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1)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
”有些星球只有我们的拇指大
这类的星球只保留给八地菩萨
而且他们有自己的上师--佛”
......
时光飞驰
又到了周五更新《宝性论》时间
今天连载《宝性轮》第十一讲
在通往佛性的旅途上
让我们去学习佛性的第十个面向
(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金刚句 : 佛性 / 十个面向(续)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第五日 / 前言
虽然今天要讨论的偈颂不容易理解,但乍看之下,它们似乎很简单。所以我会很快地读过这些偈颂,然后多花一点时间在问答上。如果还有时间,也许我可以摘录一些米滂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当中对于佛性的解释。
70
若得圣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显现,
是故众生之至亲,善巧以及悲殊胜。
虽然圣者已证得殊胜的境界,他们却示现凡夫之相。这里的「圣者」指的是菩萨,也可以指佛。仅仅他们的示现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理由,说明为什么我们认为他们是最慈悲、最善良的朋友,也是最好的方便法门。
让我们再回到离系果、舍除的结果。「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我们在此所讨论的。我们说「色即是空」,当然,一切都是造作,这一切造作的现象都不是以它们显现的方式存在于实相当中。但无碍的觉知依然存在,它不像水分的蒸发。
圣者已经悟达较高的层次,也许比较好的说法是「已经超越」。这里我们讨论到梵文的Arya,可以翻译为「圣」。因此当我们说佛超越舌头,他超越我们一般的舌头,甚至也超越三十二相中特殊的舌头;因为一切色相都是空性。佛在《金刚经》里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但是当我们谈到具有身相的佛时,我们宁愿选择一个有舌头的佛,而不要一个没有舌头的佛。单单这点就已显示出佛之无碍悲心的功德,也显示出他是一位善知识。一般而言,圣者超越各种世间状态,尤其是二至七地的圣者,然而他们却示现凡夫相。
71
彼者超越诸世间,依然安住于世间,
为利世间现世间,世间障垢无染污。
尽管他们超越世间,却并不离开世间。「不离开或不脱离」(藏mayöpa[1] ),这个词多么美啊。这是非常重要的用词,因为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佛性的另一项功德。圣者从未离开过世间,为了世间众生,他们示现于世间却不被世间所染。
72
犹如莲花出于水,不为彼水所染污,
如是佛子生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染。
这里有个譬喻:尽管莲花出生于污泥,却不受其污染。同样的,虽然这些圣者出生于世,诸如业力烦恼等世间染污不会影响他们。
73
行持利他之事业,智慧恒如火炽燃,
寂灭静虑之等持,恒时入此定境中。
圣者致力于饶益众生的动机是毫无费力、任运而生的,尤其是八地的圣者。就像你有很多小树枝和干柴,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生火。而于此同时,菩萨总是安住离于边见的空性三摩地。
74
以宿善愿推动力,及离一切分别故,
为令成熟诸有情,十地菩萨无勤作。
当菩萨到达第九地时,他任运饶益有情。这些菩萨以其过去所有发愿的力量,利益众生。最后到达十地时,他们甚至连助人的意图都不再有。没有意图,没有概念,因此也就完全不费力(无勤作)。
75
说法以及现色身,利行及与诸威仪,
何者以何如何调,此者如是皆通达。
十地菩萨对于不同类型的弟子及怀抱不同动机或祈愿的众生,给予不同乘的教法。对这些不同的众生,菩萨示现不同的外相,采取一般的或特定的行为。
一般的行为包含四种威仪,即看似平凡的四种行为:行、立(住)、坐、卧。他们也表现出特定的菩萨行为,比如念咒或舍身喂虎;而于此同时,他们也会做出一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像是走路、打呵欠、睡觉等等。这些举动在此非常重要,因为佛与菩萨都是法道的一部分,尤其像是化身这类的示现佛,他们都是道上的工具。
道的存在是由于无明众生的存在,但因为凡夫的无明,圣者不可以全然神圣;否则,他们若是超越我们,菩萨与道上的众生就无法相互沟通,因为他们的全然神圣。所以他们必须多少和我们有些关连,比方说有一个鼻子、一张脸等等,这样才比较行得通。同样的,我们也会认为走路、打呵欠、睡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与我们有关。
但同时,菩萨又不能太平凡,否则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必须特殊,像是蓝皮肤,六只手等等。即使三十二相与平凡事物有关连,比如舌头,但它不是一般的舌头,而是稍微超乎正常,像是覆盖整张脸的广长舌。所有一切都要稍微超乎正常。
道很难,但困难不在道本身,而在行于道上的人,这是为什么道必须适合道上行者的需求。但同时道也不应否定或与〔舍除后的〕结果对立,因此道很难。这是为什么圣者应不同众生的愿望及需求而有不同的化现,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做。
蒋贡康楚的百科全书《知识宝藏》开头谈到宇宙论。他解释说,有些星球只有我们的拇指大,一些这类的星球只保留给八地菩萨,而且他们有自己的上师──佛。那些内容读起来很有趣,因为我们不知道那些众生是什么模样。我们只能想象,但我们的想象很有限。就像时装设计师,他们从来都想不出什么真正新颖的东西。衣服通常都是有两只袖子,因为我们只有两只手。这就是我们所能做的,无法比这更多了!服装必须把身体包裹起来,这就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
76
如是对于虚空际,无边有情恒时中,
具慧任运无障碍,真实广行利生业。
因此,一位圣者将会利益如同虚空般的无尽众生;而且他会任运自然地利益众生,没有任何障碍。
77
菩提萨埵后得时,事业相与诸善逝,
真实救度诸有情,于此世间视平等。
从凡夫的观点,不可能区分十地菩萨座下时(后得时)的示现及利益众生的方式与诸佛有何不同。凡夫无法区别佛行事业与十地菩萨的事业,因为它们看起来一样。
78
然如大地与微尘,亦如大海牛迹水,
彼等差别极悬殊,佛与菩萨亦如是。
但在实相上,它们截然不同。实相上,十地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其范围相当于一块泥土,而佛的事业则如同无量微尘;菩萨慈悲智能的深度好比牛足印里积聚的水,佛的悲智则深似一片汪洋。
79
不变性具无尽法,众皈无后际究竟,
此常不二无分别,无灭法性非作故。
我们再回到佛性。法界或法身不改变、不转变。它不抛弃旧皮囊,它既不像蛇一样会蜕去旧皮,也不会换上新皮。它不蜕皮是因为它已获得无穷尽的证悟。当我们说无穷无尽,不要像是形容百万富翁或亿万富翁那样,以很大的数字来想,因为那仍有穷尽。我们这里讲的是超越「一」与「多」,有点像是虚空的宝藏。这个法身是唯一不虚妄的皈依对象,它是直到尽头或没有任何尽头的皈依,也就是无止尽的皈依。
米滂仁波切对此下了个很好的批注。对于某些西藏教派而言,他们的见地之最终推论为:法身「明」的面向是有为法(组合的现象)。几天前,有人问了个关于积聚福德资粮和净除染污的问题,这个问题带出一个重要的疑惑。因为假使说,我们积聚福德资粮是为了获得或建构色身,也就是佛的身相,那就会有个结果,那就主张佛的身相其实是有为法。然而他空派学者,尤其是米滂仁波切那些人,他们说,即使是佛的一撮头发也是无为法(非组合现象)。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感到震惊,因为这句话意义极为深远!身为佛教徒,当你听到「一撮头发是无为法」时,起初你应该会感到震惊,虽然之后它应该不致于再震撼你。
我们一直在讨论究竟的皈依,却没有好好地思惟。米滂仁波切说得对,如果佛的身相,比如一撮头发,是有为法,那么它必定是无常的。当然,这是标准的佛法逻辑。于是这会有个问题,如果你向这个佛请求皈依,下一分钟他可能就消失了,因为他是无常。你皈依的对象已经走了,接替他的人甚至不知道你是否已经皈依,因为他新官上任,于是这里出现了难题。所以你们能了解为什么《宝性论》是必要的吗?它确实很必要。同时,我们也应该好好地思惟,为什么佛是一个永不衰败的皈依对象。
法身不执着二元分别的现象,例如有无利益;因此,法身离于一切边见。它不会毁坏,因为它是非组合的无为法。
80
清净法界无有生,无死无病亦无老,
依次常故坚固故,寂灭故与不变故。
空界或说法界,没有出生、起源、开始,没有死亡及结束,没有中间及老化。为何如此?因为它恒常、坚固、离于边见,而且它不变易,也就是处于寂静、不变的状态。藏文shiwa通常意指「寂静」,不过这里的意思是「离边」,对我来说,这是同一件事。如果你处于一个边见或极端,你就不会寂静。这里,四种或八种边见都得到平息。这会再进一步解释。
81
佛性依于意生身,无生其性恒常故,
依于不可思议死,无死其性坚固故。
佛性当然不是形色,不是一个实体的形色,但它甚至也不是一种精神形相(意生身),这就是为什么它没有生起,因此它不变,并且恒常。它超越我们凡夫心的理解范畴。因此,甚至死亡及轮回都不会让佛性止灭。这就是坚固。
82
依于无明习气病,无害其性寂灭故,
依于无漏之行业,无老其性不变故。
即使是非常细微的习气也不会干扰佛性,因而佛性离于所有边见。佛性不变易,甚至像是佛法修持、三摩地及禅定这些无垢的行为,也不能拆解佛性。这里要说的是,你无法让佛性变得更好,因为如果你改善某个东西,就是在拆解或改变它。由于佛性无法变得更好,所以它永不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它不受衰老或衰败所控制。
83
当知以二复二句,亦复具有二二句,
依次无为法界中,具有恒常坚固等。
这段偈颂确认了我们前面的讨论。偈颂81的前两行说到,佛性甚至没有一个精神形相(意生身),所以它没有生起,因为它是常。下两行说到,佛性超越我们的概念,所以死亡不会让佛性止灭。这像是个证据,证明佛性是坚固的。偈颂81、82的每两句都对应到偈颂80所谈到四点的其中一点,也就是恒常、坚固、寂静或离边,以及不变易。这还会再解释。
84
具有无尽功德故,如如不变常恒义;
如同轮回无边故,皈依自性坚固义;
无分别智自性故,无二法性寂灭义;
具非造作功德故,自性不灭不变义。
为什么佛性是常、是坚固等等?因为法身已获致无穷无尽的功德,所以它没什么要成就的;因此法身不改变,这是为什么它是常。而且我们可以说,法身持续直到轮回尽头。因此,法身是究竟的皈依对象、可靠的皈依对象,这是为何法身是坚固的原因。法身不落于存在或不存在的二种边见,因此法身离于轮涅;这就是离边。法身具有不造作、无为的功德特质,因此法身没有衰损;这是不变易。
「注解」:
[1]
藏mayöpa:不动或不离。。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将陆续把每周发布的内容上传到以下网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