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香港教育学院学员问答(一) 返回

香港教育学院学员问答(一)

 

索达吉堪布在香港教育学院回答学员问题

(一) 问:我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一直想对如来藏有个全面了解。请问,该从哪里着手?

答:若想全面了解如来藏,我建议你先看几部最根本、最精要的经论:《如来藏经》、弥勒菩萨的《宝性论》、麦彭仁波切的《如来藏狮吼论》、觉囊派的《山法论》。在这些显宗经论里,都对如来藏作了细致阐述。

(二) 问:感谢您来科大作讲座!生长在21世纪的年轻人,他们对佛法没有太大兴趣。请问,该怎样让这些年轻人了解佛法、接受佛法呢?

答:让他们感受到利益很重要!

在当今学佛的人群中,中年人居多,老年人在寻找人生归宿的时候,很多也入了佛门。而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看重眼前的生活,多数人觉得佛法跟自己没关系。但是在我看来,也并不是没关系,我甚至认为,如果你想过好眼前的生活,佛法是最有益的理念,而且必不可少。

所以,一直以来,我们才尽力推广佛法,想让它深入人心。我们不是要用教义来控制哪一个人,也没有政治、经济等任何目的,只是从佛教徒的角度,想让大家了解佛法,让更多人分享到佛教的真理。尤其是大学生,不了解的尽量让他们了解,已经了解的,也劝他们不要停留在表面上,而要不断深入。我想,只要怀着真诚的利他心去推广,他们渐渐会感兴趣的。

当然,一个人在接受佛法时,也分阶段:刚开始,因为从前的教育等原因,有些人会误解,甚至排斥;中间的时候,在好奇与思索的过程中,毕竟是年轻人,有开放的接受能力,会出现半信半疑的状态;而到了后来,在试着运用——比如祈祷、忏悔或断恶行善以后,他们会得到真实的利益。只要感受到了利益,谁还不愿意接受呢?

(三) 问:我是这里的访问学者,对佛法很有兴趣。但刚才听您说,只是感兴趣还不够,还要修行。所以请问,我该怎么修行?

答:修行要有次第,像《大圆满前行》里讲的:先修“人身难得”,知道了人身很难得,你就会珍惜它,不能用它造恶,而愿意行善;之后修“寿命无常”,修的时候你会有种紧迫感:现在自己虽然年轻,但年轻很快就消失了,人终归一死,死期又不定;接着是“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些修法让你知道生命有前世后世,未来的生生世世唯一依靠现在的修行……就这样,从共同加行开始,一步一步地往上修,只有这样修,才可以打下牢固的基础。否则,直接修最高的法,就算你一整天闭眼坐着,那也只是坐着而已,舒服是舒服,但断不了烦恼。

要断烦恼乃至无明的种子,一定要有空性智慧,此外的修法或行为,都不能直接对治“我执”,对治不到“我执”,也就解脱不了。所以,一般的烧香拜佛,乃至表面上的修行,都只是一种善法,不是解脱正因。若想解脱,就必须遵循《三主要道论》中讲的三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无二慧就是空性智慧,是解脱轮回的根本,但它也要依靠前前的功德才能生得起来。

所以,修行一定要按次第来。如今很多佛教徒只有佛教的形象,虽然有个形象也有功德,但想解脱的话,还是要闻思和修行。

(四) 问:我是科大的学生,对佛法就是半信半疑的那种。我想问的是:人是怎么来的?是谁创造了人?是佛吗?但在佛之前就有人了呀!

答: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人并非如“进化论”所说的那样,是从猿猴变过来的,没有这么简单。一个人或者一个生命,都是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流转时日,才呈现了他现在的这种特定状态。

当然,人也不是谁创造的,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以各自业力而生的。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中的一尊,在这个劫中,他的前面已经有三尊佛来过了,他是第四尊。但佛陀出世,是为了转法轮度化众生,并不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有了人类。

(五) 问:我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学生。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时代里,该怎样保护和传承西藏文化及藏传佛教呢?

答: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外来文化对西藏的佛教及传统确实有冲击,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短时期内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

因为这些文化多数都保存在寺院里:一部分在个别开放的大寺院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在深山中的寺院里。在这些寺院里,不仅有佛教文物,更有一批佛教学者——许多德高望重的格西、堪布,还一直在住世。并且,西藏人也特别重视学习佛法,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不同程度地在学习着。在他们心里,佛法就像如意宝一样,不可能轻易抛弃。

当然,有些去了汉地或国外的藏族年轻人,信仰也许会慢慢消失,他们羡慕那里的生活,明星的头发怎么弄、衣服怎么穿,自己也开始趋之若鹜,就像内地八九十年代羡慕美国一样。所以,若想将佛法的传承交给他们,得让其先懂得这些文化的价值。

不过,现在西方倒重视起这些来了,他们开始关注雪域的草原、文化及佛学。可能这也是一种流转吧,流转到最后,我想西藏人还是会回来的,从汉地到西方,再回到自己的故土。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在他们心里,不知道养育自己的“母亲”文化还在不在了?

(六) 问:佛教怎样看待“进化论”?

答:关于“进化论”,就算达尔文在世,恐怕用它也解释不了众生身上的种种现象。而且,就算在科学界,这一理论也很受质疑,比如前段时间,美国就有500多位科学家联合签名驳斥“进化论”。

在佛教看来,多了不说,单就每个众生的苦和乐这一层面,如果不从各自的业感上解释,而是按照“进化论”所说,人是以那么简单的方式进化的,那所有人的苦乐现象,应该都差不多,智慧的高低也很相近,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进化论”的传播并不正确,它对人们认识生命的真相,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与价值观,都有相当大的损害。

 (七) 问:我是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学生。佛教里有“相”和“心”这对概念,请问“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

答:“相由心生”是唯识的观点。按照这一观点,内外的一切显现,都是由心产生的,这就相当于做梦——梦里没有真实的东西,一切都是心的造作。

若要弄懂这个道理,你可以研究一下《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还有《楞严经》、《楞伽经》等。懂了以后,你就会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并不是从其他地方产生的,而是我们的心被无明遮蔽以后,呈现出来的一种迷乱相。这些“相”,不管是内在、外在的,到底存不存在呢?存在,但也只是心的幻象而已。

       问:还有一对概念是“色”和“空”,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如果色是空的,比如说蚂蚁,蚂蚁这个色既然是空的,为什么还有对它生慈悲心或恶心的区别?再说,慈悲心或恶心本身也是空的,既然如此,又何必执著善恶呢?

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观的基本思想,也是《心经》的核心内容,以前我讲《心经》时曾解释过。所谓“色”,也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它的体是空的,这一点,以中观理论可以推证。但这是站在实相角度上讲的,也就是说,在佛菩萨的境界面前、在万法的本体这一层面上,色和空无二无别。然而,从现相的角度、在我们世俗的一般显现面前,色不是空,空也不是色。所以,对于实相和现相,一定要分开层次理解。

这样的理解,其实与量子力学的分析是一致的。在量子力学中,观察瓶子时,它的本质上是分子、夸克、亚夸克……但在显现上,也就是说,当用眼睛看的时候,我们看见的是不是亚夸克呢?不是,而是瓶子。那为什么眼睛看不到亚夸克呢?因为这是两种概念、两种层次,不能混为一谈。

同样,当我们用眼看见某个众生时,比如说蚂蚁,虽然它的本体是空性,但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之前,应该跟随众生器界的显现来修行。怎么修呢?你看到的是蚂蚁,蚂蚁有苦乐,我们就缘它的苦乐修慈悲心。虽然慈悲心或恶心的本体也是空,但在显现中,善和恶会导致不同的果报,所以要断恶、要修善。

就像那个瓶子,你不能因为它是亚夸克组成的,就不相信瓶子存在而把它扔了。扔了的话,没有瓶子就不能喝水了,同样,不取舍因果的话,就只有感受痛苦了,这是世俗层面的规律,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脱离不开这个规律。所以,现相和实相要分开。

在这个道理上,如果对佛教有全面的了解,理解起来会比较圆融。否则的话,不是满腹疑惑,就是轻易判断,甚至排斥,这都是不科学的。科学之所以被人认可,一位科学家在报告中说,它要具备三大特性,同时他认为,佛教也完全具备这三大特性。可见,佛教也是科学的,只不过有些问题要深入研究才会懂。

(八) 问:我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学生。在听您讲座、看您的书时,我都有种感觉:您是把藏汉以及显密佛教结合起来,进行传播和交流的。请问,您是出于什么因缘来做这事的呢?

答:“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说到“因缘”,唯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像今天诸位坐在这儿,或者你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这些事情看似简单,但在它的背后,确实都有很深的因缘。但这些因缘让爱因斯坦来说,恐怕也不一定说得清楚。所以,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因缘。

不过,从心而论,我很愿意到各地讲一些佛教的道理,也很愿意跟大家结善缘、交流佛学。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学生——因为我不具足当老师的条件,就算当个学生,可能也不太合格,所以一有人叫我“老师”、“堪布”,我就很惭愧,只不过一想到佛教这么好,现在人又这么需要,就不由自主地站了出来。

我站在这里,只是想把佛法介绍给大家。太虚大师说过:“科学愈发达,佛教的真意愈显。”当佛陀所揭示的真理,因为科学证明而变得更加明晰之时,人们会发现内心的真实需要,与此同时,佛教对人们的利益也最为深刻。

尤其是年轻一代,如果没有佛教理念的加持和约束,我担心有些人会做出极端的事情,甚至危害这个社会。所以,我虽然做不了什么,也利益不了谁,但算是一种小小的使命感吧,我常常会去一些大学作交流。

其实,我很喜欢跟年轻人、跟有智慧的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分享:如您喜欢,请邀请更多的朋友来关注,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直接转发给朋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    

 

 

前往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