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直面灾难,知因果,慎取舍【附共修通知】 返回

直面灾难,知因果,慎取舍【附共修通知】


            When disaster comes 



How to do?




直面灾难




当灾难来临

我们总是猝不及防

伴随而来的各种习气纷纷现前


混乱的场面本可以有序而平静

你我

都可以做得到


如何面对

When disaster comes 







让人宁静的知识

松赞干布是第三十三代吐蕃王,他建立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他当时对藏民族的道德要求,我们可以跟今天对照一下。


大家都喜欢去藏地,喜欢用照相机来拍藏地的风土人情,但相机不一定能拍到藏族人的内心。


如果你们去藏地,不要只关注藏地的寺院和转经轮,更重要的是藏族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什么呢?就是《大藏经》以及藏地高僧大德们所造的论典。


我看到台北师范大学有很多的喇嘛、堪布、格西在学习,这是很好的。他们学习其他民族的知识,你们也应该学习他们的甚深智慧。和他们在一起合个影也不错,但相机的像素再高,也无法拍出他们的内心。


那他们的内心有什么呢?因为藏地的寺院跟学校是一体的,从小在那种佛教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即使不是圣者,心里也会充满令人宁静的知识。如果你们能看到这些,才是遇到了真正的藏文化、藏传佛教。


现在很多人特别著相,喜欢形象上的事物,比如喜欢拍摄藏地的歌舞。拍这些也可以,但最重要的是,要看一看藏族人内心是什么样子,他们为什么、又如何为今生来世的快乐做准备,他们如何面对痛苦?


我在玉树地震后也去过灾区,那里的藏人在面对大灾难时,确确实实与其他地方的人很不同。他们在那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依然保持微笑,坦然地面对,这背后肯定有一定的原因。


藏地有一句格言:即使明早就死去,今天也要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哪怕今生当不成智者,也要为来世积累智慧。


《格言宝藏论》云:“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借鉴。


曾有一位藏传大德,去北京一所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发了病危通知,说最多还有两三天时间,但他毫不在乎,一直在看书。他说:“死亡很正常,只不过是换个身体,没什么可怕。但看书、学习不能放下,这是更重要的事。”


——节选自:首都经贸大学演讲


相机只能拍到外在的风景

却拍不到人的内心

做一些表面的文章也是如此

你的内心是否宁静应当自知

如何面对

When disaster comes 







两个希望

我的希望是,不管是在座的老师还是同学们,在今生要谨慎取舍因果。


我们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 那个时候我们就不会害怕。如果造善业的话,后世不必感受很多痛苦。


佛法中有一部《教王经》,这部经非常出名,这个里面讲“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也就是说,即使国王在面临死亡的时候,眷属、财富等都不会跟随而去,唯一只有自己的善恶业跟随。不管你们相信或者是不相信,这是我最真诚的希望。


我最后一个希望是, 在座的人大多数是研究者,对于佛教的研究来说,研究和修持结合非常重要。


我们从佛法来讲,仅仅是闻思学习还是不够的,需要和自己的修持相结合。我们不仅要观察外在的物质,还需要反观内心。如果没有了知心的本性,即使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面对死亡的时候也会很困难。


我以前看过爱因斯坦和牛顿的传记,他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跟普通人一样。他们对世界的贡献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应该更关注内心。虽然对外在的也需要研究,但是关键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心的本性、心的自性、对心的研究非常重要。


以前印度的大智者、对世界有重大贡献的寂天菩萨曾经说过:“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我们应该要通达心的本性,不管是学识多么渊博的学者, 自己也想要远离痛苦,希求快乐。


但是力量都非常薄弱,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应该要探究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如果能内观自心的话,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大智者。


愿大家吉祥如意!


——《汉地的当代藏传佛教》弗吉尼亚大学演讲


谨慎取舍因果是智者的选择

发现内心的奥秘是智者的追求

研究和修持相结合是智者的指南

愿您成为自在快乐的智者





如何面对

When disaster comes 







下期预告

劝阅《西藏度亡经》

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紧急通知

共修此忿怒莲师心咒

对此次疫情防护控制更有帮助

请见者每日诵108遍

愿此次疾情早日消除

此忿怒莲师心咒:

嗡贝喝纳尅  匝纳德嘿喝  波夏玛哈热吙  哲纳德尅贝谐纳达  波纳雅梭哈

往期回顾:直面灾难,有一个学科叫“死亡学”



文字 I 一心一意

 图片 I t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