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75课-脉络&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什么是“依止”
一
定义
所谓的依止,主要是以佛法依止。
二
遣除错误认知
将口头的开许作为依止的标准、被摄受的界限。
虽然接受了上师的法教,却不承认依止上师。
🔹 教证:《正法念处经》:“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
如何依止上师
一
依师五喻
如患依良医
🔹 依止四想——《华严经(33卷)》:“善男子,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
如恐怖路途中的旅客依止勇敢的护送者
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危害时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
去海中宝洲取宝的商人依止商主
想到达彼岸的船客依靠舵手
以教证总结
🔹 智悲光尊者:《功德藏》:“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
二
从依止上师方面的一些现象上看如何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的方式
🔹 末法时代,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智悲力统统具足的上师不一定找得到,但只要有一定的悲心、智慧、能力,直接或间接能够改变我们的相续,实际上就可以。
依止上师并非要天天跟着上师
🔹 正确行持:要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融入自心,逐渐获得上师戒定慧三学的功德。
依止一位还是多位上师:观待根基行持
🔹 如何确定依止几位上师
🔸 原则:对所有人都要求只能一个或者必须要依止很多很多,两种说法都过于极端。
🔸 具体来说:
☑ 烦恼分别念特别多的人,一个上师不一定能调化,故适合依止很多善知识。
☑ 有些人依止多了反而心会乱,烦恼也增多,故依止一个就够了。
三
作为弟子需要具备的条件
1. 弟子需要具备的条件
🔹 条件
精进大铠: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的意愿。
智慧极坚:心情不会因为暂时出现的违缘而改变。
☑ 违背上师教言的过患:违背上师言教,舍弃上师,以后很难获得成就。
承事上师:要有赴汤蹈火承事上师的精神,也就是不惜生身性命为上师办事。
☑ 遣除世间邪见:认为自己单独搞个佛教企业能够超过上师。
☑ 过患:不但不能如愿以偿,反而会让自己陷入绝境。
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都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不能夹杂很多私人的要求和事情。
🔹 以教证总结弟子的条件及具备之功德
《功德藏》:“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详说“唯以敬信得解脱”
🔸 如何行持
☑ 一心一意承事上师,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并且并非一天两天,而是越长时间越好。
☑ 典范:索顿管家
🔸 思维功德
☑ 理:在一切修行中,对上师依教奉行的功德最大。
2. 合格弟子的条件
具大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
具大智慧: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
☑ 教诫意义:上师要度化的众生很多,言行举止势必有不同的甚深密意。不管上师有什么样的言行,我们都要有接受能力。
广闻博学:能受持上师所讲的一切正法。
☑ 教诫行持:作为真正的弟子,不管哪个上师传了什么法,至少也要看一两遍。
具有悲心:对一切众生有大悲心,慈爱那些无依无怙、受苦受难的众生。
☑ 敬护净戒: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
三门调柔:身语意寂静调柔。
宽宏大量: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
慷慨大方: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
具清净观: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不会每天观察上师和道友的过失。
☑ 教诫行持:我们作为弟子,对上师也好、道友也好,最好不要有这种分别念,如果有的话,应意识到是自己内心不清净。
具惭愧心:假如造了恶业,要立即想到:“我这种恶行,定会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
总结合格弟子的条件:《功德藏》:“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3. 以比喻进一步描述弟子所应具备的法相
驯服的骏马之喻——作为一名弟子,时时刻刻中,所做所为要随顺上师心意,万不可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惩罚,既不怒气冲冲,也不怀恨在心,犹如驯服的骏马。
船筏之喻——上师指派你做任何一件事,都不会因来来往往而心生厌烦,犹如船筏。
桥梁之喻——能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桥梁上无论是好人、坏人都会经过,桥梁不会因此不高兴,依止上师也是如此,不能对上师的吩咐挑三拣四,非要做好的,不做不好的。
铁砧之喻——能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犹如铁匠的铁砧。
奴仆之喻——对于上师的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奴仆。
扫帚之喻——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
断角的牦牛之喻——舍弃骄慢,恭敬众生,犹如断角的牦牛——有些人总抱怨上师不公平,天天不满自己,其实这是上师对你的加持,你应该当“断角牛”。
以教证总结弟子之比喻:《功德藏》:“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四
以三喜令上师欢喜
1. 承侍方式
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
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语意要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
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
2. 分析什么是法供养为诸供养最
教证:
🔸《华严经》:“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功德藏》:“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公案:佛陀示现涅槃前,夜叉天神以非时之花供养佛陀,佛陀对阿难教诫说,真正的供养应该是受持并修行如来教法。
🔸《长阿含经》:“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
☑ 受法,是指在上师面前听课或翻阅佛经论典,以此来接受法义;
☑ 行法,则是明白了道理之后,实实在在去修行。
笔记整理:定解B01
笔记审核: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75-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一、为什么对普通人而言,没有佛法经论的传授,不算依止上师?
(一)明确何为“依止”?
法本给出的定义:所谓的依止,主要是以佛法依止,即弟子要在上师面前听法,上师要给弟子传法。
(二)独觉不是自己开悟的吗?
获得独觉果位前的最后一刹那他不是凡夫人,麟角喻独觉在一百大劫中积累资粮才能得果。
获得独觉果位,也是需要精进修持三十七道品,通过现见顺逆十二缘起的道理而成就。
(三)佛经论典中强调要依止传法的上师
《正法念处经》:“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
释义:如果有人对你哪怕只说了一句善法,他也称为是你的上师,从那个时候起,你就应当对他尊重,态度要跟以前不同。
(四)总结——其他依止方式可能不符合佛教的教义
如果没有这样(通过听闻佛法而依止),想用其他关系来依止上师,可能不太符合佛教的教义。
(五)如何才算建立了师徒关系?
论坛解答:
藏地著名的阿旺彭措格西,于《菩提道次第笔录》中云:“是上师与非上师,界限并非以想象而定,而是自己以想依止之心,于其前听受一句以上的法,均安立为上师。”(上师仁波切)
通常来说是不是有师徒关系要看三个方面:
(1) 对方有给你传法的开许意乐。
(2) 你有接受的意乐。
(3) 接受了一句以上的法。 如果圆满具足三者就会建立师徒关系。(正见C1)
二、末法时代没有释迦牟尼佛那样智悲力统统具足的上师,那该如何依止上师呢?
(一)可以找这样的上师
有一定的悲心、智慧、能力,直接或间接能改变我们的相续。
(二)依止中得到教言最关键
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上师的教言,然后对此依教奉行,也可以叫依止上师。尤其在当今时代,弟子若依靠各种方式了解上师的教言,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
(三)依止上师
不一定非要天天跟着上师走一步也不离开,若能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融入自心,逐渐获得上师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的方式才叫依止。
(四)公案说明
昔日佛陀身边也只有阿难尊者、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等几个弟子,多的时候有250或2500个,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让每个弟子都跟着,成天给佛陀倒茶,跟佛陀特别亲近——常有人认为,“亲近”上师就一定要跟上师坐得特别近,与上师同住同睡。
(五)总结
弟子若想亲近上师,关键还是要将上师的密意、上师了解的经论教义尽量通达。
三、依止几位上师好呢?
(一)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假如对所有人都要求:依止上师只能是一个;或者依止一个上师不对,必须要依止很多很多,这两种说法都过于极端。
(二)要衡量自己对上师的信心
假如你信心比较大,依止很多上师也可以。
(三)从对治自相续烦恼的角度
每个众生的根基和情况各不相同。
有些人具有不少烦恼和分别念,一个上师不一定能调化,故适合依止很多善知识;
而有些人若依止多了,心可能会乱,烦恼也会增多,故依止一个就够了。
(四)总结
依止上师的多少,要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只要你想从轮回中解脱,依止上师是必须的,否则,要获得成就非常困难。
四、舍弃上师有什么过失?
( 一)何为“舍弃”?
论坛解答:
正见法师C1解答:主要在内心,如果内心否定师徒关系则属于舍弃。
(二)舍弃上师的过失
法本开示:倘若你违背了上师言教,舍弃了一位上师,那以后即使依止再多上师,也很难以获得成就。
论坛正见法师C1解答:从密宗的角度,舍弃上师之后,已经破了根本誓言(三昧耶戒),而戒律是功德的基础,戒律失坏之后很难获得成就。
(三)遣除疑惑
疑惑:有些人认为这只是密宗说法,显宗中不存在这个问题。
以教证分析说明:《华严经》中要求对善知识是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明白视师如佛并非密宗的一家之言,而是大乘了义经典中再再强调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解脱的因缘离不开善知识,这是谁说的呢?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不是普通人随便讲的。除非你把佛陀的教言统统舍弃,否则,根本无法否定它的合理性。
五、弘法利生与依止上师的关系
(一)总说
若能克服一切障碍,长期承事上师,自己的信心、境界、弘法利生的事业就会越来越广大。
(二)详细分析
作为真正的善知识,弘法利生的事业必定不可思议;
假如弟子与上师的意愿一致,尽心尽力为上师做事,对自己来讲,才是度化众生的很好因缘。
(三)上师的经历分享
我以前就经常思维:“假如我只依靠自己的能力,不要说利益无量众生,连极个别人也很难帮助。但凭借上师的因缘,与上师的宏大事业结合起来,如今还是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
六、如何对“视师如佛”生起信心?
(一)观想思维上师的功德
无论从上师的事业、智慧、悲心哪方面看,上师都肯定是佛,如果只是个凡夫人,根本无法做到这些。
比方说,学院每年开“极乐法会”、“金刚萨埵法会”,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集聚在一起,同一个时间共诵佛号或心咒。我毕竟是个佛教徒,相信念这么多佛号肯定有极大功德。上师呼吁开一个法会,马上就能摄受如此多的众生,共同行持善法,从事业方面看他决定是佛,不然,凡夫人哪有这种能力?
(二)对比思维自己的现状
就拿我来说,有时候很想帮助别人,求他们可不可以听法、皈依,但真正做起来特别困难,度化众生不是那么简单的。
可是对上师而言,稍微一个行为,马上就能扩展到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那些人,跟东方人的心态完全不同,对一些领导、明星不会盲目崇拜。但当时法王去国外时,依靠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男女老少见了上师后,都能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当下就会皈依,发愿修持正法。
(三)结论
因此,把上师视为佛应该不会很困难。
七、“修行供养”都包括哪些方面?
(一)定义
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
(二)具体分析
修行供养也不一定指天天修法。
倘若你在帮助众生、摄受众生、利益众生,《华严经》中讲了,这就是上等供养。
(三)以教证和公案分析说明“修行供养”的功德
《华严经》:“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功德藏》:“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长阿含经》:“只有受持我的法、修行我的法,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四)依教奉行就是对佛的最大供养,也是对上师的最大供养
《法句经》:“若有智者,见善知识,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长阿含经》:“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
(1)受法:是指在上师面前听课或翻阅佛经论典,以此来接受法义;
(2)行法:则是明白了道理之后,实实在在去修行。
(五)总结
接受佛法,然后对里面的教义尽量行持,这就是对如来的一种报恩,也是对佛陀和上师最好的供养。
笔记整理:定解B09
笔记审核: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75-定解B09-008】
点击
查看《前行广释》第75课讲记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