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8课-窍诀&名词&教证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8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闻法的四种功德


1、“由闻知诸法”:通过听闻佛法,能知道取舍法与非法,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知识。在这个世间上,即便是一个普通的真理,也要学习很长时间。当今时代,各国如是重视教育,也足以说明听闻相当重要,否则,一个人从小对知识一无所闻,将来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既然世间学问对听闻尚且如此重视,那更为甚深的佛教教义,不听闻就更不能了知了。


2、“由闻遮诸恶”:听闻佛教的许多经论后,就会明白如何取舍,进而遮止自己的不善业。比如,以前你没有闻思之前,不懂杀生的过患、行善的功德,但通过听闻之后,就会清楚自己不能做坏事,至少不可以害众生等等。


3、“由闻断无义”:通过听闻佛法,可断除诸多无义散乱。散乱有外、内两种,外散乱指整天跟人说闲话,做些无聊琐事;内散乱则是内心经常掉举、昏沉,在无意义的状态中耗尽时光。依靠听闻,便可以遣除这些。


4、“由闻得涅槃”:通过闻法,了知暂时、究竟的利害关系之后,可对治烦恼而现前无我智慧,获得诸佛菩萨的圣果。


如何破解“只要修行,不必闻法”的论调?


现在有些人常说:“只要修行就可以,不需要闻法。”这种说法也许对极个别人有利,但就大多数人而言,由于自己的根基使然,必须要按次第来修行。退一步说,就算你是利根者,闻法也不会有任何障碍。真正能障碍你的,是世间种种非法行为,而听闻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的教言,只会让你的信心、悲心、智慧日益增上,绝不可能将你的功德一扫而光。


如何破解“动物反应迟钝,杀它没有关系”的论调?


现在许多学校的课本中,都声称动物跟草木一样,虽然能动,但大脑结构不像人的那么发达,故对痛苦的反应很迟钝,几乎不知道什么是痛苦……假如说动物大脑反应慢就该杀,那么人中也有特别迟钝的,读书时每个班里成绩好的连三分之一都没有,按照这种论调,那另外三分之二的孩子都该被杀掉了,但这肯定是不合理的。


看到任何动物,应让它发菩提心


《梵网经》云:“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口念心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我们平时无论看到什么动物,都应该心生悲悯,心里想着让它发菩提心,口里也这样说出来,这是大乘行人时刻要记住的事情。


转生旁生的五种因


《辩意经》中讲了转生旁生的五种因,如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窃;二负债不还;三杀生;四不喜听受经法;五常以因缘艰难斋会。”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3048-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掉举

是心往外散的随眠烦恼,属于一种心所。身掉举,是身体一点控制都没有,经常东奔西跑,一刹那也无法安住;语掉举,指语言漫天胡扯,想说什么就胡说八道,经常喜欢说是道非;心掉举,是昏沉的违品,指心往外散乱,不能摄伏。当身口意处于这种不能内收的无自在状态时,千万不要随烦恼而行,理应如树而安住。

——《入行论广解一正知正念品


“举”是上扬的状态,比较亢奋的状态。“掉”是不安定的意思。所谓掉举即是不安稳的状态,它是比较外扬的一种侧面,比如我们的心胡思乱想,外散得很厉害,就叫掉举。掉举从内心的状态来讲,很像我们坐在一个地方胡思乱想,即便不是胡思乱想,但心总是往外驰求,非常散乱,没有安住,但也没有内收,这样的状态就叫做掉举。掉举是烦恼引发的一种心所,所以它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听法时胡思乱想是一种掉举;观修时心不听话,动来动去、想东想西,也属于掉举。

—— 《智诚堪布一入行论57课


本课教证


1、佛经中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3册P48)

“由闻知诸法”:通过听闻佛法,能知道取舍法与非法,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知识。

“由闻遮诸恶”:听闻佛教的许多经论后,就会明白如何取舍,进而遮止自己的不善业。

“由闻断无义”:通过听闻佛法,可断除诸多无义散乱。

“由闻得涅槃”:通过闻法,了知暂时、究竟的利害关系之后,可对治烦恼而现前无我智慧,获得诸佛菩萨的圣果。


2、《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3册P48)

多闻才会解了佛法的意义,多闻才会不造恶业,多闻才会舍弃无义琐事,多闻才会获得涅槃。

——《前行广释》第111课


3、《大毗婆沙论》所言:“增上愚痴身语意恶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续,故名傍生趣。”(3册P50)

4、《佛说十二游经》中则说:“鱼有六千四百种,鸟有四千五百种,兽有二千四百种。”(3册P50)

佛陀在《十二游经》中讲了旁生的类别:鱼类有六千四百种,鸟类有四千五百种,兽类有两千四百种。这部经典译于东晋。现在世间的说法是,有很多物种已经灭绝,但也有个别物种逐渐兴盛。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第十五课


5、《大楼炭经》云:“海中有大鱼,身长四千里者,八千里者,万二千里者……三万二千里者。”(3册P52)

6、《大宝积经》云:“有诸傍生,若生、若长、若死,皆在暗中不净粪尿垢秽之处。或时暂明,所谓蜂蝶蚊蚁蚤虱蛆虫之类。自余复有无量无边,生长常暗。由彼先世是愚痴人,不听经法恣身语意,贪著五欲,造众恶事,生此类中受愚迷苦。”(3册P52)

7、《正法念处经》云:“观龙世界雨热沙苦,以何业因,而受斯报?即以闻慧,知此众生,于人中时,以瞋恚心,焚烧僧房,聚落城邑。如是恶人,身坏命终,堕于地狱,受无量苦。从地狱出,生于龙中,以前世时以火烧人村落僧房,以是因缘受畜生身,热沙所烧。”3册P53

降临热沙雨:每天固定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下热沙雨降临在它们身上,感受非常难忍的痛苦。

——生西阅读参考48课


8、《山海经 大荒东经》云:“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3册P53)

[应龙]

根据《述异记》的描述:

“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应龙称得上是化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


9、《史记 夏本纪》云:“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3册P53)

一日,其雌龙忽死,累潜醢此龙,调和烹进。孔甲食之,其味甘美,即封累为御龙侯。遂入朝谢恩。一日,孔甲思食前味,命使再着累雌雄龙醢进。累接旨大怖,自思死者可醢,生者何敢近去杀之。只得把两句闲言支吾,使臣去了,遂连夜逃于鲁县河南鲁山。

——孔甲好龙的故事 (源于一个历史故事,在《史记 夏本纪》和《左传》中都有提及。它讲述了夏朝后期的一个国君孔甲养龙的事情。)


10、《淮南子》云:“夫蛟龙伏潜于川而卵剖于陵,其雄鸣上风,其雌鸣下风,而化者形,精之至也。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风雨奉之也。”(3册P53)

11、《亲友书》所言:“有因珍珠有因毛,血肉骨皮而遭杀。”(3册P56)

原文:“有因珍珠有因毛,血肉骨皮而遭杀,毫无自由受人打,鞭抽铁勾等役使。”

散居旁生分为两类:一是有主人的家养旁生,一是没有主人的野生旁生。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因自己身上的骨、肉,成为狩猎者的目标,自己的身体反而成了送命之因。比如,贝与蚌就是因为自身的珍珠而被破壳;蚕因为蚕丝要做绸缎而丧命;牛羊猪等因为肉而被宰;大象因为骨头、牙齿而遭杀……

作为没有主人的野生动物,由于互相吞食、被猎人捕杀,时刻处于恐惧当中,甚至一见到人就跑。而作为主人所饲养的动物,一点自由都没有,被杀也不知道逃避,始终被控制着、束缚着,牛马等遭人脚踢、用鞭子抽,大象被铁钩和铁丝做成的鞭子殴打。尤其是马戏团里的动物,为了驯服它们以取悦游客,驯兽员天天强迫它们训练,把它们打得遍体鳞伤,之后才能表演一些精彩的节目。由此可见,旁生无一不遭役使、饱尝苦痛。

——《亲友书讲记》 第十七节课


12、《心性休息》亦云:“因肉皮骨而遭杀,感受痛苦无边际。”(3册P56)

也有很多动物因自身的肉、皮、骨头而遭杀,感受了无边无际的痛苦,但其中大多数是因为肉而遭杀的。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第十五课


13、《梵网经》云:“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3册P60)

我们平时无论看到什么动物,都应该心生悲悯,心里想着让它发菩提心,口里也这样说出来


14、《大宝积经》所云:“傍生趣者无量无边,作无义行,无福行,无法行,无善行,无淳质行。”(3册P60)

【作为旁生愚昧无知,没有福德,没有善根,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始终处于愚痴的状态中,非常可怜。】


15、《辩意经》:“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窃;二负债不还;三杀生;四不喜听受经法;五常以因缘艰难斋会。”(3册P60)

[斋会](行事)会僧而施斋食,故名斋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著)


    编写师兄:定解B14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3048-定解B06-003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