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经典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35:正论之三十一 返回

经典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35:正论之三十一

HDZGGW 正觉海 2024-04-20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行”也是空性。

在解释意识方面,佛教才是唯一的权威。


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


1.何谓行蕴

“行”是什么呢?前面讲过,一切有为法,可以分为色、受、想、行、识五种,除了其他四种有为法以外,剩下的所有有为法,都属于“行”的范畴,所以,“行”的内涵是很广的。如果再具体一点说,包括时间、空间、方向、速度、因果的顺序、物质的运动,还包括善的念头、恶的念头延续的过程等精神的运动,甚至包括人、天人等的“人我”,都属于“行”。


人和天人为什么属于“行”呢?因为,除了精神和肉体以外,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人或者天人,只是在精神和肉体的综合体上面加了一个“人”的名称,随后我们就认为有一个“人”的存在了,因此,人和天人都属于“行”。


2.如何是空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是空性。既然物质和精神都是空性,那么物质和精神的运动或者运动过程也必然是空性,所以“行”也是空性。其推理方法同上。


这就是对“行蕴”的观察方法。


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1.何谓识蕴

五蕴的最后一个,是“识蕴”。所谓“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什么是“眼识”呢?现代医学所说的,眼睛所有的包括视网膜、晶状体等在内的物质结构,佛经里面统称为“眼根”,然而,仅仅依靠这些物质结构,却不能看到东西,而必须要有一个精神的成分,那就是眼识。眼根支配精神,通过眼根产生眼识,才能看到东西。比如说,我们之所以现在能看到白色、红色等之类的东西,其中当然需要眼根,但真正能感觉到白色、红色的感知,却是我们的眼识,除了我们的眼睛以外,手、脚或者外面的墙壁、桌子等,就没有这样的感受。


它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感受呢?首先,它们没有眼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它们没有作为精神的眼识,所以看不见。如果离开了眼识,就看不到任何东西,虽然有些仪器可以测量一些东西,从外表看来,似乎有一种类似感觉的反映,但实际上却只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而已,并不是什么感觉,跟眼睛看到东西,耳朵听到声音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从意识的角度来说也是这样,在我们思维的时候,意识是通过自己的本能去思维的,在一般情况下,它不需要物质的帮助。


现在科学家也发现,很多人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思维。这种情况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脑外记忆”。顾名思义,就是大脑范围之外的记忆。比如说,有些人可以回忆前世,有些人在精神脱离肉体的状态下,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等,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以前很多人都认为精神是大脑活动的产物,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为包括很多的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都从不同的地方收集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例,最后大家不得不开始相信,原来意识既不归属于物质,也不是物质的产物,不但不是物质的产物,而且还可以反过来影响物质。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意识作用于物质的例子。虽然这还不是所有物理学家的观点,但很多非常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都对此持赞同态度,由此可知,精神是可以影响物质、“遥控”物质的。当然,西方科学界在此方面也刚刚起步,还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大家都各自为政、互不承认,所以,在解释意识方面,现代科学也没有什么可讲的,只有佛教才是唯一的权威。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意识可以分为三种。

心的本性就是远离一切语言思维范畴的空性。


推荐文章:经典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34:正论之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