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198.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每日一颂】《中论》 返回

198.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每日一颂】《中论》

知幻园 2024-03-09

戊三(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分二:一、破有实法之本体——观行品;二、破彼之能立。

己二(破彼之能立)分三:一、破有实法之作用 接触——观和合品;二、破因缘之能生——观有无品;三、破暂时缚解——观缚解品。

十五  观有无品


庚二(破因缘之能生——观有无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四:一 、破四边性;二、 别破自性他性;三、修习离边中观;四、认识所离之二边。

壬一(破四边性)分四:一、破自性与他性成立;二、破有实无实法成立;三、呵斥所破之见;四、结合教证而说明。

癸一(破自性与他性成立)分二: 一、破自性成立;二、破他性成立。

子一(破自性成立)分三: 一、自性由因缘而生则无义;二、自性由因缘而生则相违;三、宣说名言中的自宗。


丑二(自性由因缘而生则相违):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如果自性是从众缘中产生,就不应叫自性,而应名 为所作法;如果自性是因缘所作的法,那为何叫自性?哪里会有这样的道理呢?


此处主要破经部宗和唯识宗的观点。他们认为:虽 然在诸法产生之前,不存在自性,但最终从因缘中产生 了自性。(这与有部宗的观点完全不同。有部宗认为,未来法在现在位置上已经存在。)


中观宗驳曰:如果某法的自性原来不存在,现在依 靠各种因缘聚合而产生,则违背了该法原来空的本性, 就像水的本性是湿润,这与温热的本性完全不符一样。再者,如果自性是从众因缘当中产生,就不应该叫自 性,而应叫所作法,因为它已成了因缘改造之法。如果 自性是因缘所作之法,说明自性没有实有的本体,就像 把玻璃放在花布上时,玻璃会被映成花布的颜色,这时 玻璃的自性是不是花色呢?肯定不是,如果是,那玻璃不论放在何处都应显现花色,而不会有任何改变,但实际并非如此。可见,你们这样安立自性并不合理。


◎ 什么是自性

对方反问道:那么,所谓的“自性”究竟是怎样的呢?


答曰:所谓“自性”,是指该法本身不可改造的实 相。任何经由改造以及自因缘而生的法,因为不具备其 原始的本性,所以不应该成为其自性。就像水晶球被染 上或映上各种颜色时,这些颜色并非水晶球的自性,因为可以改变之故。


诸法的自性可以分为名言自性和胜义自性两种。


在名言当中,中观宗也会随顺世间说法,承认诸法 具有一种自性——从生到灭之间一直不变的性质。比 如,火具有热性、水具有湿性、风具有动摇性、地具有 坚硬性、虚空具有无阻碍性等等,它们的名言自性始终如此,不会因谁而变化。譬如,火的自性始终是热性,不可能时而热、时而不热;风的自性始终是动摇,不可能一会儿动,  一会儿不动。


有人可能想:水、土等有时也会动摇,它们是否也 具有动摇的自性呢?并不具有,虽然水、土等法在因缘 聚合时偶然也会动摇,但这种动摇性并非像风一样始终 具有。也就是说,地水火风等一切诸法除了具有自己本有的法相以外,不可能始终具有其他法相。


就像有的道友认为自己很坏,烦恼特别重。其实烦 恼重不一定就很坏,因为有时烦恼也很轻,这时不就变 成好人了吗?既然有变化,坏就不是自己的本性。如果是真正的恶人,就会一直很坏,永远不会变好。但在名 言当中,真正的恶人和真正的好人很难找到。所以,恶 并不是我们的本性,暂时的恶并非不可逆转,而是可以改变的。


诸法的胜义自性为空性,即在胜义当中,诸法有也 得不到,无也得不到,自性得不到,他性也得不到,远 离了一切戏论。如《大般若经》中云: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诸法,常无变易。”意思是,无论佛陀出 世与否,诸法空的本性从没有变易、迁变过。如果诸法空的本性依靠其他因缘变成了另一法,则说明空性不是诸法的本性。


如果对方只说诸法在名言中具有一种自性,中观宗 也不会否认,可以承许在如幻如梦的显现中,每一法都 有其不共的自性。但如果认为在胜义当中,即在本来实相上,诸法的自性也存在,则根本不合理。


◎ 不见乃为最殊胜之见


一个人若真正通达了万法空的本性,就可以称为 “开悟者”或“现见胜义实相者”,这时他已照见了万 法的实相。所谓照见或彻见,是指照见一切戏论无有自 性的觉性智慧,就像有眼睛的人现量见到虚空中什么都 不存在一般,这与盲人不见色法完全不同,盲人见不 到,是因为遮止了色法,而这种照见不会堕于现或空的 任何一边。如《定解宝灯论》云:  “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


藏地很多修行者通过修持大圆满法,都认识到心的 本体了不可得;汉地很多高僧大德,比如印光法师等,也都悟到诸法之自性不可得。


开悟的方法有很多,通过中观观察获得的开悟,叫做观察而开悟;通过密法有些窍诀进行安住、明观,最 后见道,叫做安住而开悟。无论通过哪种方法开悟,最 后真正照见万法的本来实相时,所见都没有任何实有之 法。如佛经云:  “彻见虚空……”“不见乃为最殊胜之见”。


也就是说,所谓的开悟也只是一种名言表法。在名 言中,开悟者通过后得妙慧观察万法时,他们悟到了什 么,见到了什么呢?其实他们没有见到任何一个实有之法,因为安住在一种现空双运的实相境界中。


有些人自称已经开悟了,说自己开悟的时候,释迦 牟尼佛、文殊菩萨等已经真正来到了自己的面前。如果他们把佛菩萨执为有形有相,那一定不是真正的开悟。


总之,经部宗和唯识宗的观点不能成立,因为诸法 的自性如果可以随因缘而改变,就成了所作法;如果是所做法,自性就不可能得到。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


记忆板





一、观因缘品


二、观去来品


三、观六情品


四、观五阴品


五、观六种品


六、观染染者品


七、观三相品


八、观作作者品


九、观本住品


十、观燃可燃品


十一、观本际品

168

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

如是说诸苦,于果则不然。


169

苦若自作者,则不从缘生。

因有此阴故,而有彼阴生。


170

若谓此五阴,异彼五阴者。

如是则应言,从他而作苦。


171

若人自作苦,离苦何有人?

而谓于彼人,而能自作苦。


172

若苦他人作,而与此人者。

若当离于苦,何有此人受?


173

苦若彼人作,持与此人者。

离苦何有人,而能授于此?


174

自作若不成,云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即亦名自作。


175

苦不名自作,法不自作法。

彼无有自体,何有彼作苦?


176

若彼此苦成,应有共作苦。


177

此彼尚无作,何况无因作?


178

非但说于苦,四种义不成。

一切外万物,四义亦不成。


179

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


180

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

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


181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

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

若诸法无性,云何而有异?


182

若诸法有性,云何而得异


183

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


184

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老。


185

若是法即异,乳即应是酪。

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


186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187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188

见可见见者,是三各异方,
如是三法异,终无有合时。


189

染与于可染,染者亦复然。

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


190

异法当有合,见等无有异,

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


191

非但可见等,异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皆亦无异相。


192

异因异有异,异离异无异。

若法所因出,是法不异因。


193

若离从异异,应无异有异。

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


194

异中无异相,不异中亦无。

无有异相故,则无此彼异。


195

是法不自合,异法亦不合。


196

合者及合时,合法亦皆无。


197

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