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如果心里没有念头是一行三昧,那树木花草岂不也是在一行三昧? 返回

如果心里没有念头是一行三昧,那树木花草岂不也是在一行三昧?



然后这里又开始批评了,批评什么呢?说“直心坐不动”。


“坐不动”这三个字可以有两方面理解。一个是身体坐下来,打坐、禅修,毗卢七法如如不动的身体的姿势;另外一个就是精神上,打坐的时候心里没有杂念。这个“坐”也可以理解为两个:一个是身体的坐,身体的不动;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内心的坐,内心的坐就是心平静,心里没有杂念,实际上就是禅修。


什么叫作直心呢?迷人认为:很简单,直心就是坐不动,你身体不要动,坐着打坐,然后心里不要有任何的念头,好的念头、不好的念头,什么念头都不要有。然后“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就是把所有的妄念、杂念都铲除、断掉,不要有这样的妄念,这个就是一行三昧了。


然后开始驳斥:“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如果你说的这个是一行三昧的话,那就完全像石头、木头一样。如果自己心里没有任何的念头,也叫作一行三昧,这张桌子是不是也在修一行三昧?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根木头是不是也在修一行三昧?因为坐不动、除妄不起心这些它们都也有,这些条件它们都具备了。


是哪里错了呢?他没有讲到证悟。这些话就是没有证悟的人讲的,他说一行三昧很简单,就是坐不动——身体不动、内心不动,然后心里不要有妄念。其实《坛经》里面讲了很多次,我数了一下,第一品里面“百无所思”就重复讲了三次,现在定慧品里面有三个地方又讲了,一共六个地方都在讲这个,讲得非常到位。对禅宗来说,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问题,特别重要。


不仅仅是禅宗,大圆满也是。比如说藏传佛教里面,萨迦班智达的著作里面也有很多对这方面的批评;宁玛派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轮》等,很多很多的论著里面也严厉地批评这种修法;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也讲过很多很多次。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这些大德们再三地在讲,因为这就是一个误区、一种陷阱,我们很多时候有可能就在走误区。



简单地说,就是他对佛经或者是一行三昧的理解是什么呢?他认为是没有任何的杂念,心非常平静,所有的念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或者是善的念头、恶的念头,全部的念头放下,没有这些念头的时候就是一行三昧。


一千多年前,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一场辩论。当时桑耶寺是藏传佛教的中心,禅宗的一位和尚摩诃衍在桑耶寺期间,开始传播禅宗,他讲的就是这种一行三昧,然后引起了很大的一场争论,后来就邀请了印度的一位上师来解决这个问题。历史虽然有不同的记载,但是不管怎么样,也许摩诃衍他自己真的认为《坛经》当中反反复复讲的这个就是一行三昧,他自己搞错了;也许当时西藏的这些修行人他们理解错了,摩诃衍他的本意不是这样子,但是他们理解为这样子,这个我们也不清楚。印度的论师噶玛拉西拉,他去西藏参加辩论的过程,这些记载现在都还在。那么他的反驳是什么呢?就是驳斥这种观点。


《坛经》中六祖所批评的这种观点,实际上对真正的禅宗是没有任何的影响。也许是摩诃衍他自己理解错了;也许摩诃衍没有理解错,他是对的,但是当时其他人的理解错了。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反正这种一行三昧,无论是藏传佛教的大圆满和大手印,还是禅宗顿教法门,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尤其是对修禅修的人来说,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注意,因为很容易走错路的。


因为非常重要,所以惠能大师在第一品里讲了三次,第四品定慧品当中也讲了三次,《坛经》的其他地方也在讲,这样反复地强调。我想六祖他在不同的场合或者给不同的人讲禅,讲一行三昧的时候,反复地强调这一点,就是让大家不要走错路,这是非常危险的。后来他的弟子像法达法师等等,他们就反复地记录了,所以《坛经》当中就多次地出现这种批评。


所以这个地方惠能大师又说,如果不动摇,然后没有妄念,这个就是一行三昧的话,这跟没有情感的树木花草不就是一样了吗?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你觉得自己是佛弟子?但惠能大师可能觉得你不是

禅修是用来自己证悟、自己修行的,并不是拿来让大家辩论的

证悟的境界当中,定和慧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