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 I 佛法與禪修【一】提问环节
#INTERVIEW
访谈:宗萨钦哲仁波切
“关于尼泊尔与佛法”
ABOUT
-在我们讲另外两谛之前
-可能现在我们可以让大家提问
-如果你们的问题跟我们刚才
-讨论的东西有关会比较好
提问 Qustion
Q1:“这位师兄问的是刚才仁波切提到
其实过去和未来并不存在,当我住于当下的
时候,它似乎感觉是真实的,因为我以过去
和未来作为我的参考点。如果我成为一名
菩萨,经过了很多的修行,对这点有非常
好的认识,那是不是我就可以自由穿梭于
过去、未来和四时呢?”
A1
仁波切回答:这是佛教徒在教法时所碰到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很直白简单的说,佛教的方法其实是充满悖论的、是很多矛盾的。特别是当我们跟不同的听众来沟通的时候,会更加具挑战性。
但我想这并不只是佛教很多,其他的也是面临这样的问题。我甚至可以说佛教是用最快而且最善巧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挑战。佛教也会引用一些故事,那故事中也会提到有过去、有未来、有四维方向。
我想既然我现在是跟比较熟悉于中华文化的人们,我就用《华严经》来做例子。《华严经》大概是最为善巧的,它会用很多各种各样充满二元对立的方法来介绍无二。
首先要给你介绍一个画面,可能说你有一个两岁的小女婴,你要让她开心,可能一个芭比娃娃就可以了。她现在长到四岁或六岁,你有新的挑战,因为你要告诉他芭比娃娃不是真的人,直到目前为止这个方法还是有效的。
很多年她都认为这个芭比娃娃是真的,甚至这个芭比娃娃有自己的名字。孩子去到什么地方都带着这个娃娃,还会跟娃娃聊天,好像真的人一样。现在你要慢慢地过渡到一个新的方法,告诉她是不是真的。所以这里就非常有趣,从一个方法转变到另外一个方法。
是的,佛陀给了非常多的芭比娃娃,包括过去、未来、十方等等。我也鼓励你说,如果有时间的话,真的要去读一下《华严经》。《华严经》里面有各种各样形容有趣的东西,如果你喜欢看电影的话,它就好像星球大战所有这些精彩的电影放在一起,《华严经》甚至比它们都还好。
对于那些你们完全没有时间,从现在接下来完全没有时间看这部经典的人,它是关于一个弟子和老师的故事,他的老师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告诉这名弟子,我教了你那么多,现在你要去找下一位老师,因为他有一个很独特的的东西要教你。
然后弟子就在途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他要走等等。然后跟下一位老师学了很多东西。然后那位老师会说我教完了,你现在要去找下一位老师。他这样子就去见了五十二位老师,直到最后还是回到文殊菩萨身边。
给你一个例子来解释我们刚才说的东西。大概第四十个老师左右,他说你要去找非常了不起的老师,他会告诉你解决所有每一个问题的关键。然后他给了弟子老师的地址、形容怎么样,结果可怜的弟子走了好几个月,就是为了找这个老师。
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这位老师,这位老师仅仅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在沙滩那边玩耍,一天到晚在跟朋友玩乐。那个时候弟子已经学识非常渊博了。在这里其实也是一个教法,当你学识已经非常渊博了,然后你被指示要去找一个八岁的孩童做你的老师,你有这么多的自尊等等,你却要完全地屈服于八岁的老师,这当中就是教法。
这名弟子他放下自己所有的自尊,扑到这男孩的面前,在他的脚下顶礼,然后对他说我的老师我来找你,我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你面前,请你一定要教我。然后这个孩子就教他数字,一、二、十、二十等等。那对我们人类来说,我们可能说几百万亿兆了以后我们就没有名词了,说不下去了。
但是这个男孩他有十到二十页的其他的这些数字的名词,直到他这个数位是非常荒唐的。归根究底,我们说到这个号码或数字一、十、二十等等,这一切都是非常任意、非常模糊的,它其实是没有任何实质的,然而我们却是如此的执着被他逮住了,困在里头。所以其实他要教的是这一点,这也就是他教法的自相矛盾或者充满悖论地方。其他问题?
提问 Qustion
Q2:“今天的题目是佛法与禅修,我想
问的是关于禅修和佛法之间的关联,因为
现在有这个趋势,有很多人甚至是出家人说,
你不一定要学任何宗教就可以禅修。禅修
跟宗教是没有关系的,没有关联的,所以
我想听听你怎么说?”
A2
仁波切回答:你的问题当中有很多的元素可能要花一些时间才能够解释清楚。首先我要提到英文meditation和禅修,其实并不能完整的解释出梵文Dhyāna的意思。
回到我们的例子,水的实相就是它是湿的,火是热的,你和我知道这点。我们大概一生中也被火烧过一次,我们知道怎样谨慎。我们懂得怎样小心,不让自己被火烧或者被水弄湿。当我们需要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它的湿性,好像我们要洗脸等等,所以我们知道如何去运用实相或者真理。
比方说你和我是小婴儿,我们不知道火是烧的,但是火看起来好漂亮,它是红色的,它的火焰非常的吸引人。到某些时候总会需要有人来告诉我们,或者我们需要知道火是热的,它很热、它会烧,但是我们可以用它来泡茶,我们需要知道这些。
而学习说火是热的,这个学习过程基本上就是Dhyāna或者禅修。「生命无常」就像「火是热的」,但你和我多数的人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某些人可能智力上有些理解,但是多数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
就算你在庆祝你的六十岁生日的时候,你仍旧不知道。六十岁生日,到现在你应该知道了,你看一下你有那么多的蜡烛,它应该就是在告诉你这点。
但我知道人们做什么,他们只用一根蜡烛,因为我们非常善于掩盖事实。禅是让我们不去忘记这个事实的方法。但我说起来好像非常悲观,所以我现在要说的乐观一点。变化和无常并不一定是让我们悲哀的东西,其实变化无常也是非常美丽的。
就像春天的花儿——樱花。你想象一下,如果有永远盛开的樱花,就根本没有人会去看它。所以了解到知道这个变化无常,这就是禅修Dhyāna。是真正的知道,而不仅仅是智力上的理解。
我前面有提到现在有些人对所谓的禅修有兴趣,有一些人对于所谓的觉知或觉性有兴趣,但并不是很多人对这个法有兴趣,并不是很多人对醒觉有兴趣。为什么这么多人禅修,因为他们要减轻压力。
从要醒觉的角度来看,减轻我们的压力其实不太好,让我们减少我们的压力是一种自我欺骗。从这个观点来看,我更希望你有点过度的紧张,就是:「天啊!我可能明天会死,我是不是现在要去更改我的遗嘱?」每一秒都在更改我的遗嘱,从这个改到那个一直在改,从某个角度而言,我更希望你这么做,因为它更接近这个对真理的理解。
有句话说「过度妄想紧张的人反而会生存」,所以严格来说,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像五星级度假村的那种放松,其实并不是很有趣,如果你要这种五星级度假村这类型的放松,你倒不如去吞几颗药丸,但是在新加坡不能这么说。
虽然我们现在好像很随性的说,但这是我们真的需要去注意的事情。特别是当今我们对这个时代,我们对各种信息很易于获得各种信息,但总是会有我们盲目见不到的一些成分。
我相信这边在座的多数人,如果我叫你去相信这个平壤时报的话,你们都不会相信,因为你习惯于这么想。因为我们想为什么要学佛法,因为要改变我们的观点。
当我们改变对生命观点的时候,它其实也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一种体验,就算是我们尝试从别人的角度来看东西。下一道问题。
提问 Qustion
Q3:“是不是说我们修法最主要的,
是不是要保持对自己身体或呼吸的觉知,
而且是在没有其他的参考点的情况下,
这是否就是修行?”
A3
仁波切回答:是的,我可以这么说,特别对初学者而言这种修法是最低风险的。修道也可以是一种障碍,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修道使用了很多的参考点。
我会鼓励现代人用这个方法,因为这个方法当中没有太多的说教式的一些参考点。我并不是叫你相信有个上帝,因为那边有很大的风险,因为那说的是要相信某个身体,或者某个人,你没有见过的一个人。
如果叫你看一本书,然后跟着这本书来做,它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只要涉及文字语言,这作者他是怎么去诠释的,你是怎么去读去理解的?这些都有影响。你在呼吸,上帝有没有说你呼吸不呼吸都没有关系,佛经无论说你呼吸没呼吸都没关系。
你正在呼吸,你有个身体,你有感受。这是很明显的,不需要有人告诉你,也不需要有人创造什么,这就是所谓的你,除此之外你也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了。
我并不是让你在很多不好的呼吸当中去寻找那个好的呼吸。当然也有很多的方法说你要怎么去呼吸,如果这么做,我就是在给你很多的芭比娃娃。
这一点就是你在呼吸,呼吸也跟着你,它是免费的,你也不需要去下载什么。在整个宇宙间只有一样东西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你,你决定关于你自己,你也决定关于别人。而当你在说你或者我的时候,通常我们指的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呼吸。
而我要求的只是说你仅仅只是觉知它,当然理想上是能够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日,其实这个是做得到的,练了两年是做得到了,但我只是说一天做几秒钟禅修。仅仅只是觉知,单单这么做,它会让你觉醒、了知实相,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所有一切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圆满的。
我知道它有点困难,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当你想起说你忘记给手机充电的时候,那一刻你就不再想你的呼吸了,你只是在想着去哪里充电。当你遇见你最讨厌的表兄弟的时候,当他在咀咀嚼食物,你听到他咀嚼食物的声音,各种大大小小的因缘都可以让你忘记觉知你的呼吸。
这不是我编出来的,这基本上是经论里面提到的。其实想一想这个是相当难以置信的,因为你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纪律,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你要觉知,而且你要觉知的东西是你本身就具有的,不需要去外头去寻找。
所以你在呼吸或者你觉知你的身体,然后你总会去尝试去判断。你觉知你的手指就一瞬间,「他说的是这样吗?」、「他今天早上说的是这样吗?」、「我做的对不对?」这样的东西真的会劫持我们。
其实这就是我说的,你仅仅只是觉知你的手指头,然后下一个问题就是「我不能够保持多过两秒钟」,你看现在这个「要做得好」的包袱正在入侵,因为你认为自己是佛教徒还是禅修者。
所以至少你应该可以保持你的觉知超过五分钟或者超过一个小时,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在你的社交媒体上炫耀。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分散你的注意力。
主持人致谢
文字稿整理
由課程愛好者協作完成
反覆校對,若有錯漏
責在整理者們並懺悔
随喜关注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有意参与答疑直播,请加义工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