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信行与随法行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视频、PPT课件
第一种是随法行的修行人。他们先求得般若正见,获得了稳固的正见后,再观察世间时,见到了轮回中的众生,因为将如梦如幻的显现,执著为各种各样实有的事物,而感受到了种种的苦难,因此生起大悲心。再在精勤利益众生的过程中,逐渐增长菩提心,并严格受持佛陀制定的戒律。
第二种是随信行的修行人。他们信受大乘善知识和法宝的教导,首先生起大菩提心,受持佛陀制定的戒律,然后再来努力获得般若正见。
这两种闻思修的人:一个是从获得般若慧来进入;一个是从入门的菩提心来进入。在后代的随行的修行者中,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善根特别深厚,不需要广泛地闻思修的人之外,其他的都是通过这两种才学到佛法的真谛的。
其中般若正见的理解是证悟大乘正道的基础。生起菩提心则是进入到大乘正道的标志,生起出离心是进入到小乘正道的标志。这三个方面,对佛弟子都极为重要。
从随信行的角度来说,大家首先要认识大小乘发心的法相,从心上用功;那么,从随法行的角度,对于现在的广大年轻佛弟子来说,重中之重的,是获得对般若的正见。因为般若能促进出离心与菩提心。般若是佛法的心要,也是证悟的关键。而且般若是禅宗与金刚密法等殊胜法门的基石。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对随信行和随法行做一番分析研究。
1
大小乘的发心
小乘的出离心缘的是自身的轮回和涅槃。也就是说,小乘着眼的是自己的问题,比如我执、烦恼、业力、果报,是为自己脱离三界而修行。这样的出离心,除了希求解脱之外,其他的内容也是大乘修行者所需要具备的。所以被称为是大小乘共同的出离心。
小乘的出离,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这是对苦集灭道四谛理解之后,自然而然在心里生起的一种意乐,一种决心。这种决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轮回的厌离,这是如理、深入地思维了苦谛和集谛之后,心里的自然反应;二是对解脱的欣乐和希求,这是理解灭谛和道谛之后,心里由衷生起的向往之情。
因此坏苦就像一杯毒酒,嗜酒的人喝起来虽然美味,但是后患无穷。有智慧的人,事先就会看到它们的后果,不会被它所诱惑。
人们常说人间的欲乐难以放下,比如说汽车、别墅、爱情等等。其实在欲界天人看来,人间的这些享用是那么地低级,比起他们的优越环境和男女之间的情爱,人间的生活就和猪的生活没有两样。同样,在色界具有禅定的天人看来,欲界天的享用,也是那么的低级,没有档次。色界初禅天获得的,就是断除了欲界追求的一种内在的快乐,因此叫“离生喜乐”。色界天在禅定的内在快乐上越来越深入,最后甚至意识到了禅定的快乐也是一种累赘,而进入到了纯粹的想心所之中去了,这样就进入到了无色界的禅定。
欲界和色界的快乐,都是会变坏的,会失去的。苦苦在之后还是会再卷土重来。所以都属于坏苦,是同样追求不得的。
那么修持境界高的一类外道,对于坏苦的厌离心是非常强的。他们为了消除他们所谓的业障,往往会抛弃现世的一切快乐追求,而专门选择苦行,比如一生都保持单腿站立,甚至有放火自焚等等事情的发生。
因此,作为内道的佛弟子,当自己对世间的一些追求割舍不下的时候,应该想想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他们可能正在可怜自己呢,甚至可以想想那些苦行的外道,他们为了那些错误的目标,都能够放下一切,精进苦行,那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去追求那些坏苦呢!
要厌离轮回,必然要落实到厌离这个以行苦为本性的有漏五蕴上。
苦的来源是业力,业力的来源则是烦恼,烦恼的来源是我执、无明。这由我执、无明产生的业力和烦恼,就是轮回苦的根源。这个真理,是在集谛中揭示的。
对于一个已经对轮回产生了厌离的修行人来说,灭谛中宣说的解脱境界是他最大的希求和动力。而道谛中宣说的法门,则是他最大的依赖和安慰。
因此,只有把苦集灭道四谛闻思究竟,产生了闻慧、思慧的人,心中才会产生真正到位的出离心。可以看出,这样的出离心,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向上,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的。
但同时也要知道,出离心是进入小乘修法的敲门砖,是小乘修法的开始,它并不是小乘修法的全部。在具备了真实的出离心之后,修行的重心,就应该转移到获得无我的空性慧上去了。因为出离心是为了要厌离轮回、希求解脱,要知道产生轮回、障碍解脱的那股力量,是来自于我执。因此要断除我执,必须要证得人无我的空性慧。在法称菩萨的《释量论》中,就明确地开示了解脱道的入门修法是出离心,解脱道的根本修法是人无我的空性慧。
2、大乘要希求的,不是小乘的涅槃,而是消除了能所对立的无二慧境界。凡夫的生死和小乘的涅槃两个都是边,还落在观待、对立之中,是不了义的境界。
我们要知道,大小乘的出离心,目的都是为了对治我执而调伏烦恼。但是依据的见解等不同,因此方法也不一样。大乘的出离心,比较高深,理解起来比较难。但是一旦能够运用,则更加的巧妙,收效也更加的迅速。我们现在有缘学习到大乘佛法,应该不辜负如此深厚的因缘和殊胜的妙法。要一开始,就在心里培养起大乘的发心。高的起点,必将带来高的收益,能更快、更有效地利益众生。
具备了共同的出离心后,大乘的修行者,就要继续扩大心量,生起大乘的世俗菩提心。大乘的菩提心的生起,标志着进入到大乘的资粮道,开始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历程。
大乘的世俗菩提心也是心中的一种意乐、一种决心。它必须具备两个部分:一、由大悲心的驱动,生起把一切有情从生死轮回中救拔出来的坚定决心;二、同时由智慧见到要能对他人做究竟的利益,首先必须获得大菩提,因此生起成佛的坚定决心。由此可见,大乘菩提心是全然不顾自己利益,一切都为其他众生考虑的大发心。如《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入菩萨行论》中说:“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还有地藏菩萨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从以上的不同发心可以看出,小乘的出离心是为了对治个人的我执,消除个人的苦难。而大乘的菩提心是为了对治掉众生的我执,消除众生的苦难。但这两者又都是以分别心,在轮回、涅槃、佛果、众生等的显现分上,而不是在实相胜义空性分上来生起世俗发心的。
出离心是进入解脱道的起点。即使佛陀时代那些增上慢的声闻,至少也有真实出离心,也把解脱作为第一目标,在真诚地希求解脱。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反而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时在以顽强的人我见在办事的人,则是没有机会得到解脱的,也不可能在心里生起菩提心来。不具备出离心,表面上也可以做出很多苦行来,但仅仅是行为,不一定说明已经有了相应的认识。要说吃苦,外道也有强烈的厌离和吃苦的精神。因此大家更应该从心里改变自己,让心里产生出相应的功德来。
这样大家可以观察自己一下,自己的心里,有没有把自己的我执作为给自己制造违缘的最大的敌人。如果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了,这已经和真实出离心开始相应起来了。另外,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所有普天下众生是自己的母亲,并把众生放在第一位,起心动念并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众生的利益,并且认识到要获得佛陀那样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益众生,这才已经开始和真实菩提心的要求相应了。
比如说是在发菩提心,但是和道友们在研讨的时候,一直只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别人的思路,几句话下来,就已经面红耳赤地争辩起来了。我执这么大,对道友的这点包容心都没有,怎么能说有菩提心了呢?如果表面上说是有出离心、菩提心了,已经在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了,但实际上还是以深重的我执出发,用利益他人的行为来包装自己,那么这是被我执骗了。这和世间上的人追求名利其实没有两样。不同的只是你是隐藏的,没有像人家那样赤裸裸地追求名闻利养,你只多了一层廉耻心而已。这样的善事,做到后来,会逐渐变味的。会被各种因我执而产生的烦恼侵蚀掉,从而失去了善事的意义。
2
般若能促进出离心与菩提心
方法是有的,要找到方法,首先还是要找到难的原因。
从大乘了义法门中大家能知道,众生本来是像佛陀那样,清净无染,智慧无边的。但是有了无明导致的人我和法我两种执著后,形成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因此才遭遇了各种苦难。就像一个大力士,本来力量无穷。但是有了法我执,在他肩上凭空增加了大量看似实有的法,这些法份量很重,于是这个大力士就只能背800斤,再加上了人我执,在他肩上又凭空增加了看似实有的自己与许许多多的他人的份量,这些人更加对他形成了束缚,相互增上了烦恼。于是他就只能背80斤了。老实说,凡夫一切众生是被自己的我执和法执给压垮了。
大家觉得菩提心和出离心难以生起,就是因为心里已经被浓厚的人我和法我两种执著充满了。受此二执的影响,把如幻的显现都看成了实有。把五蕴分成了你、我、他,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各种圆满的果报,而希望别人过得不如自己。如果能对这些对境去掉实执,那么肩上的重担就能卸下,心就具有了力量,大力士的力气就得到解放,就有助于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些世俗发心的生起。能去掉执境界为实有的这个方法,大慈大悲的佛陀已经给我们传授了,这就是般若空性慧。
以闻思般若而产生的智慧的引导,出离心乃至慈悲心、菩提心都比较容易生起来,而且心里会很轻松,充满了力量。无我的人面对任何困难都无所畏惧,而且对有意义的事情,生生世世都不会厌倦。
有人还会问,如果证悟了般若空性,当然就不会有了各种执著的重担。但是要证悟般若空性,又谈何容易呢!
这样可以看出,大乘法门抉择的不是迷乱的显现,也不是分别心的境界,不是世俗发心的层面,而是清净的基的究竟本性,是大无为法,并且这些都是心的本性。对于这心的本性,部分证悟的是道般若,全部证悟的是果般若。
一切的有情,不管是天人还是地狱众生,不管是圣者还是魔王,都具足佛性。一切众生都本来是佛,都呈现在清净本基的如来藏之中。险恶的轮回、染污的烦恼等等的现象,只是偶尔出现的客尘。如果苦与集并非客尘,如果众生并非本来是佛,那么不说是三大阿僧祇劫,就是经过千千万万个三大阿僧祇劫,众生也没有成佛的可能。认识到心的这个本性,这是最了义的皈依,具有这样的见解,就能对救度众生产生强大的勇气和力量,自然就能发下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无穷的菩提大愿。
在末法时代,尤其年轻人,执著那么重、烦恼那么强、业障那么深,这样的状态下要行持大乘菩萨行并不是很容易。心中如果没有般若正见的引导,以实执心很难生起世俗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甚至连名利都不容易放下。只能装装菩萨。天天说厌离心啊、出离心啊、菩提心啊,然后东做一些事,西做一些事,似乎觉得这样已经在行菩萨道了。
3
般若是佛法的心要,也是证悟的关键
般若正见是随法行的基础,同时也能减少随信行的难度,可见对于般若法闻思修非常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在闻思修的最后阶段,必须唯一凭借般若慧的力量,才能突破一切障碍,获得证悟。
三乘菩提都必须依靠般若法而获得证悟。小乘的阿罗汉们突破轮回,获得寂灭的快乐,靠的就是般若空性中的人无我空慧的力量。对于大乘来说,般若慧就是胜义菩提心,只有获得般若这个胜义菩提心之后,这位修行的菩萨才进入大乘出世间见道位。这个时候以世俗菩提心摄持的一切善行,才都能升华为出世间的般若波罗蜜多。
而在获得佛陀果位后,一切微细分别心中的功德,都转化成了无分别的究竟般若慧。在这样的法身自然智慧光明的境界里,再也没有世俗的出离心、菩提心的影子了。即是原先以世俗菩提心摄持时,这些功德成为修行者获得见道的功德,而在以胜义菩提心摄持之后,这些功德能引导这位修行的菩萨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在获得佛陀果位后,这些功德消除了最后的微细垢障,而呈现出最究竟般若的真相。
另外,三殊胜是宁玛派对于修行的不共窍诀教言,三殊胜是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前行是发菩提心,正行是安住于三轮体空的无缘境界之中,也就是应该安住在般若的正见中进行修持,如果只强调世俗菩提心,就没有能按正行的要求修持,也就不可能产生出相应的修法的殊胜功德。
4
般若是禅宗与金刚密法等殊胜法门的基石
另外,同样在金刚密乘中的顶严光明大圆满以下,也是不离般若为基石而修持的,比如,修生起次第时必须在真如等持、佛慢心基础上观修。修圆满次第时以无相般若摄持下修炼气脉明点,以及修光明大圆满的直断时本体空性,顿超的四灯中的自然般若灯的修法,都离不开般若空性慧。
我们要知道,金刚密法中对非法器需要保密的,不是世俗菩提心等显教的法门,而是以般若为基石的金刚密法。譬如宁玛派玛哈约嘎(大瑜伽)所讲的大平等、大清净;阿努约嘎(随类瑜伽)所讲的器情世间是普贤王如来的净土及普贤王如来;阿底约嘎(最极瑜伽)所讲的直断、顿超直接六个月等速疾成就佛果的甚深了义窍诀法门。
还有第一怙主普贤王如来就没有发过世俗出离心、菩提心,而以光明大圆满智慧刹那间成就佛果的。在证悟光明大圆满后,包括出离心、菩提心等一切的世俗功德,就都自然具备了。
而且修光明大圆满的时候,会出现无分别、非常快乐等各种各样的觉受。倘若没有安住般若慧,那么就会执著这些觉受,这样就障碍了进一步的修持,并且还会进入歧途。
如圣者法王上师如意宝在《直断要诀依莲花生之窍诀而释——斩断无明网之宝剑》中说:将光明执为自性实有的身体、脸、手臂,将光色之本性执为有相显现,智慧执为有耽著、常有、稳固之本性,即是误入觉性显现之歧途。
进入歧途表现为:认为三身五智是实有的,与自己俱生存在而生起自胜的执著心,我慢一天比一天高涨,说起甚深无生的意义时,则不精通,反而把颠倒的见解执为正见,其他佛菩萨所证也就仅此而已,而失去了对佛菩萨的信心。对其他的各种显现越来越执为实有,完全追求世间八法去了。
因此,般若是禅宗与金刚密法等殊胜法门的基石。
·
丨 小 结
SUMMARY
以上介绍了闻思修佛法的重要性,以及闻思修的正确方法。其中特别强调了学习般若法门的随法行的重要性。在当今这个时代,信佛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小,佛教内部又比较衰弱,弘法人才非常缺乏,因此佛弟子们应该发奋图强,续佛慧命。尤其是年轻的道友们,更应该挑起弘扬佛法的担子。利用现有的各种良好的学佛条件,如理如法地进行闻思修行。正如世亲菩萨曾在《俱舍论》中所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佛弟子要像宗喀巴大师一样地宣讲佛法,如密勒日巴尊者般修持佛法,才能令佛法兴盛不衰。希望大家的闻思修越来越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