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回顾】《入_行_论》074(第六品)
丑三、遮破有实质之妄念:
有人认为:“利养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它能成就修行的顺缘,具足利养后可以长久存活,并能忏除罪障、积累资粮。比如依靠财富,可以解救贫困、上供下施,建寺院、造佛塔,为今生来世带来诸多利益。经论中也说,行持佛法的人若长期住世,善法的相续会不断增长。因此,别人如果阻碍我,我就对他生嗔恨心。”
这种说法若详细观察也不合理,怎么不合理呢?如果你追求利养时,有人在中间造违缘,你就对他生嗔恨心,这样不仅没办法净除罪障、积累福德,反而依此断送福德而产生罪业。
如果为了追求名闻利养而不清净地活着,并因此而嗔恨对利养造违缘者,退失自己的安忍道心,唯以造罪业苟活尘世,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子三、不应嗔令他人不信者:
对于上述驳斥,对方辩解道:“别人对我诽谤,会令众人对我失去信心,《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假如没有信心,岂不是毁坏了他们的善根?为了保护我的弟子和有缘众生的信心,我实在忍不了他人的诽谤。因此,我生嗔心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别人好!”(这个理由好像不错。不过有些人可能还没来得及想这些,就开始火冒三丈了。)
下面对他进行回答:既然你是为护持他人的信心,不希望他们生邪见而失坏善根,那你为何不嗔恨诽谤其他大德的人呢?
对于作者的责难,对方又找理由说:“别人诽谤其他人,取决于那个人本身有无功德。假如别人对他有信心,说明他的行为如理如法,如果产生嗔恨心或退失信心,则表明行为不如法,这跟他的功德和过失有关。所以,他们之间发生矛盾,肯定有一定的因缘,我能心平气和地忍受。”
这样一来,作者就抓住了他的把柄:既然你明白这个道理,知道嗔恨的产生依靠因缘,那别人对你的诽谤,难道就不是因缘所致吗?任何嗔恨心的产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烦恼依靠因缘而生,因缘包括前世因缘和今生因缘,今生因缘有敌人的不良行为、自己行为不如法等。当烦恼因缘具足时,讥毁伤害也就必然出现,这与讥毁者无关。既然如此,那你为何不安忍呢?
壬二(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分二:一、因于对境无害而止嗔;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
癸一、因于对境无害而止嗔:(对摧毁三宝所依者,不要生嗔恨心。)
对佛像、佛塔、佛法说非理诋毁之词并加以摧毁的人,我们理应生起悲心,知道他是业力现前、非常可怜,千万不要生嗔恨心。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宝的所依,从究竟的名言实相来讲,诚如《宝性论》中所说,这些属于无为法,远离一切损害;从名言现相来讲,佛像、佛经、佛塔全部是无情法,摧毁一尊佛像,佛也不会觉得特别痛,因此没有必要特别伤心,更没有必要生嗔恨心。
敬摘录讲记081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记忆卡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071
072
073
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