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堂
堪布传法
法师辅导
专题讲座
更多资源
搜索视频🔍
专业课程
过渡
基础
加行
入行论
净土
学经
大学演讲
过渡(进阶)
修心
念佛堂
密法基础
YouTube课程
近期更新
YT频道
YT播放列表
搜索YT视频
资源区
文字资源目录
本站全文搜索
微信公众号
堪布微博
乾隆大藏经
网站快照(外)
灵山论坛(外)
灵山一会(外)
工具区
字典
佛词典
在线供佛(外)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 Languages
English
简体中文
次第花开 >> 不论你理解不理解,空性都未曾有一刻离开过我们
返回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 上一篇
下一篇 »
不论你理解不理解,空性都未曾有一刻离开过我们
原创
希阿荣博堪布
次第花开
2020-06-18
收录于话题
#希阿荣博堪布
119
个
#透过佛法看世界
16
个
问:
“空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概念。您觉得人们应该怎样理解“空性”?
_
答
_
空性是现象最本质的属性,现象是空性的表达。正如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空性。
我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我”的观念。
什么是我?
你会说这个身体是我。
身体由地、火、水、风这“四大”组成,也就是肌肉、骨骼、器官、毛发、水分、呼吸、气豚、热量等。
这其中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
单个来看,我们很难说肌肉、骨豁、水分、呼吸是“我”,否则,减肥成功后,你会感觉自己不完整了,因为有一部分“我”被减掉了,而实际上,你根本不会这么想,反而会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加完美。
同样,当我们吐唾沫、呼吸的时候,也不会认为自己被吐到了地上,或者被呼出去又吸进来。
可见,“我”不存在于个别的四大中。
那么思想、意识是不是“我”呢?思想意识只是一个个念头,心念的相续,迁流不住。任何时候当你想捉住念头,都处于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状态,如果念头是“我”,“我”在 哪里?
“我”也不存在于身体和心念之外,没有人会认为自己身心之外的某个人或某件物品是“我”。
“我”是建立在身心组合体上的一个概念。既然是组合体,就是相对、依赖其组成部分而存在,没有独立固有的自体。又因各组成部分皆在不停的变化运动中,所以整体形成的同时自然处于解构的状态,不具有恒常性,且当体即空。
然而,人们却坚信有自在实存的“我”,并由此生出对“我的”的执着,想方设法呵护保全。
人如此,物、事亦如此。
比如一张木桌的存在,依赖于木头、钉子、木匠的劳动、我们的觉知和观念,等等。木头由树而来,树由种子、土壤、气候、阳光、雨露而来,种子由另一棵树而来……仅木头这一项,其由来就可以无穷追溯。其他各项亦复如是。可知,平常如一张木桌,也或远或近地与整个宇宙相关。
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
诸法互为缘起,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原理。懂得缘起,就不难理解空性。
上面我试图从一两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侧面简要地介绍了空性。
我们虽然是通过言语、概念、分别心去初步地理解空性,但不要止于言思分别,这些只是路标,是指月的手指,顺着它或许可以到达目的地,可以看见月亮,但是路标、手指本身并不是目的地和月亮。
空性不仅是概念,它是人、事、物本身。
不论你理解不理解空性,空性都未曾有一刻离开过我们
,但空性慧,即证悟空生的智慧,是佛教中独有的,也是我们需要通过闻思修逐步显发出来的。
“你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见到了,才知道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没见到,自是咫尺天涯,相逢不相识。见,要靠智慧,而智慧由戒定而来。
所以,人们
较为常见的一个误解
, 是认为凭世间聪明,
靠言思分别,可以证悟空性
,而不愿去老实持戒,对治烦恼。
在空性的理解上,
另一个常见的偏差是执着断灭,认为什么都是空的
,善是空,恶是空,因果是空,修证是空,所以不用行善,不怕造恶,随心所欲,就是最高明的境界。
祖师们一再告诫:宁执实如须弥山王,不执空如芥子许。要
修行者千万警惕的正是这种对空的邪执。
不思善,不思恶,是入定的境界,并且非初学者所能了达; 而出定后,仍然要谨慎取舍善恶因果,积累福慧资粮,不可荒废了修行。
——希阿荣博堪布
添加PTZ小程序,随身听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