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骑着蓝色狮子Blue Lion >> 智慧顶流 | 中观之父龙树所著《六十颂如理论》 (五) 返回

智慧顶流 | 中观之父龙树所著《六十颂如理论》 (五)


▼ 往期精彩回顾 
龙树菩萨《六十颂如理论》 (第一讲)
龙树菩萨《六十颂如理论》 (第二讲)
龙树菩萨《六十颂如理论》 (第三讲)
龙树菩萨《六十颂如理论》 (第四讲)

 - 第五讲 - 

当我们谈到现象最精细、最微妙的层面时,事情就复杂得多,这时我们能够理解它们并非实有的能力就变得非常薄弱
--宗萨钦哲仁波切



龙树 · 六十颂如理论

主讲 / 宗萨钦哲仁波切
2015年10月 尼泊尔    翻译 / 西游译文


 - 觉得根本文困难的原因 - 

我相信你们很多人会发觉阅读根本文有点困难。首先,如同之前说过的,这是因为根本文的文体结构古老,还有印度文化和习惯的缘故。你甚至会发现它似乎有许多重复,但实际上它不是随意地重复,许多偈颂是从某一特定角度来回答特定的问题。昨天,我在外面遇到在座的一些人,我注意到有些人是初学者,有几个人完全没有接触过中观,因此你们会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此外,因为《六十颂如理论》像是一部更大论著中的一部分,所以著述时会假定你已经对中观有些了解。但在讲解这篇教文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你们有些人对中观完全不了解,所以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篇教文很困难。


 - 一切问题都源自执著事物实有 - 

在讨论有与无、真实与非真实等等的过程中,我希望能把各位的注意力拉回,知道这篇教文其实与你内在的平静与和谐息息相关。实际上,它是将我们从种种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基础。


尽管可能冒着过于简化的风险,但是我想要用非常简单的方式来阐述。我们正在回答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个人和世界的问题——实际上不只是世界,而是一切有情众生的问题。而且我们讨论的不仅是解决政治、经济或环境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局部的问题,我们试图从根本解决问题。根本的问题是:这所有的问题都是从何而来?根据中观的见解,一切问题都来自于认为有什么事物真实存在,都来自于执著某些事物实有。


这不是件简单的事。要证明某些粗重的事物非实有,例如我的快乐非实有,可能相对容易些。但是当我们谈到现象最精细、最微妙的层面时,事情就复杂得多,这时我们能够理解它们并非实有的能力就变得非常薄弱。


比方说,我相信各位或多或少可以接受梦中的大象并非实存。或许各位能够接受的甚至更多,例如月称的“马车七相道理”。基本上,这是一个推理方法,分析到底所谓的马车在哪里,比如“轮子是车吗?”这是个古代的比喻,我想可以运用在我们的汽车上:方向盘、刹车、排档、引擎,如果你分析它们,不会找到一个被称为“汽车”的实存实体,更不用说法拉利了。相较于你的法拉利跑车,理智上我们可以接受梦中的大象当然并非实有,甚至在情感上我们也可以放下它,梦中的大象肯定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车子呢?虽然理智上我们知道汽车并非实有,可是在情感上,如果有人刮伤或撞了你的车,你仍然会因此而忧心。


如果说到更高深层次的现象,比如自我。自我并非真实存在,神并非真实存在,时间并非真实存在,空间并非真实存在,国家并非真实存在,政治系统并非真实存在,这就变得非常难接受了。尤其是“我”,要接受“我”非实有,非常非常困难。道德也非真实存在。还有很多,例如各种价值体系——有很多所谓的更高的价值观,当我们说它们并非实存时,非常难以接受。



 - 应见实如实 见实得解脱 - 


在宗喀巴弟子贾操杰的论释中,这时他已经对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做了介绍。我不会花太长时间详述这些,因为我真的希望能够讲完这所有的偈颂,至少把它们念一遍。


不过这么做之前,我想先谈一谈禅修。我要谈的不是禅修的技巧和方法,而是与我们现在在做的这个分析有关的禅修。我们一直在说:这个非实有,那个非实有,轮回非实有,涅槃非实有,法道非实有,染污非实有,净化并实有……这些会导致你问:那要如何修持佛法呢?


首先,禅修这个词在藏文中称作“酿夏(nyamshag)”或“贡(gom)”——我想我们就用“酿夏”。藏文“酿夏”,梵文是三摩地,两者可能在含义上有细微的差异,但是我认为英文meditation(禅修)并不足以表达藏文“酿夏”的完整意涵。藏文的“酿”与“夏”有相当深奥的含义:“酿”表示平等;“夏”表示就只是不去管它,不去戳弄,不去触碰,什么也不做,有点随它去的意思。因此弥勒菩萨说:“无一法可损,无一法可增,应见实如实,见实得解脱。”在这里他说了“没有什么要去除的,也没有什么要增添的”,这即是佛法修持的精华核心。佛法修持的精要即是:什么都不去除,什么都不添加,任其如是。


这句“无一法可损,无一法可增,应见实如实”是人类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像是你我这样的两个人类之间需要交谈,而你我之间唯一的沟通方法是运用我们非常、非常狭隘的语言。我们的语言真的非常狭隘、模糊且不足。当然我知道我们有令人惊叹的诗歌、文学、歌曲和小说可以阅读,有埃及文、阿拉伯文、藏文、梵文、卡纳达语、泰米尔语、中文等美妙语言,我们甚至还有语言学校和语言实验室,但是如果要描述实相,这些语言全都不足够。如果只是在我们彼此之间互相表达,这些语言是足够的,但也只能说是在某种程度上够用,因为我们之间仍然会有误解存在。而且我们不应该对自己的这些语言感到很骄傲,因为即使是猫,虽然它们只有一两个元音,还是可以彼此交流沟通。中文好像有四个元音之类的——有人告诉过我,但我记不得了。梵文有其他的元音,藏文的元音与梵文类似。没错,我们是有这种种的语言,但这些全都不足以用来表述实相。


“无可言思般若度”,如佛所说,实相不可言表。我知道有些人立刻会把实相想成什么具有异国情调的东西。绝对不是!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不是在谈什么具有异国风情、神话般的神秘东西。实相如此广大无边,甚至比你的鼻尖还贴近你。


现在我们必须谈谈苦。我们在受苦吗?是的,我们确实在受苦。这里说的苦,未必是我们全都坐在轮椅上或者拿枪自相残杀的那种苦,而是我们全都因为不确定性而受苦。这个世界是完全不确定的,你的身体是不确定的。你可以每隔一秒就做一次MRI或CAT之类的检查,但是下一秒你还是不知道身体哪里出了问题。谁知道呢?你在加德满都这里的时候,或许家里十几岁的女儿就怀孕了,而你青春期的儿子突然发现其实他有不同的性倾向。所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我们真的在受苦。因为我们在受苦,意味着我们有问题要解决,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法道。


当我们谈到行走的法道时,不是在谈论实相。要在这句话下面画个下划线,特别留意:当我们谈论法道时,不是在谈论实相。当我们谈论法道时,谈的是手指,而不是月亮。由于缺乏合适的语言、词汇、成语和措辞,我们只好用“酿夏”等词语来表达,或者如同弥勒菩萨说的:“无一法可损,无一法可增,应见实如实,见实得解脱。”这些是过往的伟大上师都说过的话:“没有什么可去除的,没有什么可添加的,就只是保任如是。”


我们非常清楚我们的语言并不足以表达,我们可以证明这一点,尤其是在加德满都这里,从高山到较低的博达地区,在那些佛塔周围绕行的人里,有很多瑜伽士和瑜伽女在做我们所谓的“保任如是”,即“什么也不做”。对于这个“什么也不做”,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诠释,而这已经是一种“做”,而且其实是最大的“做”!


这真的会把你逼疯,因为你不知道如何“不做”,于是你去见这些上师、堪布、老师们。你们现在在这里也是为了学习如何才能“什么也不做”。这有点类似于,如果你身处在监狱里,你必须走出监狱的门,你必须使用一次监狱的门,你必须走出去。你不能说“我不要使用监狱的门”,你没法这么说。当然我们知道你不想要进入监狱的门,但是你有一种成见:“我不想靠近监狱的门!”你有某种成见,认为它是污秽、晦暗的等等,但是如果你已经在狱中,你不得不使用一次狱门,你别无选择,因为你必须走出那里。我们需要交流,我们需要使用语言。是的,尽管我们的语言很匮乏,但这是我们拥有的唯一工具,我们必须使用它,就像你必须穿过一次监狱的门。


我要讲完关于“酿夏”的讨论。“酿夏”,在英文里被翻译成meditation(禅修),这个藏文词“酿夏”实在是极其美丽、优雅又巧妙地试图传达出“不增不减”,单靠“酿夏”这一个词就真的对那样的意涵做出了很好的描绘。“酿夏”:平等与如是(等持)。但是当然,它被诸如安曼度假酒店之流的人翻译、诠释并误解成放松地躺着,或是正经八百的打坐,或是凝视夕阳,这些全是误解。


 - 二谛 - 


我将会引用一些甲操杰大师的论释,他在论释中非常合理地介绍了二谛。虽然实相不可言诠,但是我们不想受苦,我们想要脱离苦,于是我们需要法道。作为一种法道,这里介绍了两种思维的技巧或练习,我们将其归类为世俗谛(相对真理)与胜义谛(究竟真理)。


在胜义层面上并没有所谓的胜义与世俗,因此当我们说世俗谛与胜义谛的时候,只能在世俗谛的层面上做讨论。这里我必须请大家注意,你们听到的这些关于没有证悟、没有轮回、没有涅槃的偈颂,谈论的是胜义谛。在相对层面上,则有轮回,有涅槃,就如同你的脖子上有脑袋一样。


世俗谛是非常主观的,实际上它就是主观的,是约定俗成的。如先前所说,即使是出于共识而做的决定也不表示这个决定是究竟的。顺带一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表述,因为如果一周之内你的全家人都梦到大象,你立刻会去找一位喇嘛打卦:“肯定有什么事情不对,他梦到大象,我梦到大象,她也梦到大象,一定有什么事情不对了。”


简要地说,世俗谛也就是中观人士称之为“不经检验和分析的经验”。当你不运用这些应该是用来帮助我们寻求胜义谛的分析工具时,那个状态以及在那个状态中发现的一切,就是世俗谛。


如果你是一个认真的哲学学生,你必须注意这一点,因为研读哲学的学生经常会犯下这种错误。例如昨天有人问我:“如果一切都是空性,为什么我在受苦?”这就是你在用胜义谛的分析方法来驳斥世俗谛,这是行不通的。我的意思是,你可以使用那个分析来解构世俗谛,作为修行人,这是被允许的,但你不能用它来建立见地。


举例来说,你在此处一个非常狭小的酒店房间里睡觉,房内已经塞满了你的行李箱和鞋子,完全没有空处,然后你睡着时梦见了大象,这时你不能说“这只大象是怎么进来的?这个房间这么小,我甚至连自己都塞不下,这只大象是怎么进来的?”当然,如果你想要破除自己认为大象实有的执著,那么你可以说:“我知道了,我是在做梦。来吧,如果你愿意,可以把更多的大象家族成员都带来。”你可以那样做,但是当我们学习哲学时,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我们会区分世俗谛与胜义谛。而在做讨论的时候,你必须小心,不能把这两者的定义混淆在一起。更令人困惑的是,实际上并没有超出世俗谛的胜义谛,这是最令人迷惑之处。


设若蕴未灭,惑尽非涅槃;

何时彼亦灭,尔时当解脱。


这一偈的意思类似我昨天讲过的:佛陀从未说过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轮回,并不是要舍弃这个轮回才是涅槃,了知没有真实存在的轮回即是涅槃。


我的记忆力退化,这些二十年前熟记于心的根本文现在全都记不得了。当时我根本不知道未来会有个叫Google的东西,否则我才不会花那么多时间背诵它们。我们那个年代的老师都很严厉,我们必须背诵根本文,甚至连论释都要背诵。我有一位老师严格到甚至有时会突然问说现在背诵的是第几页!但是现在我什么都不记得,我必须有个能记事的人在身边。


这对今天要讲的偈颂或许有些必要,所以我们之后会再回来讲二谛。请记得刚才讲的内容,听闻下面这些偈颂的时候,要把之前讲的作为背景信息。



 - 凡是由因缘而生者皆非实有 - 



无明缘生法,真智照见前;

生或灭亦可,尽都不可得。

现法即涅槃,亦所作已办。

设若法智后,于此有差别;

有为法极细,谁计自性生。

彼诸非智者,不见缘起义。


这段根本文尤其有些难度。


顺便说一句,在这里读甲操杰大师的论释令我感到挺骄傲的,因为今天在座有很多人是萨迦派或宁玛派的,他们与我在读的这部论释的作者有一些哲学方面的争论。这一直是我的小爱好,我喜欢惹恼别人。


记得我们讨论过真实与存有、真实的生吗?第一天我们谈过真实与存有,并在某种程度上讨论了真实的灭。这里的争论是:当我们获得证悟时,是否就是轮回的真实灭止呢?关于这一点,许多声闻乘的人——可能不是有意的,但是从其主张的结果来说是如此——最终是在说:“涅槃是轮回的真实灭止。”对于中观学者来说,这是有问题的。


让我们再次引入大象的例子:当你从恶梦中醒来,如果你说大象离开了,那是有问题的,因为那表示曾经有一只大象和你一起睡在那小小的房间里。那你会有多大的麻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佛教徒会说:“对,轮回不好,轮回是个幻相,但是涅槃棒极了,涅槃存在,是我想要的。”而你这是在自相矛盾,你把大象的消失变成真实发生的事,因此你在主张曾经有大象在你房间里,但是你的门依然完好无缺,你的行李箱、一切都还好好的在你的小房间里。


论释中讲到“此生已尽,所作已办”,这是对涅槃之大乐状态的描述。意思是:好,我已经完成了我的工作,我已经放下了我的包袱。我已经渡过轮回大海,我的手掌和虚空等宽,我将不再回来(不受后有)。如果我们不小心谨慎,所有这些词语可以让你认为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灭。“我将不再回来,我已放下包袱”,这些全都好像在表示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灭,而这正是龙树在此所解构的。


尽烦恼比丘,生死已还灭;

有始然正觉,何因未曾说。

有始则决定,为见所执持。

诸缘起生法,如何有始终。

先已生如何,后复变成灭。

离前际后际,趣向如幻现。

何时幻像生,何时当成灭;

知幻体不愚,不知幻遍爱。

诸法如阳燄,以智现见者,

则不为前际,后际见所损。


这句也类似:“尽烦恼比丘,生死已还灭;有始然正觉……”假如有真实存在的染污是僧人或修行人要战胜或断除的,结果就是你在主张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束。“何因未曾说。有始则决定,为见所执持。”如果你主张有真实存在的染污,就是在主张有真实存在的法道。那么这种真实存在的道会成为“为见所执持”,意思是它会成为一个“见”,在这里指极端,它会成为一个极端的见地(边见)。因此,龙树在这里说的是:“如果有真实存在的染污,那么对于这个染污就有真实存在的解决之道,而这个解决之道将会成为一个极端的见地。”


“诸缘起生法,如何有始终。先已生如何,后复变成灭。离前际后际,趣向如幻现。何时幻像生,何时当成灭;知幻体不愚,不知幻遍爱。诸法如阳燄,以智现见者,则不为前际,后际见所损。”你们很多人对此很熟悉,这是我会称之为中观狮子吼的其中部分教言,意思是:因为缘起,所以没有真实存在的开始,也没有真实存在的结束。


这是你们需要知道的一点:“若从缘生即无生,于彼非有生自性。”这非常重要。凡夫听到某个事物是由于因和缘而生起的时候,这等于确认了它的生、它的存在,它成为真实存在的;但是对于中观学者而言,当他听见某个事物是由于因缘而生的时候,他会认为听到的是“无生”,因为“生起”一词在这里是有问题的,尤其是“真实的生起”—我们现在又再次谈到起源,这是我们在第一天讨论过的,有些难度。


我会尝试举个例子,虽然不一定管用,不过让我试试。例如你去化妆间整理睫毛时,你不会盯着一面白墙看,而是会到镜子前面。每次你在镜子前整理仪容——不管是领带还是什么——的时候,你都自动接受这一点:因为有走过来的你、镜子等等的这一切,所以无论是谁出现在镜子里,都不是实有的。如果你看着镜子做整理,在你离开后,镜中影像却还在那里,那就有问题了。但实际情况是,只要你一移动,镜中影像也移动,你怎么动,它都跟着一样动,于是你明白:“这只是一个映像。”这就是“若从缘生即无生,于彼非有生自性”,镜中的这个鼻子并不存在,你知道“如果我不看着镜子,镜中映像就不在那里。”你甚至可以用手捂住眼睛,只露出一条细缝偷看——“它在看着我吗?”当你闭上眼睛时,我们就不知道了,也许它也闭上了眼睛,也许没有。所以这是非常深奥的说明:“若从缘生即无生,于彼非有生自性。”这句教言来自佛经,是佛陀宣说的。正因为你这样动而镜中影像也跟着这样动,证明了镜中的那个人不是你,它没有生起。这就是龙树和中观人士听到“一切皆由因缘而来”时的理解,“因此一切如幻如梦,如海市蜃楼,如镜中映像”,所以不是真实生起的。


实际上,这一点与此时此地相关。闭上你的眼睛,我在这里吗?睁开眼睛,你看见我。当然,当你闭上眼睛时,你会想:“现在他依然在这里,当然如此。”但这是因为你的心在这样认为,是你的心把过去的影像投射出来。你也可以投射到未来:“大概再过二十年,这个人会没有牙齿,拄着根拐杖走路等等。”对你们有些人而言,一个月前,我并不存在。对有些人来说,四十年前,我是不存在的,我的颜色、形状、味道都不存在——我的味道如何,你们大多数人不知道。当然,我们总是可以使用逻辑推论的方法来揣测,你可以尝尝自己:“他是人,我也是人,我尝起来有点咸,他应该也是咸的。”但那取决于你。你们有些人可以认为我是大梵天王本人,有些人可以认为我是克里希那(黑天),有些人可以把我想成任何事物,那只是打开了想象、假设和造作的奇妙大门,而重点在于那永远都不会是我自己认为的我。


回到我刚才讲的镜子等例子。关于“缘起”,对中观学者来说,“缘起而生”意味着并非真实的生起——这非常重要。因此,这里他说:“趣向如幻现。何时幻像生,何时当成灭;知幻体不愚,不知幻遍爱。”就如同魔术,魔术师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女子,而那些不知道这是魔术的人会认为“一个美丽的女子诞生了”。然后魔术师继续魔术表演,让这个美女死去,于是观众会想“她死了”等等的那一切。但对魔术师而言,没有人出生,也没有人死去。


这是一个重要的例子,其中有三个要素。从观众的角度而言,美女的生令人快乐,美女的死令人不悦,这是第一个要素“轮回”,是观众感受到的。而魔术师和他的助手也有其见解:同样的女孩出现,同样的女孩死去。每次他们去不同的马戏团都表演同样的老套节目,这是第二个要素,但这不是涅槃,这称作“瑜伽士的体验”,是道上行者的觉受,对于女孩的生死不感到快乐或痛苦。而第三个要素非常重要,是各位务必知道的,这个要素既不是观众,也不是魔术师,而是远处卖甜点的人,他甚至不知道正在进行魔术表演。对他而言,没有魔术,没有女孩的生,没有女孩的死,什么都没发生,没有乐,没有苦——那是佛,那是佛的见地。



若谁于有为,计实有生灭;

彼等即不知,缘起轮所行。

依彼彼缘生,即非自性生;

既非自性生,如何说性生。

由因尽息灭,乃说名为尽;

非有自性尽,如何说性尽。

若无少法生,即无少法灭。

说生灭之道,是有所为义。


接下来的偈颂看起来是复述:“若谁于有为,计实有生灭;彼等即不知,缘起轮所行。依彼彼缘生,即非自性生……”凡是由缘起而生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生起。因此,如果某个事物并非真实存在,那么它其实没有一个“生”。灭也是相同道理,维持事物的因缘耗尽时,即称之为“灭”,除此之外,没有真实存在的灭。这里的重点是,涅槃并非真实存在的灭,要铭记这一点。


“非有自性尽,如何说性尽。”因此,“若无少法生,即无少法灭”——因此没有任何事物真实生起,也没有任何事物真实地灭止。


于是会有这样的问题:那我们何必讨论法道、前世和来生?为什么还要谈论生老病死?大家都知道,这些是促使悉达多离开王宫的首要原因。“说生灭之道,是有所为义。”这又是一句极为重要的宣言——如此重要,也有点烦人——这也是月称在《入中论》里说过的。基本上,它说的是:为什么会有教法等等的这一切呢?因为你请求的缘故,都是出于你的请求,然后有点像这样:“但是我理解你为什么要请求这些教法,因为你在受苦,因此你请求这些教法。虽然我知道这些事情并非真实存在,但我必须说些话引导你至实相,因此我说了这些。”“说生灭之道,是有所为义。”所以基本上是因为你的请求,出于悲心,于是给了回答。


由知生知灭,知灭知无常;

由知无常性,正法亦通达。


接下来详细阐述这一点,这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由知生知灭,知灭知无常;由知无常性,正法亦通达。”如果你能对“生”、“生起”的来龙去脉有些微了解,就会知道什么是“死”,什么是“灭”。


诸于缘生法,远离生灭相;

彼等了知者,越渡见有海。


接下来这一偈也是,每一偈都很宝贵,每一偈都是珍宝,如同钻石。如果你知道生,就会知道死;如果你知道死,就会知道无常。不要停留在这里,知道无常还不是最终的答案。“由知无常性,正法亦通达。”最终的答案是:甚至连变得无常的事物也不存在。


会有这样的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说:“那么无常是常吗?是的,一切和合事物皆是无常,这是不可撼动的无欺真理,那么无常是常吗?”对龙树来说,那种问题是幼稚的,因为会变得无常的事物也不存在。


那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你要教导无常呢?像是生命无常这个教法,每次开始做前行的时候,首先都要思维出离心和无常。为什么要教导那些?”婴儿即将掉下悬崖时,你会怎么做?你会晃动一个摇铃玩具把婴儿吸引到你身边来。无常的教法就如同摇铃玩具,因为我们知道你现在贪执于“常”,这样的贪执会给你带来迫在眉睫的麻烦,而且我们知道没有太多时间拯救你,也就是说没有太多时间可以讨论推理、无生等等的那一切,所以我们用无常把你吸引过来。要知道,即使像“轮回是苦”之类的说法也是摇铃玩具。


因为我正在教授中观,所以必须以解构的方式来教导,但是请大家不要成为断见者。为了教授“没有轮回”、“没有苦”,不得不告诉你“轮回是苦”——这是龙树说的,不是我。我和大家一样,完全是习气的受害者。


在休息之前,把这些全都忘掉。即使是佛,龙树也做过分析,实际上他有一整个章节都是用来分析佛,而<观如来品>的结论是:佛以及佛的示现,摩揭陀国、菩提伽耶、瓦拉纳西、两千五百年前传法的那个人……这些全都是最精巧的摇铃玩具。那些读《金刚经》的人应该明白这一点。


我已经可以听到有人在问:”那我们在这里做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即将掉落悬崖的婴儿,所以我们在这里听闻摇铃声。


©悉达多本愿会 · 版权所有

*


 | 骑着蓝色狮子 |
Blue 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