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当轮回的幻变在你身上一幕幕出现,恐怕不一定快乐得起来 返回

当轮回的幻变在你身上一幕幕出现,恐怕不一定快乐得起来

上师大学演讲系列三



心灵

    科学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困惑


灵魂的存在



在座每个人,哪怕拥有多么卓越的学问、多么高贵的地位、多么出众的相貌,最后这一切全都会失去,无论你愿不愿意,死亡终要来临,这在佛教称为是无常观。

不过,世人大多没有这种意识,总以为自己能活千年万年,每天计划着做不完的事,一旦死亡降临,就手忙脚乱、措手不及。他们从不愿意提死亡,认为这不吉利,干脆不要想。实际上这非常不好。

甚至很多学者,对死亡也没有任何准备,到了死时十分可怜。在我们佛教徒看来,觉得非常可惜。其实,无论你这辈子再怎么成功,也逃避不了这个归宿,所以,对于死亡,不能只是简单地回避。

当然,这也是社会教育所致。在面对死亡这一点上,包括古人也会忽视。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你连生都不知道,怎么能知道死呢?不过,他并没有说,死亡之后生命不存在。可惜的是,后人笼统地理解这句话,从而对死亡完全漠视。

人死之后,实际上灵魂会继续存在。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对此都有宣说,都承认人死之后,可能上天堂也可能下地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还说,人死后要么变成动物,要么变成其他众生,要么再生为人……

尤其在佛教里,特别详细地描述了人如何转生后世。转生时的情况、转生后的状况、转生的原因,都讲得特别清楚。



To be continued 







濒死



前后世是否真的存在,这是与我们最直接相关的问题。如果科学家们几十年一直研究外部世界,对这个问题却毫无所知,那即使取得一点科学成果,我本人认为,也没有根本性的意义。

当然,有些科学家对身体以外存在灵魂的问题,也有过研究。

比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回忆录中,就讲了这方面的亲身体验。比较典型的案例是:1944年,他曾有过一次濒死体验。当时,他心脏病发作,心识离开了身体,越过大海,途经斯里兰卡、印度等,去了很多地方,最后又回到身体里。他非常肯定,在这个身体之外,确实还有灵魂存在。但由于当时科学的局限,他在心灵领域的这些研究,西方科学界只当作是神秘主义,并没有给予很高的认可。他自己也认为,在他死后50年,人们才能逐渐发现他的思想对人类是有利的。

我去过很多学校,在与知识分子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前生后世的存在,一点都不知道。对此,我感到有点悲伤。

当然,他们所做的科研成果,对世界是有利的。但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除了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要了解前后世的道理,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后世真的存在,佛教里讲的善恶因果就是最重要的课题,每个人若能明白这一点,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佛教与现代生活》2013年4月12日德国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ottingen)演讲







意识力


佛教的生死观,其实是相当深奥的。约翰·冯·纽曼博士(Dr.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在量子学说内涵的哲学部分曾说:“人类具有一个非物质的意识力,能够影响物质的变化。”这个理论提出来之后,震惊了整个科学界,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过去人们都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可以创造一切,而到了如今,才发现佛教所讲的“万法唯心造”,与真相确实非常吻合。

人除了肉身以外,实际上还有生生不断的一种细微心识,它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力量,科学家恐怕暂时还没有触及,因为他们对心的探索仍是一片空白。现今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是物质领域,而且必须要借助仪器。科学家虽然在物质方面,对人类有着巨大贡献,但心灵那块却是一片盲区。其实,他们若能研究一下佛教的《唯识论》、《俱舍论》、《阿毗达磨》,或者《华严经》、《法华经》,就很容易揭开这个谜底。

以前我在学校读心理学时,一直被很多问题困扰着,有些迷惑实在解不开。有时候去请教老师,跟他们进行辩论,结果却招致老师的不满,认为我在故意刁难。(听说有些心理学老师,现在仍对我意见蛮大。)后来我遇到了大乘佛教的经论,通过学习这些教理,包括大圆满密法,自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快就找到了一直寻觅的答案——“哦,原来是这样!没有佛教引导的话,那些理论再怎么宣说,也像盲人摸大象一样,始终无法指明正确的方向。”

曾有一位物理学家叫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Brian David Josephson,1940-),是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他每天都坐禅,以求进一步进入客观的内明状态。通过这种禅修,他发现了心的力量,并以此撰著成文,当时取得了多个奖项。我非常相信他的经历,如果依靠禅修认识心的奥秘,此时你应付外境也好、学术研究也罢,都会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反之,倘若你没有掌握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即使口头上再讲得天花乱坠,实际上也抓不到根本。

因此,大家平时要多观察自己的心,用佛教的一些窍诀、教言来对治烦恼。假如你能这么做,不要说来世的利益,仅仅是今生当中,面对生活、工作的各种压力时,心境也会大不相同。


有些知识分子心态非常糟糕,因为感情、工作、家庭不顺,经常想要自杀,但后来通过学习佛法,完全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了。

这次我出来就碰到四个人,他们没遇到佛法前都准备自杀:一个是孩子在澳大利亚留学时,发生车祸成了植物人,她独自照顾,生活非常艰苦;一个是婚姻出现了危机;一个是因为工作和其他复杂的问题想不开;还有一个是秘密不能说。他们四个本来都不想活了,但因为遇到了佛法,心态得到了根本转变,事情虽然没什么变化,但自己从此不再怨天尤人,明白这一切都是因缘。

其实,这个世间就像《中观四百论》中所形容的:“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沉溺在这样的轮回苦海中,作为凡夫人怎么可能不害怕?不承认前后世的人,暂时觉得生活很美好、很开心,可是当轮回的幻变在你身上一幕幕出现时,恐怕你不一定快乐得起来。

佛在《观佛三昧海经》中也讲过:“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从这个教理可以看出,众生流转在六道轮回中,真的没有丝毫快乐,今生变成人,下一辈子就可能成了旁生,这样的无常变幻一直在上演。


——2011年3月14日南京大学博士论坛演讲《佛教的生命科学观》



To be continued 







/ 话题还未说完

     相约明天见 /        

  END                              



图片来源 / 一意

文字整理 / 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