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6课-脉络&难点
思维导图下载
Xmind文件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2aq-0zGkm2-BBWwq6fnpQA
提取码:5sv6
JPG文件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w8KCmVc7PQMovWHtG0wVw
提取码:karn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丁四、思维数目差别
课前开示:打好加行基础
一、正面说:
(一)必要:为什么要打好加行基础
(二)如何做
二、反面说:
(一)正说:不重视前行的过患
(二)例说:有些上师带弟子不重视次第性
正式讲课
一、对比:
(一)六道众生对比
(二)旁生和人类对比
(三)人类之间对比
二、结论:
(一)总说:获得真实暇满,应感到欣慰喜悦
(二)分说
展开分析
丁四、思维数目差别
课前开示:打好加行基础
一、正面说
(一)必要:为什么要打好加行基础
(二)如何做
1、因的角度:闻思修行
2、果的角度:什么是定解
● 补充:佛教的信心是通过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智信)
二、反面说
(一)正说:不重视前行的过患
(二)例说:有些上师带弟子不重视次第性
● 旁述:有些上师挑选“私有财产”
正式讲课
一、对比
(一)六道众生对比
1、分析
(1)正说:教证说明人身和其余五道比微乎其微
(2)原因:为什么恶趣众生数量巨大
① 人类角度:行善造恶者数量对比
② 时代角度:初劫和末法时代对比
③ 个人角度:个人所造善恶业对比
(3)补充:其他教证
2、结论:如何结合实修
(二)旁生和人类对比
1、分析
(1)略说
(2)详说:详细分析人类和旁生的比例
2、结论:看到旁生应生起何种心态(正面说/反面说)
(三)人类之间对比
1、生在具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
(1)分析
① 出家人
A. 步骤一:寺院数量对比说明藏地佛法兴盛
B. 步骤二:佛法兴盛的藏地人烟稀少/不兴盛的大城市人口众多
② 在家人:大部分只为今生
(2)结论:得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身不易
2、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更是绝无仅有
(1)分析
① 总说:具足暇满的人不多
② 分说:
A. 具足者:高僧大德
a. 利他角度
b. 自利角度
B. 不具足者:凡夫人
(2)结论:今后应如何做
二、结论
(一)总说:获得真实暇满,应感到欣慰喜悦
(二)分说
1、珍宝人身
定义:什么是珍宝人身
2、普通人身
(1)定义:什么是普通人身
① 政商角度:国家领导/商业巨子
② 学者角度:大学教授/博导/博士后/院士
(2)如何做
① 自利角度
A. 正面说(出家人/在家人)
B. 反面说
② 利他角度
A. 自身角度
a. 如何做:应生起悲心,予以帮助
b. 为什么:这些人举止癫狂非常可怜
B. 加持角度
度化众生需要佛菩萨护法神加持
(3)颂词对比
① 颂词一
A. 颂词
B. 颂词解释
C. 如何做
② 颂词二
A. 颂词
B. 颂词解释
● 别说:“诸无恭敬者,岂不视等伴?”
C. 如何做
③ 颂词三
A. 颂词
B. 颂词解释
④ 颂词四
A. 颂词
B. 颂词解释
● 别说:“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
a. 只重视灌顶
b. 应重视誓言
⑤ 颂词五
A. 颂词
B. 颂词解释
C. 如何做
本课难点
毕竟是少数
本课上师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说明得到一个暇满的人身有多么难,概率有多么低。从六道众生的对比,到旁生和人类的对比,再到人类之间的对比……可以看出来,具足所有修法条件的人真的是微乎其微。
我们虽然看不到地狱饿鬼众生的数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旁生。和他们比起来,尤其是那些小含生和鱼类相比,人类的数量真的是太少太少了。再看全世界的人,有多少是信仰佛教的?信仰佛教的人当中,有多少只是烧香拜佛的?剩下想要闻思修的人当中,有多少是满足于自学而不是投靠师父的?即使投靠了师父,是否遇到的是真正的善知识?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能真正圆满功课,圆满加行的人又有多少?即使修完了加行,有多少是真正生起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
这样比较下来,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真的是绝无仅有,仅仅是希求今生这一条,就将多少人挡在门外。而可怕的是,很多情况下人们是不自知的,会真的以为自己是具足暇满人身的。其实,能够成为圣者的凡夫,就意味着他永远属于凡夫中的极少数。
这样的极少数,心态一定是和普通凡夫截然不同的,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因为只有相合于圣者心态的因,才能演化形成圣者之果。无论是信心,出离心,悲心,都非常清晰明确,自己能够知道心有几分真。是不是真的想解脱,还是其实非常热爱轮回?仔仔细细的观察自心,不自我欺骗,就一定能够得到答案。
截然相反的人生圆满
王朔曾说:“什么是成功人士?不就是挣了点钱,被人知道了吗?”
人们对成功是有约定俗成的共识的。对于男性来说,自古至今都是以名利为衡量准绳,那些有名的,在各方面建立丰功伟绩的人,无论是帝王、商人、学者,他们是被惊叹,艳羡,效仿的对象,做为成功的典范,影响着很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女性来讲,自身魅力,对男人的控制力,儿女的优秀程度是成功与否的衡量准绳,虽然近些年对于女性的成功定义更加多元化,但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成功准绳对女性的影响还是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这些人们终其一生追求的标准,人人趋之若鹜的对境,在佛法眼里却是不值一提的,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人身,甚至以无心者、灾祸者、空返者来形容。这种人身无法和具足十八暇满的珍宝人身相比,虽然后者可能只是看起来非常普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为什么呢?是不是佛法消极避世,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呢?光宗耀祖,功成名就,人们公认的成功怎么会毫无任何价值呢?其实道理上说起来并不难:在梦境中,追求醒来的人和追求梦境美好的人,是没法相提并论的。后者即使做再美的梦,受到多少梦中人的夸赞,也终究是场梦。此生一过,景象马上更换,之前的拼搏努力,所作的一切毫无价值,甚至可能把自己推入恶趣的深渊。把仅有的逃命时间用来追求幻象,明眼人都知道太愚痴了。可惜的是,虽然很多人也常常感叹人生如梦,但有多少人真的这样以为呢?
能够修学佛法的人身真的很宝贵,它能够带给你的价值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编写师兄:定解B09,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7,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26-定解B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