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1课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1课

脉络梳理




课前引导

  1. 上节课广说了“五种他圆满”中的“佛已说法”及“佛法住世”的内容,让我们了知了如果佛未说法示道,或我们若生于教法证法堙没的圣教空世,都得不到佛法利益,理应珍惜修法的机缘。

  2. 本课继续宣讲“五种他圆满”中的“自入圣教”及“师已摄受”的内容。


己四    自入圣教


1

入于圣教的界定:在两种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闻思修行

  1. 出离心具足,可以出家

  2. 不出家的,应守持五戒,或部分守持

2

趋入佛门的重要性

  1. 自利

    1) 不入佛门,不能得受教法、证法,佛法中的智慧、大悲与你无缘

    2) 珍惜即生难得的了知取舍之理的福报


  2. 利他

    1) 发广大心,尽可能帮助身边众多的迷茫者,令其生起哪怕一瞬间悲心或出离心

    2) 长期发心,以智慧帮助众生,令有缘者趋入佛门

    3) 帮助他人断恶行善,对今生来世才有意义

3

趋入佛门的两种佛教徒的异同

  1. 相似佛教徒

    1) 发心一:救怖之发心(避害)

    A. 担心今生违缘,畏惧来世痛苦

    B. 这只是暂时趋入佛门的方便,但并没明白皈依的目标


    2) 发心二:善愿之发心(趋利)

    A. 追求今生的安乐,和来世的善趣乐果

    B. 佛陀虽开许暂时追求这些,但不应长期耽著在善愿之法上


  2. 真实佛教徒

    1) 真正认识轮回无实义,为求自他解脱而趋入佛门

    A.了知六道轮回皆无实义都没必要希求

    B. 修行人应如理发愿,今生若未解脱,来世继续修行

    C. 无论外在形象如何,若没有解脱的意念,也不是佛教徒

    🔹凡夫人至少也应偶尔生起解脱的念头,不贪恋轮回

    🔹 应时常观察自己是否是佛教徒


    2) 学好《前行》法,观察自相续,做真实佛教徒

    A. 避免表面精进,但所作所为不属于佛教范畴

    B. 观察自相续,认清自己的过错,明白未来的修行之路

    C. 具备信心和精进,令法与心相应,现前《前行》中讲的境界


己五    师已摄受

1

善知识摄受的重要性

  1. 若无上师讲解佛法,自力不能通达,教证:《般若摄颂》《华严经》等


  2. 若无上师得窍诀,就不懂得总结诸法要领而修行

    1)佛经浩瀚无垠,难以取舍

    2)若以上师窍诀来领受全部经教内容,修持就很圆满


  3. 总结善知识摄受的利益

    1)令弟子皈依佛教,指明了佛法的方向

    2)令弟子懂得将经论要点与自心融为一体的修行之道

2

长期依止上师,获得真实利益

  1. 长期依止的原因

    1)世间学习都需要长期的教育,佛法教育更是长期不能离开上师

    2)凡夫习气很多,需要长期在佛法环境中熏习

    🔹大德显现上也是长期依止上师

    🔹若离开善知识,凡夫很容易陷入以前的贪嗔痴,无力自拔

    3)无论显密,亲近善知识都是修持佛法的全部

    4)若想获得佛法的最高境界,依止上师必不可少


  2. 以阿底峡尊者的公案说明上师窍诀重要性:可将理论与自相续结合

    1)生起出离心

    2)善根以菩提心摄持

    3)修行以解脱为目的

3

无上师摄受的过患

  1. 即便一生翻阅无数佛经论著,最后仍然茫然迷惑,举例:鲁迅捐钱印佛经,但缺少窍诀


  2. 只与佛教结了善缘,种了善根,无法获得内在精华


  3. 仅凭自己的精进,想获得成就难如登天

4

若找不到上师,可将《前行》视为上师,随时祈祷、翻阅


总结十八暇满:

认真逐一观察自己是否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

  1. 对已具足的,心生欢喜

  2. 对不具足的,想法设法令其具足


编写师兄:定解X07

审核师兄:定解X0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