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246. 无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而于本作者,不异亦不一。【每日一颂】《中论》 返回

246. 无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而于本作者,不异亦不一。【每日一颂】《中论》

知幻园 2024-04-28

“破暂时缚解”分三:一、破轮回之本体 —— 观缚解品;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观我法品。其中第一部分已经宣讲完毕,今天开始讲第二部分“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

十七  观业品

辛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

癸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分三:一、宣说业无自性故不失坏;二、宣说业无自性之理;三、宣说业无自性也可安立名言之比喻。


子二(宣说业无自性之理)分二:一、承许业自性存在有妨害;二、破业自性存在之能立。

丑二(破业自性存在之能立)分三:一、破因法烦恼;二、破果法身体;三、破享用异熟者。

寅三(破享用异熟者)分三:一、以一体异体破受者;二、无有不可言思受者;三、无有业果受者。

卯一(以一体异体破受者):


对方又提出:业应该存在,因为其异熟果的承受者存在之故。比如,一个人此生造了布施的业,来世依此善业获得了天王果位,他今世是作者,来世变成了受者。既然承受天王果位者存在,说明业也应该存在。


驳曰:


无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

而于本作者,不异亦不一。


所谓的感受者,不过是被无明所覆蔽、被爱结所束缚的凡夫。这样的感受者与原本的作者不是异体也不是一体,所以无有自性。


◎受者只是名言假立


中观宗驳斥说:所谓的“承受者”,只是众生在被无明障碍所遮蔽、被十二缘起的爱结所束缚的情况下,在未加观察的名言中假立存在,实际并不成立。


虽然在名言中,可以承许一个人今生布施的相续和下世转为天王的相续是同一相续,承许受者存在,如《入行论·智慧品》云:“依一相续故,佛说作者受”,《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也讲了很多佛陀在因地修行的公案,但这只是针对无明习气较重的众生,在世俗中假立而已,实际经不起胜义观察。


《显句论》引用佛经的教证说:“无明所蔽诸众生,皆具爱结之束缚。”被无明所遮蔽的众生,都会受到爱和贪执的束缚,在此情况下,他不可能见到事物的真相,一直把万法的相续执为实有,认为受者真实存在。就像一个人在胆病没有治愈之前,一直不能见到真相——白色海螺一样。


◎受者不存在之因


如何证明受者不存在呢?“而于本作者,不异亦不一”。如果享受者成立,他与原先造业的作者或者是一体,或者是异体,但无论两者一体还是异体,都有很大过失,由此推出,受者无有自性。


一体不成立:如果今世人道的布施者和后世天界的享受者是一体,那么人就成了天人,这样一来,作业和异熟果报就应该在同一时间发生,即他在人间布施时就已是天王,或者他当天王时还在人间做布施,但这显然不合理。


异体不成立:如果人道布施者与天界享受者是他体,也不合理,会出现一个人是造作者,却非后来享受者的现象。如此一来,就会有造业不感果的过失,这样造善业就没有必要了,得不到善果之故;造恶业也不用害怕了,无需感受苦果之故,但这肯定不合理。《百业经》云:“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百业经》里几乎每个公案都有这样一段文字,强调众生所造之业始终不会毁灭,一定会成熟于自身。所以,作者和受者他体不能成立。


◎可见不可见的作者受者,都是幻相


后世享受者人眼无法见,可能很多人觉得有点抽象,难以理解,我们用人眼可见的,比如春耕秋收这样作者受者也可以说明。


中国九亿多农民都特别关心当年的收成情况,期望春夏耕耘之后,秋天能有个好收成。但他们认为真实存在的因果,只是未加观察的假相而已,因为无论耕种者和收获者是一体还是他体,都不能成立。若是一体,农民在春天就无需耕种了,因为他耕种时就已是收获者,已经得到秋果之故;若是他体,那么一个人虽然辛勤劳作,但受者却成了另一人,这样谁会承认呢?


对于这个问题,世间任何专家都不可能分析清楚。如果我们问农业专家:“春耕者和秋收者是一体还是异体?”他可能先会问:“一体异体是什么意思啊?”(众笑)之后,他无论回答一体还是异体,都不合理,最后只能承认两者都不成立。


◎在幻境中,过梦幻生活


这样观察之后便知,在胜义当中,无论善恶、前后世,还是春耕秋收,任何因果都不能成立,所谓的因果,只是人们的分别假立而已。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因果不成立,那我们到底是怎样生活的呢?


虽然因果在胜义中了不可得,但在世俗中却不能否认,否则,农民不种庄稼肯定会饿死的。因果虽然在世俗中有显现,但却没有真实的本体。现在的我们,只是住在梦幻的世界中,过恍恍惚惚的生活而已。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


记忆板






一、观因缘品


二、观去来品


三、观六情品


四、观五阴品


五、观六种品


六、观染染者品


七、观三相品


八、观作作者品


九、观本住品


十、观燃可燃品


十一、观本际品


十二、观苦品


十三、观行品


十四、观和合品


十五、观有无品


十六、观缚解品


219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220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


221

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

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


222

 身业及口业,律仪非律仪, 

 及其余无表,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


223

 业住至受报,是业即为常, 

若灭即无常,云何生果报?


224 

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


225 

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226 

 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离心无相续。


227

  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228

  能成福业者,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即是白业报。


229 

  若如汝分别,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于义则不然。


230 

  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


231

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


232 

此性则无记,分别有四种。


233

  见谛所不断,但思维所断。  

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


234 

  因见断故断,业灭彼亦灭。  

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


235 

  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尔时法独生。


236 

  如是二种业,现世受果报,  

或言受报已,而法犹故在。


237

若度果已灭,若死已而灭。


238 

于是中分别,有漏及无漏。


239

  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  

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240

  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  

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241 

 若业有性者,是即名为常, 

不作亦名业,常则不可作。


242 

  是则破一切,世间语言法。  

作罪与作福,亦无有差别。


243 

  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  

若言业决定,而自有性者。


244

  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生。  

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


245

  诸烦恼及业,是说身因缘。  

烦恼诸业空,何况于诸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