上师三宝有更强大的信心,还有对六道轮回的众生更有慈悲心,菩提心有增长;还有比如说平时我们经常容易发脾气、愤怒、攀比,这类的烦恼之前很严重,但是自从有了这种空性的感觉以后,现在不是没有,但是有所减少。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结果来衡量,我的这种感觉有可能是证悟的境界,这就是我们自己观察的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要找上师。藏传佛教中也是这样子,惠能大师也提出过:我们要找善知识,让上师来区分或者是来认定,这是一个普通的禅定境界,还是离空性比较近一点的感觉。是什么情况可以让上师来认定。这样就有两个方法来判断。


还有一个观察的方法,我们如果有一个类似于空性这样的境界的话,那我们通过修行打坐,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清晰,会有进步的;如果这个是阿赖耶识,那它不会有什么增长的空间,不会有进步的空间。因为如果是智慧的话,那它还有很大很大的空间,所以它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是阿赖耶识,就没有什么进步的空间了,它永远都是这么平静,除了平静以外,也就不会有其他的,所以这也是一个方法。



那么,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实修特别特别有用的,大家一定要记住。如果我们有一天真的去听大圆满,也就是这些文字。大圆满它有太多太多的方法——即生成就的方法,虹身成就的方法等等,非常非常的多。这些方法就不讲,讲这个心的本性、证悟或者是佛性这一部分,用的文字就是这些文字了。所以如果我们看不明白《坛经》的话,那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去听大圆满的话,也就是这种感觉了,所以这个很重要的。


《坛经》里面讲的真是非常非常好,讲得很到位,只不过它讲的都是顶端的法,基础的都没讲。对我们来说,还没有到达最顶尖的时候,一些基础的修法是比较重要的。《坛经》里面没有直接地讲这些修法,但是要广学多闻、少欲知足这些《坛经》里面也讲到了。但是一些具体的、基础的,比如说像出离心怎么修、菩提心怎么修,这些方面没有讲太多。还有它讲了一个忏悔的方法,这个忏悔的方法是非常非常好的,但是前提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证悟。在证悟的基础上忏悔,这个是无上的忏悔、无相的忏悔,没有证悟之前,这也用不上的。


所以除了这些以外,《坛经》讲心的本性这一部分讲得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的。如果我们四加行和五加行修得非常好的话,通过《坛经》的内容,也有可能证悟的。基础没有修好的话,修大圆满也不一定能够证悟,所以大家一定要从基础,从出离心开始一步一步地修,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希望的。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禅修一定要突破寂止的层面,一定要进入智慧的层面

禅修时只是不起妄念而没有证悟,如何突破这种僵局?

如果心里没有念头是一行三昧,那树木花草岂不也是在一行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