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谨慎自己的口和意
所谓烦恼,在藏语中,是佛教专业术语,世间口语用得并不多。而汉语,除了佛教使用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把它当作一种表示不良心态的常用词,比如:我烦恼重,我遇到烦恼事了,我产生烦恼了,等等。虽然一说烦恼,大多数人都知道是不好的东西,但认识并不清,楚。佛教讲,烦恼分为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它是众生堕入恶趣的因,因为其来源是我执,其性质是恶,其果是痛苦。
能将贪欲之毒变为修道的顺缘或转为道用,是孔雀一样的菩萨,反之则为乌鸦一样的凡夫。其余烦恼也可依此类推,比如嗔恨:作为菩萨,他有办法把嗔恨变为修道的顺缘或转为道用。大家经常说,诸佛菩萨现忿怒相,实际上这些看来极凶猛的本尊,并没有丝毫嗔恨心,只不过为调化众生如此示现而已,很多高僧大德在摄受弟子时也会采用这种方式。若是乌鸦一样的凡夫,在遇到嗔恨、傲慢等烦恼时,就会断绝解脱的命根。
因此,如孔雀一样的菩萨,对像毒林一样的众多烦恼,都能转为醍醐,而获证菩提。所以,他们才能在轮回的森林中,欣然接受并摧毁世间各种各样的毒物。
若是一般的凡夫,在生活中遇到小小的事情,就会痛苦不堪、伤心无比。而菩萨,他已通达一切万法在世俗中如梦幻泡影,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所以得失、成败等对他来讲就无利无害。即使相续中产生嗔恨心等烦恼,也能英勇地将之转为菩提。在他的心目中,利益众生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会示现各种寂静、忿怒等形相,以种种方便调化众生。
因此,大家要特别谨慎自己的口和意,千万不要凭自己的分别念和愚痴的见解,揣测、评论、诽谤、污蔑他人,因为诸佛菩萨的化现无处不在。很多人都认为,某某上师是佛菩萨的化现,身边经常爱发脾气的人是凡夫。但很有可能,你身边经常爱发脾气的、有成见的老太婆、残疾人等,就是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们没有显现这样脾气不好的人,你就接触不到,而这种人对你的修行恰好能起到逆增上缘的作用,所以才以这种方式来度化你。
前段时间我朝五台山,一边走一边祈祷文殊菩萨,路边有几位乞丐找我要钱,我假装没有看见,径直往山上走。但一位乞丐使劲拉着我的披单,把我拽了回来,看起来特别凶狠。我很生气,瞪了他一眼,但转念就想:可能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因为,《五台山山志》里面说:对任何一位朝拜五台山的人,文殊菩萨都要接八百送一千。二十多年前,法王如意宝带领大家朝五台山时,也经常提醒大家要观清净心。因为这个习气,在朝五台山时,很容易提起正念:这个人可能是来接或送我的文殊菩萨!
如果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众生,在生起不清净的念头时,都能观想清净,或始终观清净心,不知该有多好!可惜的是,除了在五台山像样一点,在其他地方都很难生起清净心,反而认为肯定不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这是非常不好的,因为诸佛菩萨在哪里很难说。
其实,观清净心有很多好处,没有任何坏处。如果我们除了自己之外,对很多人都观想不清净,比如:这个人很差劲,那个人修行特别不好,这是个坏人,那是个恶人等,那清净心和信心就不可能增上。这样的恶习逐渐扩张后,慢慢就会在金刚道友、法师、传承上师、前辈高僧大德身上,找出各种各样的过失;这样的话,修行就不会成功。如果能将观不清净心的烦恼转为观清净心的醍醐,那就由乌鸦一样的凡夫变成了如孔雀一样的菩萨。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修心利刃轮释》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缘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在佛像前单手作揖,或者低头示礼,也能成为见佛之因。有些人看见领导或上师就低头,但看到佛像却没有,这是不合理的。表面上这是微不足道的举动,实际上功德不可估量。
-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