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释量论·成量品》32(上)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上)
上集回顾
本集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释量论·成量品》。《成量品》安立了佛陀为量士夫,在安立佛陀为量士夫的过程中,也安立了佛法为清净的正道,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解脱之道。同时成立了前后世的存在,也就是说在成立量士夫的过程中,对于佛法是正道、前后世存在、因果不虚等等,和我们现在的修行息息相关的内容全部成立了。
然后成立了缘佛法修道的修道者,现证了一部分的法义是僧宝,还没有现证法义的属于修行者。因为我们对于导师佛陀、成佛之道产生了信心,所以也可以对修行佛法的人产生信心、产生恭敬心。虽然现在的修道者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习气和烦恼,但是因为他们毕竟已经开始学法、修行的缘故,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法上,对于这些修行者残存的习气或者不圆满的地方,都可以包容。虽然他有些毛病习气,因为是修道者的缘故,所以我们出于对法的恭敬,知道他们缘法修行,总有一天会成功地调伏自相续的,因为法就有这个能力。如果对问题能够深入了知,我们平常对于道友和其他宗派、修行者的态度,就会完全不一样,能够发自内心的恭敬他们,或者愿意帮助他们,因为这是自己的道友。
从侧面我们才能体会到道友两个字的分量。虽然平时我们经常喊着道友,慢慢也就麻木了,这个也是道友,那个也是道友,但怎么样才能安立为道友?道友就是修道上的助伴、伴侣,或者朋友。如果我们不从法的深度去理解,道友就成了称呼而已;如果真正站在法的高度,我们对道友的理解就会非常深刻,我们对于道友会自动恭敬,真正地互帮互助的特殊感情也会生起来。
成立佛陀为量士夫,前面顺式已经安立了意乐圆满说欲利,加行圆满说导师,导师圆满之后成为善逝,善逝圆满之后成了真实的救护者。现在我们要反过来,前面作为能立,后面作为所立,通过救护者来证成他是善逝,然后通过善逝来证成他是导师,再通过导师证成他是欲利者。如果正面反面都能证成量士夫,对佛弟子来讲,这种信心就是落在实处了。我们所产生的不是空的、飘的信心,而是真实具有定解的胜解信。胜解信永远伴随着不退信心,如果有胜解就不会退,也就是说没有胜解的信心是会退失的。
这么多的修行者,有些不退失,有些退失,主要是内心当中有没有胜解信或者不退信心。这种不退的信心,有些是来自前世善根的成熟,虽然没有学习很多的经教,但是他有内在的底蕴,这种前世带来的善根可以支持他不退失信心,修行也有成功的希望。还有一种也许有前世的信心,或者说前世的信心稍微有所欠缺,但是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释量论》等等经教,有了信解之后,产生真正的不退转信,这方面对于修道来讲是非常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要致于生起深厚的信心,如果我们是飘渺的,如空壳一样的信心,没有坚实的内容,这种飘浮的信心,今天有,明天早上起来在相续当中到底有没有还不好说,如果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去修行佛法,也不知道要在多少个无数劫之后,才有可能真实成道,成就是遥遥无期的。
如果我们有了信心,虽然内心的烦恼还在,或者可能自己并没有达到圆满的修行标准,但是已经看到了希望,解脱对我们来讲并非遥遥无期。我们对于导师、正法、僧宝产生了真实的信心,这就是入道的第一步。皈依三宝是解脱道的基石,如果入了门,获得宝藏是迟早的问题,不再遥遥无期了,有可能快点,有可能稍微慢点。对我们来讲,胜解信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通过反方面安立佛陀为救护者,一旦成立了救护者,就可以安立佛陀为善逝,利他圆满了就可以安立自利圆满。如何安立救护者?即佛陀怎么对众生作救护而安立为救护者。世间上可能稍微有一点能力的人,都会自认为或者对外宣称自己是救护者。一个救护者到底经不经得起观察,这不是哪个宗派或者哪个人说了算,而是通过正理证成的。否则佛弟子说释迦牟尼佛是救护者,外道徒也说自己的导师是救护者,没有一个经得起观察的标准,无法服众,也很难说服自己。我们在世间当中总会接触到这样那样的说法,尤其是网络时代,更加容易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观点和说法。其他人的说法看起来也有道理,接触多了,我们对于自己应该生起信心的佛陀是量士夫这一点,可能会越来越模糊,信心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的修行就会变得非常不可靠,所以致力于安立这一点很重要。
什么是救护者,到底有没有安立的根据?我们说有。怎么样安立?因为佛陀宣讲了四谛法来救护众生,就以四谛法救护众生,如果众生修四谛,就可以得到救护,所以通过四谛法救护众生的释尊,就是救护者。
宣说救护众生终极方法的是救护者。第一,他的方法是完全经得起观察的;第二,这个方法的确已经救护了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安立为救护者。能救护的四谛到底怎么样?你说四谛救护了,对于四谛是什么,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样也不行。《成量品》就把佛陀所宣说的四谛法门摆在桌面上,让大家分析观察,到底是不是这样的情况。佛陀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源于自信,虽然说佛陀有自信似乎有点拉低佛陀的境界,但是对我们而言是可以这样表达的。因为这就是真理,的的确确经得起观察,所以他敢把教言拿出来让大家分析观察。
四谛法门虽然经得起观察,但是后代的修行者可能不懂怎么去观察,所以法称论师就通过《成量品》的颂词来引导我们怎么样观察四谛,这是苦那是集等等,这是一个说明书。四谛法是佛陀救护众生的方法,因为我们不懂,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所以法称论师、陈那论师等佛教史上重量级的大德们,写了一本说明书,告诉我们四谛法怎样理解和使用。我们通过他们的引导就会逐渐了知,首先要看得懂四谛是怎么回事,再来观察世间,在完完全全道理上可以安立了,然后通过使用这样方法,就可以调伏我们的烦恼,把我们从邪知邪见当中救护出来。因为世俗谛和胜义谛本来如是,但是我们不知道,错误地了知了世间的现相和实相。
通过这个说明书,让我们知道四谛就是世间本来的样子,只是给我们如实地描绘了而已,如果我们可以通过这样方法去做,也可以通过四谛法真实地调伏自心。这方面就是通过观察四谛之后,了知了佛陀主要救护众生的方法。
当我们在学习救护方法,看说明书的时候,对于自己所修的道也完全可以了知得更加清晰。佛陀就是这样救度我们的,自己对于佛陀的感恩之心、信心都会油然而生。第一个是对佛陀的信心,遍知佛陀了知了这么甚深的法要,对众生也宣讲了,所以我们会对佛陀遍知的智慧完完全全生起了信心;第二个是感恩之心,什么感恩之心?我们无始以来每一世都在挣扎,挣扎什么?虽然想要离苦得乐,但是每一世都失败了。即便是暂时性看起来好像成功了,但是死时所有的努力都会归零,到了第二世重新再来。我们每一世的努力挣扎都是徒劳的。但是佛陀出世后,给了我们一个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解决完之后,痛苦不会再回转,能够彻底地予以救护。对于这些恩德如实地了知之后,真正的感恩之心发自内心就会生起来。当我们这些道友们成就了之后,就像以前宗大师造了《缘起赞》一样,可能也会有感而发造一个《四谛赞》,通过佛陀宣讲了四谛的方式来赞叹佛陀的恩德,这也绝对是有可能的。
如果对佛陀生起信心、感恩心,作为一个修道者,相续当中修行的素质就会慢慢丰满了,不会再觉得空虚,好像找不到重点,逐渐能够知道修行解脱是怎么回事。我自己要通过修行解脱,也要通过四谛法要来帮助其他的众生获得解脱。虽然现在可能还没有现证,但是可以给别人推荐,这是一个很可靠的方法。
或者我们给别人讲佛法的时候,也可以从四谛的侧面讲解。不信佛法的人,不知道修行佛法原理的人,从四谛的侧面着手给它介绍,从苦谛从集谛,从苦果和苦因,然后苦是可以灭的灭谛和通过修道可以达成目标的道谛。
通过这个方式就很容易给别人介绍推广这样真实的佛法,而它不是擦边球,它就是核心了。整个四谛法要就是佛法的核心,只不过初转法轮的四谛、二转法轮的四谛、三转法轮的四谛等等,讲解的方式不一样,的确它的法上面可能有深浅,小乘大乘在安立四谛的时候它的侧重点可能不一样,它的深广度可能不一样,其他方面总的原则都是一样的。二转法轮的思想其实也是通过四谛入手的。
所以我们要着重地去下功夫去了知四谛,因为我们以后要通过四谛法来修行,通过四谛法来被救护,所以说如果这个成立了之后就对佛陀是救护者这一点,他利圆满(救护者就是利他圆满了)就可以生起信心。既然佛陀是救护者,我们就放心地可以通过佛陀的教义,通过佛陀的教言去修习,就得到救护,是这样意义。
救护者安立的时候,就是安立苦集灭道四谛。现在我们在讲苦谛,苦谛也主要是让我们生起那种对于现在的轮回,对于我们的流转蕴,因为苦谛的事相是流转蕴,缘苦谛观修主要是生起厌离心。有些时候我们生出离心是通过观修四加行,这个是一种方法。还有一个是通过观苦谛。都是大同小异的,它的总的思想原则是一致的。
通过苦谛来生厌离,因为苦谛的事相就是流转蕴,我们就在流转的五蕴上面来观察,蕴它是无常的,无常的蕴我们执著它干什么?像这样就知道是无常,我们生起出离心厌离心;它是苦的,五蕴它的本性是苦,本性是苦的,那就不值得我们去执著,因为贪恋它一定是缘它的美妙,为什么要贪恋?因为我们觉得它好,就贪恋,我们觉得我们的身体好,我们的心好或者它有功德,所以说我们就去贪恋它,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有快乐可得,我的五蕴有快乐可得,等等等等,发现它的功德之后我们就会贪,但是现在我们观察五蕴,这个流转蕴它是一个苦的自性,就是苦的自性就是流转蕴的本性,就是它的本性,所以说我们了知流转蕴的本性之后,它是一个苦的我们就不会再去耽著它;它也是无我的,我的意思它也有自主的意思,自在就是主宰,我们觉得我可以主宰,我有一个自主权,我可以主宰,所以说我对五蕴方面对,流转蕴方面,我觉得我有一个主宰性,有一个自主性,就会产生贪著,但是发现了我是没有的,无我,无我就是无自主了,没有主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对于流转蕴也会生起厌离;然后空就是无我所,也没有我所主宰的东西,没有主宰的主体,也没有主体所主宰的其他法就是我所有,我所有的法也不存在,都没有主宰,没有自主的,我也没有自主,也不会自主其他法,我还耽著流转蕴干什么?所以说如果把流转蕴的它的本性就了知之后,自然而然就生起一个出离了。流转蕴它就是一个无常的东西,就是一个苦的东西,它没有自主的,也没有我所,没有我所自主的东西。所以说就自主者的我也没有,他所主宰的五蕴也没有,我们了知了它的本性之后,就不会生起贪著了。
这就是观苦谛要达到的目的,必要性。为什么要观苦谛?原因就是这样的。就好像我们生病了,知道现在我病了,是这样的状态,那样的状态,我们就愿意去治病。现在我们发现流转蕴它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样的自性,我们以前对它还抱有很大的希望,觉得我和五蕴配合起来可能可以过上非常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对它很有期望,但是现在发现它是一个无常的东西,它是一个苦的,它是一个空和无我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对流转蕴,虽然还会继续流转,但是我对它的态度不一样了,因为我发现了它的真实,所以说我就不会再对它抱有那种不切合实际的希望,因为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总是想要我和我所(五蕴)能够找到一些安乐或者离开痛苦,但是不可能,因为它本身就是这样苦的自性,它就是通过无常、无我等等的方式来安立的,所以我们就完全可以出离。前面我们就讲了无常苦空无我的这种四个法相,讲完了无我之后,我不存在,我是没有的,今天我们要学第二个科判。
癸二、彼合理性:
彼合理性,安立无我的非常合理的。
常岂是能生?故一非异时,
产生多体法。他因纵聚合,
却未生果故,比量推他因,
彼非常法有。
这个颂词主要是讲到,有些有我派持有我的观点,他们认为我是存在的,因为前面我们讲了无我,有些包括我们的分别念在内,还有其他专门研究我的宗派,有我宗,有些是老百姓,反正你说无我他就觉得很不舒服,怎么可能无我?他内在就感觉到恐怖,一丝恐惧就从内心慢慢生起来,所以他就会本能地去抵制无我的观点,他觉得很害怕,觉得落入一个深渊了,觉得自己的奋斗完全没有意义了。包括一些修道者,他就觉得我修道是为了我以后能够永远得到安乐,你现在给我说我没有了,那我为谁奋斗?是不是,我的信仰没有了,我为谁奋斗?他就会非常的恐怖,自发地抵触。如果一旦抵触了无我,就相当于自己把解脱的道封死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安立无我的合理性。
要安立无我的合理性就破斥认为有我宗派的观点。有些时候我们在学习中观等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术语,比如说有我宗、有实宗、常有、无常等等。有我宗分认为是有我的,有实宗不等于有我宗,有实宗是认为有实有法存在。有实宗当中也分了两种,一种是恒常,一种是无常。在破有实宗的时候,有实宗的科判下面有些时候是常有,有些时候是无常,但是不管是常有还是无常,它都包括在有实宗,因为它安立有一个法的本体是可得的。有实有一种是恒常的实有,有一种是无常的实有,这两种都存在。
有些时候我们在讲有实宗的时候,会讲到无实宗,无实宗对应有实宗的时候,就是说所谓的实有不存在,不管是恒常的实有还是无常的实有,都是没有的,都是空性的,这种宗派叫做无实宗。比如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这些都是属于无实的宗派。针对于有我宗,它的对立面就是无我宗,哪些是有我宗?有我宗有内外道还有老百姓。
外道的有我主要体现在常我、神我方面,神我方面安立得比较多一点。内道也有有我宗,比如说犊子部、正量部等等,它安立承许一个不可思议的我,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的不可思议的我,它说我是存在的。还有就是一般的老百姓认为的我,我是存在的,有我的。和这个对立的就是无我派,从小乘的有部、经部、唯识、中观这些所有有解脱道的都是承许无我的。犊子部、正量部在佛教当中是特殊的,皈依三宝也持戒律,但是它承许有我,是内道当中比较特殊的外道,见解是外道而它的行为是内道,是很特殊的,和这个对应的小乘的有部、小乘的经部这些都承许无我。承许无我就有解脱道,如果不承许无我就没有解脱道,所以有的时候是从是否有解脱道的侧面,来安立有我宗和无我宗;从承许究竟胜义谛的本性是不是空性方面,安立有实宗和无实宗,从这个方面来进行安立的。
现在我们所讲到的有我宗主要是承许有人我,人我是存在的,是有的,因为他们安立有我的时候就是说,如果我不存在,那么谁是主宰?谁能够主宰这些法,谁是这些蕴的受用者?或者说谁受用这个对境?等等。他就是认为统治者的自在的我,常有的我应该存在,如果没有的话,就没有一个自主者了。
我们要破掉这个观点,因为这个我不单单是胜义谛,即便是在世俗谛当中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名言谛当中没有我吗?我们说的确没有,世俗谛当中也没有我,只不过为了宣讲方便,为了交流方便,使用我的名称。比如说释迦牟尼佛说我在因地的时候苦行三无数劫,或者说我的弟子舍利子目犍连等等,他也说我我所,但是佛陀在使用的时候,只是为了便于和其他世间交流,他这样说,不这样说其他人听不懂,所以说有些时候使用这个名称而已,假我而已。
真实的我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没有,完完全全都是不存在的,纯粹一个虚假的物体,但是我们就是把虚假的物体执著得非常的真实,现在这个我,对我们而言就离不开了。所以谁说要干掉这个我,谁说要灭掉这个我,我们就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谁在跳起来反对?其实就是这个我跳起来反对,因为触及到它的核心利益了。
作为一个习惯了有我的众生,要接受无我的观点还是有困难的。第一个,理念上面他难以接受;还有一个,理念上面接受完,真正要修的时候,也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我接受了无我,但是真正要修的时候,有些时候也不敢下重手,或者有的时候它总喜欢绕着走,反正有意无意地还是要保留这个我的存在。这个时候,很多大德就会直接针对这种错误的修法,直接就要说,我们真正修行的重点就是我不存在,直接修无我,而且有的时候不要恐怖,因为它不是痛苦的因,它是灭掉一切痛苦的因。执著有我是痛苦的因,你灭我,修无我,它是一个灭苦的因。有些时候也会给我们很多这方面的鼓励和殊胜的引导。
我们想想看,假如没有证悟无我的大德,佛陀也好,菩萨也好,上师们也好,没有他们来一直引导我们,我们可能修无我修到一定时间就修不下去了,没办法修下去,因为内心当中的反抗太多了,这个时候就很难修。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持续性地去学习,依止上师善知识,持续性地去闻思无我的道理,学得越多,无我的观念就越稳固,无我的观念越稳固,剩下来的事情就是不断地串习它就行了,不断地串习它,我执一定会越来越弱,因为无我就是我执的正对治。你经常修无我,第六意识上面经常修无我,同样在第六意识上面安立的我也就不会有力量了,慢慢它就弱下去了。这个地方我们所破的就是这个我。
当然这里面出现了常我,所谓的常我有两种,一种常我就是宗派安立的常我,它是通过观察的,比如说名称上说离开常、无常的不可思议的我也好,还有外道安立的常我、神我也好,这种观察是比较细微的。外道这些宗派安立的,它是通过理论详细观察之后,虽然是错得离谱的,但是它必定也是通过理论安立的,所以这一派的神我比较有思想,有一定的深度。
第二种常我,就是一般的老百姓的认为常我。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出现了常我就一定是外道,不一定是这样的。出现了常我也不一定是离蕴我,在寄蕴我上面也可以安立一个常我的名称,那为什么安立?外道我们不用讲了,肯定是直截了当就安立常我了,而且通过种种若干的理论,破立之后,安立常我的观点,当然是属于需要破斥的,这个不用怀疑。
但是比较容易怀疑的就是即蕴我,俱生我,难道也符合常我的这种体性吗?我们不要忘了,我们在破俱生我的时候,是用什么来破的?我们说五蕴不是我,原因何在?因为五蕴是无常的,和我的体性的常是违背的;五蕴是多体的,和我的一是违背的。所以五蕴是无常、多体,而我是常、一。你看我们在俱生我上面也安立了一个常,所以常我就不一定是指离蕴我才是常,在即蕴我,在俱生我上面也是有一个常的体性的。
怎么安立常的体性?比如说,我们就觉得,好像观察的时候,老百姓安立的所谓我,它是常的吗?就说我小时候的什么,有些时候老百姓说,或者我们自己说,我在变化,我在不断地变,好像我是在变的,为什么说我是常的?这个方面我们就要分析一下,因为这里面可能会出现一些疑惑。
因为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我们觉得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好像不一样了,就比如我的身高,我的身体,或者我的性格,都在变化,所以我们觉得一般的老百姓或者一般的普通人认为的俱生我,它也是常的吗?好像是无常的吧,因为它在波动,它在变化,怎么安立为常的体性?这个我们就要分析了。
其实我们认为的变化,我们自己,一般的普通人认为的我在变,其实真正分析下来的时候,是我的什么什么在变,比如说,我的性格变了,我的身高变了,我的年龄变了,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不一样了,这个方面它其实都是我所在变。从这个方面来讲,平时我们讲我的性格变了,性格是我所有的东西,不是我;我的身高,也是我所有的;我的苦乐在变;所以有些时候,如果不分析的话,好像觉得一般普通的人认为的我,它不是常有的,为什么咱们的论典当中总是说俱生我它是常一,五蕴是无常的,是多体的?
我们分析的时候,我们认为的我变了,它其实指的我所,我所变了,我的年龄、我的性格,这些方面在变化,其实还是五蕴在变化,深层次的那个,它是不会动的,最深层次这个我,它是不会动的,这个我还是常有的,只不过我的这些东西在变化。但是一般的人分析不了细致,他会觉得,你看这个我明明是无常的,我们也承认我是无常的,我变化了,我不一样了,前世的我,现在的我,好像是不一样了等等。其实这些方面都是从它的我所,它的五蕴上面安立的比较多,真正来讲,最深层次的我,它是不会动的,这个常是不会动的。所以我们即便要说,就是说这个我所的局部在变化,但是它的核心是永远不变的。他认为有我,这个我它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破常我,俱生我上面也有可以安立常我的。
这里“常岂是能生?”,一出现常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只是遍计我?只是离蕴我?不一定。所以我们在破常的时候,不管是外道的常我,还是普通人的常我,一起破,一起针对它的常性来进行破斥的。
但是以前我们也提到过,中观宗当然破得比较多的,永远是遍计我,为什么遍计我破得比较多?原理就是,安立遍计我的宗派,他对这个我研究得很深,研究得很透,所以他最后安立的具有这些五种特点、九种特点的我,它其实是有深度的我,所以咱们在破我的时候,把这个有深度的我破掉了,那没有深度的,一般普通人的俱生我,就非常容易了。因为一般人他安立的我没有什么根据,就是想当然地认为有我而已,他的这种根据非常浮浅,所以很多中观师在破的时候,都是把最有深度的观点,最究竟的观点来破,所以很多时候都出现和外道辩论。
为什么和外道辩论?因为在世间当中分了入宗派和不入宗派两种。入宗派当中有内和外道两种等等。入了宗派的人他缘他们宗派的一些理论、思想学习,他得到的结论比较稳固,而且有深度。所以我们把有深度的,很细的观点破掉了,没有深度的,很浅的这些非常容易破了。所以很多论典当中我们去看,破俱生我的篇幅很短,很少,破遍计我的篇幅很多,很长,原因何在?就是这个原因。但是我们刚刚学的时候,包括我自己刚刚学的时候,我都有点不太舒服,就说简单的应该多讲,复杂的别讲,宗派的,外道的宗派讲了半天,我们也不懂。我们就觉得,你把自宗的观点讲出来就行了,不用讲其他宗派。
但是为什么讲其他宗派?因为其他宗派他对这个问题观察得很细致,比我们的分别念细致得多,所以我们要深入地了解胜义谛,深入地了解无我,这个时候必须要把有深度的思想拿来观察,如果我们只是观察肤浅的,遇到了别人有深度的思想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抵抗了。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时候就对别的宗派、外道、小乘,观察这些宗派的观点和他破斥的方法比较多一点。所以我们也应该理解有这样的必要性。
“常岂是能生?”,因为对方说,应该有一个常我主宰的自性的存在,但是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这个不对。为什么不对?“常岂是能生?”,所谓的常我,常有的法,“岂是能生?”它怎么能够作为能够产生五蕴的因?前面我们讲“非因非加持”,它怎么能够成为五蕴的因呢?它不可能成为五蕴的因。为什么?因为它是恒常的法,恒常的法它是不起作用的,所有能够起作用的法都是无常的法。恒常的法它是保持不动的状态,不动的法才符合恒常的体性。但是它符合了恒常的体性,就没办法符合能生的体性。所以能生和恒常二者注定矛盾,注定在一体上面是安立不了的,如果你要安立能生,那你必须要安立无常,如果你要安立恒常,就绝对安立不了能生。所以我们就讲“常岂是能生?”。
它自己的本体根本不动,它不变化,怎么可能作为别的法的因?就好像种子一样,你永远保持种子的状态,你怎么可能生芽?你种子必须要变化,你的种子变化了,然后芽才生起来,芽一生起来,种子就没有了,肯定是这样。芽要破坏种子的。因它必须要变化才能生果,如果你的因是恒常的,它就处在一直不变化的状态,永远成不了因,永远成不了其他法的一个因,所以“常岂是能生?”,没办法安立能生。
“故一非异时,产生多体法。”“故一”,因此说从这个方面来讲,没有方分的恒常的法,没有方分的唯一的自性,“非异时产生多体法”,“故一”,这个“一”就是常我,因为这个我,第一个是常的;第二个是一的。常和一,它都具足。常我没有方和分。但是我,没有方分能安立吗?方主要是微尘,没有方向;分,它主要是说心识上面没有更小的单位了。但是我们就是这样讲,无方分就是讲它没有部分的意思,有方分就还可以分,就是还有多体的集聚。无方分的意思就是说最小的了,它第一没有方向,第二从刹那上面来讲,也没有更多的可以分的部分,它是最小最小的。所以从方面来讲,就安立一个一,无方分的一。因为我有的时候是五蕴的集聚体,五蕴的集聚体就是身心集聚,身心集聚,有的时候我们说,我从究竟上来讲是第六意识上面安立的一个概念,但是它的基是什么?它的基就是五蕴,而我真正分析下来的时候,它如果是常,是一的,它就不可能有方分。
如果是一,比如我们从集聚来讲,如果有很多,多体存在,它就肯定就不是唯一的,比如微尘也好,身体也好,如果多体存在,就不是一的。那么我们承认我们的我有多个我吗?那当然不能承认了。我就只有一个我,如果你只有一个我,不管是从它的色法的所依上面,还是从它的心法的所依上面,都不会有多体,根本不会有多体。所以这个就叫作无方分一。
常当然就是这样,它是不变化的。所以说没有方分的唯一的自性,这个我“非异时产生多体法”,“非异时”就是不会是在不同的时间产生多体的法,为什么不可能?“非异时”,因为如果要安立“异时”,不同的时间,那必须要安立无常。它不会是恒常不变的,它要刹那生灭,才安立不同的时间,比如说第一刹那,第二刹那,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第四秒,对不对?它要前面的灭了,后面第二秒才产生,第二秒灭了,第三秒才产生,这个就叫作“异时”,但是如果你是“常一”的法,不可能有“异时”,因为它是恒常的,它恒常就不会有无常的变现,所以“非异”,是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产生多体法。为什么不能产生多体法?因为你的因是一,唯一的一的因,不可能产生多体法。如果是多体法,必须要多体的因,但是你的常一上面没有所谓的多体法,所以就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产生多体的法,因为你是常一的缘故。常一和“异时产生多体法”矛盾,所以怎么可能产生?不能产生。这就是第一组问答。
第二个问答,对方就还不服气,对方说通过推理,通过比量,可以成立。就是说如果从现量成立不了,比量可以成立,怎么可以比量成立?他说应该有一个常我,如果没有常我,谁享用五蕴?谁享用外境?平时我们也是觉得我是能够享用,我是五蕴的生因,我可以享用五蕴,我可以享用外境,所以是我在享用,因此他认为我应该有,他觉得应该可以通过比量来证成。但是下面一个颂词,我们就说,比量也无法证成的。
比量怎么没办法推理成立?“他因纵聚合, 却未生果故,比量推他因”, 这三句主要是举例说明,举例说明什么?首先讲个例子,把例子讲完之后,再直接说出你们常法没办法推理证明有常我的存在。比如说,我们产生一个眼识,我们说根境识和合之后,可以产生眼识,就是作意,还有就是眼根、色法,像这样色法的对境存在之后,眼识可以产生,也就是“他因纵聚合”,如果说他因,比如说等无间缘这样一种作意有了,前一刹那的心识有了,这个因缘有了,然后第二个,眼根这个因缘也有了,他因就是讲这两个因,这两个因聚合了,就是说心识作意的因,还有眼根的因,这两个因聚合了,“他因纵聚合”,这两个因纵然聚合了,“却未生果故”,但是眼识还没有产生。那我们就要观察了,为什么这两个因,他因和合之后眼识还没有产生?我们分析,哦,还有一个因不具足,还有一个什么因不具足?还有一个色法不具足,色法没有现前。
比如说我要看柱子,我的作意,想看的心,或者前一刹那的心流现到现在有了,眼根也有了,但是在我的视野范围之内,我在一个草原上,我在戈壁滩上,在我的视野范围当中没有柱子,我就显不了柱子的眼识。这个时候我们就观察到底是怎么原因?他因都具足了,其他因缘都具足了,但为什么眼识不出现?“比量推他因”,我们通过比量来推知,这里面还缺一个因缘,缺个什么因缘?就缺一个色法,色法不存在。色法不存在,它就无法产生。这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说果法不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通过推理可以推出还有一个因不具足,所以果法产生不了。但是你们这个不行的,没办法通过这样来了知。
怎么呢?“彼非常法有”,“彼”字和“非常法有”这是两层意思,“彼”字要断句了,“非常法有”,“彼”的意思就是前面例子当中出现的情况,因缘和合,法为什么不出现?是因为还缺一个因缘,只要因缘具足了,果法就会产生,这种情况非常法有。在你们常法上面是不会具有的。为什么不会具有?因为常法不可能因缘不齐全,常法的因永远会齐全,为什么?因为是常的,因为是常有的因,常有的因怎么可能就是说还有一个因不具足,赶快把因具足了就可以了?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所以前面这种情况,不是常法的状态可以具有的。这种状况不会在常法当中出现,所谓的常法它是永远具足的。如果是永远具足,不管什么情况都应该看到这些色法,而且看到之后永远不会变化了。你所谓的可以享受外境的法,如果常我不存在,它就不能享受外境,通过推理来证成常我存在,不行,无法证成,证成不了。因为通过前面例子,我们说他因聚合之后没有产生果,原因何在?因为还有因缘不具足的缘故,就是说,这个法的出现,眼识的出现,它是偶尔的,有些时候出现,有些时候不出现,出现的时候是所有的三个因都具足了,不出现的时候,还有一个因不具足,所以它这个果法,眼识的生起来,是时有时无的,但是这种状况在你的常法为因的这种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出现。因为它是常因,它是常有的。常有的东西要如果不具足,永远不具足,要具足就永远具足。所以眼识不可能时有时无,它一定是常有常无。
通过这个例子就说明,要产生这样一个享用外境,享用五蕴的我,他要通过推理来证成,根本证成不了。因为我们就用眼识这个果的出现与否,它其实观待因缘具足与否,但是你的因缘如果恒常的,你的因是恒常的,它的果怎么可能是时有时无的?它不可能是时有时无的。五蕴怎么可能是时有时无的?如果你的常我是产生五蕴的因,它是恒常受用五蕴的因,受用外境的因,如果它是常有的,那它的果五蕴永远不会变化,它永远享用一个境,它永远不会变化,不会换花样。但是这个不可能的。所以从这方面安立对方的观点无法证成。
这个就是“彼比合理性”,无我是合理的,有我、常我这方面是不合理的。常我作为五蕴的因,或者享用五蕴的主宰者,这方面安立不了。如果没有我,那谁是房子的主人?没有主人,房子是谁的?如果没有我,五蕴是谁的?所以没有我就不会我所,我所有法,我所有法叫我所,心所有法叫心所。这里面就是一个主次的关系,主人和奴仆、眷属的关系。所以有我就可以有我所,或者反过来讲,如果我所存在,我也存在。但是这里面没有,因为我不存在,我所也不存在。
如果我没有,我的杯子、我的房子,平时我们讲这么多的执着,这么多烦恼的生起,不外乎就是因为这个。我们争论、奋斗、或者贪欲、嗔恨,造罪业,流转,不就是为了耽著这些东西吗?把这些东西认为是我的,这个是我的权利,谁都无法侵犯,谁都不能侵犯,因为我们不放弃,就产生了这样的烦恼,产生了争执,产生了斗争,产生了业,开始轮回。
如果没有我,观察来观察去,就发现这个完全是个闹剧。为什么是个闹剧?因为根本没一个主宰者。这个我不存在。如果我不存在,谁在主宰东西?杯子是谁的?我都安立不了了。所以如果没有这个,我们如果了知了这个情况就放松了,这个执著就放松了。放松之后,这个东西有也行,没有也行。从这个侧面来讲,就大大减少了生烦恼和造罪的机会。慢慢慢慢因为了知了实相的缘故,也契合于解脱道,逐渐也可以从轮回当中出离了。以上我们讲了苦谛,无常、苦、空、无我,然后有一个成立无我正确性的问答、辩论,已经讲完了。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