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25课 * 阅读参考
1
认识“不退转”
①不退转的含义。
一旦趋入到资粮道当中,虽然是一个凡夫菩萨,但是他发自内心对法的信心、正见、好乐、希求、度化众生的发心力等等,全部都是处在一个良性循环中,即便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一些违缘,也有能力转为道用,变为菩提的资粮,使得他对正法的意乐越来越增上。依靠相续中的串习力、深厚的善根和福德力的支撑,根本不会再担忧自己在菩提的道路上有退失。
相反,在修行过程中,发现自己时好时坏,时而精进时而懈怠,一进三退,遇到一些违缘,修行的状态马上就变得混乱不堪;以自己的修量还没有把握保证临命终时一定解脱,种种修行的验相和标准在自相续当中没有完全体现,这就叫做“有退转”。
②“不退转”的两个阶位:
A.广义来讲,入了资粮道就会成为不退转。
菩提心稳固不退是进入资粮道的标准。入了资粮道之后,相续当中的菩提心就不会退转,缘于这样一种修力,进入资粮道的修行人在菩提道上再不会退失。
法王如意宝曾大力地论证过:“如果一个修行人相续中生起了不退转的菩提心,那么他绝对不会堕落恶趣”等等。
B.狭义来讲,不退转的界限一般是从一地菩萨(见道)开始。
一地菩萨彻底不会再退转而堕落于轮回中,也不可能再因业力而堕于三恶趣,只会以愿力而投生在三恶趣,饶益恶趣的众生,这是菩萨的度众方便。
③“不退转”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
末法时期违缘多,自己的修行也不稳定,智慧和福报上都还没有深厚善根的支撑,修行如同逆水行舟一般不进则退、一进三退,始终感觉比较艰难。
我们的长远目标是想成佛度众生,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实际的发愿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尽早达到不退转的阶位,这时修行就变成一个良性循环,如同顺流行船一样,不会再那么费劲。
④趋入“不退转”境地的殊胜窍诀。
“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并生起信心”是趋入“不退转”境地的殊胜窍诀。
趋入不退转的境地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并生起信心”的功德。
从自利的角度讲,我们自己通过念佛法门能够轻易获得“不退转菩提道”的功德;
从利他的角度讲,如果我们为别人传播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让他人能够听闻、甚至可以去修行净土法门,也能够成为不退转的菩萨,这就变成了饶益众生的一个因缘。
2
修行的重点在于心相续的调治
①初学者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主要缘于修行不稳固,对于佛法的道理没有完全懂得,习惯性的掺杂了很多以前对佛教很粗大的概念和认知,所以学佛很注重外在的觉受和感觉;
另一方面,对于真正自相续的改变不太关注。
②学佛应抓住重点。
其实念佛念出什么状态、做梦梦到什么预兆、打坐可以坐两个小时一个分别心都不起现等等,这些都不是我们特别要去执著的角度。作为一个修行,还没有完全稳固的凡夫修行人,不执著自己的修行感受和一些超凡的觉受,可能对自己的修行是一种保护。
反观自心,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于一个好的梦兆如此执著,一直抱着这种梦的验相沾沾自喜,而不觉得它是应该对治掉的一种障碍。其实这种修行就属于相续中还不太成熟、不稳固。没有遇到事的时候觉得自己修行还行,状态比较稳定,一旦遇到一些因缘,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其实漂动的很厉害,有时我们连自我反省的力量都不太够。
修行越来越成熟的人更加不会在意自己修行的神通神变、感受、座上的感觉等,他对这方面的执著开始减轻,他的心相续会关注自己心态的调整、分别心的起现、烦恼是否减轻、利众的发心是否越来越增上等等,这些方面是他特别注重的、主要调治的对境,这才叫做抓住重点。
3
一颗纯净的善心,你有吗?
①善心在修行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修行人,在大乘道上修的好不好、走得稳不稳,或者是不是能够尽快获得修行自在的验相,有一个贯穿自始至终的关键就是有没有一个利他的善心,这是一个修行者所有修法的根本。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生起菩提心的前因,华智仁波切有一个窍诀性的教言说:“四无量心如果用一个窍诀来归摄就是要心地善良”。
智悲光尊者对如来芽尊者说过一句极具有窍诀性的话:“以后你一定能利益无量的众生,因为你有一颗纯金般的善心。”
如果一个修行人有个纯金一般的、发自内心的、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的善心,他修什么法都是可以修出来的:弘扬佛法没有问题、未来能够成就广大弘法利生的事业没有问题、自己的修行也没有问题、未来能够真正得道没有问题,如果相续中有这样一个菩提心的善心,临终时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②何为纯净的善心?
所谓“纯净的善心”,就是没有任何交换条件,没有夹杂任何功德得失的想法在其中的善心。
③应舍的“商人”心态。
修法的过程中,像商人看商品一样比较好坏、计较得失的这种习惯性想法是一种修道的障碍,如比较两个发心工作的好坏、闻思还是共修的功德大等等。
难道功德小的就不值得我们去做吗?我们就这么功利,这么势利吗?功德小的不屑于做,功德大的才去做,这跟商人有什么区别呢?
这种功德大小的评判,一方面缘于在理上还没有完全通,对于佛教殊胜的方便和意乐还不是特别懂;另一方面缘于习惯于用外在的条件去评价一件事情功德的大小,而忽视了自己当初发心的意乐。
④行持善法功德的大小在于自心。
只要相续中具足诚挚的信心,有一个非常纯净的、清净的、良善的心,供养金子打造的佛像和用泥巴造的佛像所获得的功德是完全等同的,能够限制相续中是否产生圆满福德的,并不在于对方的因缘。
这一点要重新打破自己以前的一些习惯性思维模式,重新审视佛教里面的道理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不能只去吸取自己的分别心能够认同的、符合自己分别念的那一部分,而忽视或者刻意避免,甚至知道了这个道理都不愿意承认佛法当中告诉我们的意义,其实这样修行是比较吃亏的。
4
上师与弟子的法相
①上师的法相应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第一是利众之发心,没有借用甚深佛法来满足自己想获得名闻利养的心;
第二是自相续中对于甚深佛法有一定的感受和验相,这些都跟修力有关系。如果上师相续中有这个功德,对于弟子相续中的改变会有极大的加持力;而如果相续中没有这个功德,光是夸夸其谈,就谈不上对弟子相续的改变。
②弟子真正的法相,是内心当中对于三宝有诚挚的信心。
5
表里如一是修行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为一个修行人,在修行净土法门时,一定要做到表里如一,这是最值得赞叹的,内心当中确实有信心,外相上也表现出他的恭敬。
有一些道友会直接提出自己对于佛法的质疑,他心里有疑问,外相也表现的是有疑问的状态,他心里还没有真实的信心产生,外面也不会假装自己特别有信心。这种虽然不是到位的表里如一,但是最起码他比较坦诚,不隐藏自己相续中的怀疑和邪见,强于那些内心当中有疑问,甚至也没有太大信心,却表现得很恭敬的人。
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相续中一些怀疑或者类似于邪见的问题,也不需要总是在大众场合刻意提出,会让同样是初学者的一些道友,虽然对佛法还是很恭敬、很诚信,但是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的问题,这样老是去冲击别人也没有必要。在合适的场合真正发自内心地,以“我好好学习一下佛法的内容,看看是不是能够解答我的疑惑”这样的心态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不是反过来把“表里如一”变成“我的疑惑是合理的”的资本,到处去宣扬,其实也是没有必要的,大家自己应把握好一个分寸。
6
引导身边人念佛应具备善巧方便
①佛陀是严厉对境,以善巧方便护持他人善根很有必要。
对阿弥陀佛以诚挚的信心来讽诵佛号,未来会得到不退转的菩提种子,那么如果发自内心对阿弥陀佛生起厌恶,导致的结果就是生生世世不遇佛陀。所以我们要有善巧方便,这个功德确实也是很大的,对周围的人是有饶益的,但是如果做不好反而折损别人的善根。
②换位思考,强制并不是好办法。
学会换位思考,假如你碰到一个基督教徒,用各种方式强制让你念一句“主啊”,你心里可能烦死了,要以此类推、将心比心。
强制不是好办法,是最让人讨厌的。每个人都有逆反心,你强迫别人去做一件事,他目前还不能理解而不愿意做,心里面还没有接受,就会生起厌烦,碍于你的面子,人家实际上在修安忍,勉强念一句,但是勉强念和以诚挚心念是有很大区别的。
③不要用所谓的“善心”掩盖自己不善巧的过失。
有时强制性的劝自己家人念佛,还自认为“我没错啊,发自一个善心,我就是为他好”,用这句话掩盖了你所有的责任以及不善巧的过失,好像用一个“我是为他好”就可以解决问题,就没有责任了,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实际上都是因为你的因缘使得不学佛的家人、朋友心生厌烦,最终导致后面他遇不到佛。
④善巧引导他人学佛。
A.引导身边人学佛应具备善巧方便,给他人思考的余地,让人家自己去选择;
B.在别人能接受的前提下,善巧的讲一讲佛教的道理,但是不要神神叨叨;
C.考虑到合适的因缘,慢慢来,不能勉强,不能着急非要马上起到什么样的效果;
D.我们平时的言行举止、说话做事都要讲究分寸;
E.外在威仪方面要收拾得体。不要让人家一看到你就觉得你是一个可悲悯的对境,那样你根本是度不了众的。
F.在世间正常生活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行为如法,用智慧和善巧去摄持,对周围的人一定是有所饶益的。
7
受持的含义?
“受持”是心里面的一种法行,相续中有一种诚挚心,能够虔诚的祈祷、发愿,这都属于“受持”的范围。
8
女身不能成佛,如何解释《法华经》中八岁龙女当下成佛的公案?
有两种可能性:
①确确实实龙女示现获得了法界究竟的实相而成就佛果。
女身不得直接做佛,是指佛陀在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的化身相是以男身的方式,但是也有一些女性修行者通过精进地修道,最终获得了究竟法性的境界。如果这种女性修行人真正达到了最究竟的修行状态,那么她就会有未来示现成佛度化众生的刹土、事业和缘起,她的所化众生也一定会有的,只不过到时去众生面前示现成佛、广转法轮度众,会显现成男身相。但是她自己以女身真正证悟了法界究竟实相义其实是可以的。
②八岁龙女听闻到般若的意义之后当下转成男身相,而示现成就究竟佛果。
9
我们是否还有嫉妒心?
实际生活中,假如自己被忽视,而对方受到道友的赞叹、上师的青睐以及重用,这个凸显出来的时候,有的人心里面其实是很难发自内心的随喜,心里总是有一种失落感,很郁闷,这其实就是嫉妒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确实也知道需要克制自己,就显得比较矜持,没那么显露,口中说随喜,其实心里面很不以为然地想“对方也不过如此”,这种想法都是嫉妒心的一个反射。我们的心很难打得开,很难包容,很难发自内心的去祝愿别人。这个道友又有善巧又有方便又有智慧,是个很优秀的人,看得出来上师很喜欢他,也很重视他,自己在旁边好像被晾在一边,这个时候还能发自内心地“希望他能够好上加好,希望他在修行的路上能够真正地勇猛精进,先我而成就,先我而成佛”吗?这一点是我们自己调整或者反观自心的。
10
了知女身诸多过失后,我们应如何把握自己的心态?
①要心怀感恩,若没有佛陀的慈悲开许,作为女性,在本师的教法下就没有出家的机会。
②要自我惭愧,毕竟这一生转生为女性,是因为有一些业障的缘故。
③不用过多贬低自己的女性身份,只要能够如理如实的好好修行,我们依旧是一个很殊胜的身份。
11
正确理解阿底峡尊者说女人是男众修行人最大的违缘
作为在家修行人,像娶妻生子都是正常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明明是在家身份却过的像出家和尚,这是要注意的,这样可能对佛教的弘扬并没有太大的好处,所以要把握合适的分寸。
对于以出家人为主的男女修行人,如果是男性修行人最大的违缘就是女人,如果是女性修行人最大的违缘就是男人。这也是因为“欲不重不生娑婆”,欲界众生的欲染心比较重,在修行的过程中要守护清净的戒律,维持自己修行人的出家人的本分,不失毁戒体,那么对异性的防范还是要比较注意。
12
“不转女身转贵族”中的“贵族”是什么含义?
转贵族,不一定就是转成那种具有高官厚禄的人,这里主要是从修行的角度,从法上面来讲,所谓的贵族就是“具有三宝种姓者”。意思就是能够生生世世值遇三宝并且缘于三宝去修行,具有三宝的种姓,是佛法上面的贵族,并且生生世世能够具足清净的戒律。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