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ZCKB】《释量论·成量品》11 —— 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情,其实是一个关键问题。 返回

【ZCKB】《释量论·成量品》11 —— 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情,其实是一个关键问题。

文殊密语 2021-05-2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11

(上)



上集回顾

【ZCKB】《释量论·成量品》10 (下)—— 不需要重新奋斗了,这难道不是好消息吗?

本集讲记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11 —— 季羡林和杨绛亲历的灵异事件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法称论师所造的《释量论·成量品》。


成量品中成立了佛陀是量士夫,同时成立佛法是清净的正道,也可以成立修行佛法者的僧众,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皈依处或者依止处。因为导师清净、佛法清净,所以修行者也可以通过修行佛法把自相续变得清净。

 

佛陀以前也是凡夫人,通过修持上一尊佛传下来的佛法之后,相续从染污的状态逐渐调整到了清净的状态,最后圆满清净。现在我们学习的是佛陀为量士夫、导师,佛陀宣讲的正法清净,从这个方面产生定解。现在我们经由佛法修行,也会像当年的佛陀一样获得清净。有些修行者通过正法的修行走到前面去了,所以相续中部分的障垢已经清净了,剩余的障垢也在持续清净中。这些修行之道对于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立自宗和破他宗的推理方式,建立了前后世,心识是延续性的,对于通过身体等色法产生心识的错误观点,也作了遮破,建立了正确的道理。

 

建立具有前后世的脉络,主要是由我们前面的近取心识产生后面近取因的心,而产生后面的心识。从主要的近取因来讲,心识本身的延续和身体、色法没什么关系,而是前面的相续作为自己的根本因,这方面特别重要。一旦把自己的相续建立了之后,通过我们这一世第一刹那的心作为果,前面一定有因,无因生果是不合理的,任何法都有因。既然其他的法没办法做它的因,只有心识作为因,就推到了上一世。这一世的心作为存在的本体,如果没有遇到违缘,心相续还会延续到中阴,再延续到下一世。这个脉络一旦建立了,我们成立前后世存在就会轻而易举。

 

这里要建立的具有明清特性的心是由明清自性的心识而产生的,而非明清的物质、色法等等,不是产生心的近取因。这里建立心识自己产生自己,而其他的物质、身体等法可以作为俱有缘,而不是产生心的因。这是此处要着重建立的,现在我们学习的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对于为什么身体没办法作为产生心的近取因,这里讲了很多的问题,都是针对我们的分别心,或者外道的观点,以及可能出现的怀疑。法称论师在论典当中以比较详细的方式,一一地说出来,然后一一地遮破,观察这些都不合理,最后安立心识产生心识,同类因产生同类因的果,这是合理的,不同类的法没办法产生。

 

我们现在正在建立相续,就是说心识的后续,或者因果随灭的问题。前面已经建立了前际,现在建立后际也是存在的。从这方面安立的时候,也是讲到了心识和心、身体和心之间的关系,外道或者对方的观点完全不合理。

 

辰二(别破身常有)分二:真实说及除彼疑。

 

这个科判当中,是分别来破斥身体是常有的,而且以常有的身体作为产生心的因,也就是说所谓的破身常有,并不是像中观宗,或者把破斥常有的部分当成我们的所破。虽然有些地方,比如中观抉择空性,或者内道在抉择无常的时候,都会破斥常有,破斥了常有之后,安立无常或者空性。

 

这个地方破身常有是干什么呢?不是单纯的破斥身常有,而是对方把常有的身体作为产生心的近取因来安立。我们破身常有是因为,一方面来讲常有的身体不存在,一方面来讲常有的身体无法作为产生后面果法的因,主要是常有的身体无法作为近取因的身份存在。如果把身常有无法作为近取因破掉之后,对方的观点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常有的身体作为近取因产生心识,当然也就无法确定了。








巳一、真实说:


近取无变异,不变近取果,

如泥无变异,不变瓶子等。

何事无变异,转变何事彼,

彼近取非理,如黄野黄牛,

身心亦如是。



“近取无变异,不变近取果”是什么意思呢?“近取”是近取因,近取就是直接、根本、主要的意思。近取因和俱有缘二者经常放在一起讲,因和缘并列的时候,因是主要的,缘是次要的,那是不是真正所有的缘都是次要的呢?也不一定。在《俱舍论》当中也单独讲到了六因四缘,讲四缘的时候,缘中也有因缘,因缘相当于这里的主要因。如果把因和缘放在一起时,因是主要的,缘是次要的。但是有时在讲缘的时候,也有一些主要的因缘等等,其他方面可以类推,因此不能说佛法当中真正的缘就是次要的,这也不一定,看它出现在什么场合。

 

麦彭仁波切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言,即同样的文字好像都是一个意思,要看它出现在什么场合。如果按照场合来解读,我们就不容易混淆意义;如果不看场合,很容易误解它的意义。比如在初转F轮、二转F轮,或者三转F轮中,有些词句是一样的。如果把"常乐我净"这个词放在一转F轮当中,属于需要破斥的颠倒法;如果放在三转F轮当中,就是如来藏的功德了。我们能一概说常乐我净是颠倒吗?不能这样说,要看它出现在什么场合。如果出现在三转了义经论中,就是佛性如来藏的四个特点,需要通过常乐我净来了知如来藏的本体;如果放在初转F轮当中,常乐我净就是属于颠倒法。为什么呢?因为场合不一样,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此处的因和缘也是一样,这里所讲的近取是主要、直接的意思,直接的因叫做近取因,近取因的果叫做近取果。

 

“近取无变异,不变近取果”,如果它作为近取的因,而近取因是常有的,此处说身体是产生心识的因,身体本身属于常有的法。我们首先从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来讲,近取因产生近取果,按理来讲近取因必须要变异才能产生近取果。此处的近取因不变异,为什么呢?它是常法,常的特点是什么呢?恒常法的特点是不能变化,如果变化就是无常的了。

 

大恩上师在讲记的第一段已经讲了,在观现世量中,有两种常有的观念。一种是外道在抉择他们的胜义谛时,比如主物、神我等等,通过观察以很多理论否定了它们的本体是无常的可能性之后,安立了恒常唯一的自性,这是一种常有。这方面在数论外道、胜论外道等观念当中出现的比较多一点。

 

还有一种就是这个地方安立的常有,身体是常有的。是不是有些外道认为自己的身体完完全全的一成不变呢?他们并不是说这个身体不变,而是说身体再变化,比如从婴儿到童年、少年,然后到青年、中年、老年,乃至于死亡,这些变化他们是不是看不到呢?当然看得到,这个变化他们是承认的。既是无常,又是恒常的可能吗?上师也讲了,这里恒常的意思并不是他们认为从小到老身体真实的一成不变,而是在无常的现相当中有一个所谓的常有物质。换一句话来讲,用佛法的术语,或者他们的理解方面来讲叫做相续恒常。相续恒常就是说虽然我们的身体在不断的变化,从很小慢慢地长大,到了老年也有少量萎缩的情况。这个变化有没有呢?当然有。但是他们认为生下来的是身体,不管怎么变,反正身体本身在这儿,相当于基础还在这个地方,虽然身体在变。他们认为身体的概念是不会变化的,认为小时候的身体、现在的身体,以及过了多少年老了之后,还是我的身体。反正认为身体都是存在的,这就是他们所谓恒常的意义,有点类似于相续恒常。

 






我们说的相续恒常是一个假立而已,不会认为存在真实的不变。在有些人的思想中,从佛弟子的侧面来讲,这就是无常,只不过把这个相续好像假立成一个身体一样,似乎是恒常的。但是其他宗派的观点,并没有像佛教抉择得这么清楚、细致、没有过失,他们认为虽然身体在变化,但是身体本身是恒常的,脑袋当中一直有这种观念。

 

我们不要认为是不是他们和佛教一样,也是认定相续恒常。所谓的相续恒常只是从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侧面来解读的,对方还是认为有一个不变化的恒常的身体存在。身体本身不管怎么变还是身体。虽然从婴儿到童年、青年、中年不断地变化,但是身体本身存在,它还是不变、常有的。因为他们从这个侧面去安立,所以还是有一些常执在里面。这就是对方认定的观点。

 

如果恒常只是随便的讲一讲,并没有认真,就像佛教中讲的一样,纯粹从世俗谛的侧面给它取一个恒常的名字,这也可以,反正大家在说恒常的时候,都知道它的本性是无常、变化的。如果不是这样认为的,那我们必须要真正观察什么特点才符合于恒常的标准,也就是说对方是否认为身体就像佛教中所讲的一样,每一刹那都是无常的,这个身体的概念本身也是无常的。

 

如果不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就要详细观察所谓的恒常是什么意思?所谓的恒常就不是无常、不能变化。如果这个法的第一刹那、第二刹那都没有任何的变化,这就是恒常。这种法能够作为因吗?我们观察,“近取不变异”,如果作为近取因的法不变异就是恒常的,比如身体。如果不变异,“不变近取果”,这个因没办法变成近取果,近取因和近取果就是直接的因和果的意思。如果近取因不变,怎么可能变成近取果呢?比如种子是近取因,苗芽是近取果。如果种子不变,一直保存着种子的形状、颜色,这样的自性能够变成苗芽吗?当然不行。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你们恒常的标准。

 

有时候我们觉得对方说的是对的。虽然它的局部在变,但是身体的本身是不变的。很多法的局部在变,它还是这个法,这是不变的。只是表面变,里面的东西永远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局部变说明它的整体都在变,没有一个局部变化,而所谓总相叫做身体的东西不变化的情况。

 

如果对方还要这样认为,我们就要观察,“近取无变异”,如果它的近取因不变化,“不变近取果”,就是这个因不可能变化成近取的果。因为它永远保持在因的位置,就像我们学中观的时候讲到,这个因有本体、有自性,所以如果它不变化,就没办法变成近取果。

 







虽然因明里面讲的是一些世俗谛的法,没有讲胜义,但是很多观察的方式,在我们学中观时经常使用,比如这里的观察方式很接近于胜义谛的观察。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过,虽然这里所有的观察特别像中观的观察,但是它会变成胜义谛吗?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理论都是在世俗谛的侧面下观察的,它要得到的结论也是这样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破斥什么呢?我们的出发点是要破斥不正确的因生果,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因生果。什么是这个法的近取因、近取果?最后落到什么上面了?最后我们的结论还是落在世俗谛上正确的因果侧面。这是胜义谛的观察吗?当然不是,还是属于世俗谛的观察。

 

如果看它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的观察,关键就是站在什么出发点,看它是要抉择空性,还是世俗谛的正确规律。如果要抉择世俗谛当中的正确规律,永远是世俗观察;如果我使用这个因,就是要抉择空性,从它的出发点来讲,就是胜义观察了。可以使用里面很多类似的所谓常有不起作用等等,能够破斥掉常有。那是不是最后破完常有建立无常呢?不是,破完常有即建立空性,最后的结论就是万法无自性、万法是空性。

 

到底什么是胜义观察?什么是世俗观察?有时从它的词句或者观察方面很相近。麦彭仁波切在很多中观窍诀当中告诉我们哪些是胜义观察、哪些是世俗观察。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讲了很多,是不是使用了这些道理就成了胜义观察呢?不一定。因为我们观察是为了破掉不正确的因生果,而安立正确的因生果,所以我们的出发点是要安立正确的因果,最后也要落在正确的因果上。我们说因果是存在的,哪会是胜义观察呢?永远变不成胜义观察,只是世俗观察而已。

 

我们对于这里使用的推理方式要非常熟悉,它里面有一些规律。如果我们没有学习,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观察就会变成无自性,其实这里是为了达成共识,如果你们要讲恒常,而且又是经过观察的恒常,不是像我们说的相续恒常,只是假立的一个相续本身不成立。但是他们这样说的时候,关键是没有承许假立,还是认为这是常有的。

 

比如我们讲的四边当中的“非有非无”和中观的“非有非无”,从词句上来讲很相似,但是为什么“非有非无”变成第四边,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有一个东西叫做“非有非无”,这个法是有本体的,它是非有非无的方式存在的。同样的道理,同样的词句,意义完全不一样。

 

他们对这个有执著,所以我们首先要界定这到底从哪方面讲的,首先达成共识,这是不是相续的恒常?不是。他们的骨子里面还是认为有一个常有的法存在。那我们就说,具足什么标准才是常有法?不变异就是最明显的标准。变化怎么叫常有呢?不变化的法应该是常有的。如果不变化它能作为因吗?不行。

 

中观宗很多在破斥恒常、实有等法时也会用到这些。如果我们学过中观,再来看这个地方也容易理解;如果能够把这里的道理搞清楚,再去用在中观上,也会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很多内部的观察方式是共同的,所以要看审核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在世俗谛当中是假立的,我们就启动假立的标准;如果你说这是胜义谛,决定真实的真理,我们就要启动严格的审查程序。

 






胜义谛的程序非常严格,而佛教中的世俗谛就不是那么严格。比如因生果,如果你把它放在胜义谛观察绝对无法安立,这个因接触生,还是不接触生都没办法。在名言谛当中,如果因具足了就会生果,只要它的因是正确的,把近取因和近取果的关系理顺了就可以了知,至于它到底是不是接触而生,就不用观察了,变成了胜义观察,就会不成立。

 

我们刚刚讲的这些内容,有时在学中观时能够用得上,里面有一些规律。为什么会这样安立,得到这样的结果呢?为什么这样观察说了几句之后,对方就没办法再说什么了?因为这里面要达成一个共识,到底什么是恒常?不变异是恒常的标准。如果是常有的因,当然就要具足不变异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近取的因是不变异的,怎么可能变成近取果呢?它怎么生果?就像刚刚讲的种子生苗芽一样,比如我们在家里发豆芽,要把豆子放进去,这是豆芽的因,如果它永远都是这样,你哪里能够吃得上豆芽呢?把豆子捞起来煮着吃就算了,根本没办法吃上豆芽。如果你要吃豆芽这个种子一定要坏掉,只有变化了,才能慢慢从豆子里面长出豆芽来。豆芽长起来之后,你再去看它的种子已经变了,不可能在不变化的情况下还有果产生,绝对没有这样的,所以说“近取不变异,不变近取果”。

 

“如泥不变异,不变瓶子等”,“如泥”是打了一个比喻,就像红泥、黄泥等等能够做成瓶子的泥,如果泥不变化,“不变瓶子等”,在印度来讲,瓶子就是陶罐、陶瓶等等,必须首先要把泥巴捏成一个瓶子的样子,然后放在火里烧,由比较软湿的状态变得干硬,最后瓶子就成立了。如果这个泥不变异,永远是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变成可以用的瓶子呢?或者从形状上讲,即便不是用火烧过的瓶子仍然要变化,否则没办法从一个状态变成另一个状态,肯定要舍弃以前地上一滩烂泥的状态,才能够变成瓶子。不管从形状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泥瓶成为陶瓶等等,都是要变化的。如果它不变化,就不会变成瓶子。

 

“等”是有很多很多法了,像我们讲的种子和苗芽、豆子和豆芽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的,所有的因果都在变,不可能你这个因是恒常的,然后在这样恒常的因中会产生果。

 

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记住了,然后搞清楚了,以后再学中观的时候就能用得上,很多时候也是用这个方式来观察的。中观当中讲的主要是因和果之间互相观待的,如果果是无常变化的,它的因一定是无常的;如果果是无自性的,它的因也一定是无自性;如果因是自性常有的,或者因有自性,它的果也一定是有自性的,不会变化。还有很多类似的观察方式,这些都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把这些学好之后,以后在我们学习中观的时候,很容易就能趣入它的思路。

 

祖师们在抉择万法空性的时候,他们的思路是这样,如果我们的思路跟不上,没有调到和他们一个频道上面,我们就会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两句之后就变成了空性呢?跟不上他们的节奏。如果熟悉了内部的推理方式,就会比较容易了知。如果它的因不变化,它永远会保持着因状态,而不会变成果;如果要变成果,因一定要变异,没有一个恒常的法。

 






我们现在脑海想到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手摸到的、鼻子闻到的等等,都是果法,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果,是这些果法的因产生的,而它们的因如果还存在,那果是不会存在的,果法的存在也说明它们因也是无常、变异的。现在的这些果法会成为以后果法的因,这些果法成为以后果法的因的时候就无常、变异。如果这些果法是恒常的,怎么可能变成后面果法的因呢?比如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地变化,如果现在这一刹那的身体是恒常不变的,就不可能会成为下一刹那身体的因。

 

这样观察了之后,世俗谛中所有起作用的法一定是无常的,恒常的法根本不起作用。换句话来讲,恒常的法根本不存在,哪里有呢?我们眼睛看到、心识想到的所有法,没有一个真正的既是恒常,又是存在的。虽然你说我的脑海里有这个概念,意识怎么样想都可以,但是这里来讲,再怎么想也不可能变成恒常,即便是你脑海里的概念也是无常的,以前没有,现在有了,后面又消失了。

 

“何事无变异,转变何事彼,彼近取非理”,“何事无变异”,和前面的因有差不多的意思。“转变何事彼”,任何一个事物,如果不变化的话,怎么可能转变成“何事”?就是其他的一些事物,比如说果法的自性。前面的何事主要是因,后面的转变何事,就是转变成其他任何的事物,比如种子转成苗芽、泥转变成瓶子等等,还有很多的法。如果它不变异,“转变何事彼”,就是转变成果法。“彼近取”,我们要说这个因就是某一个果法的近取,“彼近取非理”,这个法作为另外一个法的近取因,这是不合适的。

 

如果这个法要作为另外一个法的近取因,不变化是不行的,必须要变化。如果它不变化,要转变成其他的一种果法,这个法作为其他法的近取,“彼近取非理”,它如果不变异,作不了其他法的近取因,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自己不变化,怎么可能作为其他法的近取因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世间上有没有暂时来讲不变化,同时其他法也存在的?这个有,但是它们不是因果关系。这个地方我们要讲的是因果关系,因和果之间已经决定了的。变成了因果的时候,就决定着因和果之间要有联系,没有联系的法不能随随便便称为因果法。如果这个法要成为某个法的因,必须要产生另外一个法,才能叫作因。如果没有产生另外的法,它怎么能叫因呢?如果并没有产生另外的法也可以叫因,所有的法都能变成它的因,所以因和果不能随便来,一定是有某种很直接的联系。

 

这个事物要变成另外一个事物的近取,必须要在转变了之后,才可以真实的变成一种因,当然转变本身不一定是二者之间的亲密联系,前面所讲的随存、随灭也是一种联系,而且因要利益果,这个果一定是从这个法直接出生的,才能安立为因果关系,否则这种近取就是非理的,没办法安立。

 

“如黄野黄牛”,最后一个“牛”字对应前面的黄,就是黄牛和野黄牛。这里有两种牛,一个叫黄牛,一个叫野黄牛,并不能说以前是家牛,最后放到荒野就变成了野黄牛,这是两种不同的物体,就像现在的野猪和猪、野马和马一样,不是家猪放到外面变成了野猪,其实它们是两个品种。这里面的黄牛和野黄牛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不管黄牛存在也好,不存在也好,都和野黄牛没有什么关系,就是这个意思。

 







“如泥无变异,不变瓶子等”,前面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就是“近取无变异,无变近取果”,泥土必须要变成瓶子;后面这个比喻,“如黄野黄牛”是什么意思呢?主要是“彼近取非理”,即二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不是因果关系的例子是什么呢?就是黄牛和野黄牛二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

 

这两个比喻我们要分开看,二者所比喻的法是不一样的。前面的比喻是比喻“近取无变异,无变近取果”,就是说它因不变果是不会变的;后面的法是说如果这个因没有利益到果,就不能叫因果,主要是“彼近取非理”,野黄牛要作为黄牛的近取因是非理的,黄牛要作为野黄牛的近取因是非理的。为什么呢?它们没有办法成为近取因、近取果,主要是从这个侧面安立的。

 

“身心亦如是”,身和心也有这样一种体性。这个比喻两个意思都有,就是说身体“近取无变异,不变近取果”。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安立,身体在不变化的情况下,能够成为心的近取因吗?不行。对方说身体是心的因,同时又承认身体是常有的。我们说,如果你的身体是常有的,而且近取的身体无变异,怎么可能变成近取果的心呢?不行。“如泥无变异,不变瓶子等”,所以说“身心亦如是”,身体在恒常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变成近取果的心,从这个侧面来讲,是不合适的。同样的道理,第二个比喻也可以对应“身心亦如是”,这是第二层意思,即身和心没有近取因和近取果关系。

 

这两个颂词的两层意思,最后一个单句的“身心亦如是”,可以配上面的两层意思。配第一层意思,“如泥无变异,不变瓶子等”,你们的身体是恒常、无变化的,怎么可能变成心呢?这是不合理的。配第二层意思,“彼近取非理”,就是说它这个近取是非理的,犹如黄牛不是野黄牛的因一样,所以身体也不是心的因,二者之间没有近取因和近取果的关系。主要还是讲到身心的关系,恒常的身体没办法成为心的因,二者之间没有近取的关系,就像黄牛和野黄牛之间的道理那样。

 

如果身体是恒常的,作为心的因来讲,也不合理,而且看起来也是二者之间没有关系。为什么呢?“如黄野黄牛,身心亦如是”,它们没有关系。有时候身体很差的时候,心也是安住的。在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和上师的讲记当中都讲了,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身体受了伤,或者受到打击的时候,比如他的安忍修得好,别人在伤害他的时候,自己能够如如不动,身体和心之间没有很明显的随存随灭关系。有些人的身体很健康,但是他的心很不好,这就说明了二者之间没有什么近取因和近取果的关系。它不变化,这个因根本影响不了果。“何事无变异,转变何事彼,彼近取非理”,因为因和果二者之间没有什么随存随灭的缘故,所以身体不是产生心的因。

 

上师讲了很多次,因为这个很重要,也是我们容易误解的地方。身体对心有没有影响呢?有影响,但它的影响只是从俱有缘的侧面而言的,而不是从随存随灭的近取因侧面来讲的。虽然身体对心,心对身体相互之间都有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是次要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俱有缘的关系。对它来讲,有一种损益的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所以这个问题在我们学习《成量品》的时候,讲到了很多方面的例子,这是我们自宗的观点。在破掉了他宗之后,我们自宗怎么安立这个关系的呢?自宗安立二者的关系是一种俱有缘,所有的问题来进行安立、解释的时候,非常合理,完全可以成立。

 

只不过我们以前学得很少,有些人刚刚接触,感觉很陌生。如果我们学得越来越多之后,这个观念慢慢就会深入到骨髓当中,这样我们就会把这里的关系理清楚。有些是俱有缘,但是容易当成近取因;有些是近取因,但是不容易发现。就像有些人赚钱很多,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他很勤奋,就认为这是近取因,其实不是。这是把勤奋这个俱有缘当成了近取因,而真正的近取因是他前世的福报,这一点隐藏得太深了,我们看不到,没办法抉择。







一般的人很容易把俱有缘当成近取因,或者有些人说,我也没有惹你,为什么要打我?从俱有缘的侧面来讲,他的确没有惹你,但是近取因我们是看不到的,这是比较隐蔽的,这些超越了我们自己的眼识、分别意识等的范围,在佛陀的教典、法称论师的论典当中讲,想要了知最隐蔽的方面必须要使用圣教量,前世的因果等等要用圣教量。否则即便我们推出来有前后世,到底是什么样的因导致的,还是不一定知道,所以这个时候要去按照佛菩萨告诉我们的正确道理去观察、推理,就会知道有些是俱有缘,我们把它当成近取因。

 

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情,其实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出错出在哪里?就是把俱有缘当成近取因。我们今生的身体和心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观察的能力,通过自己的肉眼、意识,以及世间的一些仪器,好像只能看到这儿了,更深层次心识的问题发现不了。在没办法得到其他答案的基础上,因为只看到这个,所以就把身体作为产生心识的近取因了,这就是俱有缘很容易被我们当成近取因的原因所在。真实的因非常细微,往往是我们观察不到的,这是众生最容易误解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是最关键的地方,我们要多下功夫。如果把这方面突破了之后,真正来讲,按照这里面所讲的思路来建立前后世是不困难的。

 

近取因和俱有缘在上师的讲记当中,再再地出现了很多次,就是在提醒我们,有些地方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里不只是说了三遍,而是说了很多遍。因为它很重要,所以经常要提醒我们。我们学着学着可能就会模糊,学一段破他宗,再学自宗,这个观念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不容易受到其他说法的影响,这方面对我们来讲很重要。


当我们把这个关键的问题掌握了之后,再给别人介绍的时候,也能够一下子抓住主题,从这里着手分析。把重点抓住之后,再辅以很多理论、事例,就会变得很有说服力。如果我们没有抓住主要的问题,虽然一些次要的东西,有时也能够发挥一些作用,但总是觉得心里没有底。因为主要的问题没有真正地抉择到,所以《成量品》告诉我们抓重点。哪些是建立前后世最重要的地方,而且把这个建立完之后,在心相续延续的时候,还要在不断延续的心相续上面去串习修道根本的大悲心,慢慢在上面建立福智资粮,去掉障碍。

 

后面还要讲“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等等,即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垢染只是暂时的,可以被去掉的,慢慢就可以建立在心上面修道。建立完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了,心上的障垢是可以去掉的,而且可以通过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让心一点一点逐渐转变,从庸俗的心转变成修道者的心,再转变成圣者、佛的心。

 

怎么样才能安立遍智?为什么可以安立遍智?因为心的本性是光明的缘故,这些在后面都会讲到。所以一层一层的给我们介绍了之后,在这些问题上面,如果认认真真地学了,学懂了,很多方面对于我们修道来讲很重要,而且对于从道理上来建立前后世存在也是非常重要的。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